1994年7月2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爱的接力
本报记者张玉来文/摄影
5月22日,初夏的一个周日。从阳光灿烂的正午到夕阳正红的黄昏,10来个二三十岁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陆续来到长春市动植物园附近一幢普通居民楼一个普通家庭,看望一位年过七旬、两鬓染霜的老大娘张九真。
记者也来到这里,追踪一个发生在长春一群可爱的大学生和一个孤寂家庭之间,历时10载,看似平常而又动人心弦的故事。
初春,他们站上起跑线
上溯10个年头,1984年3月的一天傍晚,吉林财贸学院(长春税务学院前身)贸易系8326班6名同学组成的学雷锋小组,正在课余时间清理电业俱乐部门前残留一冬的垃圾。将要收工的时候,恰值一场电影散场。人流快要散尽,只见一个老大娘用一辆小推车推着一个老大爷,吃力地从台阶上往下推。见此情景,同学们立即奔上前去,接过小推车,把两位老人送到家里。
通过暂短的交谈,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个不幸的家庭。李大爷是省电力设计院的退休干部,身患脑血栓,偏瘫了。老伴张九真大娘身患高血压、冠心病。身边有一个患精神病的儿子,还有一个女儿在沈阳某科研所任副所长,一年回家几次。
这天晚上,不知为什么6名同学都辗转反侧,一闭上眼睛便好像又看到了那互爱互助的老两口,徐鹏忍不住打破了沉默:“咱们应该帮张大娘家做点什么。”这也是大家的心声。于是,长达10年之久的动人故事,就这样揭开了序幕。
纯真的情谊,使一个孤寂家庭溢满春意
从这以后,徐鹏、王子维、赵春风、费春、梁伟军和金星祚6名同学,经常在课余时间来到张九真家,打扫屋子、擦玻璃、刷洗家具、照料病重的李大爷。更多的时候是与两位老人谈天。性情活泼、谈吐幽默的徐鹏常把老人逗得哈哈大笑。
两位老人由于病魔的困扰,经济也拮据。这些年轻人的到来,为老人的生活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他们用纯真的爱,使这个孤寂的家庭溢满了春意,经常回荡起欢乐的笑声。
入冬,李大爷的病愈加严重。同学们像对自己的长辈一样,轮流护理他,送他到医院去诊治。最后一次,同学们背着他上医院,楼上楼下地检查。看病的人纷纷当着大娘夸奖:“您老人家多有福气呀,瞧您的儿子有多孝心!”
语不成声的李大爷在弥留之际,用颤抖的手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下4个字:“孩子,谢谢!”徐鹏和同学们——这些血气方刚的男子汉看了,禁不住流下了热泪。
那年12月,李大爷辞别了人世。这时,大娘的儿子已住进了精神病院。同学们为排解大娘心中的凄凉和孤独,来的次数更多了。
6名同学对张大娘一家的一片真情,不仅使张大娘和她远在沈阳的女儿感动不已,而且深深感染了大娘的左邻右舍。动情之余,她们也常去关照张大娘的疾苦。
物换星移,不变的是人间真情
转眼到了1987年夏,与张大娘相处3年的6名同学就要毕业了。6名同学都有一件割舍不下的心事:“我们走出校门后,谁来照顾大娘呢?”系领导了解到他们的心愿后,决定由8529班接过8326班的接力棒,继续照看张大娘。两个班的同学在张大娘家举行了一次充满亲情的交接仪式。
物换星移,寒来暑往。8529班又要毕业了,接力棒又传给了8734班,至今已传了5个班级。一批又一批来自祖国天南地北的莘莘学子们,把绵延不断无私的爱,倾注给张九真大娘,使这支雷锋精神的接力棒已传递了10个年头!
每当一届同学临近毕业,张大娘都拿出一张纸,恋恋不舍地说:“大娘年岁大了,记性不好,你们都把名字留下吧!大娘想你们的时候就看看!”张大娘拿起那几页珍藏很久的名单,向记者讲述了几件她记忆犹新的往事:8734班获得院体育运动的集体冠军,他们用奖金给大娘买来可口的点心,让她分享自己胜利的喜悦;8939班冒雨把大娘接到学校,参加同学们组织的中秋晚会。他们让老人坐在中间,一边吃象征团圆的月饼,一边欣赏同学们自编自演的歌舞节目;9201班的同学来自全国13个省、市,他们每次放假回来,都给张大娘带些家乡的茶叶,糖果和其它特产……
新一代青年的责任感
同学们帮助张大娘的活动一直是在默默中进行的。直到1986年,张大娘女儿李日新给学院领导写信,真诚感谢同学们像自己的亲兄弟一样,代她孝敬父母,使她得以在沈阳安心做好本职工作,学院领导才知道这件事。
记者到9201班进行采访,上下午几乎都有课。为了选修第二专业,一些同学放弃了校外搞家教和打工。但是,只要说去张大娘家却没有不愿去的。班长周勇军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不喜欢形式主义、行政命令。我们到大娘家里去,完全是出于自觉、自愿,我们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一件事。”
与张大娘产生深厚情意的4个毕业班的同学,无论是在长春工作的,还是分配到外地工作的,只要有机会,仍不断来到这对他们的人生和世界观产生过重要影响,给他们留下美好记忆的家庭。
徐鹏告诉记者,他,还有一些同学结婚后,常带着妻子和孩子来看望张大娘。在大娘家,他们的妻子无不为丈夫在求学时经历的故事所感染,对丈夫的心地和品格又有了新的理解。这些年轻的妈妈常常自豪地对孩子说:“你有一个多么好的爸爸,你长大也要像爸爸那样做人!”(附图片)
长春税务学院的大学生看望张九真(中)
已毕业7年的徐鹏捧个大西瓜来探望张九真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少坐车,多走路
——湘潭市市长孔令志一席谈
本报记者贺广华
这年头,像我这样不大不小的官儿,出门坐车,群众没啥可说。可是我发现,当我不是坐车,而是骑车或步行去现场解决一些关系平民百姓生活的事情,便有许多异样的眼光投向我,使我很生感慨。
早两年,万人新村一住宅楼居民联名写信给我,反映那里危房漏雨严重。我马上赶去察看,现场拍板尽快拆除重建,嘱咐房地产部门盖房要保证质量。这事办得算是利索,居民千恩万谢,事后还说:“孔市长您忙,今后不再给您添麻烦了。”你瞧,主人与公仆,角色全反了,为此我难过了好几天。
打这事后,我尽量多抽点时间遛遛马路,反正市区不大,散散步或骑个车,权当锻炼身体。这样一来,哪儿马路不畅,哪儿下水道堵塞,哪里居民危房失修诸如此类的事儿看在眼里,装在心里,就不必非等到市民来信来访诉苦才解决。
去年6月间,我骑车来到繁华的芙蓉路,一瞧马路中间有两个大坑,行人叫苦,车辆阻塞。我扭头就去找城建部门负责人,限他们48小时内修好。部下面有难色,我可一点也不饶情:“没困难,叫你们来干什么?!”结果第二天便修好了。
少坐车,多走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百姓疾苦冷暖挂心头,晚上睡觉安稳些。我总想,每年不为市民办几桩像样的事儿,坐在小轿车里招摇过市,不难受吗?(附图片)
孔令志,已在湘潭市级领导岗位上干了11年,两次当选市长。去年初,他当选后作5分钟的施政演说,博得人大代表5次喝彩。他说:“就凭这掌声,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干……”(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蛙王”新生记
——记农民企业家林金镖
本报记者许正中郅振璞
晋江市商镇上一溜儿的车水马龙。我们来到陈埭镇西霞美村头,只见清渠绿稻环绕的三幢白色厂房耸入蓝天,这是一家新崛起的由农民掌管的中外合资企业——华尔特制衣有限公司。企业的150多名青工对全套引进的日本20多台电脑绣花机、西德粘合机及整烫台和制衣生产流水线已操作自如。
没想到的是,“蛙王恤”名牌衬衫的创牌者林金镖刚跨而立之年。
他1963年2月出生在西霞美村一个普通的农民之家,高中时辍学拿着父亲搞石房建筑攒下的一点钱,试办了一家塑料制品厂。接着又买下500只鸭子,在沿海滩涂当了两年“鸭司令”,攒足了钱兴办制鞋厂。到1984年后,他从事多种经营闯出了一条生路。
在商品经济的大海里畅游了10多年的林金镖,很快发现瞄准名牌衬衫前途广阔。他掉转船头,投资百万在村里买地建楼。1991年6月,同村的菲律宾华侨林建局被田园上这幢庞然大物所吸引,一举为即将上马的衬衫厂注入400万元现代设备的股份,还提供300万元无息贷款作为生产周转金。
“选定‘蛙王’作商标完全是一种灵感!”林金镖自豪地说:“企业上了规模,商标、管理、质量三者缺一不可。我们首先到商标市场寻商标,发现了蛙王牌西服,对方没有注册。于是我们用来注册衬衣,这时才发现英国有此名牌衬衫,但早就不用了。我国商标局帮助改进加以注册,我们就可以继承名牌再创名牌了。”
林金镖说:“我们是新一代农民,就像‘蛙王’从历史走向新生一样,自己也要跳出小生产的老套套。”华尔特制衣有限公司一次投资250万元引进3条制衣流水线,从第一条流水线出产品两年来,已连续生产30万件高级衬衫,有125种花色,近千种规格,产品除在京沪等大城市专门销售外,已有1/3远销港澳、东欧、北美等地区。公司正在为职工兴建住宿楼和生活娱乐楼,林金镖想得很远,他要在“蛙王恤”基础上,逐步开发出西装、女衣、夹克的“蛙王”名作来……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红娘状元”刘津英
本报记者肖荻
天津刘津英大娘十几年来帮助1500多对有情人结成眷属,李瑞环同志曾为刘津英题了四个大字:“红娘状元”。
65岁的刘津英告诉我:“从天津1000名男女征婚情况中看出,择偶之难难在:在1000名征婚人中男的占63.6%,女的只占36.3%,男为女的两倍。很多单身女性还不太愿意公开征婚。第二是对身材要求高。一般说,女方要求男方高于自己10厘米不为过,但现在我统计的84%以上的女性,本人身高1.6米以下,却要求男方身高1.7米以上。除此之外,挑完职业挑学历;挑完个头儿挑脸蛋儿;挑完本人挑老人儿……这么全方位地挑来挑去把大好年华也顺水漂流了!”
“强扭的瓜不甜。我从来不拚命叫人降低条件,但努力为人创造条件。”她举例:某女38岁,来登记已8年。我下厂在一个偶然机会碰到一位人品出众的40岁未婚厂医,就约他和女方见面。开始这位医生不来。我先后用红娘协会名义去函10多次,终于约来。俩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成了!
运输工人S个头儿矮,多次介绍未成。恰好有位农村姑娘托亲戚来登记求偶。进城没处住,刘津英老伴不在家,就留这姑娘住下,谈心到深夜,也谈到了工人S忠厚老实,就是矮点。“我不挑个头儿!”姑娘看重人品。第二天约来见面,经4个月来往,又成了。结婚后来辞行,姑娘亲亲热热喊了刘津英一声:娘!
刘津英当“红娘”10多年了。80年代初她从天津棉纺二厂退休前曾玉成了几对下乡回城的大男大女。退休后区工会请她专门当红娘。她为此“耽误工夫少睡觉”,晚上家里还挤满来客,老伴和孩子们也跟着忙活,这一切基本上是“义务劳动”。结果成千上万人记得她:天底下,有这么个好心人!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设防在大水袭来之前
——三水市水利建设见闻
梁兆明陈敏儿
大水之后,鱼米之乡三水市茫茫稻田翻金浪,农民怀着丰收的喜悦开镰收割。一造粮食丰收已从暴雨洪魔口中夺回,三水市重视水利建设显示的威力更加惹人注目。
广东两大江河西江和北江,还有绥江都在三水市交汇,人们说“三江上游水高三尺,三水洪峰高三丈”,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然而,当不久前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袭来时,三水“有惊无险”,全境方圆874平方公里不见洪水肆虐的灾迹。在北江大堤芦苞镇安乐围地段,可以清晰地看到洪水最高时留下的线痕。这里的人乐呵呵地说:“安乐围保住了人民的安乐。”市委书记唐友成则说:“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发展了,更要不惜重金投入水利设施建设。”
地处城郊五岗顶的三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还在规划开发阶段,市里首先投入1078万元大规模改造五岗顶排灌站,当年达到既能防洪又能排涝和抗旱的高标准。今年6月中旬暴雨连天,这个排灌站大显神威,保住附近乡镇始终不成涝。
三水市三江交汇,地势低洼,蜿蜒63公里的北江大堤,有38.9公里在三水,捍卫万亩以上农田的堤围就有9条。全境堤围不论大小,有一条崩缺都会给三水造成严重灾难。
“三水90%以上人口和工商企业靠堤围保护”。市长卢逢生说:“这已是32万三水人民的共识。”
水利在三水列为基础产业,历届政府都把水利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上。每年冬春两季,气势磅礴的工程建设是水利。芦苞镇安乐围在80年代已具备抵抗50年一遇特大洪水的能力,进入90年代年年加高培厚。今日的安乐围,强度与高度已能抗击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近年来,三水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更是连年加码。到去年为止的3年间,全市对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逾5890万元,平均每亩耕地面积投入151元,加上去冬今春一战,全市完成土石方675万立方米以上,全境所有大小堤围都经过加高培厚,可以抵挡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樵桑联围有28.8公里在三水。这堤段在80年代末已具抵挡50年一遇特大洪水的能力,三水市还是把可能出现的洪水灾害的严重性估计得更加充分,没有1年停止过对这堤段建设的投入。去年今春就完成土石方达156万多立方米,堤围加高了整整1米。这次特大洪水凶猛袭来时,人们看着最高水位漫过原来堤围高度,都禁不住捏一把大汗,说:“这几年耗资数千万元巩固堤防,值得!”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为了秦岭大熊猫长存于世
——潘文石和秦岭大熊猫研究组
黎星
“潘老师”这个称呼属于秦岭
我不会忘记在陕西秦岭的采访,因为潘文石和他的大熊猫研究组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1993年初冬的一个夜晚,秦岭深处半山腰的一幢小屋前,响起老乡急促的喊声:“潘老师,有只大熊猫跑到我家院子里了,快去看看!”
这里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大熊猫研究课题小组。课题组长是北京大学环境生物学及生态学系主任潘文石教授。
喊声把全基地成员从睡梦中唤醒。听说是大熊猫,大家都来了精神。潘教授和大家带上铁笼子,麻醉药,跟着来人在黑夜中沿着山路赶往老乡家。
当潘教授和助手们把熊猫抬回基地时,已是深夜两点多钟。他们立刻给熊猫做了检查。这只衰老的熊猫已失去了啃嚼竹子的能力。那位老乡以前曾喂过它,大熊猫的记性好,吃不着东西时,就来造访,讨吃的。
在秦岭主脊兴隆岭一带,“潘老师”这个称呼几乎家喻户晓。近10年来,潘文石每年几乎有近2/3的时间和助手们在这里做研究。在秦岭,他告诉我,他热切地希望,深入了解秦岭大熊猫的栖息地,了解秦岭大熊猫的行为结构和种群组成,找到保护大熊猫的最佳办法。
以攀登珠峰的精神研究大熊猫
潘文石出生在泰国,长在广东,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那年正值22岁。他参加了我国第一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队。因为严重的高山反应,他没能爬上顶峰,但是攀登珠峰的精神却从此注入了他的研究工作。
潘文石曾于1980年至1984年间在四川卧龙研究大熊猫和竹子的关系问题。1983年底至1984年初,四川卧龙地区箭竹开花,许多好心人认为,竹子开花将使大熊猫面临灭顶之灾,唯一拯救大熊猫的办法是把野生大熊猫送进饲养场。潘文石则根据自己4年的研究结果,经过仔细分析,勇敢地指出:“野生大熊猫能够经受竹子开花之害,在野外为饥饿的大熊猫建立饲养场实属不必。”他的意见一时未被接受。
潘文石非常焦急,他认为在熊猫分布区建立饲养场会破坏熊猫正常的种群结构和生存环境。1984年10月,他给中央领导同志写了一封长信,力陈大熊猫不能够经受竹子开花之害的理由与事实。同年11月,林业部决定,已列入建设计划的十几个饲养场立即停建。
同年,潘文石把研究目标转向秦岭。秦岭腹地,大熊猫踪迹难觅。几千年来不断增加的人类活动已把熊猫从汉中平原挤进海拔1300米以上的深山。大熊猫变得非常胆小,哪怕听到一丝不熟悉的人声、嗅到一点生人气味,就会迅速躲入山洞或竹林中,或向高山密林转移。
那时,研究小组经费奇缺。潘教授只好向父亲和兄弟姐妹募捐。他的主要助手、女博士生吕植也从父母那里找钱。在秦岭,他们每天一清早就上山,爬山、钻沟、追踪熊猫,经常很晚才回驻地,吃饭成了大问题。长期饥饿给研究小组成员造成精神上一种负担。吕植回忆说:“我们即使回到北京有饭吃了,总是把肚子撑得饱饱的,实在是挨饿饿怕了。”
就在那段时间里,潘教授的另一个学生、研究小组成员曾周,在追踪大熊猫的工作中失足落崖,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踏遍秦岭,保护大熊猫的家园
潘老师和吕植与研究组的其他成员一起走遍了秦岭南坡的沟沟坎坎,记下了所有生长在这里的生态物种。他们先后给20多只大熊猫带上了无线电跟踪颈圈。1988年,他与课题小组成员共同出版了研究专著《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这部专著指出,秦岭大熊猫有自己的社会结构,实行一雄多雌的制度。小熊猫长大以后,雄性留在家庭内,而雌性则离开养育它的父母,以避免近亲繁殖。
潘文石最高兴的时候莫过于自己长年跟踪观察的熊猫又产仔了。近4年来,他追踪的17只熊猫已生了10只幼仔,全部成活。到今天,最小的9个月,最大的已4岁零9个月。他最钟爱的母熊猫名叫娇娇,已有一子一女。这表明秦岭大熊猫的种群目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自1993年起,他和吕植与美国生物教授奥布莱恩合作,对不同地域的大熊猫的遗传基因作了研究。他们发现,熊猫的遗传多样性不低于其它哺乳动物。他们对秦岭地区的熊猫作了同样的遗传基因分析,初步结论是秦岭熊猫可能已通过“瓶颈”效应,即其遗传学上最困难的时期已经通过,有望发展。
潘文石认为,人类可以成为熊猫最好的朋友,但也可成为其生存最大的威胁。人类的活动,已使熊猫活动区域减少。在秦岭这块优良的大熊猫栖息地,如果继续砍伐森林。熊猫“社会小组”之间交流的森林走廊就会消失,靠密林供给水分养分的竹子就会干枯,大熊猫赖以生存的家园就会遭到破坏。
近年来,为了保护秦岭这片熊猫的栖息地,潘文石在各种场合,向当地工人、农民、领导干部讲述保护大熊猫的家园的重要性。他多次写信,呼吁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在1993年成都国际大熊猫保护学术研讨会上,他和其他28位专家联名致信国务院领导,呼吁秦岭地区国营长青林业局转产。政府高度重视专家的意见,于去年底会同林业部、陕西省政府决定,长青林业局所属的300平方公里的森林立即停止采伐。今天,这片山区已与相邻的佛坪自然保护区连接起来,约有160只熊猫得到了保护。
日前,刚刚陪同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秦岭考察回京的潘文石兴高采烈地对我说:“母熊猫娇娇在春天又交配了,今年夏天有可能生下第三个小宝贝。我对大熊猫的未来充满信心。”(附图片)
刚刚出生一个月的秦岭大熊猫
研究秦岭大熊猫的专家。从左至右:马克·斯多芬、潘文石、吕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