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体育)
专栏:

  轮椅铁军司令——李伟朴
本报记者黄振中
他很穷,但又很富有,拿小教一级工资,创人间非凡业绩。他以不懈的追求、无私的奉献和闪光的金牌,书写人生的里程。在低收入高产出中;在经济贫穷和精神富有的鲜明反差中,映出耀眼人生。这是笔者要介绍的教练——李伟朴。
7月,烈日炎炎。首都各大新闻单位的记者在石家庄河北师大采访中国残疾人举重队时,不少人感动得流下热泪。主教练李伟朴和他队员的感人事迹,深深地印在大家的心里。训练房铿锵的杠铃声如同英雄交响曲在校院回荡。一个个音符奏出残疾人的希望和理想,表达出乐观向上和豪迈的情怀。
心路
采访中,运动员讲述最多,也是最牵动人情感的是李伟朴关心残疾人的故事。他背队员出征,推着轮椅接送大家训练,帮助疗伤治病,同队员谈心、唱歌、讲故事……抚平内心的伤口,扬起理想的风帆。举重运动是力的角逐,是人体力量极限的较量,运动员要大量补充营养。然而残疾人大都经济上较困难,缺乏营养。李伟朴将单位节日分给自己的鸡鸭鱼肉,全部送给运动员;把平时节衣缩食积蓄的钱,拿出来进行帮补。甚至把爱人治贫血症的补品和小孩营养品也“偷出来”给残疾人运动员。由于长期的补贴,收入本来不多的李伟朴,变成了一个穷教练。他在经济上无能为力时,同队员一起上街擦皮鞋。贾维乐是最困难的队员,平时尽吃馒头咸菜。杠铃重量同营养成正比,这样的营养条件,当然不可能出成绩。李伟朴动情地对贾维乐说:“咱们去擦皮鞋,赚点钱添营养。”贾维乐同意后,李教练给他买来黑、白、红各色鞋油,备好鞋刷,装在一个小箱子里上街服务。他陪着肢残的贾维乐,慢步来到包头市客人最多的金鹰饭店。贾维乐开始不好意思,站得离皮鞋箱老远。当他看见教练大声吆喝“擦皮鞋”,忙着招揽顾客时,也鼓起勇气主动拉客人擦皮鞋。师徒二人忙乎数小时,赚到两元五角钱。李教练高兴地说:“维乐,不错嘛,两元五角钱能买几两牛肉,这不就可添营养吗?”果然,贾维乐增加营养后,举重成绩也上去了,后来还夺得世界亚军。
学举重的队员,有的双腿全瘫,有的靠一条腿走路,行动都很困难。李伟朴为每一个队员察看行走路线,让他们走得安全、平坦。全队行动最困难的要数18岁失去双腿的姑娘张霞。她家离训练馆有十几公里,乘公共汽车要走一段很长的路。李教练坚持每天晚上送她到车站,车开走后才返回。一次暴风雪,张霞下车时双拐断了,她咬牙爬着走。李教练知道后,心疼得落泪,更加细心、周到地照顾这个小妹妹,并号召大家向她学习。21岁的边建欣,从小失去双腿,行动离不开轮椅。外出比赛,李教练常背着她进出车站、机场。一次出机场,由于背边建欣时间过长,累得喘不过气来,脚不停地晃动。边建欣心疼地恳求教练放下,表示自己可以慢慢向前爬。李伟朴说什么也不依,并安慰说:“你很轻,像个包袱,坚持一会儿就可乘车了。”边建欣将这段路铭刻在心。她说:“这段路好长好长呵,是一条催人落泪的路,是一条心路。我们的李教练,就是沿着这条路走进残疾人的心里。”这是边建欣的切身感受,也是其他队员的心声。张霞姑娘在日记里写着:“自从认识李教练,才知道人间的真情和世间的冷暖。”她日记本里浓缩着教练的心血,流淌着一条爱河。
垦荒牛
李伟朴是包钢业余体校教练。几年前,他在许多残疾人的恳求和残联的呼唤下开始摸索和执教残疾人举重。这是一条陌生而又艰难的道路,没有成熟的经验,也无现成的教材,可以说是一片荒原。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李伟朴决心做一只垦荒牛,去开垦这块土地,让沧海变桑田。他跑图书馆,爬理论山,翻阅解剖学、力学、生理学、运动学等书籍,查阅国外训练资料和最新信息。由于他常去,又经常是最晚一个出馆,图书馆工作人员开玩笑说:图书馆好像是专门为他开的。李伟朴认真记心得体会,几年来共写了近50万字的笔记。他不满足书本知识,从妻子手里要了800元钱自费到举重水平比较高的辽宁队学习。他主动扫地、打水,做勤杂工作,帮助队员加杠铃片,用诚恳的态度感动上帝。辽宁队的教练都无私地传授经验和技术,有的还拿出绝招。李伟朴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为一体,创造出一套残疾人举重训练法,它包括增强神经传导功能、利用三头肌发力和因人而异的心理训练以及改变环境的恢复手段等。他用听故事、相声、听音乐和唱歌等来解除训练后的疲劳。以穴位按摩解除肌肉紧张。新训练法实施后,一批队员脱颖而出,纷纷在国内外夺金牌,其中有三名队员成为世界冠军。体重只有40公斤的边建欣,举起了75公斤重的杠铃,几乎超过本身重量的1倍。她以绝对优势夺取世界轮椅举重赛3枚金牌,并刷新3项世界纪录。体重100公斤的罗志强举起215公斤的重量,超过自己重量的1倍多。他夺得3枚世界举重金牌,刷新两项世界纪录。据说,他举起的这个重量,同等级的正常人运动员也是望尘莫及。中国残联理事长刘小成对此大加赞赏,给予很大鼓励。颁奖时刻,边建欣和罗志强,聆听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凝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泪如雨注。晚上,李教练和两名队员在房间里关掉电灯畅谈,沐浴在无比的幸福中。他们一直谈到深夜3点。边建欣说:自己终于为共和国增辉,这一刻才知道人生的价值。这是一生最幸福、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刻。
小教一级
李伟朴掀开残疾人举重史灿烂的一页,然而他的职称至今还是“小教一级”。这个职称还是8年前他由包头业余体校精减到包钢第11小学时,一位老校长给照顾的。八年中他连连取得佳绩,一批批队员夺取的金牌犹如繁星闪烁,可是他的职称却长期凝固。每次评职称,都因为他是初中毕业而不予考虑。这个在残疾人感染下,心灵得到净化的男子汉,以后干脆不闻不问,只知奉献,不问索取。
李伟朴已是国际举坛颇有影响的人物,不少国家和地区想挖走这个人才。今年3月,马来西亚教练邀请他去执教,并答应给高薪;台湾教练更是三番四次动员他去。小教一级的李伟朴,没有动摇,他的根系已牢牢扎在残疾人中,扎在中国残疾人举重队里。他反复向上级领导表示,“要组建相对稳定的残疾人举重队,给我一个战场。”
李伟朴在短时间里,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确是一个奇迹。有人称之为“小教一级现象”。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李伟朴的回答是,“党哺育了我这根苗,残疾人净化了我的灵魂”。他举了很多例子来加以说明:包钢党委在他经济上最困难时,拨出1.5万元训练经费。中国残联一位部门领导人给他送人参等营养品。他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说,现在兴下级给上级送礼,我遇到的却是上级给下级送礼,可见残疾人事业深得人心。
队员对李伟朴的感情更深,成为他事业的支柱。他病倒时,残疾人纷纷拄着双拐,摇着轮椅去看望。一次,失去双腿的罗志强,把营养品装在网袋里,将牙咬着网绳,用双手在楼梯上爬行。身体一寸一寸往上挪,用了半个小时才爬到李教练住的三楼。李伟朴感动地说:有这么好的队员,外国莫说是给高薪,就是给金山也吸引不了我。
战鼓催征
1994年春节,中国残联下达的一份调兵遣将紧急通知飞到塞外鹿城——包头。通知上写着,下列人员速到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参加远南运动会赛前集训:包钢业余体校教练李伟朴、市民政起重机械厂边建欣、市残联鹿华电工厂张霞、市稀土联合五金厂贾维乐、包钢福利厂罗志强、曹萍、徐永斌、赵军刚、待业青年李瑞芳。李伟朴带着“中国残联的重托和内蒙古人民的期望,同八名队员于农历正月十五乘火车南下,同来自全国各省的残疾人运动员会师石家庄。李伟朴扛起举重队的帅旗。
他率领的是一支特殊的队伍,是一支以轮椅为主体的铁军。每一个队员都具有忘我的精神,每一名队员都想实现“远南”奋飞的梦:年过40的余春林,承包一个包装企业,一年能盈利十几万元。为了备战“远南”,他放弃了赚钱的机会。他说,“赚钱机会有得是,自己参加远南只有这一次,无论如何不能错过。”他像一个大哥哥,处处照顾弟弟妹妹,大家亲切叫他“老余大哥”。江西九江的周建潮,在市里开餐馆。他来石家庄集训,经济上也承受很大损失。他说,祖国的荣誉重要,我那个饭馆算什么。湖南新化的陈善民是乡村裁缝,他放下手里的剪刀来集训,是以降低家庭生活水平作代价的。上海的周嘉华来集训,将自己一辆三轮摩托也托运来,为大家服务。在这个不足100平方米的训练房,无言的橡胶杠铃成了他们生命的支撑点、前途的杠杆。李伟朴将一个个生动事例搜集起来,作为一部教育史诗,鼓舞大家备战“远南”。
他在训练馆里挂了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用10斤的汗水,换取一斤的杠铃重量。”运动员平均每人一天大约举起二万公斤,最高的罗志强是6万公斤。加杠铃片的任务几乎由李伟朴一人承担。他搬动杠铃的重量,是20名运动员举起重量的总和,像一个超负荷的搬运工。在李伟朴科学训练法指导下,队员们战酷暑高温,成绩直线上升,平均每人举起的重量已增加了20公斤。这样的速度是罕见的。
残疾人举重不同于健全人,他们进行的是卧举,运动员躺在特别的长条椅上,两手紧握杠铃,双臂用力向上推举。这种动作容易受伤,李伟朴为了他们的安全,训练时寸步不离。队员在绝对的安全系数里,放手增加重量,使成绩更上一层楼。李伟朴不愧是这支轮椅铁军的司令。(附图片)
李伟朴精心指导运动员训练。
张荣涛摄


第11版(体育)
专栏:

  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乐章
中国残疾人代表团各集训队战高温迎“远南”
南京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火炉”之一,目前的气温高达38摄氏度。在这种高热酷暑中,在此进行强化训练的中国残疾人羽毛球队怎么样呢?
虽然气温高达38摄氏度,且训练场馆又不能有风,队员们浑身上下浸透了汗水,却没有一个叫苦、叫累,不少运动员还写了决心书,强烈地表达了为国争光的心情。运动员高潮写道:“‘远南’一天天向我们走来,我们要迎接它,就一定要迎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上。”他表示,“让艰苦的强化训练生活将我们锻造成利剑吧!”
球队实行半军事化封闭式强化训练,严格的规章制度,有效地提高了训练的效率。
运动员在一线辛苦练兵,后勤部门做好保障工作。他们安排运动员住3人一间的中央空调房,24小时供应热水,并有专人为运动员洗衣服。矿泉水、绿豆汤、西瓜,做到足量供应。他们还为队员配备了按摩器械和医生。给队员们准备了棋、牌,每周组织队员唱一次卡拉OK,每两周带队员游览一次南京名胜古迹。后勤部门对运动员的体贴入微,焕发了队员们的积极性。教练员、运动员都纷纷称赞这里的条件和服务是一流的。
羽毛球队的运动员们正投身在比酷暑更火热的训练中。他们的决心是:用我们高涨的热情,为“远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乐章!
长沙
“为了国家的荣誉,坚持拚搏,刻苦训练”,是长沙训练基地游泳队全体队员、教练员的共同心声。运动员们为了在“远南”运动会上创出佳绩,努力克服自身的残疾造成的困难。以顽强的毅力、超常的能力向生命的极限挑战。来自湖南的盲姑娘周学元,看不见教练的指示,只能凭感觉来领会每一个动作。在池中转身时,她的头经常碰在池壁上咚咚作响,惹得在池边陪伴的妈妈心疼得不敢再看女儿训练。周学元没有因此而退缩,她继续苦练着。来自北京的盲姑娘高元元为了增强脚腕的力量,一直套着脚蹼进行训练。脚蹼的型号不太合适,脚背磨破了,红肿了,她仍然咬紧牙关坚持着。仅有一条胳膊的湖北运动员刘泽兵由于感冒,持续高烧达39摄氏度,在教练的逼迫下,他在床上仅躺了两天又扎进水里。他在国际比赛上拿过奖牌,这次,他把目标定在了在“远南”运动会上夺金牌,破纪录上。为了打破世界纪录,他把100米蝶泳的世界纪录刻在泳镜上,时时激励自己,争取再创佳绩。
正定
在河北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训练场上竖立着一块大字牌,在“迎‘远南’顽强拚搏夺金牌”的横幅下,显示着距“远南”运动会的倒计时天数。训练基地的老主任王庆广说,我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多次接待过外国队和国家队,像这样拚命训练的运动员、甘愿奉献的教练员,我还是头一次看到,真使人感动。河南运动员代爱香,因为家有急事请准了一天假,她早上走,晚上12点就赶了回来,第二天照常训练。55岁的老将董世阳,训练时从不迟到,虚心学习,刻苦训练。48岁的孙宏军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队友。巴塞罗那残奥会两枚金牌得主张小玲早晨第一个进入训练馆,星期天仍在训练馆坚持训练。她说,成绩属于过去,现在我和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


第11版(体育)
专栏:

  高温下要做点什么
金钟
眼下,参加“远南”运动会的中国代表团十四个集训点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正在战高温,苦练硬功夫。他们贴出“战酷暑,练出一身硬功夫;进京城,远南会上创佳绩”的对联,表示自己的决心。有些下肢残疾的运动员伤口磨出血,引起炎症,但仍坚持训练,情景十分感人。他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乐观进取、顽强拚搏的气势很值得赞扬和学习。
中国残联对各集训队的运动员、教练员十分关心。,不少集训点做了避暑降温工作,对残疾人运动员献出一份爱心。如有火炉之称的南京、长沙,气温高达三十九摄氏度,在这里集训的羽毛球和游泳运动员,每天湿透征衫。两地的领导,及时去慰问,采取措施降温,改善运动员生活条件。河北正定乒乓球基地在运动员住房安装了空调,洗澡间全天开放,随去随洗,并请部队医生按摩等,取得较好效果。但是,个别集训点,设施还不完善,降温措施未跟上,运动员睡眠和食欲受到影响。在比赛日子一天天逼近时,这个问题要刻不容缓地加以解决,否则会影响训练,甚至造成临赛减员。望当地有关领导在慰问队员,握握手,道一声辛苦的同时,切实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另外,残疾人运动员对自己要求严格,十分自觉,常常带着伤病训练,这种精神当然可嘉。但是也带来不利的一面,时间长了会延误治疗,加重伤病。集训点应改善医疗条件,尽量配备队医,深入了解队员伤病,及时治疗。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定期检查身体,保证临赛前运动员的身体达到最佳状态。
总之,在连续不断的高温天气下,要多关心残疾人运动员和教练员,想得周到一些,工作做得更细一点。


第11版(体育)
专栏:

  维纳斯之魂
——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
包宇辉
当“远东及南太平洋残疾人运动会”的宣传画贴满首都街头的时候,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也正奔波于北京的礼堂剧场之间。舞台上多了本不该有的轮椅、拐杖和遮住眼睛的墨镜,舞台下则涌动着一份从未有过的惊叹、感动和爱的潜流。
爱之梦
舞台上的孙晓梅,只能以最生动的表情,最完美的声音,倾叙着她心中的每一支歌。小儿麻痹后遗症使她永远只能靠轮椅走上舞台,失去行动自由的她,却让表情与声音凝聚了所有的人。孙晓梅可以算作残疾人中万里挑一的幸运儿,24岁的她便被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破格录取,但毕业后,她仍难圆那个艺术家的梦。没有一家专业艺术团肯接收这位一条腿有残疾的音乐学院高材生,最后,她在残联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她多喜欢让歌声在舞台上飞扬,更渴望能和健全人同在一个舞台上。
长长的白纱裙,托出一位有着黑宝石般大眼睛的姑娘。她温柔的笑脸下,两条腿在艰难地站立。她和孙晓梅同病相怜,但她的金嗓子并未像孙晓梅那样幸运,24岁的她只能进入一家消防器械店做售货员。这就是纪瑞辉,从小酷爱唱歌的她在一些人不解、鄙夷的目光下不敢张口,多亏孙晓梅发现了她,鼓舞着她,让她从自卑中站起,走上舞台。
鹰之歌
10岁的金元辉先天失明,但他却可以用电子琴演奏100多首中外名曲。每有调演,爸爸就陪着小元辉从青岛的家赶往各地。父亲似乎并不为时时涌来的掌声打动,他唯一注意的就是儿子在黑暗中摸索的每一步。
可是今天这场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演出,父亲却没有同来,金元辉独自坐在化妆间的一角,手指一刻不停地触摸着一本厚厚的盲文书。好几个人上前关心地问:“小元辉,爸爸没来,你行吗?”小元辉昂起脑袋,使劲点点头:“行,我自己摸着也能走,还有好多叔叔阿姨帮我拿琴、扶我呢。”
心之桥
旋转的舞步,飘洒的舞裙,这些饱含着感情的舞蹈,竟是几名聋哑青年表演的。
这不能不提到他们的舞蹈老师高虹。高虹是在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聋哑青年。望着聋哑人那渴望交流但又茫然无助的眼睛,看到他们枯燥的无声无息的小天地,高虹猛然感到自己的使命。于是,她放弃了大学所学的专业,毅然来到残联,从头学起了手语。从此,一个健全人的心,便和一群聋哑孩子的心贴近了。
高虹的汗水终究换来了回报。聋哑人即使不看她打手语,只要是一个口形,一个神情,他们便知道了老师的喜怒哀乐。
对于感觉系统出现障碍的聋哑人,尚且能达到如此心灵的沟通,那对于一般肢体残疾人,更多的健全人应该也能够架起一座人与人之间理解与爱护的心桥!


第11版(体育)
专栏:

参加首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轮椅网球比赛的选手正在广州备战。这是来自河北唐山市的女运动员董福丽在训练中。新华社记者张肄文摄
轮椅击剑队选手在交流经验。
齐凯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