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2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东盟与对话国外长会议闭幕
东盟国家反对把社会条款环境问题与贸易投资挂钩
本报曼谷7月27日电记者成元生、吴日光报道:东盟与对话国外长会议今天下午在曼谷闭幕。东盟六国与七个对话伙伴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就政治和安全问题以及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对话。东盟六国向对话伙伴明确表示,反对把社会条款和环境问题与贸易和投资挂钩。
泰国副外长素林在会议结束后对记者发表谈话说,东盟六国在会议中对某些国家试图把社会条款和环境问题与贸易和投资挂钩表示担忧,东盟向对话伙伴明确表示反对这种做法。东盟六国认为,把社会条款和环境问题与贸易和投资挂钩是不正确的。各国的国情和社会条件不相同,各国应根据各自情况解决这些社会和环境问题。
今天下午泰国副外长素林代表东盟和澳大利亚外长埃文斯签署了东盟—澳大利亚第三阶段经济合作计划谅解备忘录。根据这项备忘录,澳大利亚在1994年至1998年间将向东盟提供3200万澳元的资金援助,用于开展在能源、环境和通讯等方面的地区性合作计划。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拉伯国家对约以宣言反应不一
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综合本社驻中东地区记者报道:在约旦和以色列25日签署《华盛顿宣言》,宣布结束两国长达46年战争状态之后,一些阿拉伯国家对此反应不一。
阿拉伯联盟秘书长马吉德26日说,约以宣言是解决阿以冲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进展”,是“通向公正、全面和平道路的一步”。
同一天,阿尔及利亚外交部发表声明说,约以宣言是“最终解决中东冲突的不可缺少的步骤”。
苏丹政府也表示赞赏约以结束战争状态的决定。苏丹外长萨利赫希望,叙利亚和黎巴嫩能够加快同以色列和谈的进度。
黎巴嫩总统赫拉维26日说,约旦单独同以色列媾和的理由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他强调,黎巴嫩将遵守对中东全面和平的承诺,不会在叙利亚之前单独同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
叙利亚外长沙雷在26日发表讲话时没有直接评论约以宣言,但他强调,约以目前达成的协议不会对叙利亚的立场构成不良影响。
他强调,“没有叙利亚就没有稳定持久的和平。叙利亚仍然是(阿以)和谈中关键的参与者。”叙利亚官方报纸《十月日报》26日说,阿拉伯国家单独同以色列媾和削弱了阿拉伯的整体力量,否则可以迫使以色列作出更多的让步。


第6版(国际)
专栏:

  侯赛因拉宾在美国会演讲
呼吁国际援助实现中东和平
本报华盛顿7月26日电记者鲍世绍报道:约旦国王侯赛因和以色列总理拉宾今天在美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强调实现中东和平任重道远,呼吁国际社会予以援助,保证最终和平的实现。
侯赛因宣布,约以两国的战争状态已告结束,我们决心永远结束痛苦,为和平提供保障。为此,需要国际社会援助以保证中东和平的最终实现。他强调国际社会的调解对中东和平进程的积极推进作用。
拉宾说,如果以色列人民没有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了。但我们两国要走向最终和平,任务十分艰巨,我们需要继续会谈,一旦谈判成功,等待我们的是共同美好的明天。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爱达成撤军协议
俄军八月底撤出爱沙尼亚
本报莫斯科七月二十六日电记者许恒声报道: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消息,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爱沙尼亚总统梅里今天下午在莫斯科进行长时间的会谈后,签署了关于居住在爱沙尼亚的俄罗斯退休军人与爱沙尼亚公民享有同等权利的协定和俄驻军将于今年八月三十一日前撤离爱沙尼亚的条约。
俄罗斯同爱沙尼亚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是,爱沙尼亚要求俄罗斯军队于今年八月三十一日前无条件撤走,但俄提出在爱境内的占爱人口三分之一的俄罗斯人的地位问题,特别是要求爱沙尼亚保证前苏军在爱境内的退休军人的养老金问题。俄表示不解决这些问题,俄军拒绝撤出。双方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在这些问题上达成谅解。


第6版(国际)
专栏:

  克林顿赞扬约以宣言
美将致力于实现中东全面和平
据新华社华盛顿7月26日电(记者徐长银)美国总统克林顿26日说,约旦国王侯赛因和以色列总理拉宾签署的《华盛顿宣言》创造了历史,并且为中东地区带来了比较光明的前途。
克林顿当天下午在白宫再次分别会见了侯赛因和拉宾。在会见后3位领导人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克林顿表示,美国有责任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同时决心帮助约旦解决债务负担和满足防务方面的要求。他说他将与国会磋商,尽快采取行动解决这些问题。克林顿还说,他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进行了电话交谈,再次表示了美国致力于实现中东全面和平的决心。
侯赛因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他对他与拉宾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谈感到骄傲和高兴,他相信约旦人民绝大多数支持他的行动。拉宾则说,“过去的两天是实现中东和平的积极的事态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第6版(国际)
专栏:

  尼元首会见田曾佩
据新华社阿布贾7月26日电(记者顾震球)尼日利亚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阿巴查与正在这里访问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田曾佩今天上午在总统府举行会谈,双方表示将进一步发展中尼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田曾佩说,中尼两国关系长期以来在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顺利地发展。他说,中国十分重视发展同尼日利亚的关系,并愿意同尼日利亚朋友共同努力,使这一关系获得进一步发展。
阿巴查表示,尼日利亚愿意进一步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他说,尼日利亚将采取积极的步骤,鼓励尼日利亚商人和企业家与中国同行合作,以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他说:“尼日利亚愿意加强同中国在贸易、经济、农业和技术领域的合作,这种合作对尼日利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第6版(国际)
专栏:

  埃及国防部长启程访华
本报开罗7月27日电记者刘水明报道:埃及国防部长坦塔维元帅昨晚乘飞机离开这里前往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6天的正式访问。
坦塔维在登机前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埃及和中国的友好合作历史悠久,两国关系是一种非常好的特殊关系,今年4月穆巴拉克总统访华后,这种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加强对话维护和平
本报记者成元生吴日光
举世瞩目的东盟地区论坛首次会议7月25日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亚太地区17国和欧洲联盟的代表相聚一堂,共商政治与安全大事,寻求加强对话,建立信任和防止冲突的有效途径,并取得积极成果。会议增进了各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对加强亚太地区政治和安全合作,促进和平稳定与经济繁荣有着深远意义。
东盟地区论坛首次会议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首先,会议的顺利举行反映了亚太国家希望加强对话、增加政治安全合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望。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国际形势动荡不已。而亚太地区却出现了政治形势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保障,经济发展又促进政治稳定。亚太地区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领土、边界争端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如何巩固发展亚太地区良好的政治形势、促进经济繁荣已成为亚太地区各国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东盟地区论坛的成立反映了亚太地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其次,这次会议的代表性较广泛。参加会议的除东盟六国,东盟两个磋商国中国和俄罗斯,东盟三个观察员越南、老挝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外,还有东盟七个对话伙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和欧洲联盟,它们来自亚、欧、美、澳四大洲。这么多国家的外长聚集一堂,讨论政治与安全合作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件大事。这是迄今讨论亚太地区政治与安全问题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会议。会议的举行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第三,这次会议的形式活泼、气氛良好。每个国家有两名代表出席,每位外长发言10分钟。各国代表不受拘束,畅所欲言,就亚太地区安全形势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开展预防性外交、消除不稳定因素、防止冲突、增强政治与安全合作等问题发表意见,交换看法,求同存异,扩大共识。会议组织者要求各国代表的发言不要提出可能引起争端的问题,务必使会议结束时大家心情舒畅。会议不发表联合声明或公报,只发表会议主席声明。这种轻松的会议形式得到各国代表的好评。
第四,各国代表在会上畅所欲言,会下频繁会晤,就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看法,以求达成共识。大多数国家都主张通过和平协商的办法解决朝鲜的核问题,并认为朝鲜半岛无核化、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符合东北亚和亚洲各国的共同利益。在柬埔寨问题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赞同柬埔寨全面实现民族和解、发展经济,重建家园。中国关于南沙群岛的立场,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赞同和支持,并认为共同开发对各方都有好处。
(本报曼谷7月26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国防部长赴南调解
本报贝尔格莱德7月27日电记者胡锡进报道:俄罗斯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及俄罗斯总统特使丘尔金26日抵贝尔格莱德,分别会晤了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南斯拉夫以及波黑塞族的政治军事领导人,并转交了叶利钦总统的一封信。格拉乔夫此行的主要使命是与塞尔维亚领导人就波黑塞族对5国和平方案的态度进行磋商,并试图说服塞族接受5国方案。
格拉乔夫抵达后对记者表示,联合国维和部队是唯一可以在波黑履行和平使命的力量,俄罗斯坚决反对北约军队在波黑取代维和部队。他说,这是“叶利钦总统的态度”。
米洛舍维奇在会晤格拉乔夫和丘尔金时也表示,坚决反对北约军队进入波黑。关于5国和平方案,米洛舍维奇说,该方案除版图外,还应包括宪法原则协议及取消对南斯拉夫制裁等内容。
格拉乔夫与卡拉季奇及波黑塞族武装总司令姆拉迪奇会晤的内容没有透露。但据南通社报道,格拉乔夫提出塞族接受5国版图方案后,由俄罗斯籍维和部队负责保护塞族在波黑北部战略通道的安全。
另据来自波黑塞控区的报道,波黑塞族议长克拉伊什尼克26日说,不排除塞族议会重新开会讨论5国方案的可能性。本月19日,塞族议会对接受5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条件。


第6版(国际)
专栏:

  乌议长主张乌俄关系正常化
本报莫斯科7月27日电记者许恒声报道:正在莫斯科进行访问的乌克兰议长莫罗兹今天在俄议会上院发表演讲时说,乌克兰主张同俄罗斯的关系完全正常化。
莫罗兹说,乌克兰同俄罗斯的关系不应该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而应该建立在“强有力的法律基础上”。他认为,乌俄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和伙伴条约应该成为这一基础的根本,他的这次访问可以看成是“签订这一条约的第一阶段”。
莫罗兹说,这一条约应该成为解决“乌俄之间积累下来的一切政治、经济误解和有争议的问题的良好基础”。他认为,克里米亚和黑海舰队问题也包括在这些有争议的问题之内。


第6版(国际)
专栏:

  冈政变领导人组成新政府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班珠尔消息:冈比亚政变领导人亚亚·雅姆赫今天组成新政府,并任命了14名政府成员,其中军人和文职人员各占一半。
据冈比亚电台播发的一份官方声明,雅姆赫任命自己为国家元首。副总统、国防部长、内政部长、新闻和旅游部长、贸易部长等由在美国或英国受过军校教育的军官担任,外交部长由前外交部高级职员博隆·桑克担任。政府成员中有3名是妇女。
现年29岁的雅姆赫中尉已于24日宣布自任总统。他在本月22日发动了不流血政变,推翻了前总统贾瓦拉的统治,贾瓦拉已逃到邻国塞内加尔,并获得政治避难权。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团结合作共求发展
本报记者张金江
一个由加勒比地区发展中国家和未独立岛屿组成的新的一体化组织——加勒比国家联盟24日在哥伦比亚海滨城市卡塔赫纳诞生。这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加勒比地区国家为求生存、谋发展作出的重大努力。
加勒比国家联盟共有37个成员,包括加勒比共同体各国、加勒比海地区一些未独立岛屿、古巴以及加勒比海沿岸中美洲各国、墨西哥、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等。昨天25国领导人聚会卡塔赫纳,签署了加勒比国家联盟成立纪要。
加勒比国家联盟是一个地区性协商、协调与合作组织,宗旨是加强各成员间在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本地区在国际经济贸易组织中的利益,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最终建立一个广大的自由贸易区。
加勒比国家联盟的建立反映了该地区国家和未独立岛屿求生存、谋发展的共同要求。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并未出现人们所期望的繁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不但没有得到改善,相反,由于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发达国家日益加强的贸易保护主义,对发展中国家强加不平等的贸易条件等原因,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处境更加艰难。加勒比国家联盟的成员绝大部分是发展中的小国,它们普遍感到一国势单力薄,不联合起来,不但得不到发展,甚至连生存的权利也受到威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92年10月举行的加勒比共同体首脑会议提出建立加勒比国家联盟的建议,得到加勒比海沿岸国家的一致赞同。
联合起来的加勒比海区域国家总人口超过2亿,年国民生产总值达5000亿美元,对外贸易总额达1800亿美元。东道国哥伦比亚总统加维里亚在签字仪式上说,加勒比国家联盟已成为当今世界“新的有影响的一极”。加勒比国家联盟成立纪要指出,经济一体化、建立(地区)自由贸易区以及各成员间的合作使本地区能够应付面临的挑战,能够在国际经贸组织中维护自己的利益,抓住国际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关系自由化带来的机遇。
古巴是加勒比地区的主权国家,但由于大国的干预,古巴被封锁、孤立了30多年。这次加勒比地区国家邀请古巴最高领导人卡斯特罗出席联盟成立纪要签字仪式,吸收古巴作为平等一员加入加勒比国家联盟。这一方面表明加勒比地区国家敢于主持正义,同时也表明,发展中国家即使社会制度不同,也可以加强合作,共谋发展。
(本报墨西哥城7月25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国会举行“白水事件”听证会
据新华社华盛顿7月26日电美国众议院银行、财政和城市事务委员会今天就牵涉克林顿总统夫妇的“白水事件”举行首次听证会。
今天的听证会主要集中在白宫高级官员和美国财政部负责调查“白水事件”的官员试图阻止调查的问题上。白宫法律顾问劳埃德·卡特勒到会作证。
1989年,阿肯色州州府小石城的麦迪逊银行因管理不善宣告破产,使美国纳税人损失了4700万美元。有报道称,当时任州长的克林顿曾从这家银行得到一笔可观的资金,用作连任竞选和扶持克林顿拥有一半股份的“白水开发有限公司”。
美国司法部于今年1月任命共和党人罗伯特·菲斯克取代财政部官员调查“白水事件”。接着传媒透露,前白宫法律顾问努斯鲍姆和财政部副部长沃特曼等10多名高级官员多次秘密开会,企图阻止调查。


第6版(国际)
专栏:

  哈签署不扩散核材料协定
据新华社阿拉木图七月二十六日电哈萨克斯坦政府总理捷列先科二十六日同来访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汉斯·布利克斯举行会谈,会谈后双方签署了关于哈萨克斯坦保证不扩散核材料的协定。
捷列先科在评价该协定时说,这一协定为双方在核能领域的相互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布利克斯称,这一协定有助于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哈和平利用核能进行监督,使哈有可能获得经济援助。


第6版(国际)
专栏:

四千六百名英国铁路信号工人于七月二十六日宣布单周罢工四十八小时,致使英国铁路系统再度瘫痪。图为伦敦维多利亚火车站大厅内被阻滞的乘客。
新华社记者赵迎新摄(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