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千古之谜揭开
秦兵马俑作者姓名发现
宫欬等八十五位工匠始作秦俑
据新华社西安7月26日电(西安电视台记者惠毅、政绪、新华社记者苏阳)是谁创作了“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经过20年的研究、查证,日前终于找到了答案:其作俑者是宫欬、宫丙、宫疆等85位秦代工匠。
秦兵马俑以精湛高超的雕塑艺术闻名世界。这些两千多年前的艺术精品,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遭遇的人物的外表形象和内心世界,以及伴随他们征战南北的战车、战马刻画得维妙维肖、生动细腻,折服了当代千千万万的艺术家和中外游客。然而,创作这一精品的艺术家,却因无史料记载而湮没,留下一个神奇的历史之谜。
我国著名考古专家、秦始皇陵博物馆馆长、秦陵考古队队长袁仲一研究员,根据秦代制度“物?工名、以考其诚”——即在制作的器物上,要刻上制作工匠的名字这一惯例,经过20年的挖掘和研究,终于从目前出土的7000余件秦俑的腋窝和衣裙下查找到刻有宫欬、宫丙、宫疆等85名作者的姓名。据考证,他们中有当时秦中央宫廷的陶工师,也有来自古时咸阳、栎阳、临夏等地的民间艺人。这些作者把自己的名字分别刻在或印在秦俑身上不易被人发现的隐蔽处。
考古专家认为,这一重大发现,揭开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千古之谜,不仅推动了秦陵考古研究工作,而且对研究秦代的历史文化以及我国古代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些作者的姓名也应该载入世界艺术史册。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我说教师这一行

  我在老家亮“真相”
北京市崇文区汇文中学华碧
两年前,我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自愿到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同班同学的大惑不解,系里老师的好言相劝,中学负责人的将信将疑,我都泰然处之。我很清楚,在现实面前,在充满着各式各样的诱惑和机会的大都市里,我的这一选择注定了要令人惊讶。
那年寒假,当了半年教师的我兴冲冲地回到老家——川东一个小镇过春节。一回到家,我就感到气氛好像不太对。父亲显得很高兴,但脸上却似乎总有一丝隐隐的遗憾。晚饭后,他终于讪讪地对我说:“咱们周围有人问起过你的工作,我们说你在读研究生。要说实话,怕别人笑……”
我一听就火了:“怕什么?教书怎么了,杀人放火了,见不得人?”
母亲过来劝我:“好了好了,我们也是为你好。你想想,咱们这儿谁不知道你,去北京上大学的就你一个人。谁都以为毕业后工作肯定差不了,没想到……”
姐姐也插话说:“你也知道,咱们这地方教书的是啥地位——工作辛苦,工资低,没房子,年轻男教师找对象都成问题,人们都说‘宁嫁杀猪匠,不嫁教书匠’。”
晚上,我失眠了。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但我却为这一选择给家里带来的影响而深深自责。
于是,我妥协了。接下去的日子,邻居们常常来串门,我也偶尔出去走走。我们全家统一口径,都说我在念研究生。有时,我一边假戏真做,一边在心里痛苦地问自己:我这是干什么呀?我做了什么错事,要受这样的惩罚?
我实在受不了这种煎熬,春节刚过,便早早逃离了老家。
一晃两年过去了,我从姐姐的来信中了解到,老家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提高了不少。前不久,我又有了一次回老家的机会。但一想起上次回家那番极不愉快的经历,我还是心有余悸。两年了,我若真念研究生,也快毕业了,“毕业”后,是不是还得念“博士生”呢?
回到家,一家人久别重逢,格外兴奋。我稍稍歇定,姐姐便迫不及待地问:“我们想把你当老师的‘真相’公开,你看行不行?咱们这儿教师越来越吃香,没有必要再隐姓埋名了!”
父亲、母亲也在一旁舒心地笑着。
我说:“妈,今晚做几个菜,咱们把邻居都请过来吃一顿。我要向他们郑重宣布:我是一名人民教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希望工程牵人心
事事总关不了情
●本报讯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有关领导最近来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将中央国家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捐集的338.7万元人民币转交给希望工程。
据介绍,自希望工程开展以来,中央国家机关系统向希望工程捐款总数已突破1000万元人民币。
在转交的捐款中“1(家)+1”捐款有78.819万元,可以使2000多名儿童重返校园。
●本报讯记者萧关根报道:上海万国证券公司捐资200万元和800万元设立“万国教育基金”和“万国科技基金”。
“上海万国科技基金”将重奖上海在数理、生物与农业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科技工作者。“上海万国教育基金”主要用于在复旦、交大等6所高校和上海师大附中设立奖教、奖学金。
●本报讯记者李宏伟报道: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999名职工向“希望工程”捐款25万元,在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建一所“中技希望小学”捐赠仪式日前在京举行。
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还设立了“中技奖励基金”,每年颁发一次,以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今后,公司还将在党、团员和青年中间开展“1(家)+1”助学活动,帮助该校学生完成学业。
●本报讯襄樊四中高级教师、66岁的女党员张立宙,临终前再三嘱托老伴和4个子女筹资救助其家乡湖北大悟县的一名失学儿童。
据了解,张立宙教了30多年书,因退休早,工资不高,家里也不富裕。长女张晓虹说:“母亲生前十分勤俭,吃穿住行不讲究”。
(钱显忠詹昌忠陈晓平)
●本报讯北京军区某坦克旅志愿兵张英贵,拿出多年积蓄,在家乡办起希望小学,在当地产生广泛影响。
张英贵出生于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司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妻子穆爱香在本村务农,于1993年2月办起了希望小学。他们腾出自家房子,把准备打家具的木料做成桌凳,并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来聘请教员。(季声)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李岚清祝贺我奥林匹克参赛师生
中国队23名选手全部获奖
据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记者唐虹)我国中学生代表队近日参加国际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学和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23名选手全部获奖,共摘取了13枚金牌、8枚银牌和2枚铜牌。在今天举行的欢迎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向获奖学生及辛勤培育他们的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
他说,虽然这次获奖的是少数人,但代表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水平,更增强了我们对自己的信心,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志气、有能力、有聪明才智的。这次活动更深的意义还在于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那句话,我国的兴旺发达靠科技,发展科技靠教育。我们一定要把人才的培养、教育的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科技事业搞好了,我们的各项事业就会更好、更健康地发展。李岚清勉励同学们再接再厉、奋发图强、继续努力学习、德智体全面发展。他同时向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不为名不为利,一心培养桃李的老师们表示敬意。
据了解,各奥林匹克代表队的具体成绩如下:数学竞赛获3枚金牌、3枚银牌,团体总分名列第二;物理竞赛获4枚金牌、1枚银牌,总成绩居各队之首;化学竞赛获2枚金牌、2枚银牌;信息学竞赛获3枚金牌、1枚铜牌;生物学竞赛获1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
欢迎会上,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负责同志向全体参赛学生颁发了奖品。美国IET基金会为获得金牌的选手颁发“逢荃奖”和奖学金。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想起“校订者朱文叔”
石枫
关于出版物编校质量低下的批评,近几年不时见诸报端,到底有没有纠治的良方呢?
我由此想到少年时代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来。40年代,我读小学和初中时,发现凡是中华书局出版的课本,都能见到在版权页上赫然标出一行:“校订者朱文叔”。看得多了,印象就深了,后来又发现中华书局出版的各种书籍,校订者都是朱文叔。我当时并不懂得其中的意义。解放后,叶圣陶先生把朱文叔请来参加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朱文叔曾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不过再没有见过朱先生在版权页上署名。关于他的学识素养和校订水平之高仍为内行所称道,流传着许多佳话,可惜在出版界之外知道他大名的人不多了。
现在出版物编校错误之多,确实惊人。人民日报今年6月21日11版所载吴琼的文章披露:经专家检查,中央级20家出版社的23种图书,从编校看只有3种为合格品,其余全为不合格品。我想,并不是没有把关的人,恐怕一是责任不分明,二是有的人站在关上把不住。作为读者,真希望每个出版单位都有一位像朱文叔那样学养丰富、滴水不漏的校订者。
我设想,可否请出版管理部门考虑,要求每个出版单位延聘一位确有水平、能对编校负总责的校订人,并由他在所有出版物的版权页上公开署名,以示负责。
如此议不谬,并有幸被采纳的话,我相信在出版事业日益繁荣的同时,将会出现不少像朱文叔先生那样的校订名家。他们将同所出的图书一起,为读者所知,为读者所敬,而且流传久远。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淘罢历史见渊源
——《王益出版发行文集》读后
毛鹏
《王益出版发行文集》是“中国出版注丛”的第一部,由中国出版科研所和新闻出版报联合编辑,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文章大多写于80、90年代。文集的写作时间跨度基本上和出版改革平行,反映了出版改革不仅源于现实生活,更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
80年代以来出版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带有根本性的转变,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历史上我党领导的革命的出版事业的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展。王益根据历史事实,指出党的出版事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实行企业化经营。30、40年代的生活、读书、新知三家书店,所以能够坚持到全国革命胜利,除了党的领导和有力的支持外,也和徐伯昕、黄洛峰、徐雪寒等人善于经营管理有关,而建国初期出版业也是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当时的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曾经多次指出:出版、印刷、发行一定要实行企业化经营。王益认为,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出版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其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和世界各国相比,已经落后。改革迫在眉睫。人们应还记得王益同志于1984年8月2日和新华社记者的谈话中大声疾呼:“出版社要从单纯生产型改为生产经营型”。这个华夏第一声呼吁对建国以来出版业的震动是很大的。在王益看来书籍的精神产品属性和商品属性是统一的。
我认为和这本文集的思想性、学术性一起吸引人们注意的还有文集反映的王益同志那种对出版事业的热爱和为之献身的敬业精神。如《北美出版发行见闻》一文详尽叙述了参观一家图书批发公司——贝克泰勒公司新泽西州分公司仓库的发货情景。连如何把图书打包装入纸箱,纸箱又如何用宽边粘胶纸封固,发货单纸张用不同颜色以标志发货单开出时间等细节都报道无遗。王益正是这样从细微处见精神——美国同行们那种追求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务实精神。当时王益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他的涉及各项细节的叙述使读者仿佛看到这位老人就像忠于职守的记者那样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记录下所见所闻。
另外,这本文集版权页标上责任校对的名字似属罕见,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我倒希望此类举措能够蔚为风气,以加强责任心,纠正目前不少书籍排校错误甚多的状况。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出版界

  新版人名大辞典
介绍现任领导人
本报讯一部介绍中国现任党政军高级领导人的词典、1994年版《中国人名大词典·现任党政军领导人物卷》,将于近期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现任党政军领导人物卷》1994年版是在1989年版基础上修订、增补的新版。共收录中国现任党政军高级领导人2121人,约150万字。词典对每个人物的出生年月、籍贯、民族、党派、学历、主要经历和职务、主要成就和贡献、主要著述等基本情况均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人物词条由有关组织部门撰写,资料准确,具有权威性。(汪祖棠)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出版界

  《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出版
本报讯国家“八五计划”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最近出版。
该书是由中共中央统战部顾问江平同志担任主编,11位曾负责民族工作的老同志和民族问题专家组成编写委员会编写的。
全书17章,共44.3万字,是一部民族问题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权威论著。(王丹誉)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复学儿童在首都参观
本报讯记者颜世贵报道:得到首都人民捐助而复学的三十名少年儿童七月二十五日应邀高高兴兴地参加了为期一周的逛北京活动。
这些来自江西、安徽、湖北、河南、山东贫困农村的少年儿童,是从被“希望工程”救助的几十万少年儿童中抽签抽出来的幸运者。这些孩子在京期间,还将游览长城等名胜古迹,参观亚运村、二环路等城市建设。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制成首台全身CT扫描机
本报讯记者艾笑报道:由东北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首台全身CT扫描机,日前通过国家科委火炬计划预备项目验收。这台高科技医疗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普及类产品水平,在C汉字软件系统和CT远程维修诊断系统两项技术上,还有独特创新。
全身CT扫描机,是“全身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摄影装置”的简称。目前已成为诊断脑血管及各种肿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台CT机经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和沈阳军区总医院113例临床使用证明,完全可满足医院一般临床诊断要求。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淄博万杰医院伽马刀治疗脑瘤
本报讯山东淄博万杰医院主办的“‘伽马刀——脑瘤克星’成果交流汇报会”近日在北京举行。
万杰医院孙启银院长介绍说,淄博万杰医院是首批的中外合资综合性医院。该院投资1500万美元,从美国、日本、瑞典、德国引进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CT、彩超、伽马刀、X—刀等大型先进医疗设备,现已成为拥有2台伽马刀和X—刀的实力雄厚的医院。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已成功运用伽马刀治愈脑瘤患者近1000人次,疗效显著,无一例死亡。专家们对该院在治疗脑瘤患者过程中不开颅、不流血、少痛苦、高安全系数的优势,予以高度赞扬。(王玉)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举办首届绿色科技企业论坛
本报北京7月25日讯记者谢联辉报道:如何将绿色科技纳入我国科技发展总体规划,今天近40个行业领域的企业代表和专家出席了首届中国绿色科技企业论坛,就此作了有益的探讨。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和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林宗棠、杨纪珂等作了专题发言。
绿色科技是指一种可保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这个体系强调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增殖,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适度的消费生活方式。周光召在专题讲话中说,我们要更新观念,认识绿色科技的时代意义,把它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加以重点扶持。
会议通过了《中国企业发展宣言》。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家科委推广旋转闪蒸干燥技术
本报讯记者何黄彪报道:国家科委向全国推广先进的节能干燥技术与设备——旋转闪蒸干燥机,以改善企业的作业环境,实现文明生产。
在东北大学沈阳科技机械工业技术研究所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旋转闪蒸干燥机后,这一技术成果应用于化工、染料、建材等行业,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国家科委成果办认为,我国传统方法采用烘干箱等设备进行干燥,要经过粉碎、筛分等多道工序,耗能大,产品质量不过关。采用旋转闪蒸干燥技术不仅可以节省大量能源,还可以顶替进口,节省外汇。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白衣战士的圣洁
——海军四一一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璧新行医纪事
阮山峰
他用精湛的医术,为成千上万的病人解除了痛苦,使急诊科成了拯救病人生命的“诺亚方舟”;他用清廉的品格为人们树起了白衣战士圣洁的形象。他就是海军411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璧新。
“‘红包’放在我口袋里比生病还难受”
今年春天,王璧新患阑尾炎动手术住了医院,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天,医生、护士、病人……前来探望的人络绎不绝。敏德坊街82岁的方淑英老太太,也颤巍巍地送来了水果、一束鲜花和一个200元钱的“红包”。老太太怎么也不会忘记,去年,她心脏病发作,是在王璧新的精心救护下,才脱离了危险。老太太几次想感谢王璧新的救命之恩,但始终没有适当的机会。这次听说王璧新阑尾炎动手术,老太太喃喃自语:“该去看看这位好人了!”
看着老太太送来的“红包”,王璧新焦急不安,晚上也睡不好。开刀第4天,王璧新起了个大早,他买了一盒点心,揣上200元钱,捂着手术后还在隐隐作痛的伤口,边走边问寻到方老太家。王璧新说:“‘红包’放在我的口袋里,比生病还难受,还是趁早退掉好!”
王璧新带病退“红包”,在海军411医院被传为美谈。
王璧新平时退掉的“红包”,已很难数清。去年7月26日,武汉市工商银行洪山区办事处的退休职工陈惠馨来沪探亲,不幸突发脑溢血,被送到了海军411医院急诊科抢救。王璧新带领医护人员经过7天的抢救,使病人转危为安。出院后,王璧新又把病人送到十六铺码头“汉申5号”轮,找到客轮上的医生,介绍陈惠馨的病情,托付医生沿途给予关心照顾。陈惠馨的女婿为了表示感激之情,送给王璧新400元钱,王璧新当场谢绝了。
一位奄奄一息的中风老人,弥留之际,被子女送进了急诊科。由于半身瘫痪,老人遍身褥疮,加之大小便失禁,恶臭难闻,王璧新和护士们一起,给老人擦身,换洗衣裤,最后,尽管没治好病,但老人的儿女们却为王璧新的一举一动感动了,他们把一个厚厚的“红包”悄悄地塞进了王璧新白大褂的口袋。王璧新连看都不看,把“红包”退了回去。
有人对王璧新这种做法很不理解:装进口袋的钱还要“倒”出来,简直不可思议!可王璧新却说:“不该拿的钱,拿了心里不踏实。”
“看到你们身体好起来,我比吃什么都补”
送“红包”不收,许多患者就送一些食品、水果等给王医生补身体。对于这些礼物,王璧新总是变着法子还给病人。
青浦农民马玉官,不幸患“肝硬化腹水”,他挺着鼓涨的肚子,抱着一线希望,到急诊科就诊。马玉官已跑了四五家医院,花了几千元,但病情仍不见好转。王璧新得知马玉官来自农村,经济拮据,就选用疗效相同,又比较便宜的药,使小马的医药费用大大减少。同时,王璧新还与其他科室联系,进行手术治疗,切除脾脏,消除腹水。不久,小马便康复出院了。出院后,马玉官买来了五只特大的甲鱼,送给王璧新补身体。王璧新见甲鱼是活货,当面推辞不容易,就收了下来。第二天,他托人把甲鱼按市场价卖了,把钱如数还给了马玉官。他握着小马的手说:“只要看到你们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我比吃什么东西都补!”
一次,一位病人康复出院,为了感谢王璧新在住院期间给予的照顾和悉心治疗,买了些水果、礼品送到王璧新家里。第二天,王璧新跑到中药店,买了132元钱的人参,借上门复诊之机,把人参送给这位病人。王璧新常说:“我是军医,每月都有固定的薪俸。现在社会上看病送‘红包’、送礼成风,我不能随这种大溜。”
“病人是弱者,医生要‘悬壶济世’”
有人曾慕名找到王璧新,想聘请他节假日去个体诊所搞“专家门诊”,并说:“现在都在搞第二职业,凭你的名气,一个月就能当个万元户。”王璧新断然拒绝了:“医生的职业是救死扶伤,我不能趁人之危去捞钱!”10多年来,王璧新没有休过一次囫囵假,没有一个完整的星期天,就连除夕一顿难得的团圆饭,也往往要推迟到大年初一的中午,他说:“我们有节假日、休息天,可病人没有节假日呀!”
去年夏天,海军411医院急诊科里,一位小伙拉着王璧新手激动不已:“王主任,这钱还给您,谢谢您了!”
“你父亲有病,你留着用吧!”
“不,您一定要收下。您救了我父亲的命,还……”小伙子哽咽起来,泣不成声。
原来,安徽农村的郑老汉在地头干活时,突发脑溢血合并消化道出血,不省人事,被送到海军411医院急诊科抢救。当时,郑老汉的儿子把家里仅有的3000元钱全带上了,但住院还差1000元。举目无亲,这怎么办?小郑急得团团转。这事被正在查房的王璧新知道了。他问明原委,二话没说,立即回家取来了1000元钱,递给小郑说:“治病要紧,先拿去用吧!”王璧新这位革命根据地洪湖岸边农民的儿子,对生活在农村又远道而来、生活有困难的病人怀有特殊的感情。他说:“病人本来就是弱者,而那些家庭贫困,又急需钱治疗的病人,更是弱者中的弱者,做医生要有‘悬壶济世’的精神,多关心、帮助这些弱者。”几年来,王璧新借给病人的钱款达上万元,接济给病人的钱约1300多元。
人们称他“活雷锋”
王璧新以高超的医技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以高尚的医德感动了更多的人。病人和病人家属以各种方式表示对王璧新的感激之情。有的送来锦旗、镜匾,称他是:“现代扁鹊”、“活雷锋”,赞扬他“医高德重”、“医德感人”……公共汽车上,有售票员给王璧新主动让座,说:“王主任您太辛苦了”;寒冬腊月,会有人等在下班的路上,给王璧新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一位在日本学医的留学生写道:“王主任,你用妙手治愈了我母亲的病,使我们这些海外游子在异国他乡求学后顾无忧。你的为人,你清廉的品格,正是我学习的榜样!”
10多年来,王璧新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海军、东海舰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军医和学雷锋标兵、被上海市评为文明行医先进个人;他所在的单位也连续四年被上海市评为“文明窗口”先进单位。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直机关工人考核委员会成立
本报讯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人考核委员会7月21日在京成立。
成立大会确定了委员会成员名单。与会人员一至认为,中直机关工人考核委员会的成立,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促进中直机关工人培训、考核与技师评聘工作,稳定工人队伍,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向机关和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将起到积极作用。
会议由中直管理局局长姜异康主持。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西藏中学的30名藏族中学生来到地处山区的房山蒲洼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学生们在听82岁的抗日老英雄晋显汉(右)讲述房山人民当年抗击日寇的英雄故事。
新华社记者唐召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