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华夏人语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符合台胞最大利益
何庆良
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又充分照顾到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并确保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不受损害,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中国统一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科学地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这一科学的构想为我们解决上述三个重大课题指明了正确、可行的途径。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充分考虑到台湾同胞的最大利益。
首先,我党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即两岸通过接触,进行协商谈判,逐步消除歧见,平弥隔阂,达成和平统一,以避免同室操戈,兵戎相见。
两岸人民都不愿看到骨肉相残的历史悲剧重演。对2000万台湾同胞来说,他们更是由衷地渴望保持台湾社会的稳定,保持台湾经济的繁荣。“和平统一”就是以台湾同胞的愿望为出发点的。这一英明的决策有利于两岸同胞的大团结,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富强。但是,台湾当局把“台湾人民的福祉”挂在口头上,而在实际行动中却千方百计地阻挠两岸进行和平协商谈判,设置种种先决条件,延迟谈判的进程。这是根本违背台湾人民的愿望和实际利益的。
其次,照顾到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国两制”的“核心是祖国的统一”。他说:“一国两制主张是行得通的。”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岸和平统一后,为了实现台湾同胞保持社会稳定的愿望,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即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同胞将看到“三个不变”——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现有的生活方式不变、与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对于台湾当局而言,中央政府将允许台湾特别行政区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实行自治;允许它拥有自己的军队;允许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台湾各界的代表人士出任国家中央政府机构的领导,参与全国政权的管理与领导。这是实现国家统一和兼顾台湾同胞渴求社会稳定的两全之策。
第三,确保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不受损害。
两岸统一后,在一个中国的架构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台湾特别行政区将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台湾同胞现有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将保持不变,并受到“六个保护”,即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外国人投资等,一律受法律保护。两岸实现和平统一后,双方通过协商将使台湾同胞的现有利益取得法律、制度、政策、措施等各方面的保障。
如所昭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是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的最大利益的。海峡两岸山水相连,骨肉同胞血脉相通,两岸统一后,台湾同胞可以与大陆人民共享主权国家的尊严,不仅在政治上可以兼容共存,和平共处,而且在经济上合作往来、互补互惠。将台湾社会的长治久安与振兴中华大业统一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无一不是符合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的。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优势互补利惠互得
两岸学者探讨经贸科技交流合作问题
新华社厦门7月12日电(记者蔡国烟)一项从经贸与科技层面探讨海峡两岸优势互补的研讨会,7月11日至12日在厦门大学召开。
这次会议由厦门大学与台湾远见杂志社联合举办,是海峡两岸经济界学者、工商业者又一次高层次的研讨聚会。70多位与会代表中,来自台湾学术界和工商界的著名人士24人,大陆与会代表46人,包括经济界和科技界的著名学者专家及部分地方政府负责人。
研讨会上,两岸专家学者们提出,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自1979年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到去年底,两岸经香港转口的贸易额累计达150多亿美元,台商在大陆投资项目累计有两万个,协议投资额为200亿美元。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具有互利互惠、取长补短的特征,这为两岸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厦门大学校长林祖赓教授说,当前,台湾正处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向海外发展;而大陆正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为台商投资大陆和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近年来,两岸在劳力密集型产业方面的合作成绩不小,今后的合作仍会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两岸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研究开发方面也各有长短,合作的天地同样是广阔的。
台湾学者高希均、李达海、石滋宜等以及与会的台湾工商业者也肯定了两岸从经贸与科技层面开展优势互补交流的做法。石滋宜说,在过去40多年里,两岸经贸与科技发展有很大的不同。台湾注重发展民生工业技术,大陆则花几十年时间深入研究基础技术,人造卫星、火箭发射等高科技技术力量雄厚。两岸的优势互补性非常大。这是一个好机会。
研讨会除论文演讲外,还进行了分组交流和参观访问活动。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死”信复活
——古德华为台港澳同胞投递疑难信件的事迹
王居田
在陕西省南郑县大河坎邮电支局,有一位多年来投递港澳同胞书信达1000余件、“复活死信”100多封,深受台胞亲属称赞的绿衣使者,他就是古德华。
这个干了29个春秋,投递报刊邮件626.4万件(份),没有发生任何差错的老投递,对于海外同胞找亲人的来函,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寻找。
有一次,他收到一张来自台湾的“国际寻人卡片”。上面写道:汉中南门外王成义收,寄件人王治华。汉中南门按行政区划分,既有汉中市又有南郑县的管辖区域,要寻找王成义,谈何容易?但老古急台胞所急,立即展开了寻找工作。他每天利用投递信报之便,挨家挨户打听,跑遍了大河坎集镇的机关单位、村、组,还利用休息时间到汉中市南关附近村、组进行询问,但都毫无线索。一天下午老古经过反复琢磨后,匆匆忙忙赶到油房街敬老院,向院里的老人逐一打听。一位70余岁的老大娘谈道:油房街有个叫王少华的村民,原名叫王成义,你问一下,看是不是他。可王成义不清楚是何人来信。后经询问其母张氏,才知道这是他的女儿、成义的姐姐的来信,寄件人王治华是她的女婿。张氏接到寻人卡片后顿时泣不成声……老大娘激动地称赞道:“邮电职工就是好,为我和亲骨肉取得联系!”历经15天的奔波,通过60余人的寻问,这张“死卡”终于“复活”了。
还有一次,由台湾发来两封平信:一封是寄给陕西省南郑河坎子附近王遴卿收;另一封是寄给陕西南郑塘坎子附近郑荣彬先生收。老古担任的是大河坎集镇投递工作。根据来信所提供的地址判断,这两封信应由界牌段和中所营段寻找,而这两个段的乡邮员,一个是外地人,一个是年轻的临时工,要寻找确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他主动要求承担寻找任务。通过7天的寻找,毫无结果。后走访了大河坎环卫站、大河坎村的李素清、周兴华、史格林老人。据他们提供,大河坎村张自玉的丈夫1946年外出,至今杳无音信,莫非是他的家书?经登门询问并不是他的家书。
此后,他和史格林老人再次研究了寻找方案,当天下午他放弃了休息时间,走乡串村进行查找。最后在中所营村找到了收件人王遴卿。王原名王遴卿,后改为王殿选。原来这封信是他中学时的同学董文新从台湾寄来的。王激动地说:“真没有想到他还能活到今天。竟然还惦记着我这个老同学,真不愧为情深义重的同窗好友。说实在的,要感谢你老古,是你为我和老朋友架起了友谊之桥”。
紧接着对第二封信展开了寻找。他邀请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的老营业员何春发同志,一同去胡家营乡逐村逐组地进行了访问、寻找,最后终于在孙家坝村二组找到了收件人郑荣彬。可惜,郑荣彬老人已去世多年了。这封信是其结拜兄弟董文新从台湾寄来。原来这两封信是董文新分别寄给两个阔别40余年的老朋友的。这时已是21点,郑荣彬的儿子郑中良感动地说:“这么晚了你们还来寻找我们,明天来不行吗?你们的服务态度实在是太好了。如果一个人有灵魂的话,那我父亲在九泉之下也要感谢你们的!”
又有一次,一封寄自香港的平信上写道:南郑南门外河坝街毛永恒收。老古询问了近百人,才在大河坎小学找到收件人毛永恒。原来这是毛永恒失散多年的叔父的来信。
看到同胞一个个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老古心里的一块块石头落了地。多年来,老古总是这样告诫自己:一封信,一颗心,封封信连着亲人心,一定要使断了音信的骨肉同胞重新团圆。
1992年至1993年古德华同志被县政府和省邮电管理局评为县级和省邮电系统学雷锋先进个人,还被县委评为统战先进个人,受到了表彰奖励。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台湾对大陆通话增长率高居第一位
据新华社香港电据台湾有关部门统计,在台湾地区对外通话增长率方面,台湾对大陆的通话增长率高居第1位。而在台湾地区对外通话量方面,台湾地区对大陆的通话量跃升至第2位,仅次于美国。报道说,自1989年台湾开放经第三地转接至大陆的电话以来,台湾地区对大陆的通话量不断增长,近3年共增长4.8倍,远远超过台湾对美国和日本等地通话量的增长。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香港中学生热衷考察中华历史文化
据新华社香港电(记者罗政)随着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日益临近,香港年轻一代更加关注本地的历史与传统文化。最近,香港中学生掀起了一个历史文化考察热潮,已有850余名学生参加这一考察活动。
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黄维波说,香港的历史及未来发展与中华文化相关相连,但多年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香港年轻一代有一个如何对中华文化承接、发扬及创造的问题。他说,我们文化教育界在中学倡导科学精神,鼓励青少年用寻根溯源的态度取代追逐时髦玩意,加深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了解,这是切合时宜并具有历史意义的。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港府将修改法例使法院可使用中语文
据新华社香港电使用英语、文审理案件的香港各级法院,正计划通过修订法例使中语、文也成为法院审案的法定语文。
港府有关人士表示,“九七”临近,在法庭上广泛使用中语、文的问题是司法部门需要优先处理的事项。基本法明文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司法机关可以同时使用中语、文和英语、文。港府将从明年年中开始,对原来的法定语文条例进行修改,使各级法院能全面使用中语、文。这一修订条例的工作计划在3年内完成。
香港律师会发言人对法院使用中语、文计划表示支持,并建议先试行1年。发言人说,律师会赞成诉讼过程中所使用的法定语言,必须是大部分诉讼当事人均能表达和明白的语言。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当年炮火阵地今日开发热土
——晋江市围头半岛见闻
余瑛瑞
昔日硝烟弥漫的福建省晋江市围头半岛上,如今两岸同胞往来逐年增加。贸易热、旅游热和随之而来的投资热使这里成为海峡两岸同胞往来频繁热闹的地方。
围头半岛位于东南沿海突出部,与金门岛相距只有5海里。在1949年至1979年长达30年时间里,由于金门守军的炮击,整个半岛硝烟弥漫,一片断壁残墙。80年代后,随着两岸关系趋向缓和,围头半岛作为开放的沿海地区,吸引着台北、台南、基隆、澎湖、高雄、花莲等地的五万多祖籍围头的台胞,围头很快成为两岸同胞往来的最佳交汇点。
在围头,两岸渔民以货易货,相互交换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民间贸易日益发展,由台湾海峡的海上贸易发展到了岛上。每天下午都有许多台湾渔船驶进围头,交换购买石斑鱼、黑鲷、红鲷、黄花鱼等高档经济鱼和海产品,以及花生、香菇等土特产,第二天早上再离去。
民间贸易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两岸往来交流,密切了人民之间的关系,而且带动了生产的发展。围头引进了台湾产草虾、鳖和鳖苗进行繁育;并与台商合资、合作加工生产水蜜桃饮料、排骨面、猪脚面、牛肉面等副食品。贸易和生产的发展还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自然风光秀丽的围头半岛如今已成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附近城乡石狮、晋江、泉州的企业家和游客们纷纷到这里吃海鲜、看金门,与到这里贸易的台湾渔民谈生意、叙家常。夜晚歌舞厅、海上游乐场的歌声、笑声驱散了海岛多年的冷寂。
不仅如此,围头半岛可建多个万吨级码头的深水岸线,可发展黄金旅游度假村的美丽海滨沙滩,加上海峡两岸“三通”的未来,吸引了香港、澳门、菲律宾、台湾的企业家竞相跻身围头半岛的开发建设,到目前为止,先后已有20多位在台湾有一定影响的投资者到围头考察洽谈。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位于港岛南岸的浅水湾号称“天下第一湾”。新建成的颇具民族特色的景点更增添了这里的幽静与神秘。相传很久以前,这里风高浪急,岸边居民祈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镇海安澜,以过上风平浪静的太平日子。于是人们年年月月虔诚地祈祷,终于盼来了观音和镇海皇后,镇住了汹涌的海浪。为纪念二位“功臣”,在海畔竖起了两尊雕像,以供游人拜奉与祷告。
本报记者 徐运平摄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澳门蔬菜广东来
澳门的蔬菜批发市场,十分热闹。每天清晨,几十辆运菜卡车从广东珠海口岸浩浩荡荡抵达这里,数百名菜贩即刻人拉车推地把菜运向街市。
据澳门南粤食品水产公司介绍,他们承担澳门的蔬菜鲜果、肉食、水产供应工作。蔬菜主要靠广东省的珠海、中山、佛山及顺德四个地区供应。
图为澳门市民在街市购买来自广东的时令新鲜蔬菜。
新华社记者 毕玥年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