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周末)
专栏:抚今思昔

  我和世界杯
袁晞
扳着指头一数,从1978年第一次看电视台转播世界杯至今已有五届,对一个球迷来说,别的事情可以忘记,每4年一次看世界杯的那些日子却总是历历在目。
记得1978年夏天我在工厂工作,正用攒了半年的倒休在家准备高考。听说电视台首次要转播几场在阿根廷举行的世界杯比赛,我高兴极了。那时我家还没有电视机,巴西和意大利争第三名那天,我要去邻居家看球,妈妈拦住我说:“别去,看球要影响复习,你如果因此没考上大学会后悔一辈子。”我只好悻悻然地回到复习资料中。阿根廷与荷兰决赛时,爸爸见我实在忍不住,就对妈妈说:“他不看也安不下心,还不如让他看看,就算休息两钟头吧。”妈妈勉强同意了。我急忙拎着小凳子挤到邻居家的黑白电视机前。盛夏酷热,一群看客大多光着膀子,摇着蒲扇,电视上双方队员一登场,却都穿着“厚棉袄”(那会儿我们还不识羽绒服),呼出的寒气清晰可见。于是有人问:“阿根廷怎么这么冷?”我爸是读过书的人,答曰:“阿根廷在南半球,我们这儿的夏天,那儿是冬天。”说着又叫我回家看看地图,比赛地点布宜诺斯艾利斯在南纬多少度。我看了回来说是40多度,我爸说,北京在北纬40度,两地季节差不多正相反。比赛开始了,双方踢得紧张激烈,90分钟战成一比一平,加时赛中,肯佩斯一记漂亮的凌空射门,为阿根廷打入致胜的一球,接着贝托尼接肯佩斯妙传又射进一球,阿根廷终以3∶1获胜,第一次夺得世界杯。没过几天高考,打开地理试卷一看,最后一道15分的大题竟是:“北京夏至时,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什么季节……”我大喜过望,看一场球赚了15分!全厂去了两卡车人应考,结果只有我一人榜上有名,不少人问我怎么能考好,我就说看球的事儿,有人悟道:“看电视有好处。”我也不知是帮了人还是坑了人,反正长头发的肯佩斯从此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他不仅是我眼里的球星,也成了我心中的福星。
到了1982年世界杯,正是大学毕业前夕,有些同学因答辩或分配不顺而伤心,可一坐到电视机前则宠辱皆忘,只随着球场上的得失而悲欢。学校每个食堂里都用两层桌子架着一台电视机,一有比赛总有几百人围观,前边儿的坐地上,后边儿的坐椅子,再后边儿的坐桌子,最后的是桌子加椅子,我这样的近视眼若去晚了,就只好坐在离电视机不足一米的最前边儿仰视两米高的电视,即便如此,也觉得学校比家里看着热闹。当时还没有共用天线,虽然是彩电,赤橙黄绿青蓝紫老弄不到一块儿,只出一个色儿是常事,但也没影响大家的兴致。那阵子电视台还不能场场转实况,经常是凌晨的比赛傍晚播,西德和法国半决赛也是这样,这天我决定在家躲着,到晚上看不知结果的比赛更有意思,还叮嘱爸爸别听每日必修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谁知晚饭时妈妈叫我上食堂买馒头,一出家门就听俩小伙子议论说法国人真不走运,加时赛3∶1领先还被追平,最后输在点球上。我懊丧之极,一天的心思全白费了。
1986年世界杯时,我正在湘西永顺县王村电影《芙蓉镇》的外景地采访。摄制组住在猛洞河边的一座小楼里,门口的黑板上一半儿写着拍摄计划,另一半儿画着摄制组众球迷预测冠军的竞猜表,其中有谢晋、姜文的大名。湘西小镇闭塞,摄制组的电视机只能靠河对岸一工厂的差转机收看节目,虽然收视效果不太好,每有球赛的晚上,球迷们仍齐聚摆着电视机的楼顶平台,欣赏着远在大洋彼岸进行的高水平比赛。决赛那天中央电视台半夜实况转播,我和几十个球迷都准点儿起床,到平台上打开电视机一看却是一片空白,回头望河对岸,差转机站天线上的灯没有亮,原来工厂的值班员根本没开差转机。大家等了一个多钟头,终于失望而归。到晚上重播时,谢晋导演决定当晚原定的看样片会改在球赛以后。这天转播效果特别差,画面花成一片,连两队队员的服装都分不清,更不要说马拉多纳、鲁梅尼格了,只能看到黑白相间的足球忽大忽小,时起时落,比赛情况全靠听解说员说,可观众中的叫好声、欢呼声却响彻河谷。
1990年世界杯决赛仍在北京时间凌晨,我晚上因事外出,12点以后骑自行车从北京城西回东郊的单位,一路上见到大马路上有几十拨儿青少年在路灯下踢球,连夜鏖战,深为众多青少年没有施展足球才能的场地而遗憾。
今年又逢世界杯,坐在家里可以清清楚楚、舒舒服服地看到全部52场的实况转播,还有张路等专家的评点,对球迷来说真是莫大的幸福,惟有中国足球队打入世界杯决赛圈是一桩始终没有了却的心愿。


第8版(周末)
专栏:乐海泛舟

  冰城姑娘孙振华
海田
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女中音歌唱家孙振华演唱会在古城金陵举行了。这位曾把《两地书,母子情》传遍大江南北的歌手在事业上又迈出了一步。
孙振华出生于美丽的“冰城”——哈尔滨。1975年,17岁的她考入了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由于先天条件优越:浑厚的嗓音,姣美的形象,加上谦虚和勤奋,她成了幸运儿。她先任合唱队员,后担任独唱,又任女中音声部部长。1979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温可铮教授,并随温教授一起先后在上海、天津、长春、哈尔滨等地举办音乐会。1987年她又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拜在中国音乐学院王秉锐教授门下。
10多年来,她在色彩斑斓的舞台上为观众献上了一支支心曲,其中有第二届合唱节获一等奖的歌曲《两地书,母子情》,有获金盒带奖的歌曲《晚归》,有获全国首届MTV铜奖歌曲的《妈妈的小诗》,以及《战士的眼泪》等上百首中外名曲。她的歌被录制成唱片、音带,不仅传唱在塞北江南,而且远至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尤以上海音乐出版社录制的《天堂之歌》最受青睐。
孙振华个人演唱会共分3部分,有管弦乐队伴奏、钢琴伴奏、舞伴歌等风格和形式,融学术性、观赏性、表演性为一体,全面展示了一个青年艺术家辛勤耕耘的收获和成果。
词作家乔羽说她:“乐以情尚,声犹次之,声情并茂,斯为上品。”


第8版(周末)
专栏:

  中德联演《艺术家的生涯》
北京歌剧艺术周开幕在即
继北京4大艺术院团联合举办“展演月”后,’94北京歌剧艺术周也即将在7月14日拉开帷幕。
由文化部艺术局主办、中央歌剧院承办的这次歌剧艺术周,是振兴歌剧表演的一项重要举动。在活动中,中央歌剧院将和德国萨尔州歌剧院共同上演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还推出一台歌剧精粹音乐会。一批国际比赛的获奖者将登台表演。艺术周得到爱克发·(香港)吉华公司、中国房地产(集团)昌平公司城区开发部、北京今杰商贸公司的支援。
北京歌剧艺术周今后将每年举办一次,除邀请更多的国内外艺术团体和名家外,还同时兴办有关歌剧的各种交流活动,促进我国的歌剧事业和中外艺术家的交往。(爱华)


第8版(周末)
专栏:

  在音乐中展开思想的翅膀
文天
“飞吧!思想,展开金色的翅膀……”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合唱通过高保真的音响器材在大厅中鸣响,千余名听众凝神聆听,其中坐着中共中央党校的负责人和由省部级党政领导者组成的学员班的学员。这是最近在中央党校礼堂出现的情景。
这是一场由北京音乐台举办的音乐视听欣赏会。它的组织者是一些热衷于普及、传播高雅音乐的“发烧友”们。为了弘扬我国和世界的音乐珍品,他们拿出自己珍爱的音像制品,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社会服务。
在欣赏会上,节目主持人播放了钢琴协奏曲《黄河》,还有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等大师的作品,并向听众介绍了音乐和音响器材方面的知识。欣赏会在世界三大歌王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一同演唱的《今夜无人入睡》的辉煌歌声中结束。台下听众情不自禁地与屏幕上的听众一起热烈鼓掌。
“太好了!欣赏会曲目丰富,包括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给人以享受。”在党校学习的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的齐奇副检察长说。
“这种形式的音乐会我第一次参加,感觉不错。”来自某县委宣传部的贾同志一脸满意的神情。
中央党校一位负责人认为,今后应多搞这样的活动。他说,党校的主要任务是理论学习,同时也应有文化艺术氛围。


第8版(周末)
专栏:

  “中国书法万里行”举步
以弘扬民族文化、宣讲传授书法技艺为宗旨的“中国书法万里行”活动将于7月拉开帷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书法宣传、书艺交流活动这尚属首次。庞中华等书法家将从北京启程,深入各地学校、厂矿、部队、乡村进行演讲、授课、签名、联谊,激发青少年对书法的兴趣,扩大书法的影响。
这次活动由中国硬笔书法艺术博物馆筹委会举办。(木土)


第8版(周末)
专栏:

  南斯拉夫艺术家演芭蕾
由南斯拉夫一流艺术家组成的芭蕾舞团,近日在北京等地表演了芭蕾舞剧的精彩片段,有《吉赛尔》、《堂·吉诃德》、《复活》、《茶花女》等。他们的演技和对作品的理解能力都有独到之处。
(妙海)


第8版(周末)
专栏:

  《这里曾经有座小庙》上演
六月下旬,北京电影学院作为教学演出公开上演了大型话剧《这里曾经有座小庙》。该剧表现了当代农村两代人的感情纠葛,描写得细腻动人。剧本原作邹星枢,剧本整理、导演朱宗琪,由表演系九二班学生演出。(温文)


第8版(周末)
专栏:

老元奇遇记(二十五)
盖章方唐


第8版(周末)
专栏:天地一瞬

俺村的姑娘们 任灵杰(山西)


第8版(周末)
专栏: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

  合唱:自发兴起的群众文化
元也
正当专业合唱团体处在困境的时候,群众业余合唱事业却自发成长发展起来,朝气勃勃,声势浩大,遍及全国。7月16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将迎来海内外59个高水平的合唱团,显示出我国业余合唱在国际上已形成影响。群众合唱的繁荣,可以为文艺体制改革、群众文化工作,带来不少有益的启示。
专业合唱已经许久悄无声息了,尚在维持的专业团体只剩有数的几个。中央乐团合唱团去年赴加拿大参加国际合唱节,幸亏有传媒的恳切呼吁,社会才援手相助,旅费终于有了着落。合唱团,称之为文艺团体困难户中的再困难户,并不为过,因为他们比交响乐、歌剧、芭蕾的处境还要不如。
然而,就在专业团体面临歇业的关头,群众合唱事业却在没有政府拨款,没有领导机关组织的情形下,自发形成气候,日益繁荣。遍布在祖国各地的许多厂矿、机关、学校、商贸公司、军队、老干部组织、宗教团体、文化馆,都相继成立了各种类型的业余合唱团,远达云南的弥高县、长白山下的延吉市,深至北京延庆的山坳、西北的大漠。北京、上海、四川、广东、江西、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吉林、云南、贵州等省市已举办一次或数次合唱节、合唱比赛。从1986年的第二届开始,北京合唱节成为全国性的合唱活动。1991年,第三届北京合唱节共进行了10天,经过严格选拔的21个省市的60个合唱团汇聚北京,其中大多为业余团体,几乎包罗了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面,规模、人数、水准可谓空前。
以“为了明天,和平、友谊”为宗旨的北京中国国际合唱节,一年一度,已连续兴办两届,第三届也将在7月16日进行。这标志着我国的合唱事业,尤其是群众合唱的发展已在国际上形成影响,因为合唱节中我国的代表也是以业余为主。第三届的团体数、总人数都超过前两届,近3000名中外歌手还将在万里长城脚下欢庆合唱节的闭幕。
切近大众的艺术
欧洲的合唱,源于教堂音乐,唱诗班便是合唱团,这一文化传统,经过漫长的岁月而不衰,普及到全社会,一直延续至今,仍然兴盛。他们的合唱团基本上是业余的,每位从事者平时都有职业,训练也是利用工余时间,只有演出才汇聚一堂。而合唱传入近代中国时,正值社会大动荡,合唱天赋的特点使它立刻就与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所以应该说,是救亡图存的社会风云孕育了中国的合唱事业。30年代以后,合唱进入丰收季节,在冼星海、黄自、赵元任、张曙、贺绿汀等音乐大家的笔下流淌出的一批传诵久远的作品,无不回荡着唤醒社会、鼓舞民心、号召人民勇赴国难的慷慨旋律。这个时期到1949年,合唱属于民众的文化,多由社会各阶层人士自己组织起来,进行演练。建国之后,合唱在风格上延续了革命年代的传统,只是形成了专业与业余并重的局面。80年代以来,因为文艺体制的弊端、观众人数的锐减、市场经济的冲击、经费的短绌,使专业团体陷入窘境,歇业的歇业,停顿的停顿,改行的改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合唱的衰退,而是还原到它的本来位置,回到民众中。因为它不像其他门类的文化那样,深受专业文艺的左右。
合唱本来就具有极强的群众性,好学、易唱,能有众多的人参与;形式简单,一架钢琴或者一把手风琴甚至无伴奏皆宜,行动轻便,费用节俭。合唱对社会又有凝聚力量的作用,对民众又有艺术熏陶的作用,精神升华的作用,开启心智的作用。因此,合唱是一项最值得发展的高品位的群众文化。
人们为什么要合唱
近几年群众合唱在社会上之所以受欢迎,除有合唱自身的特点外,还得助于时代。
经济的发达,使人们普遍产生了参与文艺的欲望。作为个体,可以去唱卡拉OK,但作为群体,最佳选择便是合唱。况且有许多人并不愿意或者总是去唱流行音乐,他们希望接受更有艺术修养更为规范的文化训练。经济发达的广州市举办的广州合唱节,合唱团多达120余个,出自各行各业,不但演唱水准高,而且创作的一批合唱新作也在上乘。另外如北京、上海的合唱活动也是全国一流。
许多单位愈来愈需要互助友爱的精神。一个单位的团结友爱共进,当然少不了纪律、道德、技术协作的力量,但假若以一种共同的文化兴趣作为纽带,岂不是更自觉更真诚更和谐?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系统都拥有自己的合唱团,据他们自己讲,与此不无关系。
树立企业文化形象,增加职工的文化素养,有益于企业的发展,这是愈来愈多的企业领导正在形成的意识。首钢、武钢、胜利油田等大企业,广东地区的中小企业都是基于这一认识,才成立了职工合唱团。像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的“油龙”合唱团已在海内外打出了知名度,企业也跟着增光。在即将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中,我国企业合唱团所占比重明显提高,表明合唱事业已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业余合唱团中,老干部合唱团、老教师合唱团、老同学合唱团非常之多。这些老人退休之后,既可以借参与合唱团之机,联络旧人,也可以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他们比任何人都看重合唱团这个大家庭。
文化不能没有奉献者
我国群众合唱的兴旺,还受益于众多的音乐教师和专业指挥的培育、组织之功。在中小学、少年宫、文化馆中,有着数量可观的音乐教师。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本着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热心开掘学生的艺术天赋。不少音乐教师认为,要想提高少年儿童的音乐素养,仅仅授之以乐理常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参与表演,走到台上,才具有最佳效果。因而,近些年的业余合唱团发展最早也最多的是中小学校和少年宫。
虽然专业合唱团体落入瘫痪半瘫痪状态,但全国的50余位合唱指挥不甘沉落,早在六七年前,他们就主动走向工厂、学校、机关、部队,义务辅导群众的合唱。像秋里、杨鸿年、聂中明、吴玲芬、李华德、胡德风、唐江、王树人、高伟等知名艺术家,已经数年如一日,长期在几个甚至十几个业余合唱团授业,经年累月地奔波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正是他们的辛劳,才换来了群众合唱的高水平。
当我们感叹群众合唱今日辉煌的时候,不能不提起一个群众组织——中国合唱协会。从合唱指挥学会到中国合唱学会再到中国合唱协会,已有8个寒暑了。8年里,他们一无办公室,二无资金,三无专职人员,却筹办了一届又一届全国和国际的合唱节,还编辑会刊,对外联络,指导各地的合唱组织。一切一切的繁务琐事,居然由秋里、胡德风、聂中明、孟昭林、冯婉珍这几位资深艺术家操作。冯婉珍,一位中央乐团合唱团的老团员,已经退休,她的家她的私人电话她的老伴和女儿,成了合唱协会的办公室、联络站、编辑部、勤务员。这真是名副其实的群众文化组织。
繁荣带来的思索
群众合唱事业,在目前的各类文化中,称得上是健康、顺利、正常、成功的一项。它的发展过程,为我们的群众文化昭示出一些道理。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支持、管理和领导与以往不同,既没有投入大笔的钱再建什么团体再养什么人员,也没有事无巨细,一概统揽;而是采取积极创造良好条件、参与重大活动的主办、关键时刻提供一定的专款这样的方式,把眼光放在宏观的指导上。每个地区、每个行业、每个单位是否成立合唱组织、举办合唱活动,完全根据群众的文化兴致、当地的社会状况、单位领导的统筹安排确定,没有指标,不下命令,全凭自觉自发,水到渠成。
国内的各种合唱活动,大多由企业赞助,参与团体自己承担费用,只有少量特别困难的予以补贴;国际合唱节都是与中国国际旅行社联合举办,把旅游与文化结合起来,既促进文化,又增加旅游收入,也节省开销,而如此作法,并未影响各团体的参与热情。
当然,近几年业余合唱的发展也不是事事顺心的。第二届北京合唱节曾产生了大量的合唱作品,不少是在民族音调的基础上,运用西洋手法创作出来的,无论从民族性还是从技法讲,都是佳品。但第三届北京合唱节的新作就大为减少,只得唱老歌。因为前一届时值合唱事业复苏,急需合唱作品,久已搁笔的作者终于等到了闪光的时刻;但后一届正处商品经济的浪潮中,文艺体制又未改变,写合唱作品无名无利还费事。除像中央乐团作曲家田丰这样执著于合唱的人,仍徜徉在云南山水间写他的云南风情,大多数音乐家纷纷改笔,不再写合唱作品。因此,发挥宏观调节,扶植合唱事业中必须养护的那一部分,包括指挥的培养、作者的补贴、合唱协会的正常运作等等,将是合唱事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不然,这项事业就有可能畸轻畸重,失调前进。


第8版(周末)
专栏:畅销书

  感人的篇章
现代中国的文人雅士留下了不少传世的文字,安徽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独运匠心,把其中最感人的篇章挑选出来,精编成4本小书,分别是:《流淌的心——感人的散文》、《悠远的歌——感人的诗》、《寂寞的情——感人的书信》、《未圆的梦——感人的日记》。收入其中的有鲁迅《野草》中的篇什、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戴望舒的《雨巷》、闻一多的《红豆》,有郁达夫的《海上通信》、冰心的《给母亲的信》,有胡适的《留学日记》、聂华苓的《山居吟》……
收入书中的篇章文字简短,却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读来或激愤满腔,或思绪万千,或欢乐开怀,或潸然泪下……
每本小书各用不同的版式,与内容相呼应,装帧、印刷也很精美,读来赏心且悦目,捧读收藏皆是上品。
                    (四川希望书店供稿)


第8版(周末)
专栏:

  演员与士兵联袂艺术和军事结合
战友歌舞团推出《七彩沙盘》
战友歌舞团将于“八一”前夕,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推出大型场馆歌舞“七彩沙盘”,届时中央电视台将进行录像转播,并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七彩沙盘》专辑盒带,并拍摄MTV。
“七彩”象征阳光,“沙盘”则寓意一种军事艺术行动。这台由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和环球太平洋控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七彩沙盘”演出,选择大型场馆作为一种多视角、立体化表现空间,将专业演员与部队士兵有机地融为一体,闯出了一条新的军事题材歌舞艺术创作道路。
表演还吸收社会各界优秀艺术人才,通力合作,聘请苏时进担任总导演,马玉涛、刘斌、赵登峰、孙秀苇、张永胜等联袂登台,并特邀军内外著名歌手鼎力相助。另外,东风艺术团、内蒙古军区文工团、北京卫戍区某团和仪仗大队等单位也参加演出,上场演员及士兵近千名。
(英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