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周末)
专栏:

  中国画市场的真真假假
元也
谁也没有想到,中国画居然成了流行艺术,泼墨挥毫随处可见,笔会、展览似雨后春笋。除了名家耆宿、后起才俊笔耕不息外,业余爱好者也不乏人,大有兴旺之象。
与此同时,中国画市场也格外景气,润笔早就被社会认可,润格更合乎市场经济,起落一向自如。
不单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港澳台收藏家把中国画视为珍藏佳品,连欧美人都渐渐对此生出浓厚的兴致。国内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无论懂与不懂,收存几幅书画已成雅嗜;单位的办公室、会议室,宾馆、餐厅的墙壁,挂一二画作依旧不可或缺;家庭居室的字画装饰也为更多人所看中。中国画市场的买方队伍正在日益扩大。
随着中国画市场的看好,中国画的经营业也相应繁荣,画商、中人、画廊、画店、画坊,可谓蜂起。
可是,在这一派繁华景象中,我们听到的并不只是叫好,惊恐、忧虑、愤懑和叹息之声也不绝于耳。因为中国画市场的赝本数见不鲜;因为花冤枉钱买当上的人接二连三;因为非法经营、牟取暴利之辈不断在扰乱市场的正常运作。
一位日本收藏家声称,他已为假画付出了90余万元人民币的学费。
不少画店、画廊和展览场所反映,时常有人跑来,咬定自己手中的画是某某人的作品,乍一看倒也无破绽,仔细鉴别,始见其伪。有的名家的存世之作,假的数量如今已超过了真的。
一些画家近来走上法庭,揭露伪作,维护自身的权益,也表明赝本在中国画市场的为害之烈。
赝本的由来
我们不妨先把中国画的绘者们分为艺术家型、票友型、画痞型。这最末一种数量不多、能量不小的所谓绘画者,专事制造赝品的勾当,图谋不义之财。
有人曾在一座破庙里看到一家作坊。坊主自称不论什么名人的杰作,他们都能仿造出来。这里有人仿画,有人仿落款,有人仿题诗,有人仿印鉴,一环扣一环,流水作业,应有尽有。据说这样的造伪作坊,在某个大城市就有几十家,全国可想而知。
荣宝斋的木版水印,使古今大家的杰作能被逼真地复制出来。这与其它复制品、摹仿品一样,如实写明,便无可非议,因为原件多是国宝珍品,当然不能随处张挂,任意买卖,只能复制、摹仿,供一般的把玩。但是偏偏有人把复制品稍做加工,剪去“木版水印”的标注,然后作为真迹倒卖。
有些人长于技巧,擅为摹仿,只要再加创造力,本可在画界一领风骚,至少是一流一派的高手,然而却急于求富,走上伪造名家名作一途。当大把钞票因欺瞒顾主而落入自己腰包时,私欲愈加膨胀,一发不可收拾,甚而以作伪为生。
漏洞在何处
赝本畅行于世,作伪的人能有诸多机会,原因在画坛和市场的漏洞太多。
单北京一地,合法的非法的、明的暗的、地上的地下的画廊、画馆、画店等等经营中国画的场所,就有上千家。各省市究竟有多少?实难计算。对这些地方的经营内容的管理,尤其是对伪劣品的查处,好像并无有效的办法。这也难怪,管理者毕竟不是鉴赏家,况且有的作品的确很难辨伪,叫人怎么管法?其实,一个商店的商品的好坏、声誉的荣毁,关系到它的赢亏进退,只要臭名远扬,便非关张不可。但现在为什么出售假货而不影响声名,欺瞒顾客还能继续赚钱呢?主要由于社会信息反馈系统不灵敏,总处在迟钝状态。当造假行为被发觉后,不能迅速通过舆论、行政、法律监督的渠道传向社会,结果是老李上当,老张跟着还上当。
画店、画廊展售赝本,有些是因为自己也在受骗之列,但很多却是明知故犯,与制造者沆瀣一气,欺蒙社会,以售其奸。所得的分成极为丰厚,可达四六分或对半分。而画坊的伪造品,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在进行这种不光彩交易时,他们常与一批社会上的中人相呼应,以海外宾客为猎物。所谓中人,既有非法的“职业介绍人”,也有旅游业的导游人,他们出面作伐,引来顾主,得逞后能够赚取一大笔“介绍费”或叫“回扣”。
我们的画家与其他文艺家一样,没有什么经纪人、代理人,事必躬亲,消耗精力不说,还因为不明市场不懂经营,做了不少不合市场规律的事情。相当多的画家喜欢在家中,由自己出面卖画鬻作,常与买者闹得不欢而散。在这种既无经纪人又无法与市场沟通的状态下,假画兜售者便有了可乘之机。
有的画家因体力不济或者未遑应付,有时也允许别人代笔。但代笔者很有可能就便多作,仍以画家的名义放入市场,弄得连画家自己也不明真伪。有的画家的败笔或未成之作也被人偷出售卖。假画真章、真画假章、假款真画、真款假画因此而流出。
近来走红的拍卖业,已成为画品进入市场的重要渠道。通过竞买,原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市场最高价值,不想拍卖伪作的情形时有发生,使市场抵御赝本的能力更为减弱。国际闻名的两大拍卖行嘉士德与索斯比,其权威性来自于诚信无欺,因而赢得社会的信赖,拥有一大批长期顾客。要想建立我国拍卖业的威信,必须杜绝伪劣拍卖品。
中国画市场的如此状况,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文化市场乃至整个市场机制不健全、发育不成熟带来的后果。可否把打击伪劣商品、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也引入中国画市场呢?
如何抵制伪作
中国画市场固然出现了令人气愤的伪劣品和作伪者,但许多艺术家、许多画馆画廊仍坚持以艺术立世,以信义待人。北京的墨岚画馆就是一家。画馆主人有独到的办馆宗旨,与画家与市场保持着真诚的关系。
这家画馆位于北京建国门外,面临长安街上的一段繁华商业区,无论墨岚抑或画馆,都显得不那么适宜。但闹里取静,商中有文,于尘嚣中抹一笔墨岚,倒也自有意趣。墨岚画馆开办4年,对信誉和品位尤为看重。他们为画家展览作品,也代画家售画。这些画家均经慎重选择,画风有个性,创作有前途,并且讲信用。画家放置此处的作品应当独一无二,每幅画都配制证书,上注作者名字、绘作日期、尺寸大小、内容描述,并由画馆和画家会签,甚至还放一张作品照片佐证。与墨岚画馆合作的画家,画馆对他们都了如指掌,大概有多少作品存世,流传在什么地方,心中也有一笔帐。画馆馆长部东风说,谁都明白卖假画可以赚大钱,但这是短期行为,早晚会败坏声誉,葬送与画家与收藏家的合作关系。墨岚画馆在目前的情形下保持自己的品位,似乎不大合时宜,不过从长远利益看,惟有如此才能赢得品学兼备的画家的友谊,获得社会的信任。而这正是一个画馆兴旺的起码条件。
正因为墨岚画馆重信誉,所以许多画家从展览到售画的大小事务都交由画馆代理。画馆对画家了解,对市场熟悉,因而画的定价比较合适,还能帮助画家维护权益。画馆作为一种纽带,把画家和收藏家也联系起来,并且负责把画家和作品推向国际市场。画家与画馆的这种合作,省却了他们的冗务,可以专心于绘事。
据说,墨岚画馆这样的地方越来越多,因为大家深受伪劣的殃及,也因为大家的眼光愈放愈远了。


第8版(周末)
专栏:乐海泛舟

他在最具权威的柴可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中夺冠,获得了众口一词的赞叹。他是中国声乐界的骄傲。
  袁晨野唱出一片辉煌
文同
我在四年前见过袁晨野,他那时刚自中央音乐学院毕业,长相挺俊秀,但未脱稚气。作为一个初到中央歌剧院的人,他只能演演小角色,跑跑龙套。实际上,这龙套他一直跑到了去年,院里的合唱团参加国际合唱节人手不足,他就在合唱中补了个缺。他说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登台歌唱的机会,不论演什么都是种锻炼。已故沈湘大师有句话,他镌刻于心: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歌唱家。
没料想,仅仅四年,袁晨野不但体态魁伟了,还在刚结束的第十届柴可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中获第一名,捧回了一枚金质奖章。说没料想,是因为不了解他。而看着他成长,目睹他练声,耳闻他放歌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讲,袁晨野获奖,理所当然,当之无愧!
袁晨野是大连人。父母都在大连的少年宫教声乐,母亲还曾在大连歌舞团当过演员。音乐之家的孩子从小就要学几门音乐手艺,似乎天经地义。他想学钢琴,家境不允许,只得拉起手风琴。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招生,开始没想去,后来决定报考时,就只剩下声乐一科可以选择了,于是便踏上演唱一途。三年中学之后,他又顺利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成了年纪最小的学生,从师李维勃教授。学习成绩好当然是不言而喻的,抽暇他还进了沈湘的“大师班”深造了一回。学业完成他又考入中央歌剧院,虽然这里很穷,却是一名声乐学生的最佳去处。
要想在歌剧演唱中出色,非勤勉刻苦不可,此乃老生常谈。然而袁晨野的刻苦故事有些独特。院长王世光描述他,中午别人去吃饭,他还在练声,等别人回来了,他才找个小饭铺凑合一顿。我听了很奇怪,何以如此?原来他住的是歌剧院的旧址,在一栋筒子楼里,没有钢琴也没有练声之所,必须天天骑车跑到歌剧院新址找一间带钢琴的大厅训练。但那里不是开会就是上课。他只好占用中午,其它时间则在自己那间两人合用的堆挤得满满的小屋里,用一个音笛吊嗓子。
袁晨野此次获金奖,传媒及社会的反应似乎不大热烈,恐怕是因为圈外人并不清楚这一比赛的价值,况且近几年我们在国际歌坛得奖也很频繁。柴可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可以说是音乐界的“奥运会”,极具权威性,能在这里获一金奖是一位音乐家终身的荣耀。不要说中国歌手,就是全亚洲的歌手以前也无此幸。第十届比赛在莫斯科进行,共有二十九个国家的八十多名选手,先后经过了三轮竞争。袁晨野以漂亮的男中音最终走上巅峰时,当地报纸专栏作家用“准确、感人、纯正”这样的评价称誉他。他过去还在中国文化博览会的评比中当过“歌王”,在第十届东京国际声乐比赛中登上亚军之座。他最明显的长处就是可以完美地表现各种风格的作品,表演感觉非常强,一上台便沉浸于作品中。《茶花女》里,他饰过阿芒;《马可·波罗》、《弄臣》、《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魔笛》里,他演过主角或重要角色。
台上擅长表演的他,在台下近乎木讷。面对记者,他只会反复念叨,感谢李维勃老师的培育,感谢沈湘、郭淑珍、蒋英、吴其辉老师的教导,感谢文化部、歌剧院领导的支持。别人向他索取玉照,他便拿出一堆“标准像”,看上去好像是护照、工作证的照片。
人们时兴给明星立档案,常常写得乖巧可人。袁晨野的档案若要建立,我想应该如是标明:三级演员,月收入三百元,住在一间破旧的集体宿舍。唯有一项还算动人,那就是不利于歌唱的事情他一概不做,因而烟酒不沾。袁晨野已经是国家的一种财富了,但依旧一无所有。音乐周报有位记者提出,应当重奖袁晨野,爱护袁晨野,要给他提级提薪分房子。可他自己却还是那么木讷,只想着如何准备去荷兰参加下一个国际比赛,如何准备去意大利作巡回演出。
袁晨野已经唱得很辉煌了。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又需要给予他什么呢?(附图片)
(摄影:周华印)


第8版(周末)
专栏:

  总政歌剧团演出《党的女儿》百场
专家聚会畅谈歌剧民族化道路
大型革命歌剧《党的女儿》走遍了大江南北,深受观众喜爱。在上演百场的时候,总政歌剧团召开座谈会,探讨这部优秀作品久演不衰的魅力所在。
总政领导、各界专家60余人纷纷发言,认为是艺术性、思想性、民族性的结合才使《党的女儿》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上演百场的事实表明,革命理想、爱国主义、民族艺术在群众中有着深厚土壤,只要细心开掘,精心创造,就一定能开出艺术之花。
与会者还希望总政歌剧团和全国的歌剧艺术家能继续写出演出上乘的民族歌剧之作。(刘曼)


第8版(周末)
专栏:经典唱片

  本期介绍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
神来妙笔绘《田园》
耿纯
贝多芬于1808年创作了歌颂大自然的绝世佳作——第六交响曲《田园》。他用优美动听的旋律、生动形象的音乐语言,描绘出大自然的美好和农村生活的景象。
这是一部五个乐章的交响曲。第一乐章为“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乐曲的旋律轻快、舒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一派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第二乐章是“溪边景色”,在音乐中,你能体会到清新湿润的空气,仿佛置身于粼粼碧水与幽幽山谷之中。第三乐章是“乡民的欢乐集会”,体现的是乡民们愉快地载歌载舞的热烈情景,是乡村人淳朴、真挚的写照。第四乐章是“暴风雨”,表现出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壮观场面。第五乐章是“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激心情”,描写了雨后飞虹、空气甜润、人们心情豁然开朗的升平景象,在清新优美中,充分体现出一种欢乐与蓬勃向上的气氛。
由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演奏、CBS唱片公司录制出版的《田园》交响曲,是众多《田园》版本中的精品。瓦尔特对乐曲的理解、诠释极为深刻准确。录音效果清丽、甜美,在大动态时,仍能体现出很好的层次感与质感。
这首《田园》,CBS共出了两个版本。一个是1985年出版的“报纸版”,封面设计得像一张报纸,编号为:MYK36720。另一个是1987年的图画系列版,封面是绿树成荫的风景画,编号为:MYK42536。
这两个版本,均标明使用同一个原始母带、同一个工作母带制作。在1987年版的《田园》中,还标出了1985年版的片号。这两个版本的技术质量旗鼓相当,除音色统一之外,在音场、定位方面也很一致。这在重版CD中是不多见的。


第8版(周末)
专栏:邮苑

  《敦煌壁画》邮票第5组
唐代壁画光彩斐然
孟春
从1987年开始,我国邮电部推出了《敦煌壁画》系列邮票。事前,邮票发行部门认真听取了敦煌研究专家的意见,对这套系列邮票的设计、发行做了认真的规划。整套系列邮票按历史发展年代编组,采用彩色照片直接制版,力求全面、真实地再现敦煌壁画的艺术风貌,向人们展示跨越千年、内容丰富、风格迥异的微型画卷。
今年7月16日邮电部发行第五组《敦煌壁画》邮票,共4枚,以唐代壁画为图案。
第一枚“飞天”(10分),选自莫高窟第39窟西壁。飞天是歌舞散花之神。敦煌壁画中有大量的飞天形象,但各具时代特点。唐代飞天的特点是严谨细致,富有装饰美。邮票画面中的飞天,出自释迦牟尼卧像上方龛顶的壁画。这个飞天双臂前伸,体态轻盈,自上而下徐徐飞来,向已入涅槃之境的释迦佛散花。飘飞的衣带、缤纷的色彩,充满流动的神韵,其线条工整细致,色彩绚烂厚重,表现出华贵富丽之美,具有典型的唐代画风。
第二枚“维摩诘”(20分),选自莫高窟第103窟前壁。维摩诘是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一位佛道高深的居士。他睿智过人,辩才无碍,到处向人们演说大乘佛法,并常常装病,以吸引有智之士前来探病,借此展开辩论。释迦牟尼派遣文殊菩萨等前往问疾,与维摩诘展开辩论。维摩诘于是施展神通,现身说法。邮票画面中的维摩诘,坐于帐中,神态自信,身体前倾,面向文殊,仿佛正在发出咄咄逼人的诘难。人物形象由刚健有力的线描勾勒,“落笔雄劲,傅彩简淡”,形神兼备,有盛唐画家吴道子之画风。
第三枚“张义潮出行图”(50分),选自莫高窟第156窟南壁。唐会昌年间,敦煌人张义潮率众起事,替唐王朝收复了瓜、沙、甘、河等11州,被唐王朝封为节度使。张义潮的侄子使人绘制了《张义潮统军出行图》,以歌颂张义潮的业绩。全图长8米多,绘百余人马。邮票画面截取了开头的骑兵仪仗部分,甲械齐整,威仪赫赫,气势不凡。它不仅是艺术珍品,也具有高度的史料价值。
第四枚“魔女”(1.60元),选自莫高窟第196窟的《劳度叉斗圣变》,表现外道劳度叉与释迦牟尼弟子舍利佛斗法的故事。邮票画面截取了局部,描绘外道劳度叉变为夜叉(魔女),口吐火焰,乘风烧来;舍利佛则化作毗沙门天王,呼风回火,烧得外道徒众狼狈不堪,欲退无路,只好降服,随舍利佛出家学道。画面上的魔女被狂风吹得前俯后仰,力不能支,犹自举袖护脸,形态十分生动。
(附图片)


第8版(周末)
专栏:天地一瞬

琅琅读书声梁虹(河南)


第8版(周末)
专栏:

昼夜颠倒徐鹏飞
老元奇遇记(二十六)


第8版(周末)
专栏:文化家庭

  根雕之家
胡文君
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家庭》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美好家庭”评选活动。山东烟台市芝罘区只楚镇宫家岛村的张克征一家有幸入选。
一踏进门槛,人们的眼中只见根雕做的木钟、桌椅、花架、笔筒、砚台……古朴苍劲,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墙上挂着友人赠的书画,古玩架上摆满造型各异的根雕,盆景、花草点缀着整个房间,充满了儒雅的艺术风味,很难想象这是走进了一个农民家庭。
户主张克征年近花甲,却精力充沛。一谈到家和根雕时,这位只上过两年学、靠自学成材的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故事还需从23年前说起。当年的张克征在村木器厂当木工,无意中发现树根造型独特,便拿回家来整修、打磨。老伴宋维荣见他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就没吱声,随他捣弄树疙瘩去吧。不想没过几天,张克征就要钱进城,说去求师。这一去可跑远了,不但去了济南,还到了北京,去了一次没求成,又接二连三地跑。路费再加上吃住,没少搭钱。当时家中生活困难,两个孩子还小。一天,张克征雇人拉了三车树根回家,老伴一问,是老头子花了1000多元钱买来的,可气火了,这木头疙瘩不能吃不能穿,还倒贴钱,赔工夫,怎么也不让他再干了。张克征耐心说服老伴,把根雕比作他的命根子,虽然发不了财,但空余时间消磨在这些木疙瘩上,就感觉活得充实。宋维荣深知老头子的脾性,认准的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也就依了他。有时候见老头子忙不过来,就搭个下手,渐渐地也喜欢上了根雕。张克征选材构思后,老伴便剥树皮、蒸烤、打磨、上漆,干得很起劲。两个孩子也受了他们的影响,积极参与,有时为一件作品怎么设计还争执不休。根雕便成了这一家人常谈的话题。
1987年,张克征一家合作完成的根雕《冰上芭蕾》,被选送到首届“中国根艺展”上展出,并荣获二等奖。这下子轰动了全区,来张家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莫不为他们的100多件造型独特、构思别致的根雕作品所震惊。1989年,当张克征得知北京将举办亚运会时,便召集一家人商量,送一件根雕作品给亚运会组委会,以表达一家普通农民的爱国之情。一年零七个月过后,一件高2.26米的大型根雕《展宏图》便完成了:群峰叠嶂之上,一只展翅欲飞的鸽子,象征着和平和友谊。如今,这件作品仍陈列在北京亚运村国际会议中心展厅内。张克征一家为农民争了光。
                  
自本版开辟“我的周末”栏目以来,蒙读者厚爱,稿件源源不断,精妙之笔不在少数。自这期始,我们又增开一新栏目:文化家庭。仍期盼诸位写家惠赐佳作,写自己写周围,描绘家庭的文化乐趣,看看文化这根纽带是怎样增添我们的亲情的,并以此献给“国际家庭年”。
——编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