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我看《潮起潮落》
邓兆祥
20集电视连续剧《潮起潮落》,以一对恋人苦恋40多年的动人故事为主线,巧妙地将时代风云寓于3个家庭两代人的命运当中,主题鲜明,情节感人,生活气息浓厚,是建国以来军事题材中反映海军生活最长的一部电视剧优秀作品。
近代中国海军的发展是极其艰难曲折的,亲身经历过这一历史时期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旧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多么深重的灾难,多么屈辱的记忆!新中国的人民海军之所以能够不同于各个时期的旧海军而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正如《潮》剧所揭示的,就是因为有社会主义制度,有党的领导,就是因为它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人民军队。尽管经历了十年动乱的磨难,但它正在大踏步走向辉煌。《潮》剧的编导者们尊重历史,艺术作风严谨,立意高远、恢宏,人民海军自诞生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历史重大事件,在剧中从不同的角度都有比较真实的反映,把海军的发展经历艺术化地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作为一名海军老战士,看罢《潮》剧,使我感触倍加,思绪万千。它不但是一部情节动人曲折的电视剧,还是一部观照历史,认知社会,内蕴深刻的艺术作品。这样一部电视剧,不仅能使我们部队的年轻官兵对人民海军发展的过程有所认识,而且对改革开放中的青年一代深入了解过去,正确观察今天,勇敢把握未来,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尤为可贵的是《潮》剧对军人和他们的亲属的内心世界表现得非常具体、细腻,使人感到很亲切,很真实。同时,剧中通过对军人奉献精神、崇高品格给以着力刻画,热情讴歌了忠诚于海军事业,为海军建设鞠躬尽瘁、执著忘我的一个个既普通又高大的形象。鲁明宽、周桐等第一代海军为海军建设和发展矢志不渝;简辽等新一代海军为海军现代化建设无私奉献;朱碧云等工程技术人员为研制现代化装备鞠躬尽瘁;简小荷为军人们默默服务奉献、甘愿忍受屈辱和磨难,这些形象催人泪下,令人内心震撼。我衷心希望艺术工作者多写、多拍这样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的好作品;衷心希望电视台多多播放这样令人动情,又令人振奋的主旋律电视剧。
(本文作者是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观“潮”有感
胡可
20集电视连续剧《潮起潮落》,以扎实的生活内容,活生生的人物,始终不懈的戏剧情势,如潮水般接踵而至的、催人泪下的场面,带给我极大的满足。它以海军军官鲁明宽和他失散了的受尽冤屈的恋人简小荷的相爱、相寻、相守作为故事的主线,写了三个军人家庭中两代人的经历,时间的跨度长达30多年。它把我国海军几十年的建设历程作为背景,从侧面展示了我国海军发展的历史,使我们透过剧中人物的经历看到了我们整个国家的历史和整个民族的命运。它给我们带来沉重的思考,也给我们带来了鼓舞和信心。
《潮起潮落》写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鲁明宽、简小荷、周桐、朱碧云、简辽、周湄、蒙蒙等,是应该称之为社会主义新人的。他们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自己的职守,作为军人,时刻准备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作为军人的妻子、母亲、恋人,她们盼望着亲人的安全归来,也随时准备着接受那突然的打击。他们对自己所爱的人忠贞不渝,对共过患难的朋友无私相助。他们的心地纯净如水,又各有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命运对简小荷如此不公平,她却不愿用自己的不幸去牵累他人,我们从简小荷那温顺善良、忍辱负重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和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鲁明宽疾恶如仇,面对文革中的丑类拍案而起,而对失散了的患难妻子矢志不渝。周桐坚决抵制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谬误,不避风险勇敢保护着不幸的简小荷母子,关怀着亡友的遗孤。这些形象,使作品具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道德力量。
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电视剧,却并不着眼于所谓的性爱。作者们通过人物的爱情经历来写他们的人生态度,来写他们在各种境遇面前激起的情感波澜,写得十分精彩。可以看出编导者从生活中提炼戏剧性场面和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扎实功底。《潮起潮落》正是靠了艺术的这种魅力,取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的。赵奎娥、李幼斌、储安博、王婧等演员们的质朴而内心充实的表演,更使观众与人物共同呼吸着,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总之,这是一部高格调的电视精品,是一部高扬时代主旋律的力作,它将对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产生极好的影响。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潮起潮落》的启示
丁临一
潮起潮落》的思想艺术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平民生活,史诗品格;二是力与美的和谐统一;三是通俗形式,严肃追求。
《潮起潮落》首先是一部写海军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反映中国当代史的作品。该剧的时间跨度之大,蕴涵的历史生活内容之丰富,在当代的影视作品中是不多见的。人民海军从诞生到成长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建国前后直至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的历次重大历史事件,在《潮起潮落》中均有或正面或侧面的深刻表现。毫无疑问,在这部气势宏大的反映人民海军生活的长篇画卷中,追求一种史诗的品格正是编导者自觉的创作意图之一。可贵的是,编导者有意识地避开了时下人们在多部影视作品中所习见的“史诗模式”——镜头匆忙地在统帅部和基层来回切换,结果常常是上上下下都表现得不深不透,叙事湮没了写人。《潮起潮落》则匠心独具地寓时代风云于普通人的命运变迁之中,它以苦难与抗争、苦难中的崛起来概括剧中的主人公鲁明宽、周桐、简小荷、简辽等两代人的坎坷经历及其性格发展史,热情讴歌了大海的儿女们忘我地献身祖国的海防事业,为人民海军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强大合成军种而奋斗不息的忠诚与执著,可谓既大气沉雄又生动贴切。该剧写透了人物同时也就写活了历史。
通过主人公平凡而独特的经历写出了几个平凡而独特的性格的形成,又通过两代人的性格内涵使我们深深地领略了力与美的和谐统一,这是《潮起潮落》在主人公形象塑造方面引人注目的成功。在剧中主人公的身上,男性的力度美是内凝的,女性的柔情美是含蓄的,坎坷和磨难愈深重,则愈能显现出主人公精神的高尚和人性的高贵,愈能显现出人物本色的光彩。剧中的女主人公都彻底摆脱了轻薄的脂粉气,摆脱了搔首弄姿、服饰炫耀,她们或献身于人民海军的现代化事业,或以自己默默的平凡工作支撑了两代海军军官的胸襟与情怀,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中国女性的自尊自强和情感深度。在《潮起潮落》中,男主人公的阳刚之美与女主人公的阴柔之美相互衬映,熠熠生辉,人民海军军人的性格美与灵魂美已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体现为我们民族性格美与灵魂美的有机组成部分。
《潮起潮落》采取通俗形式,体现严肃追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欣赏需求,为了使这部长剧能感人、好看,编导在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中,着力挖掘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敢于泼笔写情。该剧以鲁明宽、简小荷生生死死几十年的苦恋为主线索,其间写到了周桐与朱碧云、唐月英与鲁明宽、简辽与周湄、鲁冬生与米红娜等人的形形色色的爱情与爱情观,并由此展示了当代人人情人性冲突的诸多侧面。我想,通篇是爱情戏,又是在海边、拍海的儿女的爱情戏,如果是媚俗的编导,恐怕不难给演员设置一百次的脱衣露肉的机会。《潮起潮落》不愧为一部高品位的爱情剧,它对爱情的描写、把握可谓既催人泪下,又发人深思。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优美壮观的蓝色交响
张东
《潮起潮落》是一部表现海军45年建军史的片子,然而,它的中心事件竟是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它的主人公只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渔家女子。
这部作品实际上有两层叙事线索,在以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织成的表层叙事层面下,隐含着一条内在的副主线,这就是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可贵的是作者将这一条线非常巧妙地埋藏在故事之中,让你感觉不到人工斧凿的痕迹。例如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设置:贫苦渔民出身、后起义参加了人民海军的鲁明宽,来自陆军的战斗英雄周桐和他的女友、大学毕业生朱碧云,这几个看似偶然走到一起的人物,实际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因为熟悉海军历史的人都知道,正是这三队人马组成了最初的共和国海军方队。我们从人物身上,可以非常自然地读出这段历史,却丝毫没有突兀的感觉。
大海的美丽、壮观可以用无数美好的语言来形容,作为一部反映海军生活的电视剧,如果没有表现出大海的魅力,那将是非常遗憾的。《潮起潮落》这部电视剧的视觉感非常突出,它用丰富的视觉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大海的气势和魅力,展示了海军的气魄,它从祖国的南海一直拍到北海,充分展示出祖国万里海疆的美丽风光,既有波涛滚滚、大浪排空的气势,又有宁静优美的海湾风情,自然界的潮起潮落,与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融为一体,非常和谐。剧中激烈的海战,火热的训练场面,独具特色的渔村都拍得很美,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一些场面和细节也处理得颇具匠心,如贯穿全剧的海潮、生锈的铁锚、空中一对一触即离的飞鸟都有很深刻的寓意。表现鲁明宽与简小荷的几次失之交臂,用船里船外和在火车上的车上车下几个镜头反复切换,也很巧妙。《潮起潮落》不愧为一首优美、壮观的蓝色交响。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塑造当代军人的魂魄
刘志艳
作为一名海军战士,我深深爱恋那浩瀚的蔚蓝色海洋。看了电视剧《潮起潮落》,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虽然伤痛严重摧残了我的视力,但每天我都睁大眼睛盯住屏幕,那里发生的一切,人物、事件、语言、环境都是那样真实地贴近我的生活,我仿佛又回到了熟悉的战友和首长身边……泪水一次次悄悄地从我脸颊滑落。
剧中的那些海军官兵形象,无论老一代的鲁明宽、周桐、朱碧云,还是青年一代的简辽都是生活在现实环境中有血有肉,有痛苦,有挫折的真实人物,虽说军人因职业的特点,一向被人们视为铁打的汉子,但他们也是有着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啊。鲁明宽与简小荷终生相爱却难以团圆的悲剧一次次深深打动了我。但是,更深深触动我的却是他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委屈,都一直默默地坚定着信念,即使“文革”中鲁明宽被遣返原籍,由海军军官重新成为一个渔民时,他仍关心着祖国的海军事业,朱碧云更为了海军的发展与强大,毫无怨言地献出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而当祖国人民需要时,身为军人,无论老一代的鲁明宽、周桐,还是新一代的简辽,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舍己卫国,这便是一种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新中国的海军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才由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这其实正是革命军队代代延续下来的军魂,《潮起潮落》无疑成功地揭示出了军人这一可贵的品格。
简辽这一形象令我感慨颇深。我现在正面临着他的处境。简辽在战斗中失掉了一条腿,而我为了解救几个儿童,也身受重伤,失掉了右手。我比简辽幸运的是,海军首长立即给予了我极高的荣誉。在荣誉和鲜花的簇拥下,我陷入深思:我其实只是做了一个军人、一个共和国公民应该做的事情,在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每个人都该挺身而出,这应该是一种社会风气,而不只是出现几个英雄的事情,不管社会如何变迁,军人的奉献精神是永恒的。
(本文作者曾荣获海军“舍己救人的模范战士”荣誉称号)
海军政治部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的20集电视连续剧《潮起潮落》,是一部优秀的军事题材的文艺作品,本版特邀部分人士撰稿就这一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进行笔谈。——编后


第8版(副刊)
专栏:画坛人物

  魏紫熙的艺术
周小献
魏紫熙淳朴耿直,不随时俗,客居江南数十寒暑,月染风熏,北人南化,形成外朴内秀的气质。基于此,他的艺术追求也有着不同于旁人的个性与特色。他说:“创作的苦闷和喜悦交织着我的一生,而更多的是只有在艰难的道路上跋涉后才能感到欣慰,而且是暂时的。”一张画的成功,常常只是对画师艰辛创造的安慰,更是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1971年,魏紫熙重新握起画笔,开始了《天堑通途》的创作,以幕府山为近景,云水浩渺,衬以长桥,《天堑通途》的博大气势冲击着所有观众。
在成功面前,魏紫熙不敢自喜。经过近百张小稿探索之后,1977年他的丈六巨制《黄洋界》又问世了。全画以黄洋界纪念碑为主景,盘旋而上的公路,曲折蜿蜒,横贯全幅,连接着远处的罗霄山脉主峰。井冈山林木繁茂,山峦起伏,绝少嶙峋峭壁。他用大笔纵情挥洒,用破笔点封顶,最后以大面积的镜面朱砂点洒在大面积的浓墨上,似出似入,沉着浑朴。近看此画,浓墨朱砂,似不见有画,远观则巍巍井冈山雄伟壮丽的气氛脱纸而出。
1983年9月,年近古稀的魏紫熙身背画囊,沐着秋雨,策杖第二次登黄山。他走走画画,来到黄山排云亭,但见黄山西海山雨一来,迷蒙一片,只有风声雨声;山雨一过,云翻雾腾,忽而横穿石隙奔腾而上,忽而大块黑云顺着悬崖滚滚而下,恍若瀑布,然后又随着气流盘旋而上,惊心动魄!雨中观山,其乐无穷,其苦也深。黄宾虹雨中画蜀山,虽病卧月余,得佳稿而喜;魏紫熙探黄山真貌,惊险处画《飞澜无声》,博大雄浑,使观者为之一振。
江山无尽,魏紫熙的探索也无尽。他以强烈的自我意识有分寸地驾御着传统,开发未来。当古人创造的大泼墨技法被一些人散漫地滥用的时候,他却以其来自于传统而不同于传统的大泼墨,创作了一批诸如《大江东去》、《瞿塘翠色》、《汤旺河边》等新作,画界同仁惊呼“异常新颖,既有气势,又有气氛”,称之为“晚年变法”。
个人风格的探索与追求,是魏紫熙艺术实践中的一大课题。艺术除去流派的共性,更需要独特的个性。他以自己的中原气质为本,借鉴宋代范宽的古朴苍劲,间以清湘、梅清的奇险秀润,以现代人的意识苦心经营,追求个性。其间有困惑也有突破,有苦闷也有愉悦。
在经历半个世纪的探索之后,魏紫熙的艺术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文采风流的千年古城金陵,历来孕育着大批文人墨客。明末清初,这里有龚贤、樊圻、高岑等一批生长或长期居住于此的画家,被称为“金陵八家”或“金陵画派”。无独有偶,事隔300年后的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又聚集了一批画家。他们以《山河新貌》揭开了本世纪新金陵画派的历史。“笔墨当随时代”。新金陵画派以新的思想,新的笔墨,继承传统,发展传统,打破了地域局限,震动了整个神州画坛。魏紫熙为这画派的开创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附图片)
▲太行幽谷图(中国画)魏紫熙


第8版(副刊)
专栏:

  路在脚下
陈雄立
1987年我第一次出国,去澳洲悉尼的霍斯沃思现代艺术馆举办个展时,我曾提出:“探索具有民族特点的世界性艺术语言”,希望把光、影、色融合于笔墨之中,中西结合,兼容并蓄,但不失中国画的风貌。
1989年起客居美国五年,驱车遍访地球另一隅的广大河山,风土人情,以及博物馆诸收藏,觉得文化模式虽不相同,地域差别风格各异,然而,作为人类思维又具有同一性。西方绘画至印象派、表现派以后与中国写意画殊途同归,都达到一种解放。除造型是共同依据的基础外,前者重光色,后者重笔墨。一些西方画家,立足于油画吸取融入了东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其最厉者,即凡高,他在油色运用中着重了东方笔触,给灿烂的色彩世界中增加了线造型的生命力。若以黑白照片看凡高,极似中国画的皴法。他的艺术得到西方及东方的理解。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这种大自然丰富的赐予,应当在现代中国画中加以充分表现。像油画在世界各国流行一样,中国画也可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附图片)
▲海滨印象(中国画)陈雄立


第8版(副刊)
专栏:

▲鸟语花香(铜雕)黄世芳
▲旋(铜雕)黄世芳
黄世芳:青年铜雕艺术家。西安人。一九八九年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至今一直进行锻铜雕塑的研究与创作。


第8版(副刊)
专栏:

不到长城非好汉(书法)邓耀光
邓耀光:中年书法家。广东三水人。他师承颜柳,且不断进行新探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