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廉政之光

  一位令群众佩服的共产党员
——记怀化铁路总公司总经理宾中立
胡坚魏平
湘西的青山秀水,哺育了一位意志像山一样坚韧、心灵似水一样透明的共产党员。他手握铁路运输中“批车皮”之权12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默默无闻地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格言。
他,就是怀化铁路总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宾中立。
“碗外边的饭,一口也不能吃”
怀化铁路总公司管辖着湘黔、枝柳近1000公里的铁路钱,途经20多个市县。在运能和运量矛盾尖锐冲突的今天,他顺理成章地被列入了当地企业单位和个体户的“名人录”。为了车皮计划,多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挖空心思接近他,变着法子宴请他。然而得到的只有失约和失望。
请不出,就有人变着法子送进来。某煤矿由于车皮紧张,煤炭大量积压,面临停产。该矿的一名业务员到宾中立家里求援。临别时,业务员放下一个装有4000元人民币的纸包,转身就走。宾中立只好第2天专程去煤矿退钱。他对煤矿领导说:“工人们这么辛苦,这都是他们的血汗钱,收了这钱,我一辈子都不得安宁。”
有一次,一名找他办事的人看到宾总家里还是一台黑白电视机,便对他许诺:只要给我批一个去深圳的车皮,就送给你一台大彩电。面对赤裸裸的诱惑,他不屑一顾。他常说:“钱是有用的,但要来得明白,才能用得安心。碗外边的饭,一口也不能吃。”
宾中立从1982年起先后担任过运输科长、主管运输的副分局长等领导职务,到1993年铁路分局改为总公司后担任总经理。他拒收过多少次礼,回绝过多少次宴请,他记不清,别人也记不清。有时拒礼实在没有办法,他不得已在家门口贴上“有事请到办公室谈”的“告示”。
“他的家在铁路上”
他有一个家,但他妻子却常说:“这个家是他的旅店,他的家在铁路上。”是的,宾中立自己也感到,对于这个家和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他都有一种负债感。1991年5月,防洪防汛工作正紧张,恰恰这时妻子患肝炎住进了医院。有人劝他暂时不要出差下基层,他却说:“我又不是医生,在家里也没用,生病听医生的就行了。”于是提包一拿,又到沿线检查防洪防汛工作去了。
宾中立小女儿的婚礼是悄悄举行的。她这位当时是副分局长的爸爸一不准发请帖、二不准放鞭炮,连喜联也不准贴。女儿曾埋怨说:爸爸,您当副分局长我们可从没有沾过您半点光。
他曾说过:我个人的职务和权力是工作需要,是党和人民给我的一份责任,不是全家的特权,不是用来为亲属谋私利的。宾中立的父母和岳父母从老家前来怀化,往返时他每次都为他们买好火车票,从不与车上打招呼。有一次,他的妻子从老家接了3位老人在湘潭站上车回怀化,由于考虑老人年纪大,上车后找列车员补买了3张卧铺票。不一会儿,正在车上添乘检查工作的客运段段长老谢碰见了她,连忙热情地给列车长介绍“这是我的老邻居,宾局长的爱人。”老谢埋怨地说:“贺师傅(宾中立的妻子)你太见外了,这样的事,宾总不打招呼,你应该告诉我。”并要车长退回补票款。贺大姐坚决谢绝。老谢只好说:“你们真是夫唱妇随。”
一次怀化南站向总公司输送6名调度员,他那业务技术过硬的大女儿也在被推荐之列,作为主管运输的领导,在审查招收名单时,他在女儿的名字上划上了一道“无情”杠。女儿被刷了下来,一时受不了,气呼呼地说:“别人的孩子,爸爸总是多方照顾,你却要为我设卡,我没有你这个爸爸还好些。”可宾中立有他自己的说法:“真有本事,就不要到父亲手下干事。否则,你有真才实学,别人也会小看三分。”
“这样的领导难得”
宾中立那坦荡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构成了他无私无畏的高贵品质。细心的人发现宾中立有3件宝:饭盒、胶鞋、手电筒。下基层时他总是忘不了带这几件“宝贝”。
宾中立无论是抓运输生产,还是抓路风建设,可贵的在于真抓实干。他是一个喜欢走“下层路线”的人。下去检查工作,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他总是一个区间一个区间地走,一个小站一个小站地看,就连那前不靠店、后不着村的中途工区,他都没有遗漏。职工们风趣地称他为:“数枕木的局长”。有一段时间,为了检查了解路风的真实情况,他连续3天从中间小站上下车检查303/304次列车,每次在严重超员的硬座车厢里来回巡看两三趟。
时下,有的机关人员下基层,人未开步,电话先行。宾中立却不同。虽然他每年有1/3的时间在小站、工区度过,但上车下站检查工作,从不事先通知。有一次,他到当时还属于怀化铁路分局管辖的娄底至湘乡区段的小站检查工作,途中,唯一随行的秘书告诉他,下一个站是石狮江车站,是个不近城镇的小站,不事先报餐,中午会吃不上饭。宾中立才破例同意要秘书打个电话,但反复交代“不要说是什么长来,就说是分局机关的工作人员。”步行到该站,已近11点。宾中立拉住站长,边走边看,边听汇报,边看望当班职工。吃饭时,站长和几位职工都连声道歉:宾局长,我们真没有想到是你来,这里一时又买不到什么菜,连这点鸡蛋和虾米都是接到电话后去附近老乡家里买的。宾中立边大口扒饭边高兴地说:“你们站取得了4000多天安全无事故的成绩,我就比吃什么都高兴啊。”职工们被宾中立这简朴的言行所感动。宾中立临走时,他们早早就自觉地聚集在站台上相送,就连休班和退休的职工也从家里赶来,职工们私下议论道:宾局长实实在在,没有架子,当干部的都像他这样该多好!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廉政之光

  公仆本色
——记甘肃省榆中县委副书记杨富荣
李广和马东伟范耀庚
在甘肃省榆中县,人们相互传颂着县委副书记杨富荣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平凡而感人的事迹。人们对杨富荣的评价,早已浓缩成了一句朴朴实实的话语:“他是个真正的共产党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杨富荣1969年参加工作,20多年来,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杨富荣始终坚守一条原则:日子不管怎么苦,自己和家人绝不占公家的一点点便宜;权力只能是用来为公家办事的,为共产党、为老百姓办事的。
他在当党校副校长时,有一次,老杨发现从单位带回家的20多页稿纸不见了,便追问两个女儿。女儿深知父亲的秉性,红着脸不敢承认。杨富荣在气头上骂了两个宝贝疙瘩。稿纸交出来了,上面已写满了作业题。事后有同志埋怨老杨做得太过分,杨富荣则说:“我这是对娃们负责啊。小时候占公家两张纸的便宜,长大了就可能占公家的票子。我这是让娃们学好!”
1991年,杨富荣的小女儿参加中专预考,成绩距分数线只差0.5分。平日勤奋老实的女儿眼巴巴地企盼着分管文教的县长父亲能替她说上一句话。可杨富荣连眼皮也没眨一下,反而打电话指示招生办:不管是谁,都要严格按照预考分数线录取。
在杨富荣看来,原则比人情更高、更重要。他的一些亲戚发牢骚说:“我们杨家说没官嘛,有官;说有官嘛,一点光都沾不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杨家形成了一个规矩,对拎包拿礼来求办事的,一律称“老杨不在家”,并谢绝进门。有一年春节,一位亲戚拿着礼物来杨富荣家拜年,寒暄之后,她提出请老杨帮忙将在乡下工作的丈夫调进城里。老杨诚恳而严肃地对她说,如果是为走亲戚、拜年来的,礼物我收下;如果是为走后门办事来的,礼物你拿走。这事不符合政策,我也办不成。事后,老杨特意打发女儿给这家亲戚回了礼。

杨富荣的“老三样”是出了名的,那就是洋芋疙瘩、洋芋面片和汤面条。每次下乡调查、指导工作,吃饭时老杨总不外点这三样,而且吃完就掏钱。他常说:“基层很困难,没钱,咱哪里忍心大吃大喝啊!”
那是1992年冬天。县博物馆馆长李维贵和老杨一块到北京,为县里的珍贵文物保护申请一笔资金。领导建议杨富荣他们乘飞机到北京,可杨富荣坚持坐火车,他想:县上财政不宽裕,文教、卫生各方面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路远了些不算什么,苦一苦自己,能省一分就省一分吧!就这样,两人带着家里烙的十几个大锅盔和一瓶咸菜出发了。
当时,他身为一位副县长,到北京办公事,起码该住一个像样的招待所吧。可老杨一算帐,一般的旅馆每天每人要花20多元钱,两人睡一晚上就相当于1个农民3个来月的口粮,不能住。比较来比较去,两人终于确定了一家地下防空洞改建的招待所,一晚上才收8元钱。那招待所是清一色的大房子,每间房沿墙排着6张大木床,既没有电视机,也没有卫生间。
北京的公共汽车十分拥挤,由于办事要去好多地方,再加上人地生疏,李维贵想提醒老杨坐出租车方便些。话刚出口,杨富荣就火了:“你们博物馆是穷单位,经费这么紧张。你这个老李,尽出瞎点子。”就这样,两位瘦小的中年人东倒西歪地挤了十几天的公共汽车。
办完事要回去了,同住了十几天的外地采购员才知道老杨是一位副县长。他大为惊奇:“别说县长,就是我们那个国营小厂的厂长也不可能住这样的地方。共产党里有老杨这种官,老百姓服!”

杨富荣一直认为,为老百姓办实事才是共产党的好干部。1988年秋,分管教育的他,了解到全县的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较低,便果断决定在全县开展教育督导工作,并亲自下乡督查。县里公车紧张,他就先坐班车到最远的乡,然后再骑自行车或步行,一个乡一个乡地督查。杨富荣就这样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全县28个乡中的17个乡的几十所中小学。县教委的同志说,老杨这股工作劲头,简直跟行军打仗一样,年轻人跟着都吃力。
杨富荣十分注重深入实际、了解真实情况。每到一个地方,他既不去学校安排的小饭馆吃饭,也不到乡政府去住,而是一头扎进学校,吃住与教师们在一起。对老师的教案,学生的作业,乃至早、晚自习的情况,他都逐项检查。
扎扎实实的工作,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榆中是甘肃省较早并有效地开展国家教委提出的教育督导工作的县。5年来,全县的中小学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大中专录取人数连续在全省名列前茅。1992年,全县的入学率、毕业率、升学率分别达到95%、98%、90%。
老杨分管的计划生育工作也起色很大。1992年,榆中县的计划生育各项指标都属全省优秀行列,获得了国家计生委颁布的求实奖。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文明新风征文

  雷锋医院”:病人的“救命院”
——天津警备区二七二医院收治“无主病人”的社会反响实录
吕国英
一所普通的部队基层医院,竟有着一个闪烁着耀眼光辉的代名称——“雷锋医院”!这是广大军内外患者对天津警备区二七二医院积极收治“无主病人”的热情称誉。
一位“无主病人”的女儿李小丽,辗转1000多公里,先后3次从河北东光县赶来二七二医院所在地——天津,向给母亲摘除巨大脑瘤的医护人员们致以真挚而又纯朴的谢意。小丽的母亲患脑瘤因无住院费,不知走了多少家医院都未得到治疗。在其被迫回家等死的日子里,他们听到天津有所“雷锋医院”,于是生的欲念便被重新唤起……
二七二医院良好的医德风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在不长的时间里,前来这个过去从没有合同医疗关系医院确定定点医疗关系的企、事业单位就达到70多个。
“雷锋医院”,是病人的“救命院”,更是广大患者向往之地。甘肃省嘉峪关市火车站干部唐泽远,出差到外地突发胆囊疾病,病情平稳后,病人执意到“雷锋医院”作手术治疗。唐泽远回到兰州后,先后介绍了6个病人来天津求治。在二七二医院收治的病人中,东北到黑龙江省黑河镇,西北到甘肃嘉峪关,西南到广西、云南,东南到广东、福建。全国各地都有病人慕名前来求医。
“雷锋医院”,使病人得到了应该得到的关心、理解和尊重。时间的指针向回拨转20年。一块巨大的黑毛痣,罩在一个10来岁男孩的脸上,样子像个“怪物”似的在人群中游来游去。当时任二七二医院五官科主任的王长欣,自在天津和平区一自由市场附近看到这一幕之后,便牢牢记住了这个根本不知道、也无法知道名字的孩子的病。在之后的近10年时间,他始终惦记着这个没有“人的模样”的孩子,同时也开始了异常艰难的颜面外科整形课题的攻关。1984年,当以王长欣为首的全军第一个五官整形科在二七二医院成立时,他首先想到了要为那个不知名字的“黑毛孩”做整形手术。茫茫人海,一个不知道姓名的孩子到哪儿去找?王长欣嘱咐家人外出留意,又让同事们和所有认识的人予以帮助……一年又一年,这样一找就是几年。这年夏天,王长欣突然看到一个戴大口罩的青年,他急忙赶过去,一把拉下他的大口罩:“可让我找到你了!”青年愣了,王长欣主任却欣喜至极。当年的小男孩,如今已长成大小伙子,脸上的那块巨大黑毛痣也像有意识地要显示它有巨大能量一样,已严严实实覆盖住小伙子的整个右脸颊。王长欣十分成功地为这位叫邓学刚的小伙子施行了整形手术,术后,邓学刚竟像变了个人,端正而英俊。他不但找到了称心的工作,而且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雷锋医院”效应甚至还“波及”到了大洋彼岸黄头发、蓝眼睛的人。一位名叫比尔·库佩克的美国纽约某中学校长,从《CHINADAILY》(中国日报)上看到二七二医院积极救治“街头患者”、抚养被不负责任父母遗弃的幼儿的报道后,执意捐赠款项……他在来信中说:中国人民的美德,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世界各国人民都应该学习。
近两年来,二七二医院越来越被众多的工商企业界人士所关注。天津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医学影像电子公司总经理黄德玉投资80多万元购进了大型体外震波碎石机,挑选了二七二医院联合开展体外碎石治疗。黄德玉说:“作为治病救人的医院,虽与企业经营不尽相同,但在根本上是相近的,这就是要想获得效益,必须有信誉。我们以设备形式投资二七二医院,正是看准了这所‘雷锋医院’所具有的特殊的信誉。”
二七二医院以收治“无主病人”树立起崇高形象,获得了“两个高效益”:自1985年医院向地方开放以来,已连续9年被天津市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其经济收益连续多年“翻番”。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水上劲旅
——记广州军区某舟桥旅十四连官兵们
孙志忠刘粲孙先彬
广州军区某舟桥旅第十四连的官兵不忘我军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多次完成地方交给的急、难、险、重任务,被广州军区授予“抗洪抢险模范连”荣誉称号。最近,这个连与“南海前哨钢八连”同登广州军区光荣榜。
去年3月,国家重点工程阳逻电厂上马了。电厂四面环水,仅一条水泥桥与工地相通,但无法承受大量重型工程机械的压力。架一座桥最少要两年时间,眼看工程延期,造成重大损失。地方领导请求部队支援。十四连接受任务后开赴工地。架桥那天,气温0℃,江水流速2米/秒。道路积水,车辆无法开进。官兵们发扬顽强拚搏精神,把每节重达1300公斤的桁架等笨重器材用人工运到架设点。经过24小时的苦战,将一座钢铁浮桥架设成功。因江水不稳定,钢制浮桥无法承受数百吨工程机械的压力。官兵们顾不上休息,大胆创新,变钢制浮桥为弹性浮桥。经通载,架设成功。地方的领导感动地拉着部队首长的手说:“你们的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
武汉近郊有条河,名叫举水河。每至汛期,河水猛涨,严重危胁堤下近10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今年5月的一天,倾盆大雨下了几天,河堤溃口了。危急关头,远方车灯闪烁,十四连官兵奉命连夜赶到。连队15名党团员组成“敢死队”,冒着生命危险,托起一顶帐篷,帐篷里装满了沙袋,扑向溃口。洪水也许被英雄的壮举所震慑,溃口堵住了。
十四连自组建以来,执行急、难、险、重任务100余次,抢救遇险群众10万多人,谱写了一曲曲无私奉献、拥政爱民的赞歌。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山西省运城地委书记吴昂(中),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图为吴昂来到乡村了解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杜东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