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政绩写在大地上
——湖南省临澧县委书记李大伦访谈录
本报记者何崇元杜若原
李大伦,43岁。1989年底当选湖南省临澧县长;1992年7月,担任县委书记至今。他担任县长、县委书记的5年,正是临澧县社会大变化、经济大发展的5年。
从农家小屋里走出来的李大伦,深深了解老百姓心底的渴求。当他走上仕途、有机会为群众服务时,便树立了“为官一任,致富一方”的信念。他说:“对领导干部一定要强调政绩观念。每个岗位都是舞台,要让奋力拚搏、真抓实干的人去发挥才能。”
李大伦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临澧县有一位副县长,曾在工作中有过失误。但他不气馁,在担任县工商局长、二轻局长期间,勤勤恳恳,干得十分出色,1992年又被提拔为分管工业的副县长。
此事在全县震动很大。“你重用一个实干的人,群众就知道你是干实事的干部。”这几年,李大伦身体力行,干在前头,将政绩写在临澧的大地上。去年,全县乡镇企业人均产值居湖南第二;出口收购总额1.5亿元,位列全省第三;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合口镇在全省率先通过国家验收;计划生育夺得湖南“三连冠”;初级卫生保健被誉为全省的榜样……
李大伦在实践中体会到,“肯干”是政绩的前提,“会干”则是创立政绩的关键。会干,首先是实事求是、大胆探索。临澧县九里乡对亏损、停产的集体企业,采取公有民营、公牌民办的方法,全乡企业产值一举突破一亿元。李大伦先后8次深入九里乡总结出这种新兴股份合作经济的优势,在全县国营、集体企业大力推广。到去年底,全县已有各类股份合作企业300多家,成了临澧经济的重要支柱。
“群众是真正的创造者,领导干部的责任在于因势利导,推动社会前进。”要做到这一点,李大伦认为必须重视调查研究,尤其是事关大局的事,更需科学决策,力求多方支持,形成工作上的合力,才可获得创立政绩的广泛基础。联系几件干得顺心的大事,李大伦道出这番肺腑之言。1991年,李大伦历时一个月,走遍全县的小城镇,写出发展临澧小城镇的专题报告。他反复征求县委、政府、人大和政协的意见,取得共识后,“几班人”齐心协力唱一台戏,仅去年便投入7000万元建设小城镇,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当然,对看准了的事,即使暂时有不同意见,也要力排众议勇敢地去做。去年修建县域内207国道时,一部分人认为是“劳民伤财”。李大伦回忆说:“当时的确压力很大,但我和其他同志以理示人,赢得了多数人的支持和理解。这项工程顺利完成后,县城与太平工业区连为一体,构筑出临澧经济的骨架,原来的异议立刻烟消云散了。”
今天,临澧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作为这场变革的参与者、引导者,李大伦的胸中常常充溢着使命感。他说,当他以一个普通人徜徉在城关西边的排水工程,漫步在烽火乡的防洪大堤上,行走在宽阔的十里长街上,看着老百姓脸上的笑意,听着群众的评说,他觉得分外舒坦……(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大忙人的业余生活

  老梅愈老愈精神
本报记者刘杰
几天前,他又买下单位上年的三四百斤废报纸,宝贝似地运回家练画用。如此之事,他整整坚持了四年。
记者到安徽省宿县地区交通局采访产权改革的事,却意外地听到了有关局长魏玉松的这件希罕事。
他在交通局20多年,当了11年局长。80年代初,他率先推行利润分成、浮动工资制,救活了一大批亏损户,全国2/3省份前来学习;90年代初,他又全面开展产权转让,引得全国10多个省的100多个县市上门考察。
走进他的办公室,好不简陋:泥灰地,粉刷墙,桌、椅油漆斑驳。墙上几幅国画却格外显眼:苍鹰展翅,雄鸡抖擞,荷花飘逸,浓墨泼辣,挥毫脱俗。它们均出自魏局长之手。见记者惊叹,老魏却谦然一笑:“从政之余,酷爱丹青。”他向记者透露:“我就要老马卸鞍了,奔跑了大半辈子,猛地歇下来,怕要出毛病的,得想法缓冲一下。”
他想到了绘画。儿时的梦,上师范时打的底子,都是成功的基础。于是,他悄悄地报考了黄山书画院函授,买回了废报纸,每天早5点起床,舞笔弄墨,废纸作画。周末,别人搓麻,他研磨国画。出差时,他行囊之外又多了个柳编篮,里面装上笔墨纸张和照相机。书店、裱画店成了他必到之处,搜集资料变为必备之课。一次他在画店观摩,见老画家梅纯一的鹰爪画得传神,欲求不得,欲购不能,便托人借来临摹。
魏玉松说,我就这个脾气,只要想弄啥,不怕下功夫。就像几次大的改革,他总是全身心地投入,摸透弄懂,再大刀阔斧地运作。为求得绘画真谛,他养老雕,喂灰鹤,驯鱼鹰,栽植花木,每每细察,慢慢品悟,熟记于心,极得要领。譬如鹤之行走,前三爪着地,有力且富弹性,如此画来,比之临摹,灵气大增。他画梅干则一笔涂来,画鹰体只三笔二笔,画老荷凌空飞起。著名画家张建中先生称其“用笔不凡,胜在奇处”。梅纯一先生题词称他“绘画艺术贵新生”、“老梅愈老愈精神”……
“也真是应了梅老的美言”,老魏笑笑说:“我前些年入冬就要住院,爬四五层楼要歇两歇。如今,身子骨倒硬朗起来啦!三四年没住过医院,六七层的楼也能一气爬到顶。人说绘画一要心无杂念,二要运气而作,这全是延年益寿之道呀!(附图片)
魏玉松和他的梅花图武正润摄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读罢水浒上梁山
本报记者张宪春
广阔的鲁西南平原上,突起几个山头,它西枕波浪滚滚的黄河,北临碧波荡漾的东平湖,虽没有泰山那样奇伟,远远望去倒也显得挺拔俊秀。这就是中国著名的水泊梁山。
适逢中国梁山国际水浒文化节开幕,梁山脚下,经贸洽谈会上客商云集,斗羊场上喧闹异常,武术比赛精彩激烈,民间艺术异彩纷呈,一个现代开放的水泊梁山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梁山,古称良山,汉代为皇家猎场。因梁孝王在此打猎死后又葬在这里而更名。据考证,从五代到北宋,黄河多次溃决,汇入梁山脚下,把梁山以北的湖泊和以南的沼泽连在一起,成为“八百里水泊”。水借山势,山凭水险,北宋末年,宋江等108名好汉,在这里杀贪官、诛污吏,留下了一串串惊心动魄、脍炙人口的故事。
沧海桑田,当年的水泊已变为沃野良田,但梁山却因水浒的传播而享誉中外,并成为省级风景名胜旅游区,每年前来观光览胜的海内外游客达30多万人次。顺应这种水浒旅游热流,梁山县委、县政府把开发旅游业作为战略重点,根据水浒描写和民间传说,陆续开发出20多个景点,并举办了首届国际水浒文化节。
出县城奔梁山而去,沿陡峭的108级台阶攀登上山,沿途有当年林冲为接纳晁盖等七条好汉火并王伦的“断金亭”,“宋江马道”,左军寨的“点将台”、“演武场”和右军寨的“杨志试刀石”、“仗义疏财台”。越过骑三山,就到了当年“黑旋风”李逵镇守的“黑风口”,只见一个泥塑李逵持两把板斧,怒目圆睁,威风凛凛,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穿过两道石墙,爬上主峰,梁山好汉排座次的“忠义堂”展现在眼前:堂前一杆“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随风飘扬,堂内镶嵌着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大型彩色壁画——《水泊英雄聚义图》,绘有“大闹野猪林”、“智取生辰纲”、“雪夜上梁山”等30多个故事。东西厢房内,排列着宋江、吴用、鲁智深、武松等36个“天罡星”的大型彩塑,一个个粗犷豪放,生动逼真。
站在山上举目东望,一条银带盘绕山脚,随风飘来阵阵清香,那是有名的“十里杏花村”。当年的水浒后寨,如今已变成楼房林立、充满生机的县城。县委书记连广生,说起梁山的变化和优势来如数家珍:农业方面已成为鲁西重要的粮食、棉花、淡水鱼、鲁西黄牛、小尾寒羊五大基地;工业方面,拥有10多个门类、2500多个花色品种和一串名优产品;京九铁路穿境而过,公路四通八达。更具潜力的是,水泊梁山作为全国唯一以农民起义发祥地为主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喝一口英雄宴酒,甘洌清醇;唱几句梁山梆子,倍觉酣畅。再上武术赛场看几招,更能品味那古朴豪放的水浒遗风。(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社会新闻

  胡庄子村中的未解之谜
3月23日,华北平原上天气转暖,记者来到河北省香河县县城边上的胡庄子村,走进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在这里,一位农村老太太周凤臣辞世后,给周围的人留下了不解之谜。
未曾听说过的故事
周凤臣老人的长子,年过花甲已退休的杨守德,以及他有着大学本科学历的儿子杨学顺,向记者述说了这里的故事。
周凤臣于1905年生于香河,没上过学,通过自修略识文字,婚后育有2子4女。从年轻时起,她有佛教和道教信仰,自38岁起坚持素食,还有过为周围村民治病的经历。这位老人的晚年大部分在北京的长子杨守德家度过。
1992年11月24日夜,在一段时间的患病后,周凤臣于杨守德家中停止了呼吸和心跳。但是,从那以后,老人的躯体出现了使家人感到奇异的现象。据家人介绍,老人辞世后体温保持了24小时后才降至室温,数日内肢体保持柔软,肌肉弹性良好,手指可在家人持握下弯曲。此后,老人的躯体出现充气现象,皮下渗出水分,逐渐干燥而不腐败。
她的家人认为这种现象很奇异,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因而予以保存。老人的躯体在华北地区的室内自然状态下经历了两个冬天和一个夏天,至今不腐。
记者目击记
周凤臣躯体长期保存的事渐渐为人所知,到今天已经有不少探访者,一些医学家和生物学家也来过了。
眼前是两间半小平房,砖墙瓦顶,窗户朝南。房子是1963年盖的,日后翻修过。走进最里间就是周凤臣老人的长眠之所:在乡村土炕上架着一张铁制折叠床,上面有棉褥子,老人着衣仰卧,身上覆盖着棉被。
记者的第一个感觉,是觉得看到了一个正在演化中的木乃伊。她的面部完好,皮肤呈褐色,额头有两处皮肤的颜色较淡。裸露在外的左手手臂肤色为深褐色。从面容、手臂的外表看,肌肉高度抽缩。在杨学顺帮助下,记者查看了老人的小腿部,看到小腿的肌肉抽缩至关节处,呈蜡状透明。记者注意到,老人为缠足。总之,老人的躯体皮肤表面干燥、光滑,触摸其手背无湿、粘的感觉。站在老人身边没有闻到异味,在十分贴近手臂的情况下略感一种哈喇味。
专家的意见
对这个农家小院中发生的事情,医学家和生物学家怎么看?记者采访了一些考察过老人躯体的专家学者,请他们发表意见。
北京大学生物学教授陈守良和蔡益鹏作现场考察后认为,老人躯体在自然状况下长期不腐的现象值得研究,需要科学地进行解释,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保存至今,因为在躯体保存上甚感困难的就是大肠杆菌的繁殖问题。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庄祥昌教授认为,考古学界比较熟悉的木乃伊是在特定的干燥环境下形成的,但在常温下就不能如此。至今未发现对老人身体进行过特殊的药物处理,这个现象需要解释。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病理学教授王德文说,我搞病理学研究,在考察后感到需要解释的就是老人的内脏如何能在常温下保存至今?她的内脏如今又是怎么一个样子了?体内究竟还有多少含水量?
原协和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授、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特邀顾问徐静博士和协和医院病理学教授刘彤华持另一种看法。她们认为,这个现象并不特殊。据家人介绍,老人临终前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上吐下泻”、“咳痰”、“体表排液”等,导致身体大量脱水;老人辞世后被置于暖气边,室温高而空气干燥,躯体内水分蒸发,二者是造成躯体干枯的重要原因。快速失水,似木乃伊,暂不腐烂是可以解释的。
这6位教授一致的看法是,对现存躯体进行现代化手段的检测和观察,将有助于解开这个未解之谜。老人的长孙杨学强代表家人表示,感谢有关部门的帮助,愿意配合科研部门的探讨。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流岭深处寻“希望”
本报记者卢小飞
记者通过“希望工程”和陕南山区的赵黄民小朋友结成对子,但两年间音信全无,于是,记者向秦岭深处出发了。
                  
陕西丹凤县河口初小,坐落在秦岭东南麓的流岭深处,一间带办公室的教室、一名教师和24名学生是它的全部。没有操场,更没有校园,门前的公路,四周的山林灌丛,丁冬作响的银花河,凝聚着童年的所有欢乐。惊蛰刚过,我们一行人出现在刘淑芳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怔怔地、疑惑地、不知所措地望着来人。我们一位记者的妻子给孩子们捎来城里娃用的那种好看的笔和橡皮,拿到这些小礼品,他们终于小心翼翼地咧开嘴巴笑了。
红娘是一帮年轻人
1989年初,共青团中央的一群热血青年发动了“希望工程”。年轻人的锐气和敏捷一以当十,两年之后,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4年中,全国有50万失学儿童重返学校。希望工程,使无数局外人通过帮助一个孩子而参与国家基础教育,也让国民了解到基础教育面临的窘境。
救助对象要经过“三堂会审”
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红娘牵线,我和陕西丹凤县龙王庙河乡河口村赵黄民小朋友结了对子,8岁的黄民在这年进入小学一年级。
两年过去,除了接到陕西省希望工程实施办公室的一封信外,我还接到丹凤县希望工程实施办公室寄来的结对卡,那上面有结对小朋友的简况和成绩登记表,可始终没有赵黄民的音讯。陕西属中国西部不发达省,黄民所在的陕南比陕北还穷。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为什么上不起学?希望工程对像他这样的孩子有多大的帮助?
到西安我才知道,赵黄民等作为救助对象,是经过了“三堂会审”的。陕西省希望工程实施办公室主任陈如意说,不是随便谁只要申请就能得到救助,每个申请者首先确属因贫困(按国务院标准,人均年收入500元以下为贫困县)而失学的,本人身体基本健康,经村委会和学校批准,并张榜公布,然后报到乡一级抽查,再报到县上。陕西收到的救助款不多,只有302笔人民币34.7万元,他们用这笔钱救助了11318名失学少年,建起了30所希望小学。而据省教委初等教育处冯齐昌副处长介绍,1993年全省失学儿童就有30多万。
资助人中无“大款”
丹凤县团委副书记董夏林拿来一本厚厚的档案,一页页翻开去,仿佛捧着一颗颗滚烫的心。救助者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最多的是北京市,最远的在西藏边陲,资助者多为干部、工人、教师、学生和解放军,有85岁的离休干部,还有7岁的小学生,累计救助了丹凤县463名失学儿童。有很多成年人是为了教育后代,填表时就写明是给孩子结对子,可谓寓意深长。名单里没有“大款”,大概是他们更注重经济行为吧。
每个受助生都有辛酸故事
在陌生人面前,山里娃显得十分紧张,绷着脸大气不敢出。有位围观的村民插嘴:“娃们没见过世面,怕呢。”
“谁是赵黄民?”同来的县委孟副书记问,后排左数第二个男孩站起来。大约有一米五,有些单薄,模样倒还周正。“你卢姨来看你,学习咋样?”孟继续问。赵黄民木然,倒是我有些紧张起来。路上,县教育局周局长透风说,孩子去年发高烧,脑子可能受些影响。当时我脑袋“嗡”地一下大了,智力会受影响么?又一路安慰自己:孩子成不了作家贾平凹(也是丹凤县人),也总归能学下去吧?
刘老师说,这孩子原来在三年级里数一数二,年时生了场大病,发高烧影响了听力,落了功课,现在位次居中。谢天谢地,尽管三年级只有6名学生。
离开学校,村人带着我们直奔赵黄民的家。赵家几兄弟的土坯房依次坐落在银花河南岸的台地上,黄民家院子挺大,房子是1985年盖的,一进两开的土木结构,家中陈设简单到一目了然。一群人还没进屋,早有一男子掩面而泣,不用说,是黄民的爸爸。
黄民的爸爸赵志山早年当过铁道兵,襄樊铁路上有他铺设的轨道。一次施工被铁轨砸断了4个脚指头,落了个三等甲级残废。1976年复员回家,也曾想干成点大事,谁料想一场水灾把他贷款养的鳖冲了个干净,几万元的家产付之东流,赵家欠债累累。第二年他想重整旗鼓,一场大病却使他一下子趴在炕上。
黄民家这种情形不算个别。根据省教委的统计,1993年全省小学生3.24%辍学,全省7至14岁的儿童有790万,这意味着至少有25.6万儿童辍学。中学生的辍学率还要高,达到10%。全国现有3000万失学儿童,平均每年约有300万儿童失学,每年像黄民这样因贫困失学的孩子就有100万人,有许多虽不因贫困失学,也多是为了谋生,根上还是要治穷。
穷乡难留“孩子王”
河口初小校舍1986年由村里集资盖起,初等小学只有一至四年级,还是复式班,几个年级同在一个教室上课,老师要分门别类、统筹安排。这种情形在我国贫困山区不属鲜见,据县教育局周局长介绍,丹凤县的576所小学里,就有一多半是初小。又据省教委初等教育处冯齐昌副处长介绍,陕西省的36693所小学里,近一半是初小;此外,还有1905个比初小条件更简陋的教学点。全省107个县区,70个县被国务院和省里认定为贫困县,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办合同制教师刘淑芳是土生土长的“孩子王”,教了7年书,曾在本区读完高中,又读了4年农校函授。每天和几个年级的孩子同时泡在一起,她习惯了并且安心于这种生活。原因也简单,自己的家就在这里,谁不热爱自己的家乡?
这里虽然山清水秀,但留得住青山留不住人。省教委冯齐昌说,大学或者师范专科分配去的教师往往呆不了多久,就找路子调走,这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除了生活条件艰苦外,贫困地区发不出工资是个重要原因,有些县长还不是一样领不到工资。
于是,边远地区的小学大都由这样的民办教师顶着干,而刘淑芳的月工资只有50元,其中39元由县里拨,11元由乡里筹措。像她这样的民办教师全县有670多个,月工资最高的是80元。
希望工程是“民主工程”
记者在竹林关区采访的时候,教育组长刘兴堂无意中说:“希望工程我管着呢,也害怕呢。”这是大实话,这不是上面拨的公款,而是千百万人通过民间组织解囊相助,他们或来信问询或派亲属到乡间探望,又由于有基金会以工程形式立项,建立四级档案,有严格的财务制度,众目睽睽之下,花公家钱不心疼的现象便容易杜绝。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有能力杜绝腐败,因为希望工程一开始就建立一系列严格、科学的规章制度。实施4年来,没有发现一起贪污捐款的事情;救助方式也尽可能得到对方反馈,每一笔钱都有分级监督,增加透明度;而所有捐款人都在行使监督权,他们是最好的保护神。
这是一个启示。这种形式适用于任何社会公益事业,尽管大款们和众多的企业把经济效益看得高于一切,因而对社会公益事业投入不多,但已经有那些注意树立企业形象的企业家,开始加盟于那些有影响的公益事业。
徐永光对记者说,他们从来没有在香港进行过任何宣传,而香港各界人士已经给希望工程捐款8000多万元港币,这说明,海外华人也在热切关注着国内的教育事业。
希望,可以插上翅膀飞;希望工程则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附图片)
三月雪笼罩着的河口村。卢小飞摄
刘淑芳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后排右起第3人为赵黄民)卢小飞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