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有人说土家族是一个以哭来庆贺出嫁、以歌舞祀祭亡人的民族;也有人说土家族是一个以白虎为图腾的勇猛刚强的民族。这个民族就发祥于鄂西南大山深处、清江河畔的武落钟离山。过去,他们曾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世代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今天,土家人正昂首朝阳,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冲浪。
土家不土
陈哈林刘洪进
清幽幽的江水引来了金凤凰
国人瞩目的清江开发前期工程隔河岩电站建设的炮声正震撼着土家人,炮声里,土家人听出了一句话:机遇来了,抓住它。土家从此不再沉寂,清江已被列为与神农架、武当山、长江三峡并列的湖北四大甲级风光旅游胜地。同时被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随着隔河岩电站第一台、二台机组的相继发电,库区不断形成增大,因水而形成的景点也不断出现,库区水平面已达72平方公里,形成大小岛屿120多个,主航道近90公里,据此,长阳县委、县政府及时组织旅游部门考证列出了集山水人文为一体的十大风景区,同时开动全县宣传舆论部门大张旗鼓宣传清江,公布招商引进政策,提出了以旅游为突破口来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战略。
1994年1月8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正式将清江柏园岛300亩土地的使用权移交给台商杨玉和兴建具有台湾风味、民族特色的“日月山庄”,从而使得清江旅游开发拉开了序幕。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旅游业,带动民族经济的发展”,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写进了长阳经济建设的十年规划。
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有1157万元,而今15年过去,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4923万元。长阳民族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中外合资企业于市场经济的热浪中次第诞生。立窑灌浆水泥,荣获国家专利,并获得出口免检资格;长阳与加拿大合资兴建的杰汉森水泥厂年产水泥20万吨;有与香港合资的湖北龙美魔芋有限公司、凯喜兔绒制品有限公司;有与美国合资的三峡制衣厂;有与台商合资的高明建材有限公司;有税利过亿的长阳卷烟厂、长阳铝材厂等,魔芋粉丝远销东洋,文化衫俏销美国,凯喜兔绒制品北上俄罗斯,大理石销海外……而今这些厂家一个个有如八仙过海,各展风采,土家人不会忘记是改革是市场经济给土家人插上了走出山寨、走向世界的翅膀。
高高的火烧坪一样奔小康
长阳县地处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村有60个,他们从前的日子是怎样一番境遇呢?“住的茅草窝,烧的蒿子火,穿的加几布,吃的洋芋果”。越穷越困,越困越穷。位于海拔1800米高山上的火烧坪乡青树包村,有一个名叫万年军的农民兄弟,眼见得乡亲们挨冻受饿,男人打光棍、女人跑下山,于是他发狠揣上干粮跑进了城。他惊奇地发现,城里边土豆、白菜也是商品呢!就是这么一跑,万年军开了眼界,很快回山,把本村的土豆、白菜运进城,最后把一方的农民兄弟都带富了,并由跑贩运开始思考起种植结构问题来,开始改大量种植粮食为大量种植蔬菜、药材等。从此万年军的经验便在全县60个高山村推广开来,县委县政府据此确立了高山经济发展规划,大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高山区大力发展蔬菜、药材、烟叶和畜牧业,把结构调优使之高产、优质、高效。截至1993年底,全县高山农民实现了人均一亩多经济园,总面积达到10.5万亩,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格局,60个高山村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高山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一倍,人均纯收入已突破千元大关,他们正一步步迈向小康。
长长的国道上大有希望
东起吴淞口,西至拉萨市的318国道纵贯长阳6个乡镇,在长阳,人们把它视为一条财道,培植了长阳私营经济的胚胎。在高家堰国道两旁的农民出了一个“挖蔸子,开馆子,喂猪子,办厂子,筛沙子。”五子登科美名。被称之为“花花世界”的高家堰还有个名震荆楚的亚夏园林艺术公司,张元政、向克凯等舞弄根雕盆景的个体大户拥有资产近百万,他们的作品已跨洋过海。外国人都知道他们的名字。据初步统计仅高家堰镇就有近100户农民经营盆景花卉,年产值达250多万元。
青岗坪是全国最先有“农民宾馆”的地方,曾出色承接过国家级会议的召开。这里的农民已形成一户两居,前店后居的格局,青岗坪这个小村拥有120户人家,有近80户农民依托国道办起了旅馆、餐馆。1993年全村第三产业收入达到全村收入的65%以上,人均纯收入已突破2000元,有近30户农民家里安装了程控电话。据初步统计,全县在318国道上从事第三产业的专业户已达800多户,产值近900万元,全县个体户已达6000多户,产值近4000万元。
土家人就这样走出了封闭,驶向了大海,他们姓土而实不土,他们向上、求实、勤劳、进取。在他们身上跳跃着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也正是我们国之魂,国之望。
土家不土,正是鄂西土家人的真实写照。(附图片)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民族工作者手记

  朝鲜族经商的启示
金涛
听说,在东北率先富裕起来的一些朝鲜族当中存在三种情况,一是从国内各大城市经商回来的,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积累了资金,成为致富的带头人;二是有国外亲属关系的人,得到一些接济,富裕起来,但不能设身处地去实践;三是留在当地经商的能人,虽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较弱。
朝鲜族经商的情况,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抓住机遇,加快自身的发展,关键是要解放思想,千方百计利用各种途径,打破封闭,走出来发展自己。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虽然在总体上较前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进步缓慢。为帮助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加快发展,国家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对较为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每年投入一大笔资金,同时还积极组织发达地区对边疆民族地区进行对口支援。但这些做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变得越发不适应。面对差距,如果只是坐等或空谈,非但不能使差距缩小,反而会使差距越拉越大。要根本改变这种状况,民族地区首先要正视自身发展的不足,依靠自身力量,扩大开放,走出封闭。民族地区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有利条件要充分利用,但要加速发展,则不能仅仅满足于初级产品的开发,而是要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跟上世界市场发展的潮流,才能最终实现新的突破。
我国各民族在各自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为繁荣和发展祖国的经济、文化事业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更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支持和鼓励他们走出来,开阔视野,利用发达地区、大城市的优越条件,扩大交流,活跃市场。
近些年来,走出来发展自己,已为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自发地认识到。西北、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经商的足迹已遍布各地。目前迫切需要民族地区加深认识,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大城市把这项事业统筹起来,加强管理,提供服务,扶持这一新生事物的蓬勃发展。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凉山不凉
——四川彝乡开放变迁录
杨文镒
那片古老而沉重的土地就是凉山。
那片开放而年轻的土地就是凉山。
中国大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东北角。宽阔整洁的大道,拔地而起的建筑群,川流不息的车流,穿戴时髦的少男少女,霓虹灯光变幻的舞厅、卡拉OK歌厅,把整个城市点缀得叫人难以相信。这就是今日的甘洛。
这是一片令世界瞩目的土地。40多年前,这里还是奴隶社会晚期,彝家娃子的血和泪,曾经构成一部中外文人墨客书写不完的苦难历史,世代贫困的锁链紧锁这块土地。然而,今日的开放大潮却使这块土地出现了奇迹。
1955年民主改革春风吹拂这块土地,1956年甘洛建彝族自治县。然而,世世代代受苦的娃子后代贫穷状况改变不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0多年间,农民全靠吃国家返销粮,仅此一项就花掉国家资金1亿多元。如今,县里却大大方方地把每年700多万元的国家财政补贴“让出去”,因为县长自豪地说:本县财政收入以年均25.26%的速度递增,去年达到2761.7万元,是10年前的23.4倍。全县建成水电站39座,总装机容量1.72万千瓦,年发电量7200万千瓦时,人均用电480千瓦时。通电户达总户数的93%,进入全国109个农村初级电气化的前列。在体育设施上,省内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个拥有“两场(体育场、灯光球场)、一池(游泳池)、一房(训练房)”,跃入全国民族体育先进县行列。
是苦难的历史激发了彝家人求变的决心,而观念的变革则成为脱贫的先导。
真开放就要不唯上、不唯书,敢于从本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甘洛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铅、锌、银、铜、铝、铁等16种矿藏,其中铅锌矿资源最为丰富,总储量达81.15万吨。过去一直指望别人投资办矿,未能如愿。用彝家自己的话说,这叫长期“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彝乡的山门,吹动了甘洛人的心,从阿依子(年轻人)到阿甫(老年人)手痒痒的,使沉睡万年的矿产资源开始蠕动。县领导大胆果断地作出了办矿决定:“自我发展、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依法管理、照章纳税”,使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县经济的95%以上。
县级财政收入82%来自个体、私营经济的税收,全县老小喜笑颜开。
彝乡的改革开放正在向纵深发展。
甘洛县政府最近先后出台了《关于欢迎外地来我县投资开发的规定》和《关于保护外来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规定》。穷乡僻壤的这些办法和规定,对外来投资开发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现有5个省区、12个地市州、34个县的近万名外地人来到这里开发矿产资源。他们还跨出家门、国门,先后与日本、英国、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接触,与云南、湖南、沈阳、上海等12个省市往来,与4个国家级大型企业、4个大专院校、5个科研所和民革、民盟进行项目协作,共引进资金1亿多元,引进项目32个,引进技术人才140余人,并与外地联办企业43个。
彝乡采矿业的兴起,又形成无数条矿山公路,现在集体化的运输代替了原始的人背马驮;高压线的架设,使矿山如虎添翼。为了更好地发挥和利用资源优势,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甘洛不断地引进资金、技术,建起了洗选厂、冶炼厂、电解厂、红丹粉厂、蓄电池厂、提银车间等系列加工厂。目前,还正在着手引进资金,筹建吉日坡电站、锌冶炼厂、黄磷厂、墙地砖厂,建彝族文化城等项目。
古老苦难的彝乡,如今处处都像甘洛一样正迈开匆匆步履,迈进现代之门。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京郊6个民族乡村成为亿元乡村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王蔚)北京市朝阳区长营回族乡和通县张家湾镇枣林庄村、房山窦店镇窦店村等5个民族村,去年产值跨入亿元乡村行列。这是记者近日在北京市少数民族亿元乡村座谈会上获悉的。
北京是我国直辖市中少数民族族别最全、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人在这里生活、工作、学习,共有41.4万人。在京郊有5个民族乡、96个民族村。
近几年来,京郊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取得很大发展。1993年,5个民族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9800万元,纯收入10059万元,人均收入1800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12%、76%、55%,少数民族生活明显改善。
北京市重视发展少数民族乡村经济,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协调资金等方式,为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七五”、“八五”期间,市里将5个民族乡纳入市政府重点扶持的37个贫困乡扶贫序列。今年初市里又将5个民族乡列入60个山区乡镇,享受优惠政策。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心中憧憬化彩虹
——记高级建筑师杨春风
南瑶
我国现代名建筑家卢毓骏先生曾在他所著的《中国建筑史》里,写了这样一段话:“中国之建筑,乃色彩之建筑也。若从中国建筑中除去其色彩,则所存者,等于死灰矣。中国建筑内外全体皆以色处理而不留一寸之隙。”
只要仔细观察庙宇与宫殿的彩画,便会发现我们的先人其色彩感是怎样的强烈而优美,这不能不令现代人感到吃惊与惭愧。
然而,当现代人在精心营造着自己的安乐窝的时候,似乎已无暇顾及这个缺乏色彩的城市带给他的潜在影响。而这一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杨春风却在12年前就注意到了。
1982年的一天,骑车跑在二环路上的杨春风细心地发现,新盖起没几年的建筑,楼表层饰面脱落,楼群用色贫乏,除了灰色就是灰色,现代建筑没能显示出继承和发展具有历史悠久的古都建筑文化的深厚内涵。杨春风陷入了沉思。1983年,刚从北京市纺织科学研究所调到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杨春风开始筹备进行建筑环境色彩专题研究。然而,由于种种因素,该项专题的正式研究整整向后推迟了8年!而国际上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建筑环境色彩研究恰恰是在1982年。
建筑环境色彩的研究是80年代以来国际上新兴的研究课题,在我国学术研究领域中还是一片空白。敏感的杨春风当时虽然并不了解国际上的情况,但她却执著于自己的发现,并孜孜不倦地向着心中那道彩虹探索开去。
1987年,杨春风的第一篇关于建筑色彩研究的论文——《中国建筑彩画艺术》刚一跨入国际学术研究领域,就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青睐。15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教授纷纷来信,询问她的研究情况,而杨春风也成为我国第一个被吸收到国际环境色彩研究学组的成员。
到目前为止,杨春风已在国内发表论文13篇,参加了5次国际学术会议,发表8篇国际论文。去年,在匈牙利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环境色彩研究会”上,同时发表了她的3篇论文:《灰沉沉”、“金灿灿”——北京古城建筑色彩的魅力》、《中国西藏建筑环境色彩研究》、《中国侗族建筑环境色彩研究》。这3篇论文都被选为大会宣读论文,杨春风也被列为高层次的“圆桌会议”成员之一。这意味着,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已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虽是从事科研工作,杨春风身上却有不少艺术家的特质:聪慧、有灵气、富于感情。读她的论文,并不呆板枯燥,字里行间透出对事业深深的爱。而对单士元专家、张镈、张开济、赵冬日等建筑大师、高履泰教授给予她的鼓励和帮助,杨春风每每流露出挚诚的学子情怀。她说,她不能忘了他们,还有考察路上所有给过她支持和帮助的各族同胞,她的每一篇论文背后,都浸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
杨春风给我讲了一件考察途中的小事:我在西藏考察的日子里,藏族朋友给了我很多帮助。布达拉宫维修队主任组织藏族画工帮助我涂制了建筑用色标样;大昭寺维修队主任次仁群旦不仅组织画工帮我涂制维修时用的色彩标样,还组织画工绘制藏式彩画,组织人实测大昭寺前广场的进深尺度,为了不影响我总结工作,他们从遥远的西藏用快件专递寄到北京,当我打开信袋时,大昭寺浓浓的酥油香在我办公室里飘溢,当时我十分感慨,藏族朋友的情谊已永远铭记在我心中了……她动情地说:“我在海南岛的深山老林里寻找船形屋,在新疆戈壁滩的绿舟中考察民族民居和清真寺,在翻越几十道山梁的哈纳斯考察木屋和寺庙,以及到西藏考察寺庙和民居的时候,如果没有当地民委、地方干部、民族干部群众的帮助,我将寸步难行。这些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各族人民团结、友谊的结晶……”
几年来,杨春风的足迹遍及祖国10个省区72个县市,其中包括少数民族5省区的57个县市,拍摄照片3000余幅,历经千辛万苦,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正是通过对这些富于感性、感情的第一手材料进行考察调研,应用计算机进行分析、测算,与建筑用色、环境用色进行整体的分析,才使中国环境色彩的研究取得了创见性的成果,走向世界。
近十几年来,我国建筑创作中对于民族形式的要求日益强烈,人们曾经从建筑外形上做出过很多成功的探讨,如“大屋顶”、“小亭子”等。如何在建筑色彩方面反映一定的民族风格,如何创造性地利用传统的建筑色彩艺术来为现代建筑服务,从而为现代城市增色,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方向。
杨春风的研究还在继续,我们盼望它产生更大的现实意义,也祝愿我们的城市早日升起绚丽的彩虹。(附图片)
杨春风(图中)在哈萨克毡房里与哈族青年在一起。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一批满族优秀学生获满族奖学金
本报讯为弘扬满族重视教育的优秀文化传统,褒奖在学习方面成绩优异的满族学生,我国少数民族中唯一颁发的满族奖学金日前在中央民族大学奖励了一批优秀满族学生。据悉,满族奖学金是海内外满族同胞为激励满族学生早日成才而热情捐助的,此次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的第三次奖学金获得者是历年最多的人数,共计46名。北京市民委副主任赵书、爱新觉罗·溥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赵展教授等向获得奖学金的满族学生表示祝贺并予鼓励。(杨光玉)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广西成立少数民族妇女研究会
本报讯全国第一个由社会各界有识妇女自愿组织起来,以各种方式谋求妇女的平等与发展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广西少数民族妇女研究会日前在南宁成立。这个研究会主要侧重于中南五省和东南亚地区的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开展妇女的自立、自强、婚恋等方面的咨询与探讨,参与国际民间妇女组织的学术交流等。(郑盛丰)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出版发行
据新华社北京电(通讯员尹汉印)蒙古族作家特·赛音巴雅尔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近日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部长达70多万字的文学史专著是由蒙古、藏、维吾尔、朝鲜、满、回等十个民族的几十位少数民族文学工作者和专家教授集体编写的。据此间的文学史专家认为,这部文学史是目前出版的所有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史中,时间跨度大、介绍少数民族作家及作品最多的一部。它比较客观地审视了少数民族文学在我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所占的地位和作用,使人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是由多民族共同创造、融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价值连城的藏族服饰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雪山草地后,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四川阿坝州的藏族游牧民早已告别了祖辈贫穷落后的历史,以科学养畜致富,大步向小康奔去。如今,他们身上佩带着贵重的金银、珊瑚、珍珠、玛瑙等珠宝,有的一身服饰价值上百万元。图中藏族姑娘佩带的金银、玛瑙、水獭皮等饰物价值连城,令人惊叹!
杨光玉文 王卫红摄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