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情实话

  重视农业的呼声很高,发展农业的政策也有,可是实际的情况究竟怎样?农民曹江说——
对俺农民说话要算数
本报记者李而亮
黝黑的面孔,壮实的身板,满脸的风霜。他叫曹江,河南省嵩县于沟村人,一看就是个地道的农民。谈起农村的事情,我以为曹江会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没料他却神情淡淡的。
曹江:其实农村里就那么些事,上面了解得也不少。这两年报上登的、电视放的、广播说的,都为我们农民说到了。现在关键的是:对俺农民说话要算数,不能光嚷嚷着哄着俺们。
记者:具体哪些事情上面说话不算数?
曹江:你就说咱们村治坡治川,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事情吧,县里把我们树为典型,洛阳市开现场会在我们这里开,全省的现场会也在我们这里开。(曹江所在的嵩县地处豫西旱原山区,土薄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多年来群众温饱未解决,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贫困县。从1984年开始,嵩县掀起了治坡治川造田的高潮,决心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摆脱贫困。于沟村一马当先,苦战7个冬春,总共治理坡地6400亩,水土流失基本治住,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全村从每年吃国家统销粮变为年向国家贡献商品粮7万多公斤,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记者注)哪一级领导来到都说我们干得好,哪个领导都表示要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增加投入。可这几年来,给我们的补助却一年比一年少。1986年以前每整出一亩地补助10元钱,从1987年到1990年降为5元,1991年到现在,一分钱也没有了,成片造林过去每亩补助30元,现在也没有了,你说这叫啥事!
记者:一分钱也没有给你们,这两年你们怎么干的呢?
曹江:我们光是1992年搞治理就投资了2.6万元。我们集体经济薄弱,这些钱主要是靠贷款和群众集资来的。搞这么大的工程,不仅需要劳力投入,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过去靠国家规定的补助,我们勉强可以支付一些必要的费用。1991年开现场会时,领导答应支持我们一笔钱,到现在没有兑现。补助的钱拿不到,领导答应支持的资金又不兑现,叫我们怎么去还贷款?怎么再去向群众集资?
记者:国家配套补助的钱为啥取消了呢?
曹江:人家没说取消,就是说没钱。我一趟趟往有关部门跑,得到的回答总是说钱没到。据了解,实际上是往其它用场上挪用了。(曹江越说越生气)实际上,我们在改善生产条件上刚打下了个基础,这个劲只可鼓不可泄。现在有些人在嘴上光喊重视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可一看群众温饱解决了,就认为可以不用管了。农田水利建设能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吗?以后资金问题没了着落,群众的劲松了,连现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也难保。
记者:除了这件事,说话不算数的事情还有别的吗?
曹江:上面说种植计划放开了,农民愿意种什么就种什么。可现在群众最不愿意种的烟叶,上面硬压着种。要是群众不种,每亩罚款100元。种了说保证收购,可收购时光要上等叶,不要下等叶,还压级压价,剩下的烟叶叫群众自己怎么处理?定购粮棉的奖励化肥、柴油就没有好好兑现过,要么跟市场价差不多,要么搭配“叶面宝”什么的,总之叫你省不了钱。
记者:我能帮你做点什么吗?
曹江:你们为我们农民说话也不算少了,农村这么大,人口这么多,问题不可能靠几年功夫就能解决的。重视农业也好,为农民呼吁也好,我们要求并不高。就这一条,对俺农民说的话要算数。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股份合作制在农村

  股份合作制:模式不宜单一
余国耀
近两年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部分农村突破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和乡镇企业集体经济的模式,出现了股份合作经济和股份制企业等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经济组织形式。农村目前出现的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股份制,基本上是沿着两条不同的途径发展起来的。一是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中,一大批重点户、专业户率先发展商品生产,积极寻求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有的经过自愿组合和引导,逐步发展成为股份合作企业或股份制企业。另一条途径是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商品生产和深入改革过程中引入股份制,实行股份制和合作制相结合。
目前农村虽然出现了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但一般地说,可以归为两大类型,即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企业。以广东省农村为例,具体的情况是这样:
(1)社区股份合作制。最典型的属宝安县横岗镇。横岗镇的股份合作制分两个层次:
一是自然村一级股份合作制。具体组成方式是将自然村集体固定资产按现值清产核资后折成股份,股份分集体和个人股两种,一般集体股占20—30%,个人股占70—80%。二是行政村股份合作制。组成方式是按现值对行政村集体固定资产清产核资并折成股份,股份分行政村和自然村股,二者各占50%。分给各自然村的股份一般按自然村常住人口数决定。在分给自然村的股份中,还包括自然村被行政村征用土地折成的股份。
(2)股份制企业。这种类型又分四种形式:
一是联户股份企业。这种形式集中在种养业。二是扶贫股份公司。三是县、镇政府出面组建企业股份公司。四是以行政村经济发展公司为龙头,本村群众集资入股成立股份公司。
各地农村的实践表明:把股份制引入农村经济,发展社区股份合作经济和股份制企业,适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农村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从发展集体经济、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作用讲,农村股份制是对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组织形式的完善和发展,二者不是前者否定后者的关系,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农村股份制目前尚处于起步、探索的阶段。对农村股份制发展所采取的方针应是:放手发展,积极扶持,多种形式,逐步提高。农村股份制发展形式应多种多样,不宜搞一种模式,不要一刀切,不急于规范为一种模式,对不同形式的农村股份制应有不同的政策导向:①对引入股份制改造原有社区集体经济为社区股份合作经济,一般适合外向型经济和开发型农业区域,从目前情况看比较适合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农村;②用股份制改造乡镇企业,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这种形式对全国各个地区都适用,应大力提倡;③对个体、联户经济发展股份经济,在自愿的前提下,可积极引导和推动,以规范其经营行为。
目前,在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级政府和党组织中,有一些同志由于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观念和模式的影响,仅仅提倡和鼓励发展社区型农村股份合作制(应该说这是农村多类型股份制的一种,或者可以说,是重要的一种,但不应是唯一的),这是不全面的。必须看到,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已经突破地区、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与之相适应的是多类型的农村股份制的出现,它必将会长期存在。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前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农村中的具体体现。由于我国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强调的是从实际出发,实行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至于选择什么股份制的经济组织形式,应该由群众自己选择,不宜只鼓励提倡一种形式,重复过去集体化单一模式的不正确做法。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随笔

  究竟谁管不了谁?
凌志军
近日接到一封农民的来信。他把信投给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有一肚子的委屈,不吐不快。他的委屈是什么呢?
他叙述道:“镇、村到我家收费,我说你们是按政策收的吗?他们说收多少你就交多少,按政策不按政策,你管得着吗?我说,你们拿出文件我就给。镇长说你无权看文件。我说要给就开张发票。他们说我防(妨)碍公务,就把我拘留15天,带领20多人把我家翻了乱七八糟。请问这算不算侵犯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没有说话的权益、人身安全?”
遇到这样的事情,心中的不平是可以想象的。照理,我应当“下来采访一下”,“谁对谁不对,给农民一个答复。”可是我担心搞得不好,会使他今后的日子更加难过。我甚至想要为他隐去姓名,只能说他是河北省隆化县人。
但是,有些话却不能不说,因为诸如此类的消息近来总是源源不断。这表明党中央“减轻农民负担,制止乱摊派”的方针,在有些地方仍未得到认真的贯彻。这位写信的农民手里是拿着刊登在报纸上的国务院文件的。他口口声声对干部说“你们按正(政)策办事,我能不给你们钱吗?”这说明中央方针的深得人心。但是有一位干部却对他的行为不满,质问说“隆化县就管不了你了?”这就让人一下子搞不明白,究竟是谁管不了谁?是干部“管不了”这位农民?还是党的方针和政府的禁令“管不了”这位干部?
然而这里面的问题,还不仅仅是这位农民该不该把自己的钱交给干部。在他们的一连串对话中,还有其他的问题值得一提。
是否干部“说收多少”,农民“就交多少”?干部“按政策不按政策”,农民是否“管得着”?农民是否“无权看文件”?农民要求“开张发票”,是否应该?农民要看文件,要管干部办事符合不符合政策,要开发票,是否就该被“拘留”15天?
或许这个地方的干部有100条理由去向农民收钱收粮,或许他们也有某些文件的依据。但是,假如这些干部真的有理,为什么不能向农民讲讲清楚呢?如此漠视农民掌握政策的基本权利,甚至认为农民对于干部的行为“管得着吗”,就算是在做好事,也要大打折扣,更何况也许是做违反中央政策的事呢!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陕北后生闯京都
伯苓
前不久,一辆日本尼桑牌小卧车从北京直奔陕北定边县小海子村。听见马达声,村民们瞪大了双眼。车嘎吱一声停住了。只见一个眉清目秀、西服革履的年轻男子从车上下来,人们顿时愣住了:这不是李天北吗?
“天北回来了,天北回来了!”听到喊声,男女老少蜂拥而至,冲出了家门。“天北,这是啥车子?”“天北,做成什么大事了,快给我们说说。”……不善言谈的李天北激动了,他说:“我已在首都北京安营扎寨了,办起了五洲火锅城,当上了总经理。”他的声音不大,却震撼了人们的心,瞬间小村沸腾了。
今年34岁的李天北,从孩童时起,就向往首都北京。要上学了,父亲给他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他不干,非自己起名叫李天北。北,代表北京,天,代表天安门。他立志长大后要上北京,经常看看天安门。一次,他来到北方重镇天津,正遇上宝坻县外贸局机械公司经理刘建忠,老朋友相见无话不谈。刘建忠把椅子往李天北身旁靠靠说:“我们准备在北京开一家饭店,地址都选好了,就是没有合适人选。”
听到“北京”二字,李天北来了精神,还没等刘建忠把话说完,腾地站起来,“刘经理,你看我行吗?”刘建忠哈哈一笑,“怎敢劳您大驾。”可他看李天北那般认真劲儿,郑重地说:“要你干,我宝坻出资,经营管理由你全权负责,我们不派一兵一卒。”“行!”李天北满口答应。
开办火锅城,谈何容易。10月1日签约,12月份就得开业。职员招收,500平方米的店堂装修,办理营业执照、暂住证等,两个月之间都要完成。李天北咬紧牙关,手里提着方便面,兜里揣着雪碧,一走就是一天,跑派出所,找工商局。李天北请了两名技术员,他和20多名职工当小工,自己干,昼夜转,一天睡两三个小时。就这样,李天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没有脱过衣服睡觉,干完了按常规半年才能干成的事。开业那天,董事长朱贺昌握着李天北的手,激动地说:“天北你干得太好了。”
五洲火锅城位于北京的昆仑、华都、渔阳等几家大饭店之间,竞争相当激烈。对此,李天北早有准备。大饭店饭菜档次高、服务费也高。李天北就用大众化、实用化、多样化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经营品种多达400余种。大饭店几千元的一桌佳肴,在五洲火锅城几百元就能大饱口福。顾客可以带酒、带食品来办席;可以随意点菜,多不限,少不嫌,一直到顾客满意为止。一位日本客人要吃生鱼片,菜谱上本来没有这道菜,为不让客人失望,他们立即派人到外边买料加工,怪不得连住着高级饭店的巨商、大使馆的太太也常常拉家带口光顾一番,在这儿尝鲜。
在周围大小饭店、宾馆如林的情况下,开业仅仅一年多的五洲火锅城,在朝阳区新源西里非常背角的深港中街,经营火爆,300多个座位天天客满,80%都是回头客。他们还获得北京市烹调协会组织的烹调比赛优秀奖。李天北这个陕北后生,从黄土地上走出来,还要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最近,他又与港商建立了合资伙伴关系,要去澳门办美食城。
“我闯荡社会的目的不是为了自我,而是要展示我们陕北老区人的风采:战争年代是好样的,改革开放搞经济,陕北人也不比别人差。”他想借火锅城当学校,为家乡培养一批人才。在职的60多名职工,轮岗做活,从迎宾、领位、上菜、结帐、送客,要求每人都熟练掌握。他还买了饮食业和有关商业、贸易书籍,利用业余时间搞培训。节假日组织大家旅游、逛市场,了解市场、了解社会、信息和风土人情,一旦成熟,就让同伴回家搞经济。
这就是李天北,这就是一个陕北青年的追求……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短讯

  金湖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
本报讯近年来,江苏省金湖县委、县政府把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手抓“控减”——严格控制和减轻农民负担;一手抓“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效果。去年全县28.5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50元,比上年净增近200元,增长20.9%,保持了三年连续递增20%以上的增长幅度。
该县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致富步伐,从1991年以来一直严格控制并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合同内负担一直控制在5%以内。合同外农民负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今年,取消了19个收费项目,核减农民负担项目27个,核减负担金额341.50万元,人均减少负担12.6元。
(王本强姜迅章张海波)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短讯

  迁西“围山转”给村民带来实惠
本报讯河北省迁西县的“围山转”工程,不仅成为治理穷山恶水、改变山区水土流失的一项综合性工程,而且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迁西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4.75%。“围山转”是坚持水保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采取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方法,乔灌相依、果粮间作,使山坡呈现一道道“外噘嘴,里汪水,紫穗槐护坝保土肥”的平台格局。到目前,全县共完成开挖“围山转”32万亩,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多平方公里,达到了雨季洪水不下山,旱季清水不断流的良性生态环境,使荒山秃岭变成水、电、路三通的高标准果园。 (孙建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短讯

  临邑县把“三荒”推向市场
本报讯新春伊始,地处鲁北平原的山东临邑县又掀起开荒热潮,5000多名种田经营能手,正在8万亩荒滩、荒地和荒水上,紧张地运肥、改碱、修沟渠、挖鱼塘。这是临邑县对“三荒”实行“一卖两制”、推向市场后出现的新气象。
80年代中期,临邑把“三荒”承包到户。随着农村改革深化,这种平均分配、每家有份的承包方式,暴露出产权不明晰、农民开发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弃荒现象再度出现。去年入冬后,县委、县政府决定以拍卖、租赁和股份合作承包形式,把全县8万亩“三荒”推向市场。现在全县已有5000多户农民同政府签约,其中股份合作开荒的1500多户,有300多户跨村跨乡经营。 (李新平张宪春)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立足本省实际大胆开拓进取
江西大米出口居各省市之首
本报讯新华社记者吴华国报道:深居中国内陆的江西粮商捷足先登,于去年底和日商成交糯米1.3万吨,成为日本开放本国大米市场后中日之间的首笔交易。此举告诉人们一个重要事实:江西正由一个传统的大米生产大省崛起为全国重要的大米出口省。据统计,江西1993年大米出口量已达33.5万吨,占全国大米出口的1/3,居各省、市之首。
大米是江西省农村最大宗的商品,近年来全省水稻总产均在150亿公斤以上,如何搞好大米的产销衔接?这个省在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国内市场流通的同时,把眼光大胆地投向了国际市场。
大米生产分散在千家万户,营销大米的部门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但江西人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联合舰队”。外贸部门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大米出口优惠政策,积极加强对外联络,搞好大米促销。粮油进出口公司去年先后派出10多人次的专门推销小组,深入到北非、南非等地区的十几个国家,考察粮市最新行情,同时把国际粮商请到江西,现场考察。为确保出口货源,这个省的计划、金融、粮食等部门在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专门划出一块用于外贸收购,粮食部门还对出口大米的供应采取先提货后交款的做法。交通运输部门把出口大米列为重点运输物资予以保障。商检部门则把大米出口检疫作为首要任务,既严格把关又热情服务,他们对加工企业派人驻点,从粮源选择入手搞好每个环节的抽查检验。这种高度的协调统一使江西大米获得交货及时、质量可靠的信誉。
在积累了一定的国际市场经验之后,江西又针对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大米的消费特点,下大力气调整农村千家万户的生产结构。压缩米质较差的早籼杂交稻,相应增加优质粳、糯稻种植面积。全省早稻的中、优质品种所占的比重已上升到80%以上,形成了一批优质大米出口基地县。
这个省每年还集中5000多万元资金对一批粮油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目前,全省出口大米生产厂已发展到80家,基本形成了一个沿铁路、公路主干道以及通航河道合理布局的出口大米生产、加工体系。由他们生产加工的大米,前不久顺利通过了日本客商多达50余项的质量、卫生检疫。 (新华社供本专稿)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农民盼购高产优质小杂粮种子
春耕在即,可春季播种的绿豆、黄豆、楠豆、饭豆种子,小玉米种子和夏季播种的豌豆种子则基本上没有供应。这些小杂粮在城乡人民生活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
随着改革开放,小杂粮成为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由于国家种子部门没有小杂粮种子供应,市场价格昂贵,现今在湖北省浠水县城乡市场上,饭豆、楠豆和黄豆比米价高出一倍以上,绿豆在多数集市贸易市场更是有价无货,农民想买来发展生产,就是买不到。因此他们希望各级种子公司,采取措施,组织一些高产优质小杂粮种子投放市场。
湖北浠水县农业银行 孔云山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广西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本报讯记者郑盛丰、罗昌爱报道:乡镇企业在广西,已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而引人注目。1992年和1993年,总收入连续两年翻番,增幅也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
多民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1991年的乡镇企业总收入只有140亿元。1992年,这个数字被刷新为302亿元,增长115%;去年,这个数字又进一步被刷新为735.77亿元,增幅达到148%,大大突破了“八五”末期的计划目标,比计划提前两年。而去年的利润,也达到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倍。
1991年以来,广西每年都由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召开两次专门研究乡镇企业工作的大会,一次是年初召开的总结表彰大会,一次是在年中召开的检查鼓劲会。广西区党委明确提出:不重视乡镇企业的领导,不是明白的领导;不亲自抓乡镇企业的领导,不是务实的领导;抓不好乡镇企业的领导,不是有能力的领导。
广西的个体私营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的收入,占乡镇企业总收入的76%。据分析,广西今年乡镇企业总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这将使广西率先在少数民族地区成为乡镇企业大省。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内贸部农资管理办公室要求各地
做好农资供应确保春耕需要
本报讯记者潘岗报道:国内贸易部农资管理办公室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供销社农资公司,一要积极组织货源,确保春耕农资商品供应,对春耕农资商品要早调拨,保质保量供应到农民手中,确保春耕生产需要;二要加强市场管理,防止农资商品价格大幅度波动,严格执行国家的价格政策,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商品从农资公司这条渠道流入市场;三要进一步做好农资系列化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庄稼医院、配肥站等现有服务组织、服务体系的作用,提高服务水平。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标题新闻
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农业部300名干部深入农村调查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短讯

江苏省无锡县雅西摩托车厂,年产摩托车5万辆,曾获“92中国乡镇之星产品博览会”金奖。图为产品正在装车出厂。
本报记者 徐建中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民请家教全家学文化
黑龙江省绥化市九三村农民张守顺(左二)种菜致富后,请来了绥化市师专的学生(左三)为他和儿子以及家中保姆(左一)补习文化知识。
新华社记者 陈凯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