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只楚风采
宗卫东
只楚,坐落在烟台市西郊一个喧闹小镇上的村落。一条波平浪静的夹河唱着悠扬的长歌,缓缓地从它脚下流过,与不远处蔚蓝色的大海溶汇在一起。
春天,走进只楚的土地,空气里也仿佛弥漫着醉人的芳香。青翠的山峦,碧绿的田野,伟岸的厂房,袅袅升腾的炊烟和街心飘动的红衣少女……都一齐向人们展示着一幅瑰丽的画面,让你分不清这里究竟是城市还是农村。
村子中央一栋米黄色的大楼,是村党委会的所在地。
穿过一间间窗明几净的办公室,一位中年汉子笑盈盈地迎出来。这就是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山东省劳动模范的村党委书记李世勋吗?我端量着眼前这位党委书记,不高的个子,黑红的脸膛,浓眉下闪着一双机敏的眼睛,匀称得体的毛料西装和白衬衫上落着一条浓颜色的领带,给人一种精明强干的印象。他带我到村子里参观,一个个厂区走过,一亩亩田畦徜过,一户户家庭里坐过,全村大小25个企业,李世勋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介绍着,哪一座厂房是哪一年建的,哪一个项目是哪一年上的……仿佛在他的脑海里,只楚的发展就是一部生动的电影,一幕一幕被他解说。随着他娓娓的叙说,我知道了关于只楚的过去、现在……
只楚在崛起
昔日的只楚不像现在这样子,并不富美。
10年前,全村3000多口人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元。世世代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满足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模式生活。守着身后喧闹的市区和近在咫尺的铁路、机场、港口,望着穿村而过的一级柏油公路,却接受不着城市的辐射,感受不到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
1984年初春,改革开放的春潮终于撞开了只楚紧闭的村门。当时年仅39岁的新任党支部书记李世勋脱颖而出,带领村民高举起“办乡镇企业”的旗帜。在几经市场调查之后,他们没有像其他一些村镇那样,只搞些农副产品加工业,而是一起步就走办大工业的路子——决定在村里建一座电缆厂。但要在贫瘠的土壤上建造一座辉煌的大厦谈何容易!创业之难莫过于人才的奇缺了,李世勋掰着指头数来数去,只楚村连个正儿八经的高中生都找不着,就连他这个“当家人”也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朝思暮虑之中,他想到了“找老乡”,从只楚村一大批在外地工作的人员中找到了原在天津电缆厂工作的主任工程师申传纲。这位50年代初期毕业于天津大学机电系的老工程师,在全国电缆行业中颇有些名气,不久前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
春雨绵绵,李世勋带领6人邀请团,踏上了奔赴天津的火车。几经周折,才在天津市一条狭窄的小胡同里叩开了申传纲的家门。一提到家乡,申传纲的心头不由涌起一阵酸楚。44年前,一个漆黑的夜晚,一群匪兵端着明晃晃的刺刀闯进了他的家:“快走!上面有令,这里要建飞机场,房子得扒掉!”16岁的他只得搀着父母的手,一步一回头,一步一把眼泪地离开了家乡。40多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怀念自己的故土,特别是进入花甲之年,这种感情就更为强烈。无奈相依为命的老伴不愿离开天津。他只得婉言谢绝。
后来李世勋又三下天津,那情形真有点像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躬请诸葛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申传纲再也不好拒绝家乡人一颗颗滚烫火热的心,随李世勋回到自己阔别44年的故土。
村里很快为申传纲盖起了五间新瓦房和两间平台厢房。屋里还置上了彩电、冰箱和沙发。并派专人对其进行照顾,衣食住行,全由村里包下来。每逢年节,村里还专程出车天津接送他与老伴团聚……申传纲被感动了:“没想到家乡人对俺这样好,我要把全部的余热都奉献给只楚。”对知识分子的看重,唤起了申传纲高涨的工作热情。一个年近花甲的人还像小伙子一样的“拚命”。
1984年8月14日,第一个电缆产品——橡套软电缆在这里诞生了。从此,只楚有了自己的现代工业。第二年,电缆厂就创产值800多万元,村民们人均收入第一次突破1000元大关。只楚人的眼窝里盈满激动的泪水……
初圆科技梦
1987年秋天,李世勋听说中国科学院辐射技术公司研究出一种电子加速器辐射交联工艺,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电缆制造工艺。使用辐射交联的电线电缆具有耐高温、耐高压、耐老化、耐辐射、节省原材料等特点,是名副其实的高新技术。但是,那时候这种新玩艺还不被人们所认识,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只能默默地锁在“保险柜”里。李世勋像在大山里发现了金子,买上火车票直奔北京。带着乡下人的一身泥土和赤诚心愿,把脚步迈进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殿堂。
“我们愿意投资1000万元,建造我国第一台高频高压电子加速器,与你们一同冒风险。”话音刚落,中科院辐射公司的专家、学者们都把惊异的目光投向了眼前这个庄稼汉。对于科技人员来说,有什么能比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令他们激动的呢?但眼前这位庄稼汉能承担这种高科技生产任务吗?他们开始不敢贸然答应。但几经赴只楚调查和几次科学论证,中科院还是选择了只楚村。很快,两家紧密联合,挂牌成立了中科院辐射技术公司烟台电缆厂。经过两年多的共同努力,1989年,第一条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用于工业的KFG—1型高能电子加速器辐射交联电缆生产线在只楚的土地上建立起来。之后仅两年时间,他们便生产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阻燃彩电高压引线、用光电缆、辐射交联潜油泵动力电缆、机场灯光电缆等16种高精尖产品。这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可以广泛运用于军事、航天、通讯、核电、石油钻探、家电生产等领域。不但一举结束了我国过去使用这类产品长期依赖从国外进口的历史,而且一下子使烟台电缆厂在全国同行业中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于是,举世瞩目的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亚运村工程、游泳馆工程用上了只楚生产的电缆;天安门广场威武的国旗班战士升旗时揿动按钮的那一瞬间,连接按钮的电缆也是只楚人生产的产品。
于是,在海南的三亚机场、在广州的白云机场、在上海的虹桥机场、在北京的首都机场……国内40多个新建或改建机场工程都在使用只楚人生产的机场灯光电缆。
只楚人终于圆了自己的高科技美梦,一代高科技产品正带着他们的风采,独领风骚地从这里走向世界4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的烟台电缆厂已被国家机电部列为定点生产厂家,先后有10多个产品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广纳四方才
“当今的世界之争说到底是人才之争”。李世勋深谙此理。近年来,只楚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全国各地招聘、引进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会计师、药剂师、工程师等高中级人才就达到150多人,给小小的村舍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依靠这些,短短几年间,只楚村已经建立起以电缆、汽车内装饰材料、空气压缩机、制药、建筑、房地产开发等“六大支柱”产业为龙头的25个企业,去年年产值达到了3.5亿元。
起用能人赵广生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例。
电子加速器辐射交联工艺成功之后,李世勋又抓到了另一个高科技项目——开发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灭火材料。
1993年春节前夕,有人告诉李世勋,山东省长清县出了个能人赵广生,他发明了一种用植物混合液灭油火的新型阻燃剂,并获得国家专利局的专利授权。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腊月二十六就直奔鲁西南。在长清县与赵广生交上了朋友。
这个赵广生是个颇有点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五大三粗,古铜色的脸庞皱纹纵横。一生虽多才多智却又多坎坷,不到50岁就退了休。那一年,他生病卧床靠吃中草药治疗,一次用煤油炉子煎药,不慎烧开了锅将药汤溢了出来,一下子浇灭了正旺的炉火。妻子反复再用火柴试燃,怎么也点不着。赵广生急了,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真笨,我来!”他一把夺过妻子手中的火柴,点来点去还是点不着。这一偶然现象引发了赵广生一种奇想:这种药液能灭油火。他眼睛一亮,脑子里迅速显现出现实生活中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场面:公路上汽车相撞起火的惨状;海面上油轮肇事起火的惧怕;油田、油库大火带来的损失……“如果能发明一种慑制油火之灾的阻燃剂……”他的心里涌动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
从那以后,赵广生便在助手赵凤兰的协助下,开始了对“阻燃剂”的研制与发明。经过先后300多次的大小试验,终于取得成功。继之,他们又发明了与阻燃剂相配套的“ZBR自动控火装置”和“AG阻爆燃油箱”。三项成果同时得到国家专利局的认可和授权。其中前两项为发明专利,由于其具有军事价值,又被国防科工委列为国防专利。
李世勋在长清仅住了二天,赵广生的爽快与率直使他所料不及:“只要能把我们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我们就干。”很快,“三国四方”达成协议,由长春一汽集团经贸公司、只楚和国防科工委科技局三方联营成立了烟台绿科高新阻燃材料厂。赵广生担任了该厂总工程师。
赵广生的确能干。仅用3个月就从30多种野生植物中提炼出一种水溶剂液体——植物液复合阻燃剂。经国家有关单位确认为国内首创。
1993年9月14日,来自国内外的数十名专家汇集只楚。植物液复合阻燃灭火剂现场检测试验在这里进行。
100立方米的原油池内明光光地盛满了国产原油,随着司检人员一声口令,工作人员当场把油池点燃。顷刻间,油火熊熊,火光映红了大地、天空。灭火开始,10支水枪同时举起,仅用26公斤药剂,6秒钟就将油火全部扑灭。
“这真是奇迹!”美国MP公司的罗勤女士看完实验异常惊讶,连声称赞:“中国人了不起”。
只楚人的又一个高科技美梦实现了。
风口再探险
炼钢炉上使用的贯流式长寿风口,是国内专家们一项未予攻克的难题。却由只楚村一个不足200人的村办企业攻克了。
攻克这一难题的是另一位科技人员,名叫王风德,年仅38岁,一张白皙的脸庞上还带着稚气。1984年他在北京钢铁学院压力加压系获得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山东省冶金研究所,后来被聘请到烟台只楚村有色金属加工厂工作。
那一年,王风德在省城济南开会,听说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用的高炉长寿风口一直依靠从日本进口,而国内生产的同类产品却因达不到标准迟迟不能满足宝钢的需求。“日本人能办到的,中国人为什么办不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他跃跃欲试。
他在只楚一间不足8平方米拥挤简陋的办公室里,拉开了向高炉风口进攻的战斗序幕。他在工作室里搭起一张木床,每天坚持工作10小时以上。酷暑盛夏,汗流浃背,还要忍着蚊叮虫咬;三九隆冬,冷风刺骨,寒气逼人,却全然不顾。他把生命的全部都倾注到自己为之追求和奋斗的事业中。
1992年1月,奋斗了700多个日日夜夜的王风德终于轻松地舒了一口气,我国第一台新型的减压加压铸造机终于诞生了,并一次性通过了国家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
如今,高炉风口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宝钢、首钢、包钢、济钢、鞍钢等国内5大钢铁公司,产品畅销到6个省、市、自治区。为了事业,王风德已经将全家从闹市济南搬到了僻静的只楚小村,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只楚村民。目前,他又从刘兆宏总工程师那里接受了风口中套冷却板、旧风口修复等3个科研合作课题,新的科学堡垒正等待着他去攻克。
李世勋并没有被这些成就所陶醉,他说:“依靠招聘和引进人才仅是一种形式。但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农村落后的状况,还必须立足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己的人才。”这些年来,只楚村已派出近200人到各地大专院校学习、深造,到大中企业、科研部门进行培训。村里还明文规定,谁家的子弟考上高中、中专、大学,学费一律由村里统一承担并定期发给奖学金。村里还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六配套”的幼儿园和小学。
李世勋要从基础工程抓起,培养一代跨世纪的人才,把科学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让只楚高科技的航船驶向遥远的胜利彼岸!
让我们等待着只楚明天的喜讯吧。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油海涌大潮
王会东周洪成
孤岛,非岛。这里听不到海浪的咆哮,也见不到一块礁石。它是黄河入海口北岸的一片冲积平原。广袤的原野上,片片芦苇绿绿黄黄,离离野草枯枯荣荣。1968年5月17日,自从这里立起了胜利油田的第一株“采油树”,这块土地便开始变得神奇而又富有,成了一片淌金流银的宝地。
1990年,孤岛油田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全国高效开发油田”的荣誉称号,成为全国石油开发战线的一面旗帜。1991年,孤岛采油厂跨入国家二级企业行列。迄今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山东省“双文明单位”。他们20多年来累计生产出的1亿吨原油,可以灌满一条环绕地球一圈深1米、宽2米的沟。
壮哉,孤岛的创业者!他们在这块土地上,书写出数不尽的辉煌。
孤岛这片土地不只能奉献原油,还创造精神财富。铁人精神犹如一颗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在盐碱滩上生长,结出丰硕的果实,这就是“科学、苦干、实干”的孤岛精神。
519作业队的井架上高插着一面红旗,迎着强劲的海风呼啦啦地飘扬。这一支33人的作业队伍,建队10年来平均作业有效率96.84%,创造了优质高效作业新水平。他们大胆走改革之路,摸索出了一整套联产双保共建经验。519队成了全国石油开发战线的一面旗帜,连续7年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劳动竞赛金牌。
徐风梅,一位刚毅的荒原女性,她是“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她爱岗位不怕苦和难,她主动和丈夫来到地处偏僻、环境条件比较差的渤三区块当采油工,就住在泵房值班室的半间房里,没有天然气可烧,做饭和取暖只能靠烧原油和柴草,一天下来,满脸都是黑乎乎的。最叫人受不了的是夏天的蚊子,穿上厚厚的衣服,巡一趟井下来,还是咬得满身都是红疙瘩。为了全身心地管好油井,徐风梅把生下不到3个月的女儿托给远在千里之外的老母抚养,她一边护理患病的丈夫,一边挑起了注采班班长的担子。渤三长输管线上有一个加热炉,离站两公里路,巡回检查时必须经过40米宽的河沟,在沟上的一条输油管是唯一的通道,她经常走钢丝似地在这条管子上爬来爬去。每次累得满身是泥汗,却从不叫苦。
总地质师毕研鹏,是省劳动模范,196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扑下身子在孤岛干了20多个春秋。为找到更多的优质后备资源,毕研鹏犀利的目光夜以继日地总在地质图上耕耘。“孤岛地下找孤岛,孤岛外围找孤岛。”这就是毕研鹏的找油哲学。他找油殚精竭虑。烈日炎炎,他挽起裤腿,在泥水中艰难跋涉,到垦东油田一口边远的勘探井收集第一手资料。5公里的路,他走了两个多小时,走得大汗淋漓,汗浸的背心在手里一攥水就流出来。毕研鹏中暑晕倒在井场上,工人们劝他要爱惜身体,他却敦厚地笑着,讷讷地说:“没什么。”短短三年间,通过滚动扩边发现了18个含油断块,新增石油地质储量2601万吨,完成承包指标的200%。
油田“铁人式职工”张修科,一个壮实的鲁北汉子。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他作为一名农民轮换工,来到孤岛采油厂。张修科从不抱有临时观念,而是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入厂10年来,他参加过10多次制服井喷的抢险战斗,每次都是冲在最前面,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1989年一天夜里,垦71—57井发生强烈井喷,作业大队组织敢死队制服井喷。张修科闻讯赶往井场,迎着强大的油气流冲上了井口,用身体挡住喷吐的油气流,掩护其他同志。井口喷出的原油温度很高,还夹杂着砂石,喷到身上顿觉皮肉火辣辣的疼,脸颊一会就被烫红了,从头到脚都喷满了原油,棉衣全都湿透了。他只觉得耳鸣目眩,但为了尽快制服井喷,仍坚持一次次地冲上井口,迎着高压油气流奋力搏击。直到把井喷制服,张修科才离开井口。
“而今迈步从头越”。孤岛采油厂开始了更艰苦的第二次创业。一方面,他们靠科技再展雄风,攻克重重难关,重点进行了8项先导性试验,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另一方面,他们向大海要石油,在黄河入海口南岸的海面上树起了一批批井架……
孤岛人为这块土地壮美的未来而奋斗。他们的第一次创业,为国家奉献了一个500万吨级的大油田。如今刚刚开始的第二次创业,将会创造一个更加辉煌的“黄金之岛”。
         (作者单位:山东省胜利油田)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改革者风采

  搏击
庆宇
劳彩兰,一个很平易近人的女性。待人接物,总是那么热情真诚,笑眯眯地看着你,用她那带有浓重宁波口音的普通话和你说这说那,像一个亲亲热热的老大姐,丝毫看不出女强人的影子。然而,她所领导的浙江玉立电器公司却奇迹般地崛起在江南鱼米之乡的浙江余姚,公司生产的玉立牌抽油烟机也飞进了千家万户,占领了国内市场,销售量名列前茅,成了中国家电行业中一支劲旅。
一九九三年,北国工业重镇沈阳。玉立公司为答谢用户、进行展销。她不搞重奖销售。十多辆彩车展示了公司的新产品。历年来各类获奖证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人们看到:“玉立”,以她“信得过的售后服务”,在同行业中蝉联中国消费者协会推荐产品。
玉立,给人带来美好遐想的名字!亭亭玉立,独秀一枝。让人们想到映日荷花,想到活泼烂漫、婀娜多姿的少女。用“玉立”来为企业命名,为产品命名,不难体会劳彩兰心中的情怀。她的心里,在憧憬着美,追求着美,创造着美。那是一种母亲对女儿的爱。
不过,市场经济可不是那样充满诗情画意,那里,有雷鸣,有电闪;有狂风,有暴雨;优胜劣汰,竞争无情。劳彩兰正是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展现出性格中强者的一面。
她总是那样匆忙,时间表排得满满的。一年之中,不下几十次飞往北京,她每天往往从清早出去,深夜才归来。她要亲自去商场了解销售情况,要到有关部委去倾听意见,要登门拜访家电行业的专家……北海的轻舟,她无暇荡桨;颐和园的风光,她顾不上去游览。她最关注的是市场。不仅在北京,在杭州、上海、武汉、郑州、沈阳……她每到一地,都把时间花在召开用户座谈会,工商联谊会上,从用户那里,从商业单位,倾听反馈,了解市场。她说:“一个企业家,不了解市场,不关注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岂不是盲人骑瞎马?”劳彩兰像是一个辛勤的园丁,从消费者那里汲取着养分,打来清水,浇灌着企业,使之亭亭玉立,枝繁叶茂。
她听到北方的用户反映离心式风叶在北京不适用,立即研制成百叶窗防风倒灌;她听到消费者反映抽油烟机最头疼的是难清洗,马上拨款一百多万元资金进行技术改造,采用国家专利技术,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最先研制出全不沾油的工艺;她了解到顾客迫切需要解决安装难、维修难的问题,立即着手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维修网点,上门安装,上门维修;她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主动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进行产品责任保险,如果没有对自己产品质量的自信,如果没有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观念,如果没有对自己企业形象的百般呵护,劳彩兰不会给自己去找这个“麻烦”的。但这个“麻烦”找得值,它换来了消费者的放心,换来了“玉立”的信誉。在强手如林的商战中,透过她文静的外表,看到的是一个勇于搏击的斗士的身姿!
劳彩兰拿着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授予她的“全国为用户服务先进工作者”的证书,她发自内心地笑了。这个荣誉对于多次获得过特等劳动模范、优秀厂长(经理)称号的她,看得很重,因为她深深地懂得,企业家归根结底就是为用户服务,用户就是“上帝”,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称号是她的无尚荣光。
(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