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我首创MAB技术攻破生物固氮难关
本报北京4月26日讯记者潘承凡报道:北京田力宝科技研究所所长张令玉于今日首次向社会公布了由他发明的、生产高效生物肥料田力宝的核心技术机理,并将这项利用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交变电场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和基因重组的方法命名为MAB技术。
生物固氮是一项世界性的生物科研难题,MAB技术发明人张令玉利用光合细菌聚集在不同光波波长的光带内生存这一特性,创立了MAB理论和技术,由此,可以快速准确地分离所需的固氮菌株以及其它微生物。今年初,美国经审查批复,允许田力宝进入美国市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情实话

  服务跟不上也是白搭
今年,各级政府为调动农民种棉积极性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棉花生产的优惠政策,这对于扭转棉花滑坡现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我认为:棉花生产要上去,不仅要有优惠政策,一系列服务措施也要跟上。
这几年,农民在种棉花上下功夫,没少花钱投资,效果却很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只强调抓落实面积,忽视了服务,致使棉花生产有面积没收成。高投资低效益挫伤了农民种棉积极性,从而形成面积年年下降,生产一再滑坡的恶性循环。比如,棉农要防治棉铃虫,却买不到专用的高效优质农药,一亩地光农药钱就花上百元,最后还是让棉铃虫占了上风,造成绝收或歉收;棉花防治病虫害,需要打整体战,联户防,但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事却无人出面组织协调,你防他不防,防与不防一个样。棉农需要了解掌握些先进的植棉技术,靠科技增产增收,但苦于无人抓科技培训,又买不到这方面的书籍资料。大伙只好按老办法管理,很难提高产量。
前不久,笔者同一些农民交谈,他们不无忧虑地说:“棉花不仅国家急需,我们自家生活中也需要,特别是今年国家在政策方面更加优惠,市面价格又高,大伙都想多种棉,种好棉,但谁能保证服务措施能跟上来?如果像前些年那样,服务跟不上,单单一个棉铃虫就把人整住了,棉价再优惠,没产量哪来的收入?”农民的话实在,值得基层干部重视。
陕西澄城县交道乡政府 阴家兴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加大支农力度支持菜篮子工程
农行首季贷款净增七十二亿元
本报讯中国农业银行各级机构全力支持农业生产。1—3月,农行累计发放农业贷款200.75亿元,贷款净增72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倍。
今年农业贷款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各地重视农业生产,政策落实较好,粮棉价格提升,农民春耕生产积极性比较高,各地春耕准备工作普遍早于往年。农业银行在放贷中优先满足春耕生产流动资金的需求,支持农户或集体组织购买种子、化肥、农具。二是大中城市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农业银行对“菜篮子工程”贷款投放较多,如北京、上海、武汉、天津、南京等都大幅度增加农贷。今年农资价格涨幅大,农业投资增长,这也是农贷增长多的一个因素。(王玲玲)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补偿土地肥力增加农民收入
荆门市优化配方施肥
本报讯湖北省荆门市走出一条优化配方施肥的新路子。目前,全市经过优化配方施肥的60万亩小麦、油菜,苗齐苗壮,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近年来,荆门市土肥站在拾桥镇黄岗村进行优化配方施肥试验,根据不同土壤肥力、等级及作物品种的生理特性与吸肥规律,按氮、磷、钾最佳比例,进行合理配方施肥。结果表明,优化配方施肥亩增稻谷71公斤,棉花亩增皮棉18.6公斤,小麦平均亩增57公斤,油菜籽亩增44公斤。市委、市政府了解后,立即在全市推广。
7年来,荆门市优化配方施肥面积达950万亩,共增产粮食4.22亿公斤,棉花15.2万担,油料25.7万担,农民增加收入2.92亿元。(何锋)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澄迈县粮食稳定增收
据新华社海口4月27日电(记者徐金鹏)海南省澄迈县近年来坚持抓稳定粮食,全县出现了粮食稳产高产的局面。
近4年来,澄迈县粮食生产连续大丰收,1993年总产达到14.4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近4年来,这个县每年冬季都投入上千万元搞冬修,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大幅度增加,同时全力推广粮食生产新技术。现在全县杂优水稻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8%,县、乡镇、管区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已经形成。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照片上正在交谈的,一位是全国劳动模范、浙江省武义县桐琴镇东干村的朱真德(左)。另一位是浙江省劳动模范、武义县武阳镇南丰村的顾能显。朱真德靠种粮闻名全省,顾能显则以搞股份合作制开发农业成为新闻人物。今年初,老朱跨乡来到武阳镇承包实业农场,从此,两位劳模经常相聚在一起,交流致富经验。瞧,他俩谈得多投机! 张建成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东齐鲁乙烯塑编厂依靠科技进步,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经济效益最好的塑编生产厂家。他们的产品销售美、奥、加拿大、独联体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图为该厂生产车间一角。
于传昌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田野上的跨越
——青岛农民是怎样走向市场的
本报记者宋学春
围着市场转,瞅着效益干,“农村包围城市”;种得蔬菜、瓜果“留洋”去,挣外国人的钱……记者在青岛农村采访,听到和看到不少被市场经济唤醒了的农民,正在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的大道上迈出坚实的脚印。
1993年,青岛市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10%;乡镇企业产值比上一年有很大幅度增长。500万农民人均收入比上一年增加226元。青岛农民正在逐步走向大市场。
“反弹琵琶”
胶州市的领导谈起胶州农业发展思路,让人听起来清晰利落:围绕市场抓农业,突出创汇求高效,以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龙头找市场,根据市场调结构,调整结构建基地,建基地连农户,搞好大服务。凭着这一思路,胶州市去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加近200元。胶南市的领导则大谈他们以农业基地为基础,靠龙头企业打头阵,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把农民的生产与市场需求衔接起来。199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5.29亿元,比去年增长30.5%。崂山区则根据市场经济提出了“三片一线”规划,即东部丘陵地区以林、果、茶生产为主,中部地区以蔬菜生产为主,西部地区以牧业为主,抓好沿海一线的水产生产,向区域化、基地化、规模化的大农业挺进。去年,崂山区农民人均收入1445元。
“农字号”的干部们一改过去先抓种后抓销的做法,来一个“反弹琵琶”,围绕市场抓农业,从“围着地头转,瞅着饭碗干”的狭圈里走出来。尽管人们对市场还比较陌生,理解还比较肤浅,但已经认识到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
莱西市店埠乡的30多个村,村村实行了村长管“内”,书记管“外”的大分工,引导农民种,帮助农民销,搜集市场信息,引进、改良品种。胶州市苑戈庄镇的镇村干部,带领骨干南下北上,在全国大中城市建起了20个农产品销售网点,销售的农产品也占了全镇总量的35%。
架起桥梁
面对市场经济,青岛农村各级干部及时转变工作方法,转变工作重点,诚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他们围绕构筑起一家一户小生产通向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的桥梁,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和实践。
最有生命力,也最受农民欢迎的是公司(企业)+基地(农户),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这种新兴的经营组织,上连国内外市场,下连千家万户,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加工什么,需要多少就安排生产多少。公司或加工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价格行情,以期货交易的方式,利用经济合同与农户连接,并向农户提供良种、技术指导、防疫等多方面的服务;农民按照公司(企业)提出的产量、质量要求安排生产,并如数按期交售农副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的利益密切相连,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如莱西水集镇和胶州大洋食品有限公司,以蔬菜加工出口带动当地农民的蔬菜种植。胶南市肉联厂以肉制品加工带动胶南农民的养猪业。还有平度市的桑蚕、即墨市瓦格庄乡的大椒种植等都是走的这条路子。加工的农副产品主要销往香港、韩国、新加坡、日本等。目前,青岛市农村这种经济组织已发展到940多个。
胶州市委副书记黄聿颂谈起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如数家珍。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集体企业、个体加工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加工小麦、玉米、花生、大蒜、大椒、菠菜、胡萝卜,屠宰牛、羊、猪、鸡,可谓粮食蔬菜畜禽大合唱,纷纷登上国内外大市场。
胶南市扶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围绕带头产业,发展蔬菜、粮油、林果、养殖等200多个专业村和1.1万个专业户。龙头企业围绕一种或几种重点农副产品,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的方式,引导农民适度规模经营,先后发展起来了瘦肉型猪、林果、苗木、海产品等小基地20多个,吸引全市85%的农户参与生产,去年户均增收700元。
插上翅膀
塑料袋栽培法套苹果,上门收购单个买,一级果三块钱一个,二级果两块钱一个,三级果五块钱一公斤;耕地1米深,种上1.5亩引进的牛蒡,收入5300元;麦田里套大姜再种大蒜,一年三作三收,四作四收,五作五收,土地利用率达240%;南瓜子嫁接黄瓜,一棵黄瓜能收入7元……这是记者在农村采访时的真实记录。
农民越进入市场,越感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随着示范户、示范村的出现和成功,科学种田的影响力就越大,青岛农民的科技意识为自己跨向大市场插上了翅膀。
引进品种。胶州市先后引进国际市场畅销的优质农产品品种100多个,其中国外品种就达25个。如从韩国引进的青萝卜,亩产量高达7500公斤,产品全部返销韩国和东南亚。从日本引进的菠菜品种,生长期仅是本地菠菜的一半左右,而且亩产量高达2000公斤,产品加工后全部返销日本。
改良品种。平度市引进外国良种牛改良本地牛,建起高档肉牛育肥场、加工厂、冷藏厂,每公斤牛肉卖到100多元,供不应求。一头牛从饲养育肥到加工出售,可增值近2000元。还有胶州市的瘦肉型猪,莱西市的奶牛、崂山区的良种鸡等效益都不错。
改革耕作制度。胶南市绝大部分农田都实现了间作套种。平度市采取轮、间、混、套四种种植方法提高复种指数,使间作套种面积达到40多万亩,25%的耕地实现了三作三收,5%的土地实现了四作四收或五作五收。
大棚种植、种苗脱毒繁育等等,一种科学技术一旦见效,就备受农民欢迎。
“农业企业化是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我们准备建设20个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来促进这种发展,现已建成一个,另一个已筹划完,其它正在筹建,并吸引国外大公司、大财团来投资,去争夺国际市场。”分管农业的青岛市副市长周嘉宾说得坚定有力。
小生产走向大市场,这是历史性的跨越。农业企业化,将是农民更高的攀登。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一通引来百通
——吉林玉米批发交易市场发展纪实
陈泰祥
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像过去那样统管不行,现在完全撒手不管也不行。面对粮食市场放开的新形势,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实施对商品粮的宏观调控?由省政府出面兴办的吉林玉米批发交易市场运行3年来,在搞活粮食流通的同时达到了参与宏观调控的目的,进而取得了一通百通的明显效果。
在搞活粮食流通中发挥了主渠道作用
吉林是全国重点玉米产区,每年约有百亿公斤的商品量需进入流通。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粮食“双轨”运行下的议价粮经营,其流通基本上是在无固定场所、无固定渠道和无正常秩序下自由成交的,多层转销带来波动不定的价格,进一步加剧了买难卖难,影响了粮食整体优势的发挥,加大了粮食企业的经营风险。
吉林玉米批发交易市场于1991年3月成立,由于本身就是一个常年不间断组织交易的、多功能的固定交易场所,加上有政府作后盾、有银信部门作保证,既能立市招商,又有可靠信誉,因而每年都吸引3000多客户前来参加购销交易。运行三年的实践证明,这种由政府办的大型批发市场,既把大宗的粮食交易活动纳入了有组织、有限制的规范化主渠道中,在有序的条件下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又避免了以往推销员满天飞现象,实现了产销直接见面,减少了中间环节,打击了盘剥活动,扩大了交易量。据统计,这个只有40人的批发市场,3年共完成交易量27亿公斤,实现交易额20亿元。
在稳定粮食市场中发挥了价格指导作用
吉林这几年粮食市场一直比较平稳,没有发生大起大落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政府牢牢掌握着玉米批发交易市场的价格。他们的体会是: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控制好了,粮食市场就能稳定。
过去,粮食流通由于缺乏组织协调,交易打乱仗现象时有发生:粮食多了,企业相互压价倾销;粮食少了,则相互抬价竞销,既损害了企业利益,又人为地加剧了供需矛盾。吉林玉米批发交易市场开业以来,实行公开、平等、竞争的交易原则,多渠道、少环节,场内成交价格一直比较平稳。即使1991年南方一些省市发生水灾,粮食供应短缺较多时,这个市场的价格也没有发生大的升降现象。3年来,通过聚货比价和成交量的不断增加,场内成交价格的指导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由此而形成的玉米“吉林价格”已成为企业、部门制定经营决策的参考价格。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省政府批准,这家批发交易市场目前已实现了现货与期货同步运作,使吉林玉米在流通中开始逐步形成预期的价格机制,这将更有利于粮食市场的稳步发展。
在促进粮食生产中发挥了信息引导作用
尽管近几年各地都建了一些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但由于这些市场比较零散狭小,延伸能力不强,所提供的信息有限,并且难免出现虚假,农民难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
吉林玉米批发交易市场成立后,在以玉米为主的同时,经营的品种达20多个,各个品种价高价低、销多销少,为各级政府组织粮食生产提供了直接的参照系数。同时,这个市场作为一个窗口,扩大了与国内外市场的连接面,包括同国内郑州、上海等8大粮食市场和美国、日本谷物交易所在内的世界知名度很高的市场交往,大大提高了把握大流通脉搏的能力。去年,他们还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一整套的微机系统,通过4个工作站与省内外300多家粮食企业联网。3年来,这个市场共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信息2万多条。除此之外,这个市场作为一个桥梁,还通过“市场——基地——农户”这一模式,正在探索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如何进入大流通的途径,以便帮助农民尽快进入市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放开眼界看林业

  无棣将林木确权发证到户
本报讯3月20日,山东无棣县县长崔建平在水湾镇宗王东村亲手将他签发的林权证发给了李呈祥等20户农民,揭开了全县明晰林业产权确权发证到户的一幕。
近几年来,作为全国金丝小枣生产基地的无棣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以枣农间作为重点的林业生产作为富民兴县的重大策略来抓。但是,有些村的农民栽树总是不那么积极。靠行政手段搞林业,存活率却不怎么高。经调查,其主要原因是林业产权不明晰,管理跟不上,有的村干部犯“红眼病”,将个人栽的已结果的枣树,以调地之名,收归集体所有。这样做法,严重挫伤了农民植树的积极性。
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明晰林木产权、确权发证到户。1993年,该县出台了明晰林木产权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谁栽谁有谁受益”的政策,调动了农民植树的积极性。去年全县植树721.5万株(人均18株)、完成枣农间作32.9万亩、农田林网55万亩,创历史最高水平,被林业部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
(卢振声)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放开眼界看林业

  穆棱拍卖“五荒”使用权
本报讯日前,黑龙江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穆棱县将闲置多年的荒山、荒坡、荒滩、荒丘、荒水资源推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将30万亩亟待治理开发的“五荒”资源使用权拍卖给农民。
根据国家有关土地法规,这个县制定了《关于拍卖五荒及小流域的试行办法》。规定:对原承包荒山尚未造林的,由所有者无偿收回,没收林权证,重新拍卖;对原承包荒山、造林符合合同规定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原承包者继续承包经营;经营者放弃经营权的重新拍卖。拍卖按平等、公开、竞争的原则,将各种条件公布于众,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发标。拍卖成交后,经法律公证后由县人民政府发给《“五荒”土地使用证》。
农民购得“五荒”经营权后,在治理的同时可通过开发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广大农民对拍卖“五荒”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首批6万亩“五荒”资源很快被抢购一空。马桥河镇新华村在拍卖“五荒”时,附近5个村320多名农民早早赶到拍卖现场。很多农民说:“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分到了一个经营权,这次‘五荒’拍卖是买到了一个经营权。”
(于林波韩王单)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小议

  经营权是关键
刘鲜日
无棣县将林木确权发证到户,一年间树木就增加了700多万株。无独有偶,穆棱县今年拍卖“五荒”,首批6万亩“五荒”资源很快被抢购一空。事实说明,“责、权、利”三者之间,“权”是关键。一旦农民意识到自己有了经营权,能当家作主;种养什么,经营什么,“我说了算数”,就会有如当年土地承包到了户,干劲自然而然来了,绿化荒山也就有了保证。这是我国林业的希望所在。
“家庭联产承包制分到了一个经营权,这次‘五荒’拍卖是买到了一个经营权。”穆棱县农民说得很有道理。“买的”当然比“分的”来之更不容易,农民将更加珍惜这份经营权。他们会千方百计把山地经营好,力争拿到大大高于投入的产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记者来信

  农资、农电价格咋这么高
前不久,记者到广东梅州、河源等地了解当地粮食生产情况,不少农民向记者反映,今年春耕以来,化肥、农药以及小农具等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业用电的价格一涨再涨,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对此农民意见很大。
据各地反映,今年化肥的价格上涨幅度一般为三至四成,个别品种上涨超过七成。清新县今年3月份化肥调拨价(未计增值税):俄罗斯尿素每吨1340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60元,涨幅达36.7%;加拿大钾肥每吨1160元,涨了380元,涨幅48.7%;清远产磷肥和阳山产碳铵的价格涨幅分别达72.7%和58.2%。肇庆农村进口尿素的零售价已从去年秋的每50公斤60元,上涨至75元,进口复合肥从75元涨到110元;氯化钾从45元升到60元。今年农药价格也普遍上涨二成左右。
各地反映比较强烈的另一个问题是农业用电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高要市去年农用电每千瓦时平均不到三角钱,今年则上涨为0.47元,涨幅达68.2%。按去年全市农用电量4800万千瓦时计算,今年当地农民仅用电一项就要多付900多万元,平均每亩稻田增加成本27.6元。
一些农民反映说,现在国家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市场价格也上升了,但到手的实惠却被农资、农电大幅度涨价所抵消,种粮的效益仍然很低。物价高城里人受不了,种田的农民更受不了,希望政府能管管这些事情。
                 本报记者郑德刚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电光照亮闽西山水
李有科蓝伟龙
电,是整个经济腾飞的“先行官”。在革命老区闽西的龙岩地区,最近两年,电又成了阻碍经济奋进的“桥头堡”。
在今年2月召开的地区三干大会上,地委书记、行署专员黄小晶以洪亮的声音宣布:闽西国民生产总值提前7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接着,他又以沉重的语气告诉大家,要不是受电力不足的影响,闽西的发展还可以更快些。按1992年闽西每千瓦时电所创的产值计算,因为缺电,1992年减少产值60多个亿。那是整整一个闽西1993年全区的工业总产值的数目啊。
龙岩地委行署领导一班人决心打一场电力翻身的大战役。《关于加快闽西地方电力建设的决定》像嘹亮的号角,震荡了闽西大地。由香港著名的爱国同胞陈进强先生投资近4亿元人民币,与龙岩地区合资兴建装机10万千瓦的火电厂,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闽西最大的合资项目,去年12月在龙岩苏邦坑口动工了。闽西128个乡镇、1801个行政村都动起来了,群众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据不完全统计,装机容量500千瓦以上的目前全区在建和计划动工兴建的水电站108座,总装机容量达20.3万千瓦,火电站二处,装机容量15万千瓦。这是闽西解放以来40多年的总累计数。
伴随着这块红土地上阵阵办电的号角声,闽西儿女默默谱写着一页页改天换地的篇章。
邱道汉,这位年过半百的原水电部十二局高级工程师,毅然放弃城里舒适的工作环境,卷起铺盖奔赴电站工地,担任万安溪电站有限公司总经理。1992年初春的一天,当电站建设进入攻坚阶段,一场特大的山体滑坡,覆盖了进场公路,邱老被整个冲进河沟,埋在土里,当人们把浑身泥水、血水的邱道汉救起时,他微弱的声音却在说:“别管我,电站怎么样了?”行署领导只好下命令:“火速送城治疗”。半个月后,他又乘汽车回到了电站。
1993年9月29日,大雨如注,山洪暴发。下坝电站工地的机电设备受到严重威胁。“快抢设备”!蓝冠民,这位武平县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公司的普通工人,冒着大雨第一个冲上去。紧接着四五十个民工自动组成抢险队投入与山洪抢夺设备的战斗。突然,一个洪浪将蓝冠民等5人卷下水中,蓝冠民见同伴落水,毫不犹豫地把他们一个又一个地推上了岸,而他却被无情的洪水卷走,壮烈牺牲,时年22岁。
农民企业家黄友炳、林龙发、王德新等3人各自押上“鞭炮大王”、“煤炭大王”和“水泥大王”3个企业的所有家当,集资合股再加上少量贷款,分别筹足一千多万元,干起了“光明的事业”。笔者走访他们,他们虽然为担风险语气较为沉重,其实他们早已心中有底:投资大,风险大,效益也不小。他们说:“3年左右能收回投资,值!”
惊涛拍岸,电光腾闪。毛泽东当年走过的山山水水,办电热还在升温。那璀璨的电光,多么像当年闽西10万儿郎参加红军时高举的熊熊火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