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陈元在二十四国部长级会议上指出
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义务
新华社华盛顿4月24日电(记者王楠)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元24日在此间说,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多的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和落后,从而使世界经济“持久良性发展”。
陈元是在24国集团部长级会议1994年春季例会上发言时讲这番话的。
陈元在发言中指出,目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是外部环境不稳定。许多低收入国家的外汇收入依赖出口初级产品。但长期以来,初级产品价格下跌,使得它们收入锐减。同时,沉重的债务负担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桎梏。
陈元说,为促进世界经济及贸易的健康发展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发达国家应进一步开放它们的市场,同时也应继续做出努力,大规模减免低收入国家的债务。
陈元指出,中国认为,国际社会对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和落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发达国家更应做出努力。在此,中国呼吁发达国家拿出具体行动,早日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官方发展援助占国内生产总值0.7%的目标。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相互依存,只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走上持续、稳定发展之路,世界经济方能持久良性发展。
24国集团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专在国际经济贸易谈判中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一个组织。中国是该组织的观察员。


第7版(国际)
专栏:

  白宫“绿化”忙
新华社华盛顿4月24日电(记者徐勇)值“世界地球日”之际,美国总统办公和居住场所积极实施“绿化白宫”计划,以使白宫成为保护环境的橱窗。
克林顿一向主张,环境保护工作应始于家庭院落、始于居住社区。白宫和其他政府最高行政机构在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是其应尽的义务。
从上月开始,一项名为“绿化白宫”的计划进入第一阶段的实施工作,其范围不仅限于白宫,还涉及有着“小白宫”之称,设有副总统办公室的老行政楼。该计划的目的,是要在2005年之前,使白宫及其毗邻的老行政楼的能源消耗减少30%。
所谓“绿化白宫”,并不是要在白宫植树造林,而是采取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措施。在环境保护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绿色被视为“环境色”,环保措施也被称为“绿化”活动。
据白宫环境政策办公室副主任凯瑟琳·佐伊女士介绍,“绿化白宫”计划是100名环境保护专家和顾问花费一年时间拟定的。它的难度最大之处在于,在改变白宫内外部分设置的同时,既要不影响政府的正常运行,又要维护这一著名建筑物的历史风貌。
目前,白宫和老行政楼原有的照明灯具已换成高效灯具,两座建筑物内的水源供应系统都已添置了节水装置,室外草坪上的自动淋水喷嘴也加装了省水器。在老行政楼,天窗已整旧翻新,以增加自然采光、减少照明和供暖需求。
在克林顿总统的家里,原有的垃圾桶边上增添了分装玻璃、纸张和金属等废物的各种容器,以便回收利用。厨房内,一台0.6立方米容量的新型冰箱不再使用对大气臭氧层有害的氟利昂制冷剂,它的耗电量也只有常规冰箱的50%。
佐伊女士估计,白宫和老行政楼的“绿化”工程除了耗费原定用于维护的拨款以外,不需要额外的经费。在今后3年内,每年160万美元的水电支出中,可望节省14万美元。


第7版(国际)
专栏:

  东亚和太平洋议员环发会议通过宣言
发展与环境并非相互排斥
本报曼谷4月24日电记者成元生、吴日光报道:为期3天的第二届东亚和太平洋议员环境与发展会议在通过《普吉宣言》后于昨天在泰国南部普吉府闭幕。
《普吉宣言》指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不是互相排斥的,环境保护政策可以保障经济发展。会议呼吁加强亚太地区的环境立法合作,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全球性环境保护问题。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蒙古、新西兰、菲律宾、俄罗斯、美国、越南和泰国等十多个国家的议员以及联合国有关机构和一些国际组织的环境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第7版(国际)
专栏:

  24国集团拟建常设机构
本报华盛顿4月25日电记者鲍世绍报道:昨天,在这里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24国集团主席、危地马拉中央银行行长韦利·扎帕塔说,该集团正考虑成立一个常设机构,即书记处,以便从富国争取更多的援助、贷款和贸易。
24国集团各国部长们在会上说,世界经济前景令人鼓舞,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还有许多事要做。
世界银行行长路易斯·普雷斯顿在24国集团会议上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看好,但还有一些最贫困的国家,特别在非洲。世界银行准备争取赞助国增加援助。
24国集团是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成立22年来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果。


第7版(国际)
专栏:德国通讯

  为了我们的环境
本报记者黄晴
在德国,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一是完善的基础设施;二是良好的环境保护。春日时节,在德国四处走走,满目山川尽染翠,一城人家皆有花,确实让人赏心悦目。
德国人的习性中似有一种强烈的家园意识,家家户户,小庭院伺弄得精致整洁。这一意识进一步扩延到整个民族的大家园,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民族共识。
诚然,德国的气候条件不错,雨水丰沛均匀。但环境保护一事,虽赖天命,岂非人事?据笔者观察,德国的树木,树龄大多似在50年以内,可见还是德国人战后筚路蓝缕、孜孜不倦种出来的,并非全由造物。
在德国,在可能停驻汽车的地方,树木均用粗圆木或粗圆铁做成的护栏围起;在施工地点,树木往往用木条板团团包裹。对垃圾废物的管理严格到近乎过分苛细:生活垃圾、纸张、塑料、铁器均须分别投放,玻璃制品则按颜色投入三个大桶。因为这样做对环境保护有利,德国人也就不厌其烦。
一次去斯图加特采访,主人安排住玛里第姆饭店。进盥洗室,赫然见一“旅客周知”,上面写着:“亲爱的客人:你知道全世界的旅店每天要毫无必要地洗涤多少毛巾吗?由此会有多少洗衣粉污染我们的水质吗?请注意,放在浴盆的毛巾表示‘请更换’,放在架子上的毛巾表示‘我将继续用’——为了我们的环境。”该饭店属德国五星级一流连锁饭店,大可摆谱的,但它不怕露“小家子气”,而且“寒酸”得理直气壮——“为了我们的环境”。
在德国人的环境意识中,保护野生动物是重要的内容。在波恩,野兔、野鸭和松鼠都不罕见。莱茵河畔的野鸭尤多,它们或浮游于河水,或行卧于草坪,与人相安无事。时可见到老人带孩子喂鸟,引来成群的野鸭和鸥鸟,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谐画面。笔者不禁感叹,倘若看见野鸭便直起“肥甜好吃”的念头,恐怕就会干出煞风景的事,而人类若把野生动物斩尽杀绝,只剩下自己逞强,自身的命运也不会是美妙的。
自20多年前罗马俱乐部发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唤后,环境意识日渐浸润人类社会,成为决定人们生活模式和生活态度的重要思想。德国人的长处就在于他们已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并且见诸行动。但环境保护乃是全人类的事业,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尚需各国人民共同努力。
(本报波恩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保乌联合打击黑社会
新华社索非亚4月24日电保加利亚和乌克兰的内务部门最近决定,联合打击黑社会有组织的犯罪活动。
近年来,保、乌两国有组织的犯罪活动大量增加,而且日益国际化。
保加利亚黑社会组织同乌克兰黑社会组织相互勾结,共同作案,他们贩卖毒品、逼良为娼、走私石油、钢铁等原材料,将偷来的高档汽车转运到对方国家出售。
根据保、乌两国内务部门达成的协议,两国内务机构将及时交流犯罪团伙及其活动的有关信息,联合进行调查和侦查,并及时将抓获的犯罪分子引渡给对方的司法机关。


第7版(国际)
专栏:

斯里兰卡推行扶贫计划斯里兰卡政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决定在2000年前在全国推行一项建造100万套廉价房屋计划,以解决穷人特别是贫苦农民的住房困难。该项计划将由政府划地发放贷款,采用莫勒图沃大学建筑专家佩雷拉“就地取材、自己动手”的设计方案。目前,离首都科伦坡东南方60公里处,已建有一个样板村。
(本报专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世界银行向巴勒斯坦提供援助巴勒斯坦国总统阿拉法特22日在突尼斯同世界银行代表团讨论了世界银行向巴勒斯坦提供援助的问题。为了帮助实施巴以自治协议,世界银行和一些资助国已答应在1994—1995财政年度向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提供7.5亿美元的财政援助。


第7版(国际)
专栏:

俄国防预算将达37万亿卢布在俄罗斯财政部最近提交俄议会下院审议的1994年预算草案中,俄1994年的国防预算为37万多亿卢布,占整个预算支出的20%。


第7版(国际)
专栏:

保加利亚外贸额开始回升保加利亚国家统计局新近公布,保加利亚1993年的外贸总额为70多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7%,但外贸逆差仍达7亿美元。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试验无尾翼喷气式战斗机美国航空航天局正在试验无水平尾翼的喷气式战斗机,今年年内可望将其飞行速度提高到超音速水平,使其首次突破音障。这种X—31型喷气式战斗机的机身后部延伸出3块叶片,用于引导发动机喷气方向,作飞行姿态调整,因而具有很强的操作灵活性。专家认为,无水平尾翼飞机用于军事可以削弱被雷达探测到的可能性,而投入民用则可以减轻重量,降低空气阻力和燃料消耗。


第7版(国际)
专栏:

  七国集团对经济复苏满意
新华社华盛顿4月24日电西方7国集团财长会议24日结束后发表了一项声明,对一些成员国经济的复苏表示满意。
声明说,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经济增长状况良好,其它工业化国家也显示了复苏的迹象;通货膨胀的压力减弱,即使在增长率超过预期的国家也是如此。
7国集团还强调指出,汇率应反映经济的基本状况,过度的波动是不可取的。
声明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批准向俄罗斯提供15亿美元贷款表示欢迎。
7国集团的代表们在会议中还讨论了西方国家目前存在的高失业率问题。


第7版(国际)
专栏:

图为塔什干市中心独立广场上的一对对新婚夫妇。青年男女结婚时到这里合影留念,已成为乌兹别克人的传统。新华社记者刘作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