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周末)
专栏:

  中国文艺出版品在美国 敲开海外市场的大门
中国文化艺术出版品展览团,怀着七分惊喜,三分不安,大胆而谨慎地敲响了美国音像图书市场的大门。
走出去就是成功
美国西部第一大城市洛杉矶聚居着60万华人。他们之中,无论是老一辈移民,还是年轻一代,大都很难全面接受美国文化。虽然身居美国,但他们始终阅读中文图书,听汉语录音带,欣赏黄皮肤黑眼睛演员的录影带。可是,这么大的一个出版品市场,多年以来一直为台湾和香港的出版物所占领,大陆的图书、视听出版物从未经过正当的渠道进入美国西部的华人圈。
大陆的音像业虽已风风火火热闹了许多年,可还没有闯过美国市场。经过反复策划,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社长朴东生决定利用设在洛杉矶的分支机构——中录北美销售公司来承办一次大规模的展览活动。
来自全国各地21家出版社共45人参加的展团很快组织起来,一切前期准备工作也一一到位。可是,将要面临的美国是怎样一个市场呢?货物的品种与数量是否对路?美国观众的品位和购买力如何?能赚钱吗?能赚多少钱?说不定路费成本都赚不回来吧!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中国华艺音像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景瑶率先表态:“这是中国音像出版界迈向世界的第一步。能走出去就是成功!”
1994年3月22日,中国音像界开始了这次开拓性的远行。
广告先行官
刚一迈出美国海关的出口,中录的先遣人员就送给每人一份惊喜的见面礼——一叠厚厚的报纸广告。其中,洛杉矶最大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刊登了整整一版的彩页广告,横贯通栏,醒目映出:——“’94中国文化艺术出版品展览会”。
在展览团抵美的前几天,洛杉矶各中文报纸的大规模宣传已拉开序幕,展览被炒得火热。洛杉矶的华人早就憋足劲,等待着开幕的一天。
抵美当晚,记者招待会在湘园餐厅举行。洛杉矶市所有中文宣传媒体的记者几乎到齐了。北美卫视台、华美电视台、中华之声广播电台、华侨之声广播电台、《世界日报》、《国际日报》、《自由时报》、《天天日报》的记者来了一大片。他们围住展览团团长曾庆淮、副团长朴东生以及各出版社的社长,不断地采访、拍照,并对展览团即将展出的图书、音像带备感兴趣。几家电台、电视台当晚播出消息;各大报纸第二天一早相继见报。第二阶段的大规模宣传活动又开始了。
展览主办人说:“这种广告策略,叫做‘地毯式轰炸’,保证能把展览的消息传播到洛杉矶华人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保证展览成功的基础。”
火爆的市场
销售异常地好。
预展那天,几家出版社就已售空了一些品种的货物。镭射、激光视盘销路极佳,供不应求。大型旅游画册也备受客户青睐。北京电影学院音像出版社的《中国风》视盘不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连最后一套样品顾客也不肯放过,非买不可,逼得主人不得不与之相商:“卖你可以,但你可不可以明天取货,借我摆在这里过了开幕式。”许多顾客遗憾地站在柜台前不忍离去,再三追问“何时有货”。
中国旅游出版社本来带的展品就少,又都是热门的抢手货,许多品种预展时不敢销售,等过了第二天的开幕式才敢拿出,不然,开幕式时他们只能守着一张空空的展台了。
顾客买不到货着急,出版社为少带了货而遗憾。参展单位连连感叹:“这次探路、摸门,下次可就有准头啦!”
还是华艺音像实业公司有大家风度,他们的出发点没有放在销售上,而是把每个品种的产品带上一二种,专到美国来摸市场。经过几天的销售,货物卖得不错,对美国华人的购物心理和需求,更摸了一个透。
第二天一早,当几把剪刀刚刚剪开红色丝绸的彩带,参观者便潮水一般涌入展厅。展览大厅被挤得水泄不通,把从未站过柜台的社长、老总们忙得不亦乐乎。展销会场喜讯频传:
“书目文献出版社一套图书就卖了500美金。”
“文艺出版社又出手一套200美金的集成。”
“华艺卖得最火……”
“顾客太多,中录展台人手告急……”
“中华医学出版社的销售额超过中录,跃居第一……”
中国旅游、北京普教、陕西音像、湖北艺术等音像出版社都有各自不同的好消息,展团之间奔走相告,及时沟通。
乡音乡情
市场如战场,销售额牵动着每一个参展单位的神经。货卖得热火朝天,海外同胞对祖国乡音乡情的眷恋,也感动着展览团全体成员的心。
一对白发苍苍的上海籍老华侨相携步入展厅,当他们得知曾庆淮团长是同乡时,便过来说:“我们都85岁了,身体不行,不能再回去了。今天特意来看展览,来这里体验一下自己的祖国。变化太大了,你们的展览给我们华侨开阔了眼界啊!”
一位年轻的夫人用婴儿车推着孩子赶来观看展览。她穿梭于各个展台,交款时一算帐,一共买了近600美元的图书和音像带。她对曾团长说:“北美多为港台出版物,很少能看到这么多高质量的大陆出版品,而且价格便宜。好不容易才盼到这么一次,自然不愿放过机会。”
展览一开幕,在美工作的台湾年轻人就高喊着:“《小芳》,《小芳》!我们要买《小芳》!”《小芳》音带在大陆走红,也在台湾年轻人的心目中“金榜题名”。他们围住各社的录音带展台,把《小芳》一抢而光。
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展台上摆放着一盆盛开的郁金香。站柜台的出版社副社长姜民彦,竟带了37箱大部头的图书。姜社长所售书中,有一套焦菊隐先生的著作,已在洛杉矶市定居的焦菊隐先生的女儿恰巧前来观展,见到经千里迢迢带来的父亲的著作,感动至极,开幕当天捧上这束鲜花,以表谢意。
仅仅从两天半时间的展销活动中,数家出版社已看好了美国这个诱人的大市场,有的立即在美开立帐户,注册公司,有的正跃跃欲试地计划下一步的操作。所带产品不对路、销售欠佳的出版社也认为不虚此行,最宝贵的是获得经验,了解了美国市场。
中国的文化产品光彩夺目,中国人的经营之道缜密、执著,只要给他们以机会,他们就一定能够成为竞争中的强者。(附图片)
上图与左图均为展览时的盛况。


第8版(周末)
专栏:

  杨度书法见诸纽约
 藏家意欲还璧中华
宗杰
著名旅美华人实业家、文物收藏家刘廷芳老先生,最近在纽约郊外风景秀丽的新泽西州寓所,向前来祝贺他94岁寿辰的嘉宾和亲友,展示了多年收藏的一部分珍贵文物字画,其中有一件是他保存了70多年的一幅杨度赠给他的书法。当他打开卷轴,举座为之惊讶,认为这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杨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大知识分子,也是杰出的书法家。但是由于他的经历比较曲折,早年曾是“六君子筹安会”的第一名,拥护袁世凯恢复帝制,晚年秘密加入共产党之后,受党派遣,忍辱负重,以杜月笙的秘书身份作掩护,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所以受到许多人的误解。解放后报刊上很少宣传他的功绩。直到1975年夏天,周恩来同志在逝世前几个月,才找有关同志证实,杨度是由他介绍入党并由他直接领导在上海做党的地下工作的。并嘱咐上海《辞海》编辑部:“若有杨度的条目应该把他最后加入共产党的事写上。”
事实上,杨度不仅在晚年为党做了许多工作,早在孙中山举行第一次北伐时期,就为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统一中国做了许多对祖国有益之事,受到过孙中山的高度赞扬。“五四”运动前后,杨度结交了李大钊、邵飘萍等进步人士,并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同时又目睹了帝国主义掠夺和军阀割据的混乱,他很有感触地表示:时代不同了,“君宪救国论”已成了废话,决意“改持革命救国论”。1922年夏天,他接受孙中山的委托,与孙先生的顾问刘成禺商讨阻止吴佩孚率军援助陈炯明的计划,他亲赴保定游说曹锟,完成了这项紧急任务。次年,孙中山着手改组国民党之际,杨度又赴上海,与孙中山会晤,并根据孙中山的嘱托,与曹锟、吴佩孚、姜登选、张宗昌及北洋政府周旋,努力实现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政治主张。他尖锐批评北洋政府不能“自绝于孙(中山)”,而应“与孙携手”,努力促进孙中山北上,实现中国的统一。事成之后,孙中山赞扬说:“杨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诺言。”
杨度这幅字写于1925年,正值他与孙中山合作,并促进孙中山到达北京之后。杨度的书法在当时名气很大,许多大人物向他求字。这幅字录自《文心雕龙》“声律篇”:“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杨度的字气韵生动,淳厚苍劲,秀美自然,独树一帜。他书录刘勰的这段话,是表达自己的心声,同时,也是对孙中山先生毅然北上,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行动和宏大气度的一种赞美。
刘廷芳先生谈到:1925年,他作为湖南民众的代表,到北京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葬礼,然后去拜访杨度,两人彻夜畅谈,结下深厚友谊。为此杨度亲书此字相赠。杨度当时还给他写过一信:“廷芳仁兄执事:昨谈甚快。青年英干,为楚材庆。承嘱为令亲徐君撰文,率成数语,无可为题,谓之像赞。录以奉呈,乞即察阅。此请旅安!度白,四月十六日。”这是赠字之后第二天写给他的。70年了,人世沧桑,辗转异土,但杨度给他的信和这幅字一直保留在身边。杨度这幅字鲜为人知。他只是前几年给前来新泽西寓所看望他的张学良先生、陈立夫先生看过;1985年也曾给前来做客的中国领导人王震先生看过。现在他已到了耄耋之年,虽身居美国,但对祖国仍缱绻于怀。他认为杨度的这幅书法是艺术珍品,应该属于中华民族。因此,他希望通过某种渠道,让这幅珍品“还璧中华”。(附图片)


第8版(周末)
专栏:

  留美学子殷殷之情
 叶小钢举行交响音乐会
经过7年的留美学习,叶小钢于最近回到祖国。为展示他的成就,4月26日晚,中央乐团、中央电视台、中国唱片总公司、中央音乐学院、香港雨果制作有限公司将在北京音乐厅联合主办“叶小钢交响音乐会”。
叶小钢是我国培育的新一代音乐家,在当代乐坛颇有建树。1987年,他赴美国留学,不但学有所成且写下不少作品,演出于世界各地,多次获奖。此次音乐会将演出《最后的乐园》、《地平线》、《释伽之沉默》、《一个中国人在纽约》等,郑小瑛、胡咏言指挥,中央乐团、中央广播少年合唱团演奏演唱,美国小提琴家安东·米勒、日本尺八演奏家三桥贵风和我国歌唱家王秀芬、袁晨野、幺红、李初建、张世荣等登台表演。(宙伟)


第8版(周末)
专栏:乐海泛舟

  北京田园音乐厅不在繁华的闹市区,没有富丽堂皇的门脸,身在胡同,却名声在外,为什么?
温馨在“田园”
王媛莉
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胡同里也能卖好酒。“田园”的好戏连台,当然有人去那儿找“温馨”。
李先生有些醉意地来“田园”做客,他接过麦克风可不唱,尽絮叨着自己的苦日子。
事态发展有些不对劲……
经理侯长庆料定像这样下去,得出事,赶紧胸有成竹地在幕后指挥服务小姐向李发起“攻势”。
一个服务小姐上去,想把李请下台来,却被骂了回来。
换了一个服务小姐,李把送上去的酒杯摔碎在舞池,小姐便含泪去拾碎玻璃片。
换到第6个服务小姐,送上去鲜花。面对着“田园”主人一次又一次的谅解,面对着鲜花与亲切的问候,李先生红着脸下去了。后来,他逢人便说:“田园真的有一片温馨。”
就是这一片温馨,让这个不起眼的小小音乐厅在全国20余万家娱乐场所中,脱颖而出,打入了100个全国文明娱乐厅的榜首,且在全国文化市场工作会议上备受关注。
按照中国人喜用谐音字讨吉利的习俗,“田园”有着“甜蜜”、“团圆”之意,音乐厅取名时没忘记“土法子”。不过,也想了一些“洋”味,她又与贝多芬的交响曲《田园》同名。其实,在为田园音乐厅定位时,就要求有“洋”有“土”;有“雅”有“俗”。
当侯长庆、卢美荣两位年轻的经理在某天把钢琴、罗丹的雕塑搬进音乐厅时,有人直摇头,“这不是瞎折腾吗”?
起初是没客人来,即使来了总有人冲着弹钢琴的小姐直嚷:“一边歇着去”。开业头3个月,客人走了一半。摇头人那时觉得自己特有眼力。
徘徊中的“田园”很自信。优雅的钢琴声,俄罗斯式农舍布景,朦胧烛光,极富有诗意的雕像……
客人终于被吸引来了,艺术气息浓郁的娱乐环境以及优质的服务,让“田园”名气渐长,连一些外地人都循着名声奔“田园”消夜。
田园音乐厅既包容卡拉OK歌舞厅的自娱方式,又有多种艺术表演。哑剧名人王德顺、口琴演奏家何家义、萨克斯管演奏家范胜齐都在这儿以精湛的技艺博得众人的喝彩。中央乐团、总政军乐团、中央歌舞剧院、中央民族乐团的一些名角儿也曾在“田园”登台亮相。这在北京歌厅并不多见。
这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要搞“广播新歌作品演唱会”,便相中了“田园”,还连续几度在这儿举办了活动。中央电视台也曾组织过“献给母亲的歌”演唱会。
温馨的“田园”给客人带来了温馨,也许我们能从“田园”中悟出些什么。


第8版(周末)
专栏:我的周末

  周末琐记
叶廷芳
周末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辰,它不仅意味着生命活力的重新积聚,还意味着生活意义的真正实现。
我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每周除了两个半天去所里,都在家里,似乎不在乎什么周末。因为每天都承受着计划中的科研任务和额外稿债的重压,日夜兼程还嫌不够,哪有可能过周末?然而,周末也有吸引自己的时候。首先来诱惑你的是那些常看报纸的“周末版”,它们在周六的上午就争着来“叩门”了。我先一一睥睨一眼,算是认个脸儿,然后暂且把它们冷落一旁。到了下午五点半,女儿把无线电的调频节目一开,我的“防线”终于“垮”了:决心豁出这个夜晚,合着全人类的生命节奏,尽情享受这个普天同乐的良辰,借以抢救一下我的阅读兴趣,夺回我的业余爱好,恢复我的生之依恋。于是我如饥似渴地把各种周末版以及一周被积压下来的待读读物,一一浏览一遍,然后下厨房炒一两个自己爱吃的菜,算是对一个星期的“禁欲”之苦的补偿。
我们一家也爱看电视,但有时对电视里的节目都觉得扫兴,我就乘机舒展歌喉,用所谓“美声唱法”哼唱几声五六十年代的老歌或西洋歌剧里的“咏叹调”,以便激起女儿用她的通俗歌曲来“对抗”;我自知通俗唱法不会,便对它来一番“滑稽模仿”,既是自我解嘲,又为逗人发笑。
22点,中央电台调频立体声的激光音乐唱片欣赏节目开始了,这是我平时就很少放过的节目,如果家人仍沉湎在电视剧里,我就戴上耳机,到交响乐的世界里去漫游!谛听着那清晰纯净的激光音响,悦耳动听的美妙旋律,真是一种销魂摄魄的享受。我对有幸接受科技进步的这份馈赠深感欣慰。
当时针指向零点的时候,我的听觉神经疲倦了,但是视觉神经依然保持着兴奋,于是我的审美情趣转入另一个世界,那是色彩和线条的世界,光影和奇幻的世界。先后从国内外购置了上百种艺术图册,此刻是供我消受的时候了!它们经常激发我的想象,启迪我的空灵,扩大并丰富着我的审美思维。
子夜将尽,家人早已沉入梦乡,远近一片寂静,仿佛这世界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只有我这个“夜猫子”才有资格独享这世界之大,之小,之无。此时,诸多的人生感触浮上心头,更有不少的友谊情思萦绕脑际,于是提起笔来,向友人抒发情怀,往往一写就是好几封。友谊是我情感的重要寄托,我视之为我的又一笔精神财富。友谊一旦建立起来,我都会悉心加以珍惜和培植。


第8版(周末)
专栏:音像天地

  京剧的新唱法 腾格尔出专辑
▲由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今日国际视听制作有限公司制作、白天鹅音像艺术有限公司发行的音带《新感觉——流行歌手唱京剧》,近日与音乐爱好者见面。这盒音带收录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鹃山》、《龙江颂》、《海港》等现代京剧中的著名唱段。除了配器手法以及演奏中采取较新的处理外,还请歌手范琳琳、胡月、无鸣、孙鸣洁、赵莉、尹相杰以及影视新星江珊等演唱,并有出色表现。
▲1993年3月,一群充满朝气的青年朋友建立了一支乐队,起名“苍狼”,队长兼主唱便是大家熟悉的歌手腾格尔。腾格尔经过几年的修炼,风格和声音更有魅力更趋成熟,总体感也更强了。他们去年9月赴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东胜举办“草原赤子情”大型演唱会,获得成功,今年初又录制了专辑。由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这盒专辑磁带,录有腾格尔和乐队近期的部分新作,听众从中可以发现他们的激情与生气,也可以听出他们的艺术追寻。(胡健)


第8版(周末)
专栏:

  刘青的音符
海田
他话不多,拘于言笑,身上似乎还有几分书生气。那首《亲爱的老师,您在想什么》是他的成名作,作于一九七七年,当时他年仅二十一岁。紧接着,他又为歌曲爱好者们捧出了一枝《带露的玫瑰》。在大型音舞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的主创人员里,他是唯一一名年轻作曲家。或许是因为他“出道”太早,有不少未曾谋面的人以为他是个五十岁上下的“小老头”,其实他现在的年龄也才三十有八。
他为中央电视台《人与人》写的主题歌《高天上流云》,旋律舒缓流畅,委婉动听,但在电视剧《山不转水转》插曲《昨天下了一夜雨》、综艺大观主题歌《今宵情》、电视剧《大青椒红苹果》主题歌和新近创作的几首具有都市风格的作品中,我似乎发现了这位作曲家的另外追求,他不仅掌握着民族音乐的创作技巧,而且在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中寻求自己特有的创作手法,探索既有较高艺术水准又有广泛群众性的艺术风格。他趋于向多元化的创作方向发展,但也决不否定“在自己的天空独领风骚”的个性。
近年来,他凭着精湛的技艺,创作了三百多首电视剧歌曲和晚会歌曲,并为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四十多台晚会撰写了主题歌。其中颇有影响的作品有:《永远是朋友》、《光荣与梦想》、《无言的寻求》、《风雨真情》、《同是你我他》、《人间第一情》、《总想走进你心里》、《山不转水转》、《金话筒的世界》、《走向辉煌》、《洒向人间都是爱》等。
与刘青聊天很轻松,可他再三叮嘱别人:“不要写我,为的是减少压力,节省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创作。”
正因为如此,更促使我拿起笔,为这位群众喜爱的作曲家留下一段值得记忆的文字。


第8版(周末)
专栏:

  野火春风斗古城
1943年,游击队政委杨晓东依照上级指示,进入华北某古城,在地下交通员金环、银环姊妹配合下,计划瓦解伪军关敬陶部。游击队在一次战斗中,俘获关敬陶,经教育后予以释放。日军顾问多田和伪军司令高大成怀疑关,便安排了一场对质。被捕的金环为掩护关,英勇就义。杨晓东和母亲因叛徒出卖,也身陷牢狱,杨母为让儿子坚决斗争,坠楼自尽。杨晓东终于越狱,与银环共同说服关敬陶率部起义,完成了任务。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附图片)
(图为银环正在思考对敌策略。)


第8版(周末)
专栏:

  钢琴考级受欢迎
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乐器考级已历时4年,在社会上颇受欢迎。人们认为,这不仅可以使音乐爱好者准确把握自己的水准,还为人才选用提供了便利。最近,音协与北京教育局联办的1994年北京钢琴考级已经结束,2278名考生获得了等级证书,将于4月24日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优秀考生表演音乐会。(春雨)


第8版(周末)
专栏:

  矢野铭子的画
——悦目的音乐
矢野铭子女士是活跃于当今日本画坛的一女画家,一九四二年生于福冈县。她的水彩画擅长以独特的色调表现动与静的协调,作品颇具旋律感,被日本评论界称为“悦目的音乐”。四月二十九日,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日本日中教育文化交流协会、兴视广告艺术有限公司举办的“矢野铭子画展”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有七十余幅作品显示给观众,人们从中可以领略异国女子的画风。(江临)


第8版(周末)
专栏:

  “小说连播”设热线电话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于近日在“小说连播”栏目里播送莫伸的长篇小说《尘缘》,并开设热线电话,让听众参与创作。这是一次改革尝试。
(一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