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改革者风采

  梦想成真
王绯
促使我走近那个线条粗犷的苏北汉子的,是一个多年萦绕在心中的梦想。当时,我并不知道他已是江苏盐城榜上有名的优秀企业家,更不知道他和他的企业腾飞的起点是一片荆棘丛生的芦柴塘。苏北汉子向我省略了过往岁月创业的艰难和创业的辉煌,告诉我他是一个铁匠的儿子,他在煤矿20多年一路摸爬滚打过来也是煤矿的儿子,而他所能回报给煤矿的忠诚是一次又一次改革者的梦想成真。
于是,他递我一组由色泽鲜丽的美耐板加工而成的厨具彩照,说起这种在不锈钢厨具之后为他的企业率先引进并用来推动中国厨房消费革命的欧式一体化杰作,仿佛一位得意的父亲在众人面前捧出自己新出世的儿子。
也许,有多少面对锅碗瓢盆无可救药的劳顿与厌烦,就有多少既想免除操作之苦又渴望高水平地喂饱肚子满足嘴巴的梦想。在我的厨房之梦里,围着锅台转的劳作,不再乱七八糟,不再烟熏火燎,不再汗流浃背,不再昏天黑地,它应该为另一种轻松愉悦的家庭生活情景所替代。都说家庭生活的幸福是通过人们的胃口来消化,而这幸福恰恰该在下厨的操作过程中被人抢先感受和领尝一部分。倘若真能如此,在家中厨房当个劳动模范自然是其乐也融融了。
我相信,苏北汉子是一个有许多梦想的人。不然,他怎能机敏地集聚起许许多多中国人共同的梦想,在美国考察期间,轻而易举地从大西洋彼岸已十分普及的欧式厨具里获得开创的灵机。所有的创造都需要飞翔的想象力去开路,每一次梦想成真都是脚踏实地与完美追求必然的结局。苏北汉子偏爱这其中的道理,所以在经过招标80天建成的厨具公司的大楼上赫然标出:我们的价值是创造,我们的追求是完美。令人难以置信,这之后便一举拿下了’93中国高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难怪苏北汉子给人一种仿佛得子父亲的自豪感。这确是改革者的梦想成真。
我终于捕捉住了他的眼光。苏北汉子这一次瞄准的目标是85小康住宅的蓝图。他掠过了眼下的市场,把注意力投放到一个属于未来的空间。他是在和希望打赌,从那里找到了支撑自己信念的力量。然后,他有了充分的自信保持住前瞻的姿态,避开了眼前一般化的热闹竞争,据守在浪尖上绝不让自己掉下来。这样,我便相信了梦想的成真其实是一种眼光,一种精明的预见和实在的底数。苏北汉子正是凭着他的眼光、预见和底数坦率地告诉我,这厨具目前还不是大众化产品,而是引导性产品,然而在推进我国85小康住宅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随着人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它的下一个层次就是走进千家万户,最起码有十年的市场。我那时望着他,好像看到他把双手伸向明天,在那里与大众紧紧相握。
我愿意相信苏北汉子的预言。我盼望着在不太久的一天,我的梦想也能成真。我们不是经历了瞧上黑白电视又梦想着彩色加大屏幕的过去么?不是有过单缸换双缸再改全自动的家庭洗衣机历史么?当厨房真的像客厅和卧室一样成为美好温馨的空间,当下厨真的成为一种乐趣的时候,我肯定会第一个想到他的厨具。但愿那一刻,我还没有完全从灰姑娘变成灰大妈。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第12版(副刊)
专栏:名人风雅

  又见李準
赵富海
最后一抹夕阳跃入窗内将他头部的轮廓裁剪得十分鲜明,宽大的前额闪烁着哲人与思想家的光泽,棕褐色的脸膛上每一条纹路都盛满世事沧桑,沉静深邃的眼睛在辉煌的夕阳里燃烧。
这就是李準。
从他大脑中奔突出“宋老定”、“战长河”、“李双双”、“肖淑英”,荒诞的《王结实》、惨痛的《飞来的画幅》,永远飘荡着爱国主义芳香的电影剧本《高山下的花环》,不息地奔流在这座星球上的《黄河东流去》……
这就是李準吗?
从少年而青年而不惑而近天命的我心中的李吗?
握手,热诚,平易;
“老董,老董,”呼妻用京韵,“老家来人啦”,却是河南方言。言谈话语常是京腔豫音参半,可笑又亲切,“半是河南半北京。”
向李準,寻根儿,民族文化。
“你咋想?一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魔幻。《山海经》是大荒大诞。东方文化有五千年历史,没根儿?但她要吸收,光西洋文化没有中国文化就没有根基;东方文化不吸收西洋文化也不行。寻根儿,没必要。你今天寻根儿,明天怎么办?
广播里,《李豁子离婚》唱的热闹,李準说:“咱们就是‘李豁子离婚’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
在寓所的专访,在列车上的偶遇,都一样,那么平淡轻松,正是这份轻松才是最高智慧的表现。这智慧又离不了生他、育他的民族文化。也许,这就是成功者,李準成为大作家的必备条件之一吧。
三见李準是在去年岁尾周末。
熟了,谈话也就更亲热。交谈中,他一脸的笑,一脸的童真,夕阳剪出这位65岁的大作家活泼可爱的轮廓。他说:最近徐州请他作37集电视剧《刘邦》的顾问,不干。审稿、出主意还可以。刘邦性格要抓住,就那么几个字:“豁达大度,将兵将将,好酒及色”。那里的人穷大方,朋友见面,不问吃喝,手往怀里一插,问:有钱花没有?刘邦这样出场,很有戏。写古人的戏不少,可有些地方将古人非要写成神不可,这是迷信,是不是一股风?肯定有点问题。从徐州回来,生病,生病是福。开什么会,什么人接见,都免了,脑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脑子不干净,怎么思考问题?写作,有生活,掌握大量素材,烂熟于心,如蚕吃桑叶,吃到肚子里,再吐出丝来,……
我又说到民族文化,又说现在势头好。
他说:“你举例子。”
我说中央对一些乐团的保护政策,又列举了红太阳颂歌音带的数百万发行,优秀民歌大联唱音带,青年们传唱,青年们说:真不知道过去还有这么好的东西。还有香港歌星在郑受到冷遇,打官司等等。
李準稍沉思,说:“这很重要。”仍然是平静的语调:“一些低劣文化进来,是对大陆的惩罚。青年追星、炒星,也是文革欠债,现在还哪。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我在美国讲学,讲的是中国文化,美国人说,中国是魔鬼的国家。当然,作为文化,西方不可能全盘西化我们;我们也不可能全盘东化西方。关键是有真东西,要独立思考,不被一时现象迷惑!”
是的,要有真东西,要独立思考。我想起初访李準时,他曾给我们的题词,其中一幅题词就是:“独立思考”。
是的,独立的思考才是真正的思考。李準著百卷书,话百个人生,民族的,大众的,雅的,俗的,是他的“思考、捍卫、战斗”。


第12版(副刊)
专栏:

  百年古镇绽新蕾
潘研
在著名的旅顺军港北部,有座名为水师营的百年古镇,它既是北洋水师的发祥地,又是辽南乡土文化繁茂的中心。
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年)清廷为加强北方海岸防御,在此设立水师营(即北洋水师前身),不但建起千余间营房,还明令官兵及家属随驻于此,又免征到此经商者的税银,使这里迅速成为热闹的商镇,同时又由于清军将士多爱好戏曲,对周围村民产生一定影响。清末,这里盛行皮影戏,连旅顺的淮军总兵都把擅演皮影戏的水师营农民请到营房为官兵演出。驻旅顺的清军统帅喜听京剧,便组织戏班在水师营演出。
甲午战争后,清军撤出旅顺,一些戏剧艺人散落在水师营一带,把落子戏(评剧)、吕剧,高跷,秧歌等普及全镇与周围四乡,他们便是水师营民间艺术的鼻祖与传播人。
一百多年过去了,水师营镇的传人们不但继承了祖辈能歌善舞的遗风,而且风风光光地冲出了旅顺口和大连市,一路赴沈阳,进北京。脱胎于水师营民间艺术的《花板舞》,曾作为参加全国音乐舞蹈比赛的辽宁省优秀节目而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二等奖。更有不少世代务农的姑娘小伙,从水师营古镇的土戏台走进了专业文艺演出团体的行列,登上了大都市的艺术殿堂。每逢年节,水师营的男女老少披红戴绿,伴着锣鼓唢呐翩翩起舞,水师营古镇那红红火火的歌舞风情常常闪烁在电视屏幕上,那浓郁醇厚而质朴的民间艺术连资历颇深的舞蹈界权威们也为之拍案叫绝。
近年来,一些农村乡镇地区的群众文化由于无人管理而使文化阵地出现了本不该有的空白,而水师营镇的业余文艺演出队却长年坚持活动,越来越兴旺,并且从镇上扩展到周边各村甚至各家各户。大连市举办的一次“家庭之声”演唱比赛,全镇竟有二十四个家庭参赛获奖。每年春节组织的秧歌队,甚至出现了托熟人“走后门”说情才能有幸参加的热潮。还有一次水师营镇一下子五百多名村民登台表演,演出时间竟达七个多小时。一九八九年,全国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在旅顺召开,水师营镇作为旅顺唯一的农村调演单位为大会演出节目,一位观看了他们表演的外地记者感慨万分地说:“如不介绍,我还真认为是专业文艺团体在演出呢!”
前不久,在太原市联合举办了全国亿元乡镇文艺汇演。早在一九九○年就闯过二亿元大关的水师营镇派出他们出类拔萃的姑娘媳妇,将舞蹈《农家院的笑声》作为参赛节目在古城晋阳的舞台上一展辽南古镇农村歌舞的风采。并以其生动活泼和维妙维肖的表演展示了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象,因而荣登三等奖的龙凤榜。这既是百年古镇乡土文化绽开新蕾吐蕊的芬芳,更是当今水师营镇人丰衣足食,如歌如画的真情写照!


第12版(副刊)
专栏:

纺织女工(速写)罗苍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