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这里孕育着希望
——团中央开展“东西互助——劳务协作”活动纪实
本报记者唐维红
25岁的刘刚是两年前离开家乡苏北沭阳县李恒乡,来到苏南武进县前黄热电厂打工的。他还清楚地记着离开家乡时的情景。
那是1992年7月20日7点刚过,哥哥扛着行李卷把他送上了一辆大客车。同行的还有44位同乡青年。他说,虽然是第一次出远门,但他一点也不紧张。因为做工的企业早已由团武进县委联系好了,团沭阳县委的干部又把他们护送到目的地。
这以后的两年中,刘刚挣了不少钱,也长了不少见识,已成为一名熟练的电工了。
刘刚和他的伙伴都是团中央开展“东西互助——劳务协作”活动的直接受益者。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人们在认识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强外来打工人员的管理,使民工潮由无序转化为有序的呼声也愈来愈高。
团中央一直在关注着这一问题。因为,在民工潮中涌动的有80%是青年。经过调查了解,他们发现,目前全国有劳务中介机构13000多家,每年由此就业的人员有800万左右。这对于几千万的民工来讲,实在是杯水车薪。
抓住机遇,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优势,本着服务青年,培养人才的宗旨,开展青年劳务协作工作,是当前共青团服务经济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团中央领导层很快达成了共识。
今年1月18日,团中央向全国各级团组织发出了《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开展“东西互助——劳务协作”活动方案》的通知。
活动包括4项内容:第一,根据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组织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中的团员和优秀青年到东部地区从事劳务、学习技术、更新观念、增加收入;第二,组织能工巧匠创建青年务工实体,带领青年剩余劳动力集体承揽、投标各类工程;第三,组织技术培训,为贫困地区青年参与富裕地区和本地区经济建设进行前期准备;第四,组织经济发达地区投资办厂,从事各种开发性生产。
他们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最终实现青年劳务市场化、网络化、规范化,使“东西互助——劳务协作”活动在产生社会效益、人才效益的同时也产生经济效益,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团武进县委是开展青年劳务工作较早的基层团组织。
有“苏南五虎”之称的江苏省武进县,北临长江,南枕太湖、滆湖。到1993年底,全县乡乡镇镇均超亿元产值。乡镇企业星罗棋布,仅“三资”企业就有573家,早已成为民工向往的地方。
武进的发展需要大批有一定素质的劳动力。然而,团武进县委的一帮年轻人却发现,在这里,一方面是许多企业因找不到合格的劳动力而焦急,另一方面却是大量外地民工因找不到工作而失望返乡。于是,他们决定靠团组织的力量,引进外地有一定素质的青年,有序地在常州、武进地区就业。
为了保证质量,他们规定:由当地团组织介绍,年满18周岁、男女分别不超过25、23周岁的青年,团员证、初(高)中毕业证、身份证、体检表齐全,才能成为他们引进的对象。他们还明言:不收青年一分钱。
从1992年7月至今,他们已使来自苏北、四川、陕西、内蒙古、安徽等地近3000名团员,在武进和上海等地持合同就业。
青年进厂后,团组织还积极协助厂方进行跟踪管理,帮助青年尽快适应环境,上岗操作。因此,经他们介绍到厂的青年工人稳定率达到90%,迄今没有发生一起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的事件,产生了“企业称心、青年安心、家长放心”的良好效果。
与此同时,福建泉州、浙江萧山、山西昔阳等地的团组织也先后开展了这一工作,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要想富,找团支部”已成为流行于中西部一些地区的新民谚。
今年2月20日,团中央在山东省牟平县西关村明珠总行举行了全国“东西互助——劳务协作”首批青年上岗仪式。来自陕北老区延安、榆林的500名团员青年在那里上岗工作。它标志着此活动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合同期满返乡的青年,不仅带回了鼓鼓的钱袋,还带回了新观念、新技术,为当地经济腾飞注入了活力。
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州县双柳镇女青年沈加凤,在广州打工学会了裁缝、绣花。回乡后,她办起了裁缝绣花班,培训1700多人,带动了一大批青年脱贫致富,双柳出现了裁缝一条街。
“东西互助——劳务协作”活动已开始发挥其人才效益。正如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巴音朝鲁所说:“青年劳务协作的价值在于输出一名青年剩余劳动力,就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合理配置了一份资源,就是为中西部经济起飞培育了一颗燎原火种。”
党和政府对共青团开展青年劳务协作十分关注,并提出了专门要求。国家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明确指出:共青团组织要动员贫困地区青年带头学习技术,开拓脱贫致富门路;继续组织东西部青年相互交流、对口支援的工作;配合劳动部门组织劳务输出。

今年4月8日至11日,共青团“东西互助——劳务协作”试点工作现场会在武进县召开。
会上确定了50个工作基础好,劳务协作有经验的重点市县,希望这些市县的团组织在今后的工作中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会议还通过了《东西互助——劳务协作活动方案》的几点补充意见。重申要坚持服务青年、服务经济建设的根本宗旨;同时,要确保务工队伍质量。因为,这一活动的立足点是输出有较高素质的青年,让他们在发达地区做工的实践中接受锻炼,培养和造就一批观念新、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跨世纪青年致富人才。会上还进行了劳务洽谈。
会议期间,来自基层团组织的近百名团干部自始至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深信,这是一项孕育着希望的事业。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把新世纪交给年轻人
刘明胜
到本世纪末,中国科学院将动用重金,扶植近百位年轻人,使得每人能获得上百万元的科研资金,这也使得科学院人才战略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科学院人才济济,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7800多人,而45岁以下的占56%还要多,培养和选拔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被列为90年代中科院三大战略任务之一。下一世纪是科技大战,更是人才大战,谁拥有人才,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已是当务之急。
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在纷纷出台的“人才计划”、“人才工程”中是动用资金最大的一个计划,每年要推出15到20名学科确实有突出贡献、经专家严格考评的青年,他们能获得上百万的资金用于科研、攻关,旨在推出和扶植一大批年轻人才,到本世纪末,正好是近百人,这100人将是科技领域的将帅之才。
而“百人计划”只是中科院人才战略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年轻化始终是人才战略的核心,经过多年的努力,年轻化在中科院已不再是一句空话。从数量上来看,90年代初年轻人的比例只占到30%,近两年发展得更快,已超过50%;从质量上来看,45岁以下的有34000多人,其中有博士2000多人,硕士7000多人,本科生近10000人。
人才济济难免带来论资排辈,在中科院1966年毕业的本科生依然大有人在,年轻骨干的比例要增多,只能靠特殊的方法,实行比例调控。
——培养年轻的学科带头人。过去学科带头人主要是以中老年为主,70%—80%在50岁以上,与国际学术界形成鲜明的对比。每每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那些白发苍苍的大多是中国人。而在国外,“爷爷级”的专家学者的位置早已被年轻人取代了。而中国却是几十年一贯制,有人戏称国际学术讨论我们是“爷爷级”对“孙子级”。很难想象,当“爷爷们”离去时,“晚辈们”能否接得上。现在陆续培养的一批青年学科带头人,毕竟还是少数。所以培养一大批学科带头人,让他们走向世界,应该说是当务之急。“百人计划”出台对此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吸收新鲜血液,以新换旧。从1993年来看,中科院共招收研究生1659名,是最近几年成绩最好的一年,完成了计划的103.2%。录取博士生702名,全院45个单位第一次自筹资金招收研究生91名,还首次录取澳门地区研究生4名,这些都为中科院人才库注入了新的活力。
——设立青年科学家奖。到目前为止已经组织了三届青年科学家奖的评选工作,有80位年轻人进入科学家的行列,科学家不再是“白发老人”形象。
——实行搭配政策,给青年人创造环境,要成立课题组,必须保证有1/3年轻人,否则不予申报。特别是重大项目,以及国家级项目,也必须保证有1/3年轻人。中科院实行强行搭配,把青年人“塞”进课题组,使得不少年轻人走上重要岗位。
——院长基金中设立青年基金,重点偏向年轻人。
总之,在人才战略上,中科院实行了大踏步的改革,让更多的年轻人走上重要岗位,他们要把下个世纪交给年轻人。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腾飞的翅膀
本报记者吴兢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块叫“泡沫铜”的东西。据说,它是新研制出的催化或做电极的好材料。这块“泡沫铜”的主人、毕业刚一年多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青年科研人员罗远辉这样说:“没有‘青年科研基金’,便没有我的‘泡沫铜’。”
在有色金属研究院,一大批青年科研人员都是“青年科研基金”的受益者。
“青年科研基金”自从1989年设立以来,每年都有20万元左右的基金被分送到像罗远辉这样最需要科研经费的青年人手中,为他们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帮助他们飞越座座科学高峰。
有色金属研究院共有2200名职工。其中,青年科研人员860多人,占40%。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仅28岁。这些人才,正是有色金属研究院未来的希望。
为了让青年科研人员早日挑大梁,有色金属研究院从1989年以来,每年均从院科研经费中拨出10%,专项设定为“青年科研基金”,专为35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提供科研经费,让他们有机会独立承担科研项目。
“青年科研基金”的发送,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先由35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自行申请;再由院学术权威机构组成评委会,由申请人进行答辩;通过答辩的,便取得基金的发送资格。
在此过程中,最精彩的是庄严而激烈的“申请基金答辩会”。担任评委的是各学科领域中的青年专家、骨干。各申请人则“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对自己的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和前景作最充分的论述。“青年科研基金”带给了青年展示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公平的竞争中加快成长的步伐。
从最开始申请人尚不足10名,到1992年的39名,1993年的56名,申请“青年科研基金”的科研人员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青年科研人员坚定了自己献身科学的决心,越来越多的青年科研人员在锻炼中走向独立和成熟。
虽然基金并不充裕,但却力保每一份都用在“刀刃”上。有色金属研究院的青年学术分会和团委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最佳使用基金,他们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做每一位青年科研人员的朋友,为他们创造公平的机会。
去年,“青年科研基金”发放了19万余元,支持了16个科研项目,涉及采矿、材料、电子、测试等诸多方面,80%获得了成功。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全国青少年植树造林成果喜人
本报讯全国各级共青团组织积极动员和组织亿万青少年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共营建青年绿化工程2342个,青少年林1245万亩。
据悉,各地普遍开展了“爱我中华,绿化神州”、“我与小树同成长”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团队活动。随着林业的综合开发和利用,造林绿化还成为广大青年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有效途径。许多青年林业承包专业户还成为当地林业科技示范户和青年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据不完全统计,两年中各地涌现出青年造林专业户有12.5万个,开发荒山470万亩,有力地推动了青少年造林绿化活动的深入开展。
(龚青农)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人才工程”在北大
郦辛黎明
在北京大学,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仅教授就有730名,博士生导师340名,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0名。
这在中外闻名的著名学府太正常不过了。却也让人担心,年轻的一辈得等到何时才能在人才堆中有“出头之日”?
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在燕园走访一圈,却发现北大不愧其声名和资历,早已将这个问题的解决措施实施了——这就是以“跨世纪学术骨干培养工程”为龙头的一系列“人才工程”。
31岁的光电子学家刘忠范,去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而他只是近5年来北大破格晋升的中青年教师中的1/200。
此外,33岁的陈章良和36岁的申丹,也成了新增的博士生导师。
北大设立200多万元的“君安——北大科学家奖”,给予在校的中科院院士和文科著名学者每月1000元的奖励,博士生导师每月500元的奖励。还有分别是100万元的“21世纪人才奖励基金”和“跨世纪中青年优秀人才培养基金”,用以资助中青年优秀人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版论文、专著,购置小型仪器设备及津贴。
早在1992年年初,北大就出台实施造就年轻教师的8项措施,如实行学术津贴、博士学位津贴、青年科研基金、出版基金、学术休假等。
目前,北大还建成6栋博士后公寓,使在校博士后全部住上两室一厅的新居。
事业上“有用武之地”,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北大可以说是人才的理想的家。这得归功于北大上上下下对人才的重视、培养及开发意识。最近,学校还专门成立了选拔、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的领导机构,制定选拔标准,并设立人才开发办公室,具体负责人才的发现、引进、选拔、培养、使用等工作。
不拘一格选人才,北大“纳贤”有多种渠道。一是从本校教师中发现、选拔、培养年轻学术带头人;二是从本校毕业的博士和博士后人员中选拔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三是从国内各相关学科中选聘社会公认的学术带头人;四是从国外招聘具有真才实学和发展前途的出国留学人员。
是金子就会发光,是人才就会得到人才的待遇——难怪近几年先后有60位海外博士回北大任教,眼下还有一批留学人员正与北大积极联系,希望到此一展才华。(北京青年报供稿)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春絮语

  逆境、顺境与成材
朱思雄
前几日,几个年轻的同事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尝试着自己出趟门,不要人接待,食宿、活动一切自理,同自己较量较量,看有何滋味。然而,就是这看似寻常的举动,却也有人赞赏,有人惊愕。
如今这些从家门走进校门,再直接走进社会大门的年轻人,常常招来异样的眼光:阅历浅,经验少,生活能力差。有人把现在的年轻人看作是“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潜台词是:经不住风吹雨打。
现在的年轻人是在蜜罐中长大的,这是实情。因为他们赶上了好时候,生活在一个甜蜜的社会、甜蜜的时代,社会和时代为他们创造了甜蜜的生活,他们的确是幸运的。
对现代的年轻人来说,“蜜罐”真是与生俱来,是社会、是长辈们为他们辛勤构筑的。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氛围和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没什么不对;对年轻人来说,也没什么不好。
蜜罐中长大的孩子难道都被惯坏了?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应当说,现代的年轻人和以往封闭年代的年轻人相比,所经历、所知道、所懂得的东西要多得多。改革的时代,是个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从小所经历的事情、所面对的问题和生存的环境与他们的上辈大相径庭。如果我们非要以过来人的姿态去要求现代的年轻人,以为一定要经历以往年轻人所经历的艰难岁月,才能认识社会、了解人生,才算是经受了锻炼,似乎显得太苛刻了。应该看到,现代的年轻人,他们的责任,他们的使命,应与他们所处时代相适应。让他们多吃点“忆苦饭”也未尝不可,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得懂得改革、发展的艰辛。
有没有甘愿把自己封闭在蜜罐中的年轻人呢?谁也不敢说没有。但是,弱不经风的豆芽菜、不谙世事的愣头小子,也不是蜜罐一样的时代所独有的。
我们民族素来推崇逆境成材,但我们绝不能以为只有逆境才能成材。实际上,大多数人才,还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
经验告诉我们,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总是在不断接受许多的同时,也在感知许多、学会许多。不久前,我去广西玉林采访,玉柴东明大厦的一位副总经理告诉我:他们培训服务员的一条途径是,让未上岗的服务员先去比较规范的星级饭店接受服务,让服务员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认清哪些是规范的,哪些是不规范的,在被服务中学会服务。
其实,在蜜罐中长大的现代青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确实被给予和享受了许多许多,与此同时,他们也学会了许多许多。
我甚至敢说:为一代又一代创造更加甜蜜的生活,正是大多数年轻人的共同志向。这不仅现在如此,将来亦会是如此!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孙建成的事业——
没有顶点只有明天
胡晓梦
1982年8月,一个高个、精瘦的小伙揣着山东工业大学的毕业证书,走进了山东曲阜水泥厂的大门。这年,他21岁。
厂里的工人很快发现,从这个年轻人身上,既看不到大学生的傲气,也没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他也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埋头于电机、电器的修理、改造、安装工作。他那勤奋好学,每干一行都要出彩的表现,赢得了人们的心。在1988年的投标竞争中,他以98%的票数当选为厂长。他叫孙建成。
为了让这个只有十几万吨生产能力的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重振雄风,孙建成以转换机制为突破口,努力增强企业科技含量,走内涵与外延同步发展之路。1992年初,他根据满负荷工作和实际生产的需要,重新确定各机构的设置、各岗位的责任,对干部实行聘任制,凭实绩定升降;对职工实行合同制,凭专长定岗位;对车间、科室及厂属经济实体实行目标责任制,根据每月完成情况定收入、定奖惩;同时,严格以法治厂,利用厂内劳务市场让企业职工始终处于动态管理之中,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选择、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
孙建成活跃了劳动力后的第二步棋就是实施科技兴厂战略。他多次上北京、去济南、赴青岛,请技术、探信息、筹资金,日夜兼程,常常吃在路上睡在车上,就连自己的母亲和岳父病重住院都无暇顾及。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他带领职工克服了资金、技术等多项困难,提前一年于1993年6月圆满完成了投资3500万元的济宁市重点技改工程,节省资金近千万元,形成年产50万吨的生产规模,根治了粉尘污染,淘汰了老设备、老工艺,实现了生产过程微机控制、科室办公自动化、重点岗位电视监控,受到了国家和省建材局领导的高度赞誉。
随着生产力要素的活跃,企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一向靠“省优、部优、省免检”产品这张“王牌”过日子的曲阜水泥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愈来愈觉得被动。孙建成以变应变,及时确立了“以市场反馈调节生产管理,以一流服务占领两大市场”的思路,内抓全面质量管理,亲自组织编写了新的《企业管理标准》、《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对外广设服务机构,建立信息网点,进一步缩短了企业与市场的距离。去年,他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将散装水泥产量由20%提高到35%,成为鲁西南推广散装水泥的排头兵。同时,针对变化了的行情,不断拓展南方市场,并作为国家水泥出口定点厂家,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发力度,全年实现利税比上年增长112%。
水泥厂生产水泥这似乎是天经地义之事;然而,孙建成从不拘泥于某种定式,他确立了“以水泥生产为龙头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先后建起了编织袋厂、曲阜大酒店等经济实体,年创利润200余万元,既解决了富余人员就业问题,又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孙建成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常说:“事业没有顶点,只有明天。”他的目标是把曲阜水泥厂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水泥企业。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股份嫁妆
秦筱
3月1日,湖北省阳新县白沙镇八一村女青年梁士秀把自己的4000元钱送到婆家土库村的股份制石材厂入股,作为自己的嫁妆,喜得公婆合不拢嘴。目前,像梁士秀这样结婚不铺张浪费,把股份做嫁妆,已成为该县女青年的新时尚。
过去,这里的女青年结婚,总是比谁陪嫁的东西多,谁摆的酒席多。结婚少则花费几千元,多则上万元。随着农村股份制企业热的兴起,不少女青年意识到,为了婚后有个幸福的生活,应该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开发家乡的资源,这才是致富的路子。在一些回乡打工妹的带领下,姐妹们争办股份嫁妆的劲头越来越高。该县团委也及时向全县女团员青年提出了“结婚不搞浪费铺张,争办股份嫁妆”的倡议,在青年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据统计:从1993年元月至今,全县已有800位女青年办了股份嫁妆。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连日来,湖南、浙江等十多个省的民工像潮水一样涌进海南。据不完全统计,到3月底,进海口的民工已达10多万,远远超过当地用工的需要。有关方面呼吁各地民工不要盲目涌向海南。冯文忠摄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小小志愿者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怡安街小学是省市命名的助残先进集体和学雷锋先进集体。目前,全校师生又积极投身到“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中。这几位正在清扫街道的小学生听说要给他们拍照,便欢呼着涌向镜头。高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