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周末)
专栏:

  中央歌剧院
在困境中求发展
蒋力
新中国的歌剧事业曾走过辉煌的历程,一大批中国歌剧的名作传诵至今。但近些年,观众的锐减、经费的奇缺、文化市场选择的偏颇,使歌剧的地位一落千丈。各歌剧艺术团体如何面对这一现实?
《楚霸王》和《鬼雄》
一个多月前,一台名为《楚霸王》的歌剧新作由上海歌剧舞剧院推上舞台。作曲家金湘带着他的总谱专程从美返国,赴沪执棒指挥此戏,他的夫人、原中央歌剧院导演李稻川出任此戏导演。公演之后,上海市副市长龚学平亲自出面,恳请社会各方资助《楚霸王》,使此戏在今年5月举行的上海艺术节上能再次亮相。数家单位凑集的30万元当场敲定。
非只金湘一人对项羽情有独钟,就在演出《楚霸王》的上海歌剧舞剧院里,有一位年近六旬、已经退休的音乐家萧白,大半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歌剧事业。他历时4年创作的歌剧《鬼雄》刚完稿不久,那厚厚的一摞总谱,用他自己的话说,怎么也有几公斤重。作为歌剧创作同行的中央歌剧院院长王世光,深知写歌剧之难之苦,看了这一摞总谱,只说了一句话:“太不易了,我们接下来了!”4月16、17日,歌剧《鬼雄》音乐会将由中央歌剧院在北京音乐厅隆重推出。虽说音乐会只是部分唱段,并非整出歌剧,但就目前歌剧院的状况而言,已是幸事,资助这台歌剧新作音乐会的是中国国际广告公司。
两部歌剧,准确说都是出自中国艺术家之手的民族新歌剧,且不说从立意、构思、创作到排练要花费多长时间和多少精力,仅公演就需一大笔费用。恰恰是这个“钱”字,困扰着歌剧事业的双腿,使它愈来愈蹒跚难行。看来,歌剧在走出低谷的过程中,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
人穷志不短
歌剧,是一门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包括的艺术门类之广,决定了从创作到演出的造价之高。五六十年代排演新歌剧,往往是政府文化部门拨款保底,无后顾之忧;而今排歌剧,拨款有限,筹款任重,钱不到位戏就开不了台。3年前,俄罗斯导演安西莫夫来京执导歌剧《驯悍记》时,歌剧院的新办公楼和排练厅尚未盖好,隆冬,只能在生着两个大炉子还嫌冷的库房里排戏。安西莫夫说:“这环境尽管很苦,但这里聚集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我到过世界上不少歌剧院,很少有歌剧院拥有这么强的声乐力量。”
缺钱的窘困,歌剧院的人心里最清楚;找钱的辛劳,一点也不亚于创作歌剧的艰难。1993年3月,歌剧院一支30余人的小分队长途跋涉,来到广西和贵州交界处的崇山之间,演出了一台歌舞晚会。晚会格调不失高雅,选自歌剧的作品却不能占太大比例。演出获利1万元,收入大部分都交给歌剧院,目的是为排演歌剧积蓄资金。这种赴外地演出的形式已持续10年,小队领队金纪广说:“我们的演出形式对歌剧院来说是扬短避长,我们耻于谈钱,但又不能不谈钱。”
帮帮歌剧事业
在中央歌剧院的生存出现危机的时候,有眼光的企业家伸出了热情的双手。
1993年6月,企业家王彬出资,“歌剧瑰宝”音乐会出台。
12月,河北唐山富豪公司5年向中央歌剧院资助300万元的签字仪式在石家庄举行。对方的条件是:以中央歌剧院下属富豪艺术团为名的小队每年为“富豪”的客户和兄弟单位演出15场,费用均出自每年的60万元之内。这样算下来,协作的结果是歌剧院每年可净挣30万元。数目不大,积少成多,总比捉襟见肘强。
1994年正月初一子夜,中央歌剧院150余人登车南下广州。尽管车上空空荡荡,这些艺术家却没有一个人到餐车去吃饭,他们甚至连送到硬卧车厢的盒饭也不敢问津。就是这些吃了一路方便面的艺术家们,几天后在广州友谊剧院连演3场《茶花女》和一场“歌剧瑰宝”音乐会。阔别33年,《茶花女》与广州观众再度见面,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随后20天里,小队在广东辗转各地,演出16场。若不是广东省广美佛宝矿泉有限公司资助百余万元,这次南下演大歌剧根本无法想象。
4年来,萧白与老友王健合作《鬼雄》,仅往来通信即达200封之多。王健,62岁的词作家,与谷建芬成功合作的170余首歌曲奠定了她在音乐文学界的地位。但她认为,作为歌词作者,最高成就应是歌剧创作。为了艺术和友情,她和萧白以心血筑成了《鬼雄》歌剧脚本。而萧白认真总结了歌剧创作得失,研究了30余部西洋歌剧经典名作和现阶段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希望在《鬼雄》中完成自己创作上的又一次飞跃。他更清楚,如果没有经济资助,那厚厚的总谱就无异于一堆废纸。于是,他有意接触外界,宣讲歌剧价值,在与中国国际广告公司几位有心人的接触中,双方的想法逐渐达到了共识。
“国广”公司的李西沙表示,他们愿在推广精神产品、创造和引导精神消费方面稍尽绵薄。他说: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倡导下,严肃音乐市场的开发正渐成气候,目前企业界关注于此的还不算多,其实,在宣传民族文化、树立企业文化形象等方面都有文章可做。他希望同仁共助,促使整部《鬼雄》歌剧早日搬上舞台。
歌剧剧场何时动工?
偌大个北京,星级宾馆饭店林立,但至今尚无一座歌剧剧场。位于东二环路边歌剧院办公楼北侧的空地,位置优越,早已选定为歌剧剧场场址,但迟迟未能上马。也许,提供一座正式的歌剧剧场,让人们在完美的环境中欣赏歌剧艺术,还不是目前文化建设中的当务之需?40年的历史,三代艺术家的实践积累,正值中年成熟期的中央歌剧院,怎样才能在新的社会文化构架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呢?
王世光院长认为,歌剧演出,尤其是歌剧新剧目的上演,已经出现一种新型的整体格局,作家作品、艺术院团的各种人才、演出场所、社会各方的关注和投资,缺一不可。他期望相关诸方在这一整体格局中寻求共性、互尊自谦。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王世光亦与一些文化界委员一起联名提案,呼吁政府为企业赞助文化提供优惠政策。
当然,处于转型期的歌剧事业,要做的事远远不止这些,歌剧市场的基础在哪里,群众基础怎样建立,如何形成歌剧市场并从市场上获取效益,都有待认真探索。中国歌剧这篇大文章,正期待着众人携手去合作绘就。


第8版(周末)
专栏:

  沙汀成名作被搬上荧屏
我国已故著名老作家沙汀成名作《在其香居茶馆里》和《一个秋天晚上》,由四川省电视台搬上荧屏,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这两部电视剧的创作人员(编剧吴因易,导演马功保,监制李达明)自始至终把握原著的精髓,尊重艺术规律,在深化主题,开掘内涵,展示巴蜀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方面,下了大功夫,使两剧在人物塑造、民俗民风展示以及故事表述上都有发展和创造。在4月12日北京召开的看片研讨会上,到会的著名作家、评论家、电视界人士对该片改编的成功,给予充分评价。电视剧组对沙老的另一篇名著《淘金记》也正在改编摄制中。(巴影)


第8版(周末)
专栏:

  东方时空的启示
安地
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推出快一年了。作为中央电视台一年前节目改革的一项重点举措,应该说这一炮是打响了的。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收视率较高,而且质量还在不断提高的大型专栏节目,更在于它的节目制作方式、它的专业化的节目风格,体现了一种健全的电视观念和电视语言,代表了一种契合时代的电视文化潮流。

电视业主要是以娱乐性功能而进入人们的生活的,这其实是全世界电视业在童年时共同的起点。随着电视传播技术和手段的日益先进,电视文化势必涵盖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它的作用和影响将辐射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已被电视业发达的国家所证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发达的电视业不仅仅是拥有现代化的技术装备,还必须有相应的操作和经营手段(包括文化的和商业的),才能使之高效率地传播各类信息。《东方时空》制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有这方面的自觉意识并稳健地付诸实施。
他们首先把节目的宗旨和风格确定为综合性和纪实性的,这一点尤其明智。今天的电视传播技术区别于电影,不仅在于它能让观众坐在家中就可以看到色彩鲜艳而清晰的画面,更重要的在于,它能使人们迅速及时甚至当时当刻就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某一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这也是当代电视与早期电视及广播、报纸等媒介的本质区别。应该承认,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还不太发达,电视的技术特长仅仅在转播体育节目和一些重大的政治庆典活动中得以发挥。而时事纪实性节目是直接介入观众生活的,它的成熟发达与否应该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电视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东方时空》节目的出现可谓是时适势。

作为当代接受面最广的大众传媒,电视节目理应把镜头对准最广大的普通人及他们的兴趣所在。而要在这一点上有所作为,也并非轻而易举,它不仅需要树立明确的观念,更需要对社会生活有一种职业化的敏感加上平常人的心态。这一点对今天中国电视界的人来说尤其难得。《东方时空》的可贵之处也正在于此。《焦点时刻》和《生活空间》两个栏目的编导,在捕捉社会热点新闻与把握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态上可谓相得益彰。《焦点时刻》对一些热点问题比较深入的报道及跟踪,使观众充分感受到电视传播技术手段所特有的魅力,看后颇有“这才叫电视新闻”之叹。最近中央电视台又在晚间黄金时段开设《焦点访谈》,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可看作是《东方时空·焦点时刻》的翻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未尝不是实验性的《东方时空》如今有了正果。《生活空间》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本栏目的包装色,可以说是这个栏目在摸索改进过程中的神来之笔。在此之前,中国的电视屏幕上还从没有过一个专门让平民百姓露脸的地方(除了电视征婚广告)。尽管并不是每一个观众都有可能走上屏幕,但每个人都仿佛能从这个节目中看到自己——这种完全彻底的世俗化并没有走向庸俗,而是充满了温厚的人情味,其中也不乏这个大变革时代里,人们平凡的生活周遭所潜含的一些新观念、新感受。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种观念和感受从来不是通过电视以外的语言来表现的。这也许是种自觉的风格化的追求,但愿这种自觉能成为电视界普遍的意识。

现代电视文化的一个重要产物,也是电视业发达的另一个标志,就是那些对公众的思想观念甚至爱好都有着巨大的支配力和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应该承认,迄今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主持人,而只有一些优秀的电视播音员。就像报纸、杂志、通讯社有自己的名记者和著名的专栏作家一样,电视台也应该着力树立富有感召力的时事新闻节目的主持人。电视是种技术因素很强的传播媒介,它所传达的信息需要一种人格化的载体才更易于被观众认同、接受,节目主持人正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也正是因此,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才不仅需要有明确犀利的观点、敏锐的机智,他还需要被电视台根据大众的感官需求做适当的外包装,诸如风度、学识、举止和身世经历等等。说穿了,他就是传播媒介的明星,是电视时代的英雄。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所提倡的一切正确的价值观应该利用这种艺术化的手段来宣扬,而且会更加容易深入人心。鉴于我国目前电视文化的发展水平,这也许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但是,从整个电视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终归是种手段,可以为各种目的服务。《东方时空》节目在这个环节上,也是从一个现实的起点起步,有意识地循序渐进。比诸时下大多数电视节目主持人几乎不参与节目的选题和采编过程,直到进演播间前才拿到一份台词脚本的状况,《东方时空》则有意让采访记者替代那类通行的所谓“主持人”。据悉,他们的设想是,由这种采访记者中推出名记者,进而推出成熟的节目主持人,最终培养出自己的著名电视评论员。

在今天的各类传播媒介中,电视业的经营成本可谓最高,商业利润也最为丰厚,因而也最需注重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否则难以进一步发展。要办好一个具有创新色彩的综合性专栏节目,若不辅以顺应形势的配套管理(包括人事、制片体制)政策,恐怕也难免受羁绊。据悉,《东方时空》节目组的节目制作人员采取向社会招聘的方式,用人制度上颇有灵活性;经济上的一部分自主权则使得节目组能够及时确定各种有价值的选题,而不似以往常为物力财力所限,或为其它原因所延搁。否则,观众也就无缘看到前一段时间日内瓦中国复关谈判的即时报道了。
《东方时空》经营一年,其风格、品位已大致定型。对发展至今的我国电视业来说,这或许是初级阶段的终结,但更应为新的起点。


第8版(周末)
专栏:百部爱国主义影片介绍

  董存瑞
一九四五年,年轻的董存瑞参加了人民军队,在枪林弹雨中逐渐成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四八年,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我军被敌人的一座暗堡所阻,伤亡严重。董存瑞见此情形,手持炸药包冲到暗堡下,但无支撑炸药包之处,为保证战斗胜利,减少战友的伤亡,他毅然托起炸药包,炸毁了敌人暗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
(附图片)
(图为英雄炸暗堡的壮举。)


第8版(周末)
专栏:邮苑

  长城镶币邮折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北京市郊区邮票公司特制作发行《万里长城镶币邮折》一枚。邮折内容丰富,造型新颖。封面图案为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画稿,由著名邮票设计家万维生先生绘制。图案中下方为“万里长城”四个醒目的烫金大字。折内除镶有“长城纪念张”和“长城铜币”外,还印有北京范围内的四段长城彩印图案,即慕田峪长城、古北口长城、司马台长城、八达岭长城),分别用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区分,与其四景相对应的折内还增贴了四枚长城普通邮票,并加盖风景日戳,与长城四景遥相呼应。邮折已开始编号发行。(柏树亮)


第8版(周末)
专栏:摄影家

  女兵的眼睛
程更新
三月八日,沈玲双喜临门:她一面与女同胞们共度节日,一面向首都观众开启了个人影展的大门。
她给自己的影展取名为“挚爱的眼神”,这是有一番用心的。她的职业是空军汉口医院的主管技师,摄影是爱好。可是,当行家们在军事博物馆展览大厅里欣赏她的作品时,简直难以找到“业余”的痕迹。这成就,皆出于一个字:爱!她爱摄影,几乎到了不惜以健康和生命作代价的程度;她爱军营,一有机会,就深入基层,把镜头对准官兵;她爱人民,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常常在底片上定格;她爱祖国山河,西北沙漠、西南雪峰都曾留下她的脚印。
于是,她的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了,她相继在武汉、广州和北京成功地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览。这对于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摄影家来说,足以让人羡慕了。
(附图片)
图为沈玲的《夜光箭》


第8版(周末)
专栏:乐海泛舟

  让孩子唱孩子的歌
沈敏特
今年初,经过周密的考察和策划,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及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等6个单位联合倡议发起了’94全国少年儿童歌词征集活动。这个活动面对的现实是国际性的社会问题,即少年儿童文化消费成人化的倾向。所以,这次活动的口号是:让孩子唱孩子的歌;目标是:形成一个少年儿童歌曲的热潮。经过紧锣密鼓的策划,加上在北京的一大批老同志和文化界朋友的大力支持,春节后筹备工作基本就绪。
这时候,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冰心老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一直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20年代的《寄小读者》至今仍是老人、成人美好的童年回忆,今天的少年儿童也把“冰心奶奶”当成是他们最尊敬的老老师。冰心老人的书房不像是一个老人的居所,几乎是一个童话世界;在她的书橱里摆满了孩子们自己制作的礼品——小动物、小娃娃和手绘的贺卡。大家都觉得这个活动应该向冰心老人汇报,她一定会支持的。
一天下午,94岁的冰心老人会见了组委会成员,她白发童颜,脸上流露出纯真的微笑,对我们的来到显得高兴。老人的语言和她的头脑一样的清晰:“你们这件事做得好啊!现在很多孩子们唱的歌,不该是孩子们唱的。有些写给孩子唱的歌,还是大人的歌,不像!”随即,她招呼女婿陈教授把她的亲笔题词交给我们,还特别叮嘱:“我的章盖上去没有?”
“让孩子唱孩子的歌”,八个字写得工整而有力,一颗红印也鲜明耀目。老人写的字是有功夫的。这是书法艺术,更是一位蜚声国内外,迈步一个世纪的老人对亿万少年儿童的殷殷关怀。


第8版(周末)
专栏:海外艺苑

  机器与柯拉菲克
苏笑柏
4月12日,应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邀请,德国著名艺术家、超现实主义画派发起人之一柯拉菲克教授来华讲学,并在美院画廊举办个人画展。
著名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坐落在美丽的莱茵河畔。每当河边那座古老的大教堂钟声敲响10下的时候,艺术学院的门卫和在这里呆了一些年头的学生们都知道,柯拉菲克教授一定正推着他那辆自行车,穿过艺术学院长长的走廊,出现在他的工作室门前。在门后挂上红围巾和黑色的外套,便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1点半钟,洗手后打开收音机,从提兜里取出锡箔纸包着的夹层面包和自拌的沙拉。下午的工作继续到5点钟。最后一项是为时20分钟的体操。
柯拉菲克1935年出生于联邦德国一个艺术世家。一条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的街道,或许可以说明其家庭在事业上的成就。他在杜塞尔多夫读了小学、中学和艺术学院。在这里他成为艺术学院的教授,同样也是在这里完成了他的惊世之作《打字机》(1955)。如今,柯拉菲克的绘画作品早已走出他的家乡,为世界各大博物馆所收藏,并在艺术史上被公认为“以一条彻底的开创性的道路,超越了所描绘对象作为机器工具本身的功能”,从而,成为60年代西方绘画领域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柯拉菲克的绘画题材并不神秘,取材往往是一些人们所十分熟悉的日常用品,如打字机、自行车、缝纫机、电缆电话、水龙头等。只是艺术家以他那极为理性的构思、独特的画面构成,及画面本身的制作,赋予了这些日常用品以新的含义。冷冰冰的清晰在这里也找到了幽默。
几乎与所有艺术家不同的是,柯拉菲克的“草图”是画在涂过底料绷在木框上的正式画布上的。事实上,艺术家从来就没有把这块画布简单地当作草图,相反,它们被看作具有独立性的作品。成千成千的木炭线条在画面上被寻找,确定下来,它们交叉重复被修改,再现着艺术家的思路。因此,在陈列他的油画作品的时候,一些博物馆往往也同时展出着这些与成品大小相同的“草图”。可以说,草图上的这些线条记录着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第8版(周末)
专栏:畅销书

  《自制饮品世界》丛书
如法炮制乐趣无穷
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休闲生活。社会生活的内涵,往往包含着更深更广的观念。从事于创造性的劳动,同时又享受着这种自创性劳动的成果,是一种莫大的快愉。
或许正是这种原因,看了《自制饮品世界》丛书,便给人一种创作欲望,又获得乐趣。这套丛书分别从调配鸡尾酒、水果茶、咖啡、果汁饮料入手,一步步向你展示了饮品自制的各种配料和操作步骤,让你在这些不见面的老师的指导下,去领略那种真正的随心所欲乃至于一种“孤芳自赏”的情趣。
但是,别忘了这套丛书都是经过了科学的验证,同时又参考了大量国内外饮品调配资料,而且是有板有眼,事出有因,自然也给人一种可信的依据。特别是内页全部采用彩色图示,辅之以文字说明,无论是作为一种欣赏性图书,还是作为一套实用性强的生活手册,都存在使用价值和保留价值。
当你在这套丛书的指点下,如法炮制这些香浓上口的饮料,家人那亲昵的赞叹,朋友那惊喜的目光,无疑会令你饱领一种自我陶醉的乐趣。
这套丛书包括:《咖啡世界》、《水果茶》、《鸡尾酒》、《果汁调配法》等,牛角刀编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四川希望书店供稿)


第8版(周末)
专栏:

  著名歌唱家首唱曲和成名曲展开幕
▲抗日将士出征歌;马儿啊,你慢些走;英雄赞歌;洪湖水浪打浪;南泥湾;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十月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达坂城的姑娘;草原之夜;十五的月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间,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民族歌曲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而今,为继续传播民族音乐,文化部东方华夏艺术中心组织以上数十首中华金曲的演唱者才旦卓玛、马玉涛、王昆、李光羲、克里木、罗天婵、蒋大为等资深艺术家及卞小贞、关牧村、关贵敏、远征等中青年歌唱家,从4月份起在全国部分大中城市举办“当代资深著名歌唱家首唱曲和成名曲巡回演出展”活动,首次演出已于4月13日起在上海万人体育馆举行,作为纪念上海解放45周年的“中国著名歌唱家演唱会”。巡回演出结束后还将在首都公演。(英芙)


第8版(周末)
专栏:

中央芭蕾舞团送戏上清华
▲中央芭蕾舞团最近到清华大学,为师生做了专场精彩表演。推广芭蕾艺术,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芭蕾舞,喜爱芭蕾舞,一直是中国芭蕾艺术家努力的目标。这次送“戏”上门,即意在从校园做起,培养新一代的芭蕾观众。开幕前和节目间,艺术家们还介绍了一些欣赏芭蕾的知识。主要演员冯英、王才军、王珊、徐刚、李颜、蒋梅、梁靖、孙杰都参加了此次演出。       (北宪)


第8版(周末)
专栏:天地一瞬

秋声(雕塑)朱成(四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