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自乡村的报告·收入篇(三)

  中部:农民看重土地上的产量,也看重土地上的收入。稳定粮棉生产的希望究竟在哪里?请看——
合群村访谈录
本报记者刘鲜日
3月的湖南,晴日里夹带几分寒意。记者来到收入属中等水平的湖南省澧县张公庙乡合群村,一路走门串户,与农民兄弟聊天,与基层干部闲扯,着实感受到广大农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都种田,收入差别究竟有多大?
当记者问到农民的种田态度时,村党支部书记刘声平说,种田是农民的看家本领,他们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同样都在种地,结果却大不一样。
与记者同行的县委办公室主任姚景平帮助刘声平算了一笔帐:合群村1900亩耕地,1730口人,平均每人1.1亩地。如果全部种水稻,按现在的单产水平和粮食价格,年人均收粮600公斤左右,折合500来元钱。这样,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只落得个吃饱饭。换一种安排,如果把这些田全种上棉花,搞精耕细作,亩产皮棉100公斤不成问题,按每公斤皮棉卖8元钱计算,人均收入可比种水稻多300元。如果水稻、棉花各种一半,结果也比全种水稻要好得多。
合群村的村民们看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反映到他们的种植结构中去。今年,这个村只有120亩田种水稻,其余的1780亩全种上了棉花。
我们来到村民刘家启家里,主人很忙碌地接待了我们。刘家启当过会计,有文化,家里的经济帐一笔一笔算得明明白白,当然也就把自家的田安排得紧紧凑凑。他一家四口人承包了5亩田,冬春之交种一季油菜,收入1200元;接着种棉花,可收入4000元;在棉田里套种辣椒,又可收入三四千元。另外,他也利用田边、地头种蔬菜,还能卖个千把元。这样,刘家启的5亩地一年毛收入能达到一万元以上。刘家启说:“如果没有好的盘算,种田是不会有钱赚的。”
相比之下,宋泽双家的情况就不大一样。这是个有10口人的大家庭,只承包6亩田,由常年在家的4个女劳力管理和经营。她们在田里种棉花,收了棉花再种油菜或小麦,没有刘家启那样的精打细算,亩均毛收入在1000元上下,比刘家启少很多。
在合群村,宋泽双一家的情况更有代表性。因为大部分农民的种田,都是年复一年地收了棉花种油菜,收了油菜种棉花。以至于这个村没有几家真正靠种田致富的。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种田费力不小,收益较低,所以,不少农民说:田,就那么个种法,要增收,找别的门路。那么——
    在种田以外,其他收入到底有多少?
我们再来看看宋泽双家的另外一部分收入。8个劳力有4个是男的,都在责任田以外做事挣钱。宋老汉原是个石匠,便用其所长搞了个路桥施工队,这几年专门承包县内公路段的道路桥梁小工程。几个儿子都在一块儿干,每年弄两三万元不成问题。他说:“如果我们一家男男女女8个劳力都挤在田里打土块,只能混个养家糊口。现在我家有4台彩电、12间新房子,现代化的家具都齐全,这靠种田是做不到的。”看来,宋泽双致富的诀窍,并不是将土地弃耕,而是把一部分劳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另寻挣钱的门路。
刘家启家的经营是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围绕土地搞养殖、加工和贩运。他家里养一头母猪和两头大肉猪;看到大家都种棉花,他又买了两台轧花车,常年搞加工,还巧用信息每年做几笔农产品贩卖生意。刘家启说:“尽管这些都是副业,但每年的副业收入加起能有12000元左右,比种田的主业收入还要多。”
刘可知,今年40岁,家有4亩责任田,靠种植棉花和桔子能勉勉强强吃饱肚子。他人很聪明,学到了不少技术,便从1985年起大胆到县里的集体企业搞承包,赚了一些钱。去年,他又办了一个精密电子陶瓷厂,据说,有了这个企业,他每年赚个三四十万元不成问题,比种田获得的收入不知要高多少倍。
死守土地、没有别的挣钱门路的人,家境就差得远了。比如肖超银,一年到头只种几亩田,因为家底薄,田里投入的化肥、农药不足,所以产量低、收入少。连给爱人治病的钱都没有,孩子读书交学费也很困难,更谈不上改善生活条件了。这样的情况在这个粮棉主产区也不是个别的。合群村人均收入不到900元,土地以外的收入大约占一半。这说明,土地增收有学问,土地之外的增收更是门路宽广。但是,农民离开土地去挣钱,会不会影响粮棉的生产?
    稳定粮棉的希望在于增产也能增收
在合群村,我们发现这里没有一块土地被抛荒,连田埂地边也都种满了。乡党委书记刘伊锋说:“中央稳定粮棉的每一项政策在农民中间都能引起强烈的反应,今年提高粮棉收购价格的消息一传出,农民春耕生产的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像合群村这种经济并不发达的地方,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仍然很大。同时,市场经济的某些新的意识正在渗透进来,农民种地开始学会计算投入和产出,计算能赚多少钱。因此,稳定粮棉生产的关键在于,让农民在增产的同时也能增收。
增收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在合群村,我们发现,农民最关心的是粮棉的价格。记者曾问一个中年农民,希望有什么样的政策,他回答说:“粮食、棉花大大地提价。”
应当说,适当提高粮棉收购价格,缩小“剪刀差”,是一个让农民增收的办法。这些年,合群村的农民从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中的确得到了一些好处。不过,对经济问题稍有研究的人明白,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涨价来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我国农产品价格已经接近国际市场价格,个别品种甚至还要高一些。提价的潜力已经不大。更何况农产品价格上涨过猛,还会连带整个市场物价水平上涨。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使农民增收呢?从合群村的情况看,有!
一个办法是依托种植业搞加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种、养、加相结合。加工可以使土地的价值成倍地增加。比如刘家启一家,用这个办法在一亩田里挣回了2000元,比一般农户高一倍多。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一种迹象,即让剩余劳动力逐渐离开土地从事他业。种地的人减少了,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收入自然也会增加。宋泽双家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实例。在土地以外的地方去挣钱,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而且提高了单个种田者的劳动生产率。
就粮棉抓粮棉,难能实现真正的稳定。稳定粮棉的希望,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土地以外。我们就是带着这个想法离开合群村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股份合作制在农村

  股份合作制:农村经济的新生点
吴昭仁
发端于安徽省凤阳县、肥西县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创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先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农业获得了巨大发展,举世瞩目。
近两三年,一些地方农村又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对传统集体经济产权制度进行改造,这是继家庭承包制之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进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新生长点。
有人说股份合作制非驴非马。其实非驴非马有什么不好呢?它是骡子,新品种,具有杂交优势。股份合作制与传统的合作制不同:合作制是一人一票,股份合作制要兼顾股份;传统合作制只保息不分红(收入来源为按劳分配、互惠返还、股息),而股份合作制是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允许分红;合作制是进退自由,股份合作制不允许退股;合作制限制入社身份,集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于一身,而股份合作制允许分离,可以既是股东又是劳动者,也可以只投资不参加这里的劳动。当然,股份制与合作制的内涵更不一样,突出不同的是:股份制认资不认人,合作制认人也认资;股份制鼓励资本流动,合作制社区性、福利性、公平性较浓。股份合作制的“杂交优势”就在这里:既注入了股份制机理,又保存着合作制内涵。
阜阳农村改革试验区1989年就开始试验股份合作制,现在已有较规范的股份合作制企业1500家;另外还有不太规范的股份合作企业5000家。形式多样,有个体、私营企业联合型,有合股、合伙企业进化型,有乡村集体和城镇二轻企业转化型,有新办企业一次到位型,也有多种经济成份混合型。为什么阜阳成为安徽省率先推行股份合作制的地区呢?这是因为阜阳是个传统农区,城市化程度极低,经济基础薄弱,80年代初原有乡村集体企业几乎是空白,农民利用包产到户后的劳动剩余发展二、三产业,多是从那些不起眼的、被人看不起的小商品起步,穷地方采取穷办法,户办、联户办搞起来的。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业主普遍感到诸多问题一家一户办不了,因而萌发了股份合作的念头。
股份合作制至少有四个好处:有利于明晰产权,解决集体经济财产权属不清问题;有利于多方面集聚资金,扩大生产;有利于输入现代管理因素,加强廉政建设;有利于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我认为,股份合作制完全适合类似安徽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加快推广。第一,新办乡镇企业(包括荒山、荒水开发)都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不要再办那种产权虚置的乡、村集体企业和产权模糊的挂靠企业以及松散不定的合伙企业。第二,对原有集体企业,特别是城郊型和实力较强的地方,应尽快用股份合作制加以改造,使集体财产真正成为社区内农民共同所有,防止平调、萎缩和异化。第三,扶贫方法要改进,扶贫资金不一定都发到贫困乡村,可以在邻近的中心城镇办股份合作企业,给集体以相应股份,录用贫困村组劳力进厂务工,实行易地扶贫。这样既可解决贫困乡村人才、技术缺乏问题,又能促进后进地区劳力转移和人口外迁,对集体和农户都有好处。第四,土地股份合作是好事,但要讲条件,尤其是成立社区性土地股份合作社要慎重,安徽省大部分农村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因此除个别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试点外,要切忌拔苗助长,以免影响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稳定。
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是,集体财产量化到户的具体政策。不少地方实行三在村(户口、居住、劳动在本村)五不准(不准继承、转让、入股、抵押和出卖),三两年调整一次,增人增股,死亡及迁出者即丧失股权。我不赞成这种做法。我认为,农村改革的方向应是走向开放,打破社区封闭,促进劳力转移和要素的优化组合,捅开城乡二元结构,减少农民,最终消灭城乡差别。当然,改革只能渐进,要照顾农民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农民担心能人把财产带跑了,而他们要在故土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子孙后代何以生存?所以不让财产流动。我想,可以参考耕地承包期30年不变,在此期间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思路,在划分股权时,集体留股30%,余下70%按现有人口一次量化到户,允许继承、转让和自行处置。今后每若干年进行一次调整,已经量化到户的股权不变,对新增人口在集体股的增值份额中给予补偿。这既体现了股份制的流动性,又保留了合作制的社区福利性。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随笔

  把优质农产品送出国门
周泓洋
最近,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和中国农业展览馆共同组团,代表中国赴德国参加’94柏林绿色周国际农业博览会。展览期间,在柏林掀起了一股不小的“中国热”,德国总统魏茨泽克说:明年我的任期已满,即使不当总统,只要你们来,我一定参加。
为什么这次博览会受此礼遇?参展产品的独特优质是一个方面。不过,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柏林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的专题新闻所说,“在西门子与大众汽车两大公司之后,大批的中小企业也希望和中国的中小企业合作……如果现在不在远东这个广大的市场上迈出第一步的话,将来是很难占领这个日益繁荣的市场的。”
这是问题的关键。
发达国家的眼睛逐渐转向东方这个庞大的市场。这是一个契机。如何抓住这个契机,借以发展我国的创汇农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首先是有无农产品走出国门的可能。这次柏林国际农产品博览会提供的消息表明,中国的农产品是完全可以在国际市场占一席之地的。
其次是农民想不想卖。这似乎应该不是问题。因为我们近年一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创汇农业,通过出口增加农民收入。有一个问题需解决,就是某些外贸企业在国内收购时压级压价,生产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入。农民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再次是怎么卖的问题。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外贸、粮食、农业各搞各的,各省自成一体。在利润的驱使下,这样的局面势必造成农产品贸易在卖方市场时,各经营单位就不顾国内需求,争相抬价;而变成买方市场时,又竞相压价,造成自我损耗。
最后是卖什么的问题。从这次赴柏林参展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旧以土特产品见长。有些产品销售价格是国内市场的几倍。而加工食品却少有问津者。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食品加工水平离国际市场的要求相差很远。
让优质的土特产品走出国门,把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引进来,提高食品加工水平。我们非走这一步不可。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减少快速中的负作用
——安阳市发展乡镇企业纪实
新华社记者解国记
缩小中西部与东部的经济差距,不能不加快中西部的发展。而追逐快速,又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其中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统计水分和效益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从河南省安阳市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1989年,安阳市的乡镇企业总产值才34亿元,1993年已猛增到172亿元,实现税利也由4亿元猛增到15.95亿元。其年均发展速度高出全国同期30多个百分点,人均创造税金是河南其他市地的两倍多。可以说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快速度。但却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自始至终比较健康。这不能不说是他们一开始就注意消除负面影响的功效。
让“骨头”性企业占大头。乡镇企业点多面广,“兵种”复杂,统计力量的不足,规范化训练的欠缺,都有可能造成产值数据反映中的水分。为了打牢乡镇企业的根基,安阳特别强调发展看得见摸得着的“骨头”性企业——乡村两级工业。在总产值中,百万元产值的村子,村一级集体工业一般占到40%以上。亿元产值乡中,乡办工业占到10%以上。这样使各地乡镇企业都注重了“骨头”性企业的发展,与“骨头”配套的企业也随之同步发展。这样一来,今天有、明天无,表面有、实际上难说的成分大大减少。
对一些无多大意义的产值数字进行“改造”。如建筑业,国家、省里规定,都是把建筑物的整体造价作为产值。据工程开始时的1990年统计,在全省劳务输出人数中,光安阳有组织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几乎占了一半,其中林县占了1/4。要按建筑物整体造价算,这个产值大得不得了。安阳市认为,这种产值不能与工业品产值相提并论,按产值统计不够格。于是规定,建筑物的整体造价不算产值,其中的劳务收入才算产值。而劳务收入只不过占建筑物总体造价的1/3,统计中的这种办法对于“冲销”水分,产生了重要作用。
严格检查验收。加快发展的压力,使各级领导实际上整天泡在基层的乡镇企业里。加上市委、县委领导人下基层不打招呼,一脚迈进乡村组户考察摸底,所以虚虚假假的东西很难躲身。谁搞点什么名堂,往往会立马露馅。即便如此,为了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安阳市仍然下大力气严格验收,对水分毫不客气。去年初,他们从市委抽调大批既懂经济,又善于发现问题的同志,组成验收组,下去详查“工程”实施情况。结果核减掉一个亿元乡,夯实了各种数据。
避免盲目上马、重复建设。各地在发展乡镇企业中坚持做到“经济热,头脑清”,大上不盲目,快干不蛮干,速度以效益为中心。不少县、乡成立了论证项目的领导小组,分别对乡村投资5万元、10万元及数十万元以上等不同档次的项目,进行考察论证,确认效益可观才上马,不然坚决否掉,毫不怜惜。内黄县后河乡乡镇企业领导小组,曾累计否掉60多个不合适项目,从而保证了村办企业的健康发展。汤阴县韩庄乡论证精当,两年多时间办起40多个厂,个个效益喜人。
从整体上观察,安阳实现了快速发展,几年间便崛起于中部。当然不能说其中没有一些问题。但是它的成就远远大于缺陷。更重要的是,它能适时地采取措施,使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这些对中西部不少地方乡镇企业的发展,恐怕有某种程度的借鉴意义。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造林灭荒”走向规范化标准化
林业部颁发消灭荒山主要指标
本报讯为加强对消灭宜林荒山荒地工作的宏观指导,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林业部日前颁发了《消灭宜林荒山荒地主要指标及其要求》。
继广东省1990年在全国消灭全省宜林荒山荒地之后,又有福建、湖南迈入“灭荒”行列。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到1995年全国将有15个省(市、区)基本消灭宜林荒山,到2000年累计有21个省(市、区)消灭宜林荒山。
林业部制定的《指标》规定,消灭宜林荒山荒地的省,其宜林荒山荒地的剩余率不超过10%,并将全国分为三个不同类型:
一类灭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省(市、区),10亩以上的宜林荒山荒地之和不超过宜林荒山荒地总面积的1%。
二类灭荒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河南、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区、市),20亩以上的宜林荒山荒地面积之和不超过宜林荒山荒地总面积的3%。
三类灭荒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西藏、陕西、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8个省(区),每省30亩以上的宜林荒山荒地面积之和不超过宜林荒山荒地总面积的5%。
同时,林业部对造林技术标准和地类划分等作了具体规定。
(梁成喜)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春耕时节好困惑编辑同志:
我们这里不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都在涨,50公斤尿素卖70元,0.5公斤钾胺磷农药卖到15元,一架铁犁卖到68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3.8%、0.5%和20.8%。面对这些,农民种田积极性又如何呢?
一部分农民受粮食价格上涨的鼓舞,种田积极性高涨,对农业生产资料上涨视为小菜一碟,这主要是一部分青年农民和种粮大户。他们相信粮价也会涨,田种得多,钱自然赚得多。一部分农民对粮食涨价抱着怀疑态度,认为粮价上涨是不可能的。有的报纸说稻谷每50公斤涨到45—50元,粮价这么贵,城乡居民受得住吗?还有一部分农民种田犹豫徘徊。他们拿去年“老皇历”作比较,去年早稻上市每50公斤只卖18元,还需“情面”才能脱手。
见人家购生产资料踊跃,自己不购买,怕过段时间生产资料又涨,自己反而吃亏。买了生产资料投到田里又怕粮价未涨起来等于白扔。买也不是,不买也不是,种田积极性又怎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湖北省武昌县山坡乡高作明)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富裕县采取措施保证粮食生产
本报讯在今年的备耕春耕生产中,黑龙江省富裕县采取有效措施,突出抓好粮食生产,为夺取今年的粮食丰收奠定基础。
近两年,这个县有个别农户一味地扩大经济作物面积,结果粮食产量下降,不仅需要掏“腰包”买粮顶征购任务,而且自家的口粮也得外买,这就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全县粮食的总产。
今年备耕一开始,富裕县委、县政府就采取有效措施,一方面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在提高单产上做文章,以便提高种粮的收入:一是全县落实了高产攻关面积达40万亩,其中比较稳产高产的玉米面积15万亩、小麦面积20万亩、大豆面积15万亩,还落实了中低产田改造面积20万亩;二是积极引进推广使用良种。到目前,全县已备优良种子9500多吨,占总需用量的96%以上;三是积极推广使用水稻旱育稀植新技术和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农艺技术规程。为保证做到这一点,全县从去冬以来共培训农民达6万多人次。
(矫海)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赣南大力发展高效经济林
本报讯经9年的努力,江西赣南350万亩高效经济林开始有效益,1993年实现产值6.8亿元。经济林已成为赣南老区人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自1986年起,赣南在植树造林中,注重大面积发展高效益林业,把单一的造林绿化,变为治山治穷相结合,走防护林经济化,经济林防护化,林、果、茶、药用林等一起上的综合开发之路。他们在完成造林1400万亩的同时,高质量营造牧用经济林350万亩。其中果园面积59万亩,茶叶10万亩,高产毛竹林130万亩,芳香樟、杜仲、油桐、八角等10万亩,并已全部产生经济效益。目前该区股份制果园已达7.8万亩,已有50万亩柑桔产生效益。(钟世庆)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赵县梨果鲜储业形成规模
本报讯全国优质梨商品生产基地县河北省赵县,年产梨果达1亿多公斤,雪花梨行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外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该县发挥传统梨果生产优势,大力发展果品鲜储业,使该行业成为本县独具特色的一大产业。
赵州雪花梨距今已有1000余年栽培历史。目前,全县梨园面积已达25万亩,年产梨果1亿多公斤,全县现已兴建机制冷库503座,形成全国最大的机制冷库群,年总储量达7000万公斤,年储藏增值1400万元。为满足梨果鲜储纸箱供应,该县还发展了各类包装、造纸、印刷企业100多家,同时,发展梨汁、罐头等较大规模加工企业17家,年加工能力达到740.8万公斤。(赵志勇韩存瑞)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江苏省灌云县开辟了21个多种经营示范区。县委最近作出决定,在县五套班子中建立目标责任制,每个领导成员根据自己分管项目的多少向示范区交纳数量不等的责任保证金。图为费庄蔬菜示范区的农民接过县委副书记袁洪宝的保证金动情地说:“钱虽不多,但我们要的就是这份为民办事的责任心!”程光 范宝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