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网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吴基传
一、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网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当代通信与计算机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经济信息的加工、处理、传递与交流提出了日益迫切的要求。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大力发展各种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把企业推向市场。市场要依据适时、可靠的信息进行运作,企业要依靠灵通准确的信息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所谓搞活市场,就是要搞活物流、财流、人流,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而搞活物流、财流、人流有赖于快速、高效的信息流。信息的畅通可以大大提高人、财、物流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必须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为此,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全国经济运行状况的准确信息,如果对市场运行状况“鼻子不通、耳目不灵”,依据片面的、过时的甚至错误的信息进行宏观调控,经济运行难免要出问题。可以说,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要靠健全的法制,二要靠灵通的经济信息网。
现代电子学与通信技术的进步,为建立经济信息通信网,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推动力。通信与计算机的结合,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使用价值,拓宽了信息处理的应用范围,并产生了远程数据处理、在线数据库检索、电子数据交换、电子信箱、可视图文等等一系列现代通信与信息服务方式。这种技术进步为社会各行业,特别是工商企业提供了一个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改革生产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竞争能力的机会;同时也为通信业开辟了一个富有生机的市场。电信的业务范围已从原来的电话、电报等以人际通信为主要特征的基本电信服务,扩展到包括人机通信和计算机通信在内的高级电信服务。
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我国政府提出了建立国家经济信息网的任务。这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决策。我国的经济信息网由信息资源网和信息通信网组成。信息资源网是指各相关经济信息提供部门和使用部门建立的各种信息库和信息应用系统,信息通信网是在国家公用电信网基础上通过开发网路通信平台使各种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实现联网运行。今后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要求,还将陆续开发各种信息应用系统。建立国家经济信息网任务的提出和实施,必将大大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我国国家公用电信网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为建立经济信息通信网奠定了网路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电信建设加快了步伐。邮电通信能力的增长速度从1985年开始超过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至今一直保持着加速增长的势头。进入“八五”以来,电信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1991、1992两年净增局用交换机683万门,长途电路12.18万条,业务量分别增长40.4%和49.5%。
随着“八五”规划中22条光缆干线、20条数字微波干线和20个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的建成,今明两年我国将初步建成联通全国省会以上城市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九五”期间将继续扩大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基本建成以光纤为骨干的全国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
在光纤数字网迅速发展的基础上,1993年9月,又完成了全国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CHINAPAC)的第一期扩容工程。该网现已覆盖包括所有省会以上城市的267个城市,拥有2万个端口,每个端口速率可达64千比特/秒。节点机间的中继电路根据业务量调用,现已安排了100多条。目前该网已与第一批18个国内信息系统集团用户签约,开始提供数据通信服务,并已与世界20个国家的37个分组交换网实现国际互联。
通达21个省、市的全国高速数字数据骨干网(DDN)第一期工程,将于今年7月投入运行。该网主要用于为各种信息系统提供不同速率的永久或半永久专线数字电路。第一期工程具有2兆比特/秒高速电路776条,其他速率电路2600条。此外,我国移动通信也发展很快,在东部、南部沿海和部分中部省份,蜂窝式移动电话网已覆盖所有市县。现有移动电话用户70万户,并正在实现全国联网。我国现有无线寻呼用户700万左右,已成为世界上拥有寻呼机最多的国家之一。经过十多年投资建设,国家公用电信网无论在规模容量上,还是在技术层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国家调整产业政策的重大成果,它不仅使我国电话、电报、传真等基本信息传递的紧张局面开始得到缓解,也为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网奠定了基础。
   三、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网,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实行通信、电子计算机与信息应用三方面的结合。
建立国家经济信息网是一个涉及到各行各业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要使用包括高速传输、宽带交换、网路管理和传输监控等几乎所有的现代通信技术,并在现有国家通信网的基础上组建;它要使用大量的现代电子工业产品和计算机及其软件技术;它要对信息系统的应用环境和业务要求有深入的了解;它还要求有高度统一的通信规程、技术规范和信息格式。因此,只有通过通信部门、电子工业部门和信息系统应用部门的密切合作才能搞好。一方面,要适当分工,尽量利用好已有的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避免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把有关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协同攻关,尽快把国家经济信息网建设起来。
邮电通信部门肩负着建设国家通信网路基础设施,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通信服务的职责,必须急国家之所急,与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加快国家经济信息通信网的建设。当前我国普及基本电话服务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对经济信息通信的需求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日益迫切,这对邮电通信部门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为此,要从市场需要出发,在继续努力普及电话服务的同时,大力加强数据通信和面向大用户信息系统的通信服务工作。要全面考虑建立国家经济信息通信网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信息通信的要求,制订好通信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以光缆为主体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的建设,加快公众电话网、公用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和移动通信网的建设,为“金桥”、“金关”、“金卡”和其它各种信息处理系统的建立提供高效的信息大通道和可靠的通信平台。
(作者为邮电部部长)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粮食产销应走上法制轨道
陆子修
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粮食购销工作的复杂性、特殊性,决定了国家必须对粮食产销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不仅有利于确保粮食供求总量的平衡,使粮食价格涨落有度,农民有利可图,促进粮食稳定增长,同时,还可以减轻市场自发调节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对粮农和城市居民造成的危害。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要求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用科学的政策来引导和探索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的创新和改革。但是,从我最近走访的百户农民的反映来看,他们对多年来粮食政策的不稳定性、执行政策的随意性和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很有意见。这不仅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而且直接影响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进程。
为此,我认为国家应尽快把有关粮食贸易和农业保护方面的法规制订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把保护农民利益的各项措施纳入法制轨道,依法引导、促进、保障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完善和成熟,确保稳步增产粮食,确保稳定粮食市场。
制订有关法规,在指导思想和把握的原则上,我以为应体现以下几点:
(1)要强化对粮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以利于全社会形成共识。
(2)鼓励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对于产粮大省的产业政策和农业投入,国家应给予倾斜,在法律条文上有纲有目,具有可操作性;尤其对商品粮基地县、市实行扶持政策,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国家每年应给予定量的贴息或低息贷款。对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加工业的建设,应在各方面相应予以支持。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产粮区的积极性,改善生产条件,培育其综合实力,发挥其优势。
(3)要理顺粮食购销体制。在收购方面,国有粮食系统必须掌握足够的粮源;严格执行“保量放价”原则,把保量部分作为政府行为,由政府通过粮食系统与农民签订合同,并继续实行价外加价政策,适当提高其标准,用经济手段保证国家掌握住必要的粮源。另外一部分则由粮食部门通过多渠道从市场上收购。对于城乡的口粮供应以及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补贴,粮食吞吐调节机制,产销区衔接,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收购资金供应,粮食储备调节体系,国有粮食企业运行机制,粮食价格风险基金等,可在总结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探索,逐步加以完善。
(作者为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抓住机遇做好市场这篇大文章
——对西部地区市场建设问题的思考
崔正华
目前,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距离正在日益拉大,本文着重谈谈对西部市场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迎头赶上的动力在市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不仅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最有效地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它不仅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为西部地区迎头赶上,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带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和主导进行社会资源配置的。我国西部大部分省区虽然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于东部发达地区,但有着丰富的矿产、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这就为西部地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确立了雄厚的竞争实力。
其次,市场体系建立过程,本身也是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的过程。西部不发达地区,过去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低,丧失了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西部地区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上,要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根本出路是要尽快建立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企业和劳动者的活力进一步解放出来。
    市场体系发展应适度超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今后,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要更大程度上依靠市场的作用。因此,能否补上提高市场经济体系发育程度这一课,已经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当前,西部市场经济建设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停留在市场经济的萌芽发展阶段,如果仍然按着现有的状态发展,就会进一步拉大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因此,西部地区市场体系的建设应在不脱离实际,量力而行的前提下,适度超前,加快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例如,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要与人才市场结合起来。要打破现行人才市场官办化状况,利用自身优势,吸引人才。
要继续抓好现有市场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城乡集贸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现在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市场体系的基础。今后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要把市场建设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当地支柱产业的发展相结合,重点扩大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老少边穷地区的市场建设要同扶贫开发、发展商品生产相结合。
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要抓住自身的优势,下决心在中心城市和工矿基地城市建设一批大规模、对省内外有较强辐射力和吸引力的生产资料市场,逐步形成各省资源和原材料相互辐射、联合全国的新格局。
流通企业要分门别类,按照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使大多数大、中、小企业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
    加快结构调整改善市场环境
实践已经证明,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的补充,没有它们的发展,市场也是很难发展起来的。西部地区培育市场主体,必须更进一步地大幅度调整所有制结构,采取新的切实有力措施,推动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向生产型、高科技型和外向型发展。
西部地区由于财力有限,大部分地区多数是“吃饭”财政和补贴财政,市场建设只能走多渠道筹措资金的路子。
当前的重点是为市场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彻底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反对不正当竞争,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同时坚持取缔和打击各种违反市场法律法规、破坏市场秩序、影响市场发展的非法活动,保证市场正常运转和加快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腾飞。
              (作者为甘肃省副省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