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真实,才能教育人
——忆康克清大姐
袁荻礼
在朱德故居纪念馆工作期间,数次见到一代女杰康克清大姐,很多感人的情景,至今在眼前萦回。尤其是在1986年7月6日,朱老总逝世十周年,为调整充实展厅的陈列内容,我拜访了康大姐,获益匪浅,难以忘怀。
要实事求是
“大姐,为纪念朱总诞辰100周年,目前我们正在调整充实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几个展厅的内容。”我刚说到这里,康克清同志马上说:“你们的展览一定要实事求是,这是朱老总经常强调的思想。我在电影里看到朱德故居纪念馆的几个镜头,其中几处还应该确切些。如展厅里那个篾书箱,说是朱老总小时候读书背的。书箱那么高,那么大,他能背得动吗?是否经过考证呢?”停了一下,大姐又说:“我看如果真有这个事实,也只能这样介绍:朱德同志小时候背过这样的篾书箱。”
“第一展厅是‘勤劳勇敢的佃农子弟’,反映朱总……”听到这里,大姐又发话了:“电影里还介绍了朱德同志小时候挖的一口琳琅井,是吗?这口井这么深,这么大,他那时还是一个小孩子,能挖得成功吗?”我回答说:“大姐,我们有这方面的史料。”这时她笑了:“我听朱总讲过,当年大天旱,他找到了一块润土,就邀约几个孩子一块儿刨了一口小水井,接着就由大人们去挖凿。”稍停,她又说:“展厅的内容,一定要把事情讲清楚,不要失去了真实性,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教育人。朱总一生最讲实事求是,他的伟大,就是他找到了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你们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把天下的好事都记在他的头上,要真实。”
不突出个人,要表现集体
我向大姐汇报了第二、三、四展厅的内容,这是整个陈列的主体,通过朱总“护国讨袁建奇功”、“旅欧求学”、“反击英舰”、“南昌起义”、“艰苦转战”、“井冈会师”、“创建赣南闽西根据地”、“万里长征”、“八年抗战”、“解放战争”的生平事迹,反映总司令的光辉形象。大姐听后,特别慎重严肃地讲:“你们要记住,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以后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无一不是靠全党的团结,全党的智慧,靠党中央的集体领导。毛泽东思想是老一辈革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朱总一生特别顾全大局,注重团结。你们的展览不能只突出朱总一个人,要表现毛周刘朱等领导集体。”
要朴实,要节约
大姐看了送给她的朱德故居各纪念点照片,特别千叮万嘱:一定要朴实,一定要节约。她说:“朱总一生艰苦朴素,你们办朱总的纪念馆,一定体现朱总的这个作风,切忌不要讲阔气。当前国家还有困难,修得过好,就脱离群众,就不能反映朱老总艰苦朴素的好传统……”
是的,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功高不自居,德高不自显,位高不自私……这正是朱德同志的伟大精神。
尊敬的康大姐,你虽然离我们而去了,然而,你当年驰骋疆场的女将风采,德高望重的革命风范,义正言明的谆谆教导,将永远激励我们为振兴中华去奉献,去战斗。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奋斗与幸福同在
——满怀深情忆王老
铁木尔·达瓦买提
去年3月12日新疆各族人民无比爱戴的王震同志永远地离我们去了。近些天来,怀念逝者的哀思重又漾溢在我的心头,深悠悠、沉甸甸,让我不断去追忆往事,一种排遣不去的感情萦绕在我的笔端,让我不能不写些什么。长歌当哭是在痛定之后,回顾王老在共和国、在新疆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中建立的不朽业绩,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领略王老的战略思想、远大眼光和创业精神,我更加深切地感到我们党和国家失去了一位卓越的领导人,我失去了一位十分敬仰、十分难得的老领导、老同志,因此我对王老的思念也更加深沉。
记得1992年秋天我要去广州,新疆不少老同志知道后纷纷对我说:“代我们去问候王老吧,告诉他新疆人民想念他,盼他早日康复。”我是要去看望王老,替我、更是替新疆的各族人民。临行前,我精心准备了一箱新采摘下的石榴,我想让这汲取新疆天地灵气的水果,带去新疆农牧业丰收的喜讯,带去新疆泥土和水的芬芳,带去新疆人民对王老无比的深情和敬爱。
10月19日到广州的当天,我就赶到王老养病的珠岛宾馆,王老知道我来了非常高兴,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从轮椅上站起来迎接我。望着病魔缠身、白发苍苍的王老,一种沉沉的伤感漫过30多年的岁月涌上我的心头,泪水迷住了我的眼睛,我和王老紧紧拥抱在一起,俩人泪流满面、久久不愿松开。从老人拥我的手臂中我感到前辈不尽的嘱托和厚望。我向王老汇报了新疆的情况,王老很高兴,当我告诉他新疆今年农牧业生产夺取了第15个丰收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时,王老微笑了。当时王老说话已很困难,可他还是尽了很大努力吃力地问我:“苏联解体成独联体后对新疆有没有不利影响,新疆的民族团结现在怎么样?”当得到满意的回答后,王老放心地点点头。在王老最后的日月里,他的心始终还牵挂着新疆。临别时,我紧握着王老的手不愿离去,王老执意要工作人员搀着他送我到门口,我再三地劝阻了。不想珠岛宾馆的这一握竟成了我们的永别。
王老对新疆的感情是深厚的,新疆革命和建设的辉煌成就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也是因为新疆的事业我和王老有了长达30多年的交往,得到了王老许多教诲,也和王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是1950年走上革命道路的,那年5月我被选为托克逊县二区三乡的乡长,开始参加党的减租反霸、土改、普选工作。当时的三乡是乌鲁木齐地委的重点试点乡,学习上面的指示和文件就多,在这里我第一次知道了新疆分局书记王震,看到周围的同志提到王震书记莫不满怀景仰,就很盼望见到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将军。1961年我作为托克逊县的县委书记参加自治区召开的县以上干部7000人大会看见了主席台上就座的王震同志,他那爽朗的笑容、高昂的革命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励着我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的各项工作。1964年我当选自治区副主席和王老的交往就频繁了。这期间我亲身体会到王老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非常重视、非常关心。他多次强调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新疆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的关键,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是新疆的希望。汉族和少数民族干部要互相支持、互相尊重,汉族干部要多承担责任。现在天山南北一大批有知识、会管理的少数民族干部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成为新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王老看到这一切会含笑九泉了。
和王老接触了几十年,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坚强的党性、磊落的人格和必胜的信念。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王老是哪里危险哪上前的铁将军,在和平建设时期他是位哪里艰苦哪里去的开拓先锋,王老的人生字典中没软弱、没退怯,只有一往无前、只有无往而不胜。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主动请缨进军新疆,率部跨青海、越祁连、飞插张掖、解放酒泉,叩响了新疆的大门。随后他又率部进军南北疆,行程3000多公里,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天山、阿尔泰山和帕米尔高原。
王老是新疆解放事业的元勋。王老率领进疆的另一兵团,是曾经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的光荣部队。为了减轻各族人民的负担、解决部队和广大群众切身的生活问题,他再次指挥广大指战员开展大生产运动,发扬南泥湾精神,在天山南北的亘古荒原上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两年多时间垦荒百万亩,兴修一批水利工程。1954年10月,中共中央根据王老的建议,批准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王老是新疆农垦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初建之际的新疆,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全疆只有十几座设备陈旧的小工厂,加快工业建设是新疆建设的重点。在当时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王老以远大的目光和恢宏的气度,率领进疆部队自力更生开展了现代工业建设。他号召和动员全体指战员节衣缩食,积累资金,支持地方工业建设,先后兴建了七一棉纺织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厂、六道湾露天煤矿、八一面粉厂、新疆水泥厂、苇湖梁火力发电厂等新疆第一批现代化工矿企业,这批工厂为新疆现代化工业奠定了基础。王老是新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者。王老所从事的事业都是开天辟地的伟业,是最艰苦、最困难的,可他从没为这些吓倒,总是直挺着身躯一步步向前迈进,印证了他所说的激动人心的话语:幸福与奋斗同在!
新疆是王老战斗、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他对新疆的山山水水、新疆的各族人民、新疆的建设事业都充满了眷恋和深情,王老调中央工作后,曾先后14次回疆视察工作。当年新疆石化总厂开工建设以后因资金困难被迫停下来,恰逢王老来疆视察要去看看石化,我陪同他一起去,当王老看到石化项目停下来发起了火,质问道:“这是谁让停下的?还要开工!”他回北京找到李先念主席,力呈石化工业在新疆的重要性,使石化工程得以再次开工,并如期建成投产。王老还十分关心新疆的体育事业,多次说过要成立新疆体育学院,他说新疆维、哈等少数民族的身体素质和条件都比较好,应该把他们培养成出色的体育人才,为新疆争光、为祖国争光。由于多种原因王老的这一设想一直没能实现,我们还是要办好这件事,完成老人的遗愿。
缅怀王老的业绩我不禁感慨万千:今天的新疆,八钢捷报频传,苇湖梁电厂、七纺正在发展,八农的校园中走满了苦读的莘莘学子,睹物伤情,睹物思人,王老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王老走了,他为共和国、为新疆的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连最后一捧骨灰也交给了巍巍天山。王老走了,什么也没留下,甚至没有一个供人悼念的小小坟茔,可谁又能说他什么也没留下呢?他留下一座思想与人格的丰碑筑在新疆人民的心中。
新疆人民永远会记得您穿越时空的声音:
奋斗与幸福同在!(附图片)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怀念溥杰先生
予舒
去年5月,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想拜访几位在京的老人。首先到了老舍夫人胡絜青老人家里,谈了良久,我表示告辞想再去溥杰老人家,这时絜青老人,摆一摆手,说:“您别去了,他现在身体很不好。”
告别絜青老人,悻悻而归。回到下榻处,我无精打采,躺在床上,枕着双手,看着没有任何景致的天花板,回想起接触溥老的往事,陷入深深地回忆之中。那是1987年10月初的一天,因我正在主持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的一个文物展览,接待了许多中央领导和各界人士。这时,我发现一位50多岁的先生,正在那里细心地观看有关清代的几件文物和照片,当我上前接待时,那位先生说:“您何不去找溥杰来看看,他对文物很感兴趣,尤其是对清代文物更感兴趣。”我说:“不认识啊”,那位先生说:“我们是亲戚,我给请”,我说:“那太好了,太谢谢您了。”临行,他还留下了溥杰先生的详细住址和电话。
经过爱新觉罗家族朋友的介绍,我认识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先生,曾先后多次前往拜访。
溥老家住在距紫禁城不远的地方,据介绍是自家领地。两层院子,中间竖向分割。外院是个南北向大空场。从西北角门进入外院,再经西向角门进入里院,就是他的住所。正面是卧室和书房,相对的是先生的客厅。两座老式平房中间,是个长方形花园,京都柿树,日本薄荷,为溥老生息环境,平添了些许大自然情趣。
客厅东西狭长,一圈沙发,装饰着厚实的面罩,正面长沙发上苫着虎皮纹沙发罩,坐上去舒适柔软。墙角、空地摆放着许多条幅、挂屏和古董,日本国布制仕女及玩具颇多。行走在地毯上或者坐在沙发上,令人不胜温馨。南侧窗台上,一位妇女的半身像,镶嵌在深色镜框里,这不是溥老的夫人嵯峨浩吗?顿时,我想起关于王妃爱新觉罗·浩的那本书。溥老在1960年获得特赦,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第二年5月,他的妻子嵯峨浩,二女儿嫮生,岳母嵯峨尚子、妻妹町田干子等,取道香港来北京与溥杰团聚时,那种撕心裂肺,得到重合时的真挚感情,惊心动魄,后来长女在日本不幸夭折,次女在日本国成家,而浩在前几年病逝。这些对他心灵的创伤,不亚于清王朝的羞辱,生息孤独,心情一直沉重。所以,在浩的遗像前,我不能驻足良久,怕引起老人家的神伤。
那一次,我们寒暄之后,便递过请柬,恭请他驾临赤峰文物展览。老人家说:“好,我看看有没有安排活动?”说毕,只见他一路小跑,经过花园,到了正房书室,又是一路小跑,返回客厅,没等站稳,就以近乎报告的情态,说:“9号我没有安排活动,可以参观”。老人身上遗存下来的日本军人似的风度,令我暗自失笑。我想到溥老毕业于日本国士官学校,军人出身,难怪在他82岁高龄的当时,还是那样利落干练。我笑着说:“溥老,是8号,不是9号”,溥老陡然失声,不无歉意地说:“啊!我记错了”,又是往返一路小跑,回来说:“8号也行,没有安排活动”。
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受到的教育和影响,是多么深刻呵!溥老言谈举止,神情风度,俨然是个现役军人哩!
溥老清瘦矮小,典型的学者三角形的脸上,架着一幅黄色塑料镜框的老花镜,衣着平淡,性格谦恭。
溥老,今年已经是87岁高龄了。大赦之后,一直从事文史研究工作,身系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之职。身体康泰,精神矍铄。日本国明仁天皇访问中国,他还饶有兴致的谈了一段同明仁的交往,祝愿两国人民都要“向前看”。
溥老酷爱书画,当年溥仪曾不断“赏”赐他书画和古玩珍品,如宋版、明版书籍和画卷;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迹,《二谢帖》,怀素、欧阳询、宋高宗、宋徽宗、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的真迹等,后来大部分散失。可望藏家有眼,真迹归宿华夏,以励后人。
观赏溥老书法,令人赏心悦目。仿佛在炎炎夏日,饮得一杯甘露,吹来一缕清风。运笔功力深厚,章法严谨舒展,结体端丽清秀,点画飘逸精妙。想来,深受宋徽宗赵佶《瘦金书》之影响,意度天成,颇得其风神,但又不雷同,在当代书林,已公认铸成一家风范。京、津、沪、沈各地,多有其墨迹。近年,在北京王府井后身新竖起的仿古式大厦——“台湾饭店”,也高悬着他的题匾,驻足观赏,玩味无穷。
倾慕老人运笔神意,冒昧索书,他欣然应允,立时,为我们写了好多字。其中,给我写下的一个条幅,乃杜甫诗一绝: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品味之,功韵内在,气脉贯穿。欣慰之下,送到《荣宝斋》装裱之后,标榜堂前,当即挂价8000,轰然中,自觉不胜荣幸,当成为传世墨宝。
现在想来,那是时代和命运,把溥杰先生推进了清朝皇族的家庭。根据溥老的聪颖和天资,如果没有那个环境,很可能成为某一方面学问的专门家。
我曾热切期望溥老,能够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幸运儿,早日康复,晚年幸福,用自己隽永的文字,品味和颂扬这个美好的时代。
呜呼!我的期望未能实现,溥老仙逝,留给晚生不尽的思念,我又能何所作为呢……(附图片)
1992年10月,溥杰先生在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
本报记者王东摄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1955年,刘少奇、朱德、董必武、林伯渠等参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本报资料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冯玉祥躲宴
杨方德
一九四四年,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偕夫人李德全和卫士,以中国国民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总会会长的身份,从陪都重庆出发,第三次到川南各地开展献金助战运动。
六月七日,冯玉祥将军抵达内江县城。十五日上午,他身着一件蔚蓝色短褂,脚穿一双青布便鞋,来到离内江十五公里的椑木镇,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各界民众大会。会上,冯将军以抗战救亡献金运动为题,作了一番讲演。他激昂响亮的抗日鼓动,博得大家一阵阵掌声。
正当冯将军在大会上慷慨陈词时,在椑木区公所里,正大肆备办宴席。内江县长易元明精心安排山珍海味,来宴请这位国民党中央的要员。因此,不仅厨师们切、配、蒸、炒,忙忙碌碌,就连县衙和区公所的督办官员们也动员起来,大肆里外张罗。不料,散会以后,冯副委员长竟然下落不明。这下可把易县长急坏了,于是赶紧派人四处寻找。
冯玉祥上哪儿去了?就连李德全女士也不知底细。她和卫士担心将军的安全,在椑木镇穿街过巷,四处寻觅将军的踪影。易县长呢,则更如惊弓之鸟,指挥他的部下八方奔波,探询将军的去向。他自己汗水淋漓地迈开两腿,不停地寻影追踪。他着急的是,自己本来官运不佳,要是这回对冯副委员长招待不好,那可就前程难卜啊!
冯玉祥在哪里呢?当时只有一个人清楚,他就是成都《华西日报》驻内江记者肖睛天。自从冯玉祥到内江后,肖记者就一直在作跟踪采访。今天散会后,他见冯将军趁人不注意时悄悄走了,就尾随跟上。他们两人来到镇东街口的一家无名小店坐下。这里卖的是面条、馒头和包子。冯将军要了一大盘包子,和肖记者一边吃一边谈笑风生。不一会儿,夫人和卫士寻觅而至。夫人见将军在此,知道他的用意所在,心里颇觉宽慰;但想到对自己也不打个招呼,令人提心吊胆,也免不了口出怨言。这时,卫士也抱怨地说:“将军,易县长他们正四处找你呢!”冯将军听后十分严肃地说:“找我干什么?现在是前方吃紧,可有人却在后方紧吃!怎么,难道还要我去陪他们吃吗?”稍停一下,又转对夫人一笑,说:“来来来,快坐下吃。这椑木镇的包子可是又大又香啊!”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哀悼刘新权同志
君谢当今强盛世,
未忘昔日度童年。
万里长征多雨露,
三山齐倒惊人寰。
选贤报国无私念,
勤理外交结善缘。
一生奋斗留芳绩,
我送行时思速还。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二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