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有意义又好看
朱羽君
《情满珠江》具有真实深刻的时代内涵,独特曲折的命运,鲜明突出的人物个性,这是长篇电视连续剧的灵魂。
它的跨度达20余年。生活在这个时期的我国知识青年的命运本已十分独特,而珠江三角洲,在这20年中风云变幻神速,社会生活跌宕起伏,地连港澳,人际关系,盘根错节,所以这一代青年的命运就更为惊心动魄,情感经历更为复杂。《情》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这一时代的生活表现得真实感人,并且突出了时代精神和人物的性格。全片从环境到人物,从情节到语言,都有深广的生活基础和体察入微的心路历程。
在这样一个时代之中,该剧的每一个人又都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风云的变幻和以后的经济大潮,人与人之间激烈的相互碰撞,使每个人的人格都变得更为直露,更为鲜明,更为深刻。梁淑贞,外秀内刚,具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时代的进取精神,影片写她生活道路中一个挫折又接着一个挫折,但她坚强奋进,最终从普通的知青、工人到技术人员和企业领导,显示出时代风云儿女的人格力量。谭蓉体现了另一种性格,同处一个时代,她的心灵受到扭曲,以自我为中心,影片写了她连用心计,一个得逞接着又一个得逞使她自我膨胀,最终丧失人格,走上邪道,终于毁灭自己。这种人在经济大潮冲击下,到处都会呈现出来,但未必都陷囹圄,有的还可能得逞。林必成,既有进取心,又非常自负,能干而不安分,前进中把握不住自己,步履摇晃。36集中,他的性格发展,有内在的可信依据。还有麦坚,从农民成长为企业家,是一个有血气有个性的男子汉。他的特殊婚姻,使他吃了不少苦,他的农民狭隘观念差一点使他摔了跤,但他勤奋好学,能接受新鲜事物,勇于改正错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助他成材。还有全哥,戏虽不多,个性分明,在那个特殊岁月,做人不易,做他那样有人情味的领导更难。在改革开放时,他能以开敞的心怀,为群众的利益奔波,这种领导,实属理想,演员演得也不一般。时代内涵人物独特的命运和个性,这是《情》剧吸引观众的重要方面。
《情》剧好看,能吸引观众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它具有艺术质量,制作精良。它不是匆匆忙忙地表现人物,讲述故事,而是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创造出了时代氛围、环境氛围和人情氛围,使屏幕形象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立体的观照。首先,环境的选择和表现很见功力,全剧300多个场景,精当得宜,各个人物的家庭及工作环境,合乎时代的真实,合乎人物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状况,能辐射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那条广州典型的市井小巷,农村的知青点,必成的家,淑贞的家,乡下麦坚的家,香港越美的家,阿蒙的住所等等,无不真实丰厚,使环境能像人物一样“说话”,人物在这种自然流动的环境之中,其表演也就具有良好的感觉,真实和谐,相互映衬。《情》剧不但注意了环境背景的真实,而且很注意为主要人物设计生动的人情氛围。另外,导演、演员、摄像对一些配角戏和过场戏毫不马虎,做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地点化出丰富的生活层面,烘托出主要人物的个性和命运。
这部连续剧自然还有许多不足,比如越良这个人物没有发展,后期的行为有些不合逻辑,又如有些配角戏还未完成点化作用。谭蓉这个人物也可以曲折一些,多些心理层次等等。尽管如此,《情》剧仍是近来为数不多的,既有意义又好看,既弘扬主旋律又有艺术魅力的长篇电视连续剧。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精品创作与竞争意识
张华山
随着电视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拍摄一部既反映时代特征又有较强可视性的电视剧的难度也在增大。35集连续剧《情满珠江》,就是一部高唱改革开放赞歌,把主旋律、艺术性、可视性结合得较好的一部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能拍摄成功,首先是由于在创作中引入了竞争机制。早在两年前广东省委就下发了这部电视剧的拍摄任务,可以说是指令性计划,是“遵命文学”。但广东省委同时也订出了该剧的拍摄目标:反映广东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变化,描写普通人的生活。省委宣传部不是立即组织几个人闭门写剧本,而是像建筑工程招标一样公开征集电视剧故事大纲,并具体规定不得少于20集,每集不少于3000字。在广东五家投标者中,珠影的廖致楷、李彦、戴沛霖的剧作中标。剧本的评选,为了公允,投标单位都不出评委,是背对背的。但中标剧作选定后,评委又对提纲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作者再下去深入生活,又请政策理论研究工作者、乡镇企业基层干部、评论专家分别座谈。历时一年,三易其稿。由于作者对生活的熟悉了解,又集中了众人的智慧,为剧中设计了珠江三角洲、广州、香港三个空间,设计了必成、淑贞、越美、谭蓉、全哥、阿蒙、阿姣、太子昌等三个层面上的人物,使剧本趋于完善、成熟。
这部电视剧的顺利拍摄,是与各有关方面集中优势力量,共同努力分不开的。该剧时间跨度20多年,有名有姓人员93个,场景331个,两套摄制班子,原订拍40集。这样大的工作量,没有各方面的支持和经费保证,靠拉赞助拍摄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省委将该剧列为“五个一工程”来抓,同时也拨出相当数量的资金。作为该剧合拍单位之一的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在台领导的指导下,在剧本的提纲阶段就肯定了该剧的选题,于是投入了一定数量的资金和设备,并从始至终参与了拍摄。
这部电视剧能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和好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支专业化的摄制队伍和主创人员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省委在订下剧本的同时,对导演的资格进行认真审查,确定了珠影制片公司副总经理,知名度较高的导演王进担任该剧的总导演,并把具体拍摄任务下发给了珠影电视部。剧组同志一心一意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目标只有一个,出精品,让观众满意。
该剧播出后,有人说这部电视剧既推出了作品,又推出了人才。巍子、王琳、普超英、张天喜的出色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引入竞争机制搞创作,集中优势兵力拍精品。《情满珠江》的拍摄经验对其它电视剧摄制组也是有启发的。
编后《情满珠江》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反响,本版特邀部分专家就此剧展开笔谈,以期引起广泛关注。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情注珠江
王进
我有幸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名担当了电视连续剧《情满珠江》的总导演,得益匪浅。
我这个北方人,自1964年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分配到珠江电影制片厂工作,已经整整在广州生活了30年。我目睹了广州30年的变迁,目睹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翻天覆地的变化,目睹了广东人民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发奋进取的精神,和他们创造的丰功伟绩。“情满珠江”正是要反映这样一段历史。这是一部广东人民发奋图强,由穷变富的历史;一部广东人民在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身精神世界的历史。有人前进了,发达了,有人落伍了,甚至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堕落了。如果说一部电视剧需要一个主题的话,这就是“情满珠江”的主题。
“情满珠江”不同于其他的室内电视剧。它要反映近20年的历史,而这历史又是那样的错综复杂,波澜壮阔,缩在室内是不行的。编剧们从开始创作剧本就注入了这个观念。这样就提供给我这个导演一部含有三百几十个场景,九十几名有名有姓的角色的连续剧本。我拍电影不少,拍电视剧只有一次,那是在1986年拍了个六集的电视剧《刘山子的喜怒哀乐》,还得了个“飞天奖”。电视剧与电影有什么不同,我没有仔细研究过,而就此题材而论,我觉得电影和电视之间没有什么原则的不同。所以,我索性告诉摄制组的合作者们,我们要拍20部电影,奉献给电视观众们。因为大家都是拍电影出身,此话不用多解释,大家就按照20部电影的水准干起来了。各部门都不会粗制滥造,都有精品意识。拍起来既艰苦又有乐趣,既紧张又有欣慰。
我们都知道,各地电视都有几套节目,家庭中看电视可不讲客气,节目不好看就要换频道。《情满珠江》是部改革题材,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主旋律,这种题材如何能吸引住观众的确是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也没有什么高招,只有紧紧抓住主要人物的命运,他们的情感纠葛,才能把戏拍精彩,也就是要写人,不能单写事。现在电视剧已经播放了,看来还能抓住相当一部分观众。这是与我们有一批出色的演员分不开的,他们都较成功地完成了自身人物形象的塑造。
也许,《情满珠江》反映的广东改革开放的生活,只是它的小小的一部分,也许还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但我和我的合作者们是全力以赴的,把我们深深的情意注进了这部电视剧中,注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
我盼望着广大电视观众能够喜欢这部电视剧,等待着各方面的批评。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全景式改革的画图
单世联
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九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关键时期。新时代呼唤新艺术,电视连续剧《情满珠江》问世了。这是广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作为一部全景式的电视剧,《情满珠江》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具有充沛的时代感和饱满的现实性,艺术地再现了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的历史行程。
艺术映现历史,艺术又不是历史,电视剧也不是社会报道和新闻综述。《情满珠江》始终以电视语言从艺术的视角叙述现实,把镜头聚焦在淑贞、必成、越美、全哥、谭蓉、麦坚等人的生活道路的转折和生存理想的追求上,在宏大的历史运动中描绘人物,在感性个体的命运中透视现实,时代的大故事在人物的经历遭际和悲欢离合中层层递进,逐步呈现。
呈现如此丰富的现实内容,《情满珠江》选取了和社会生活本身一样真实可信的写实手法和叙述风格。这里,有家庭生活的日常情调,也有扣人心弦的紧张冲突;有令人感奋的成功和欢悦,也有发人深省的教训和启示。有不少场景都有非常感人的审美质素;其中多次流露的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喟,也能引起变革时代人的强烈共鸣。对写实性、叙述性的倚重,一方面固然是对中国观众欣赏传统的尊重和发扬,即不是靠图解概念、抽象说教,而是在人物故事的自然流动中表现重大社会主题、传达审美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对近年来一些电视剧主要以俏皮的语言取悦观众这一倾向的反拨。
真实地把握现代生活,就要尊重现实的完整性和有机性,展开题材本身具有的各种关系和多元矛盾。《情满珠江》在高昂的时代精神主导下,着力发掘现实题材的多维意义和丰富含蕴。明显的一层是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及其光明前景。《情满珠江》以强大的生活本身的逻辑力量表明:中国需要改革,社会主义能够通过自身的完善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第二,《情满珠江》也令人信服地显示出中国农民要走向现代文明,必须经历一个艰难的重塑和改造的过程。必须改变传统的小农思想和行为作风,不但要学习生产业务,科学技术,也要有现代管理意识和法制观念。《情满珠江》在表彰麦坚、必成等人以首创精神和创业热情的前提下,并不遮掩历史在他们身上的烙印,如实地记下他们的失误,对于唤起正在创造历史的中国人的自我认识,健全地发展现代经济有特别的现实针对性。第三,《情满珠江》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准则,既热情歌颂作为历史必然要求和人民根本利益体现的现代化建设,又审慎地检讨市场交换原则可能导致的利益动机的无限膨胀,没有把复杂的现实简单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