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医本仁术
——记北京友谊医院泌尿科肾移植突破1000例次
本报记者张羽
1000例次肾移植与50元钱奖金
1993年11月24日下午,北京友谊医院礼堂内座无虚席。这里正在举行该院“肾移植突破1000例次总结表彰会”。会上宣布,截至11月3日,这家医院的泌尿科已完成肾移植手术1001例次,这是我国首家突破1000例次的单位。近三年来该科平均每年完成肾移植手术110例次,术后一年成功率9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表彰他们的突出业绩,医院在表彰会上向他们颁发了奖状和奖金。当泌尿科主任张玉海教授双手庄重地接过奖状和用大红封袋装着的奖金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掌声表达了所有与会者对这个光荣集体的敬意和祝贺。20年披荆斩棘,锲而不舍,实在不易!这份应得的荣誉和奖励,代表着社会对他们所作贡献的承认,谁能不为之激动和感奋呢?
然而,出乎大家意料,北京市卫生局长朱宗涵站起来披露了一个情况:大红封袋里的奖金总共3500元,全泌尿科70多位医护人员,每人平均不到50元。面对有些愕然的与会者,朱局长动情地说:“他们从1972年完成第一例肾移植手术,至今已21年。7000多个日日夜夜,闯过了多少技术难关,付出了多少心血劳碌,救活了多少濒于死亡的病人!每位同志所得奖金不足50元,同社会上一些歌星影星所拿报酬相比,我此时的心情实在无法平静。作为市卫生局长,我在这里宣布,动用有限的局长基金,给泌尿科的每位同志再增加奖金100元,感谢他们为我国脏器移植工作做出的巨大贡献……”话音未落,全场爆发出异常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久久地持续着,持续在每个与会者的心里。
   90年代的医术,50年代的医德
医术是科学水平问题,医德是精神境界问题。然而,古往今来的名医几乎没有不强调医德的。“医本仁术”。高尚的医德,为人们钻研、掌握、发展、完善新的医术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并使医术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友谊医院泌尿科走过的道路又一次证明了这个道理。
肾移植是现代医学创造的一项高难技术。对于肾功能衰竭晚期的尿毒症病人,体内代谢产物与毒素已无法由肾脏排泄,病人随时面临死亡的危险。只有通过肾脏移植,才能从根本上挽救生命。可以想见,掌握和完善这项技术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朱局长所说的7000多个日日夜夜,是从1972年施行第一例肾移植算起的。其实,事情还得追溯到1964年。那一年,在我国著名泌尿科专家吴阶平教授亲自倡导和主持下,创建了友谊医院泌尿科。为了填补我国肾移植的空白,60年代末期,在已故老主任于惠元教授和侯东昌教授的领导下,着手组建起肾移植研究室。1972年,两位教授与广州中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梅骅教授合作,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例异体肾移植手术,开创了我国肾脏移植的历史纪录。
最初的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专家们懂得,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还必须冲过一道道难关。第一道难关就是手术后出现的排异反应。人体基于自身的免疫机能,对任何外来的植入物都产生排斥作用,致使被移植的脏器无法存活。为了克服排异反应,术后不得不应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又使病人的机体几乎处于一种无抵抗状态,极易并发严重感染。一个濒于死亡的尿毒症患者,虽然能够在肾移植术后平安地离开手术室,但往往由于排异反应或并发严重感染而丧生。1985年以前,肾移植的一年成功率只有40%,一多半手术等于无效。久攻不下,前景难测,有些医院肾移植工作陆续停了下来。
屯兵于坚城之下。是坚持进攻,还是偃旗退却,在学术上和军事上一样,两种决策都有可能是正确的。面对肾移植后仅仅40%的成功率,一些医院被迫停止这项工作,不能不说有它的道理。而友谊医院泌尿科的同志们心里明白,如果停止肾移植工作就意味着让所有患者都去等待那不可避免的结局。大家分析了形势,面对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送来的病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后退和等待绝不是办法。风险再大,也要敢于承担。“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从深层次上讲,此时医德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就不可能产生坚持下去的足够勇气。
1985年,出路终于找到了。他们针对排异反应采取了以环孢素为主的三联用药方案,并且创造性地将中药冬虫夏草应用于临床。这样一来,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肾移植的一年成功率一下子提高到70%以上。
这个可喜的突破极大地激发了医护人员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他们一步步打破成规,将接受手术患者的年龄限制,由原来的40岁放宽到65岁,甚至为不少被列为肾移植禁忌症的患者(如患有结核病、病毒性肝炎、严重高血压和糖尿病)也施行了肾移植手术,使许多本来毫无希望的病人获得了手术机会。
有一个在1977年接受肾移植的工人,至今已愉快地生活了10多年。术后一年,他重返工作岗位,每天上、下班往返行程50多公里。他不仅努力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而且突破常规结了婚,生了一个女儿,如今孩子已上小学五年级。他常常感慨地说:“我能够有今天,感谢我们的党,感谢友谊医院的医生护士们,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肾移植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一位患者。
俞纯立,这位1970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的知识分子,如今是北京有机化工厂劳动服务公司所属餐厅的经理。这是一个工作热情、充满活力的人。1989年他光荣地被评为“北京市居民工作先进工作者”。他还喜欢运动,喜爱游泳、骑马。面对这位生龙活虎的中年人,有谁能想到,14年前,他曾因尿毒症接受过肾脏移植术!一提起友谊医院泌尿科,他总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感激和崇敬。他永远不会忘记,接受肾移植之后第9天,在坐火车返回北京途中,他突然出现剧烈腹痛,继而无尿。陪同他的老主任于惠元教授当即准确地判断为术后输尿管与膀胱吻合处断裂。因火车上不具备手术条件,于主任果断地采取腹腔造瘘,把导尿管插入腹腔,用嘴将漏入腹腔的尿液一点点吸出来。面对此情此景,俞纯立感动得泪流满面。他同样不会忘记,术后第二个月,他因严重的肺部感染和尿道绿脓杆菌感染,持续高烧两个月。主治医生王志刚和其他医护人员日日夜夜守护在他的身旁,直到他的生命再次战胜死神而获得新生。1991年俞纯立随工厂的同事们一同去康西草原旅游。当他骑着骏马矫健地驰骋于大草原上,激动的泪花不由自主地又一次夺眶而出。他明白,若没有友谊医院医生护士的救治,早在14年前他就离开人世了。在这位火炭般热情的知识分子身上闪烁着的,应当说是友谊医院泌尿科医德的光辉!
泌尿科的同志们介绍说,像俞纯立术后出现的那类意外情况,随着手术操作的日臻熟练和完善,现在绝对不会再发生了。而于惠元教授那种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却传了下来,被新一代的医护人员所继承和发扬。医生解泽林是科里年轻一代的脏器移植骨干,他的妻子孙玉荣是病房护士长。每当肾移植手术需要加班的日子,他们二人常常一同留在病房,丢下10岁的儿子无人照应。孩子小,夜晚不敢独自在家,就呆在医院宿舍电梯里不断上上下下,等候爸爸妈妈。电梯工人看着孩子实在可怜,破例允许他在电梯里写作业。
一位华侨肾移植术后因怕伤口裂开而不敢用力排便,护士长屈航英就一点一点用手将大便抠出来。这位华侨感动得热泪盈眶,将一个红包塞到小屈手里,请她无论如何收下。小屈婉言谢绝,并深情地说:“只要您能尽快康复,就是我最大的满足。”拒礼不收在友谊医院泌尿科已成风气。他们不情愿接受患者用金钱所表达的谢意。他们希望看到,有更多的患者能像俞纯立同志那样,将自己的谢意化作积极工作,为社会无私奉献的持久的动力。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情操!难怪病人们齐声夸赞:“这里有90年代的医术,50年代的医德。”
   医生的价值在哪里?
历经了7000多个日日夜夜,完成了1000例次肾移植手术,每人仅得到50元钱奖金。面对这微薄的报偿,张玉海教授十分坦然地说:“我认为这就不错了,我们很知足。”泌尿科的同志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以主人的态度来对待医院的难处。他们很理解,国家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伟大的,又是十分艰巨的。许多事情往往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其中包括医务人员、知识分子劳动分配、工资制度的改革。张教授接着又说:“我们从病人康复后那一个个重又获得幸福美好的家庭中,看到了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也得到了最大的安慰和满足。这种满足无论如何是金钱所无法代替的。”这话说得何等好啊!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医疗卫生工作是一项人类健康所系、病人以生命相托的崇高事业,它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超越金钱和谋生目的的高尚精神。这种精神是无法以金钱来计量的。它催人奋进,教人向上,理当赢得人们的普遍尊敬。当然大家也都迫切希望,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能为医务人员,包括所有知识分子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的劳动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图片)
泌尿科主任张玉海教授正在为病人做肾移植手术。


第1版(要闻)
专栏:短评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北京友谊医院泌尿科的事迹,读来感到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这力量与其说来自他们高超的医术,毋宁说来自高尚的医德,来自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友谊医院泌尿科的同志们才能坚持攻关,锲而不舍,历经二十一年,终于使肾移植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试想,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平均七八天做一次手术,术前的诊断、准备,术后的治疗、护理,这七千多个日日夜夜是多么紧张、繁重而持久的拚搏啊!特别在前期手术成功率不高的情况下,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友谊医院泌尿科的同志们才能体贴患者的疾苦,全身心地投入抢救生命、争取康复的事业。他们对患者的关心,可以说无微不至;对自己的要求,始终是精益求精。从老主任于惠元教授、解泽林医生到护士长屈航英以及友谊医院泌尿科其他医护人员,都表现出为事业、为患者献身的精神。医疗事业从来都被看作是高尚的圣洁的事业,决不能用商品买卖的眼光看待医家与患者的关系。患者把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全部托付给了医生和护士,对这种无保留的信赖和托付的回报,应当是医护人员高度的敬业和无私的奉献。友谊医院泌尿科的实践,又一次证明,有了高尚的医德才能使自己的医术日臻完善,并且得到充分地发挥。
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友谊医院泌尿科的同志们才对自己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有一种与世俗眼光不同的看法。科主任张玉海教授说得好:“我们从病人康复后那一个个重又获得幸福美好的家庭中,看到了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也得到了最大的安慰和满足。这种满足无论如何是金钱所无法代替的。”一种精神的发扬,获得一种精神的报偿。医护人员的高尚医德,对众多患者又会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在商品经济活动中没有金钱不行,看病、用药、治疗,医院总要收费,医生护士的劳动也要取酬。但是,不能没有奉献精神。没有它,就没有了社会主义的医德医风。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对从事医疗事业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第1版(要闻)
专栏:东西南北中采访思絮

  成败系于人心
本报记者李仁臣凌志军
编者按日前,本报推出一组“东西南北中”的系列报道,引起颇大反响。参加这次报道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见闻感受甚多,除已写入报道者外,还有不少留在笔记本和脑海里,如果就此湮没,殊为可惜,故特辟《东西南北中采访思絮》一栏,为记者的未尽之言提供一个发表的园地,相信一定会同样受到读者的欢迎。
                   
综观山东这些年来的发展,人们得出一个鲜明的印象:它在保持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同时,又做到了社会平稳安定。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奥秘?不久前我们在山东走了一圈,发现原因的确很多,其中不少属于当地特色,其他地方不一定可以仿效。但是有一点对全国都有意义,这就是:改革的着眼点,应当更多地落在人的身上。
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近来在谈论经济发展中有一种见物不见人的迹象。比如一想到发展的办法,就是几大战役、几大突破、几大工程;一讲到大好形势,就是一大篇数字。但是民情如何?人心如何?我们设计的蓝图,是否有老百姓的热情在其中?种种辉煌的数字,又是否实实在在给老百姓以相应的实惠?
我们所到之地,上上下下都很看重物质方面的进步。不过,他们谈论得更多的是另外一句话:改革成败与经济盛衰的关键是人,不是物。因为人是决定物的力量,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成也人心,败也人心”。
这有不少事实为证:
目前,人们习以为常的是,绝大多数工程的实际投资超过预算和超过工期,这件事令人伤脑筋,但缺少改变这种状况的办法。这一次在泰安市听说,在过去的两年,这里完成了40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每一项的投资都大大小于预算。比如引水工程,计划要用5500万元,实际只花了2560万元;又比如燃气工程,计划用6500万元,实际用了3500万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工程得到了市民的响应。全市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从市长、书记到普通百姓,每人每年都在这些工程上投入10多个义务劳动日,仅此就使得这些工程总投资节省了相当可观的数目。
乡下的情况,更说明改革成败系于人心。像80年代的“大包干”带来大增产,是人的积极性的大释放,勿用赘述。去年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个是苹果的畅销,一个是棉花的减产。山东曾有过苹果丰收,又因运销不畅以至大量腐烂的事情。烟台、威海等地的农民自发地组织起大规模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的渠道,使苹果积压大为减少。棉花的问题,当然可以归结为气候不好和虫灾严重,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人心。棉价偏低,谁种谁吃亏。干部当然可以动员百姓种“爱国棉”,甚至可以采用行政手段推行,但老百姓仍然持消极态度,以至播种面积大大减少,甚至有农民煮熟棉籽后再行播种,以应付干部的督查。
这两件事情对照何以会如此鲜明?还是人心所向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调动亿万人的积极性!当不少山东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们的意思至少包括两个方面:
改革的成功有赖于千百万人民的生机勃勃的创造;
改革应当使绝大多数人获得看得见的利益。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吉林油田连续21年超产
全国八大油田之一的吉林油田不断增储超产,1993年生产原油338万吨,超产8万吨;向国家上缴利税4.2亿元。至此,已连续21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吉林油田是全国最大的低渗透、特低渗透的浅层油田。由于含水上升,递减速度加快,增产一吨原油都十分困难。多年来,他们坚持科技增油。去年靠科技增油30.5万吨,近5年靠科技增油共计130万吨,增加效益近4亿元。
(张玉来)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内蒙古半数牲畜得到改良
内蒙古自治区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牧养结构,实行贸工牧、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畜牧业,在连续8年增产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据统计,去年牲畜总头数达5577万多头(只),改良率占到54%,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为31%和23%,总产值达6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傲腾刘亮明)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甘肃五年净增20万亩耕地
甘肃省1989年以来,已开发复垦土地70.43万亩,减去同期各项建设用地49.95万亩,净增耕地20.48万亩。甘肃人均占有耕地约2.4亩,高于全国人均水平。但80年代初的几年间,因农村建房和城镇建设用地,全省每年减少耕地近30万亩。
(据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宝鸡两千多干部下乡包村
陕西省宝鸡市积极组织大批干部下乡蹲点,包村抓小康示范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去年,全市小康示范村人均纯收入,普遍比上年增长10%以上。去年8月,该市抽调包括338名市、县级领导在内的2731名干部,以部门承包的形式,深入到12个县区的672个村蹲点3年,帮助建设小康示范村,以此带动全市270多万农民加快步伐奔小康。
(据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

  刘华清在福建考察时指出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
新华社福州2月13日电(记者徐殿龙、通讯员陈亦林)2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福建考察工作并亲切看望了部队官兵。
节日期间,刘华清冒着蒙蒙细雨,慰问了在厦门东渡码头及其二期工程、海关联检大楼工地坚守岗位、坚持生产的一线工人,向大家转达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厦门人民的亲切问候。2月11日,刘华清听取了福建省委书记、省长贾庆林的工作汇报。他说,福建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有力措施,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提前7年翻了两番。刘华清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各级领导一定要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一心一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他说,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要加强民间往来,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我们经济强大了,两岸人民都高兴。
在福建期间,刘华清在南京军区司令员固辉的陪同下,看望了驻厦部队官兵,勉励他们在新形势下保持和发扬老红军传统,按照军委主席江泽民提出的“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总要求,全面加强部队建设。
2月13日,刘华清来到某集团军看望了基层官兵。他说,人民解放军肩负着保卫国家、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这一神圣的职责。在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全军官兵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军队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他说,我国的解放事业,是成千上万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新中国来之不易,发展到今天是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结果,我们每一代人都要珍惜今天的成果,每个军人都要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刘华清强调,搞好军队建设,干部是关键。各级党委和领导一定要把培养干部抓紧抓好,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加强教育,加强学习,要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传帮带和各级干部的主观能动作用,一级带一级,一级教一级。各级领导要切实关心战士疾苦,解决基层官兵的实际问题,保证基层干部战士工作好、生活好、娱乐好,使广大官兵安心基层,安心本职,安心部队,建功立业。


第1版(要闻)
专栏:

  三十八个城市三百多家企业联合
打开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大门
本报上海2月13日电记者章世鸿报道:新年传来喜讯,由长江流域38个城市联合创建的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一年半时间,形成了一个覆盖长江流域主要地区的组织网络,资产总规模已达15亿元,1993年获利1.2亿元,开发投资项目50多个。
这家集团公司参与入股的有386家大中型企业,几乎都是著名的有实力的企业,交通银行及沿海28个支行也投入资金。总公司设在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立三个区域性分公司。总公司及每个区域公司分别成立房地产、新技术产业、商业、运输业、广告咨询、旅游业等子公司。在子公司领导下,一些具有后劲并能促进长江流域联合开发的实业群体纷纷崛起。
这是我国第一家横跨8省市,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泸州的特大型集团公司,它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活力。
首先,它具有新的机制。企业依法自主经营,具有充分的经营、用工、分配自主权。出资者,包括政府、银行都按投入的资金额享受应有的权利,真正体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原则,从而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条条块块的分割局面。
其次,这个集团公司发挥了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优势,实力雄厚,可以办许多一省一市办不成的事业,也有能力迎接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与挑战,正在逐步形成有强大辐射力的食品、物资、资金、信息网络体系,为6000公里长江流域走廊的东、中、西联动奠定基础。


第1版(要闻)
专栏:

  西藏“瓶颈”有突破
一批能源交通通信工程投入使用
本报拉萨2月13日电记者刘伟、贺广华报道:西藏自治区抓住机遇,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把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颈”作为重点突破口,连续6年累计投入2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为西藏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已完成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有:全区6地(市)城镇开通程控电话;58个县级卫星通讯地球站设备安装完毕,其中开通使用35个;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完工;中尼友好公路拉萨至日喀则段柏油路面全面改造。西藏长期以来通讯不便、信息闭塞的落后状况有了变化,交通状况大为改善。此外,拉萨火电厂及羊八井地热电站技改扩建后,大大缓解了拉萨及其周围地区的用电紧张状况。
目前,西藏还有一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正在顺利建设。位于西藏东部的邦达机场正加紧施工,已完成主跑道浇筑;川藏、青藏、中尼、泽贡等主干公路整治改造全面铺开;羊湖、查龙电站超额完成年度施工计划,前者可望明年如期竣工发电;惠及西藏18个县的“一江两河”大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见成效。
据了解,今年西藏经济工作的重头戏之一仍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994年计划安排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为2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相当部分继续用于通信、交通、能源项目的建设。


第1版(要闻)
专栏:

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于去年12月24日建成通水。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工艺设备先进的城市污水处理厂。
胡敦志摄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海口市海甸岛开发区住宅建设,采用多种规划设计手法,既节约了用地,美化了环境,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武进群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