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朝鲜通讯

  中朝友谊世代相传
——我驻朝人员与平壤“毛泽东班”联欢
本报记者张友新周必忠
今天,正当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零一周年纪念日之际,平壤市新里高等中学“毛泽东班”的学生与中国同志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友好活动。
这次活动是从赠送仪式开始的。中国驻朝鲜大使乔宗淮同志,怀着对“毛泽东班”的深厚感情,以使馆的名义,向新里高等中学赠送了计算机,作为中国同志给“毛泽东班”的新年礼物。今天,新里高等中学的教室里,又增添了两台全新的“联想”计算机及其辅助设施;“毛泽东班”的学生对计算机很感兴趣,刚安装好,他们就开始练习操作;当中国同志来参观时,看到荧光屏上出现变幻的图像及数字时,喜悦气氛充满了教室。
在“毛泽东班”明亮的教室里,中朝同志围着一个长桌而坐,畅谈友谊。乔宗淮大使回忆说,他来到朝鲜时间不长,就六次见到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每次会见,金主席都说,“要让朝中友谊世代相传”。朝鲜朝中友协副委员长千莲玉同志说:“当我今天再次听到学生们高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时,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年代,想得很多,结论是:朝中友谊是不变的、永恒的。”新里高等中学校长元奎皇同志还宣布了好消息,他说,今年是命名“毛泽东班”三十五周年,明年是北京五中“金日成班”成立四十五周年,我们期待着“金日成班”和“毛泽东班”的学生们会见。
“毛泽东班”的学生们为中国同志表演了音乐、舞蹈等文艺节目,演出颇有民族特色。当“毛泽东班”的学生们用中文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时,会场上人们情感的闸门突然被打开了,友谊的潮水汹涌而起,中朝同志涌向前台,拉着“毛泽东班”学生们的手,跳着,唱着,此时,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中朝友谊世代相传”。
(本报平壤十二月二十六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丹瑞主席兼总理盛宴欢迎李鹏总理
宾主强调
继承老一辈领导人亲密交往传统推动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
本报仰光12月26日电记者廖先旺报道:缅甸联邦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主席兼总理丹瑞和夫人今天晚上在缅甸议会大厦宴会厅举行盛大宴会,热烈欢迎李鹏总理和夫人朱琳及其一行。
在宴会上,李鹏总理和丹瑞主席兼总理分别发表即席讲话。
李鹏总理说:“应丹瑞主席兼总理阁下的盛情邀请,我怀着非常愉快的心情,来到友好邻邦缅甸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我们一踏上贵国土地,就受到缅甸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和隆重接待,我们一直生活在友谊与鲜花的海洋里。今晚,丹瑞主席阁下和夫人又在这里为我们举行盛大的欢迎宴会。这使我们亲身感受到缅甸人民对中国人民传统的‘胞波’情谊。”
李鹏总理接着说,“中缅两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两国人民一直友好交往。中缅建交44年来,尽管国际风云变幻,但我们两国始终保持着正常的睦邻友好关系。贵国吴奈温阁下曾12次访问中国,我国周恩来总理也曾九次访问贵国,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亲密互访传统已成为两国历史上的佳话。正是这种亲戚般的密切交往不断加深了两国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双方在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中缅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又有了新的发展,人员交往和经贸往来不断增加,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在发展地区经济合作的事业中,两国人民互相同情、互相支持。抚今追昔,我们对中缅友谊的发展深感高兴,倍加珍惜。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缅甸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积极推动中缅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地向前发展。”
李鹏总理说:“缅甸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勤劳、淳朴、智慧的缅甸人民通过长期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为东方文明的宝库增添了光辉。我们高兴地看到,这几年,贵国经济不断地发展,农业连年丰收,稻米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和解和对外交往方面,贵国政府也做出了积极努力。我们衷心祝愿贵国政府和人民在今后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李鹏总理还回顾了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历程和经验并介绍了目前的形势和未来的目标。接着,李鹏总理说:“今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40周年。中缅两国都是这些伟大原则的倡导国。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最有生命力、最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国际关系准则。当今世界仍处于新旧格局转变的过程中,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愿与缅甸以及其他亚洲国家一道,继续高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旗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把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繁荣、发展的亚洲带入21世纪而共同努力。”
缅甸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主席兼总理丹瑞在宴会上讲话说,他认为李鹏总理的这次正式友好访问不仅将进一步巩固两国之间历史悠久的传统友谊,而且将为促进两国今后的合作迈出坚实的一步。他说:“阁下这次访问,起到了把我们两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时期的友好关系连结起来的桥梁作用。我们新一代领导人在继承现代历史遗产时,应把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以远见卓识建立起来的相互同情的传统,作为一项历史使命加以继承,并使之世代相传,以不断巩固‘胞波’友谊。”
丹瑞主席兼总理接着说:“在过去的45年中,缅中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为两国关系,而且为本地区国家关系的稳定作出了贡献。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国与国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我们高兴地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1954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故总理周恩来先生率先提出,并与缅甸和印度总理共同倡导的五项原则的和平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丹瑞主席兼总理说:“缅甸认为,友好国家间领导人的互访,有助于增进相互间的了解,推动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合作的发展。”
丹瑞主席兼总理最后表示,每次看到“中国领导人的友好访问都进一步巩固了我们两国关系。因此,我们认为阁下这次对缅甸的访问虽然时间很短,但必将使我们两国间业已存在的亲戚‘胞波’般的亲密关系揭开新的一页。”丹瑞主席深信缅中两国关系将会通过李鹏总理的访问而更加巩固,更加生气勃勃,他还特意表示衷心感谢中国政府批准中国珍藏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今年4月来缅巡礼供奉。
宾主席间频频举杯祝愿中缅友谊不断发展和巩固,祝愿两国人民的各项事业不断地发展。
李鹏总理的陪同人员李贵鲜、黄镇东、和志强、唐家璇、石广生、王启人、吕聪敏、万经常、陈宝鎏等也应邀出席了宴会。
缅甸政府的高级官员及各国驻缅使节也出席宴会作陪。
晚宴后,李鹏总理和夫人及其他中国客人应邀观看了专场文艺演出。
(附图片)
12月26日,缅甸联邦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主席兼总理丹瑞举行宴会,欢迎李鹏总理来访。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李鹏总理会见钦纽秘书长
新华社仰光12月26日电(记者张云飞、许钺乃)缅甸联邦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恢委会)秘书长钦纽和夫人杜钦温瑞,今晚到国宾馆拜会了来访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夫人朱琳,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钦纽首先代表缅甸政府和人民对李鹏总理偕夫人朱琳到缅甸进行正式友好访问表示热烈欢迎。钦纽表示,李鹏对缅甸的访问必将进一步加强由缅中两国老一代领导人亲手培育的“胞波”情谊。
钦纽说,李鹏的来访使他想起了已故周恩来总理过去多次访缅时的情景。他表示相信,李鹏的这次访问不仅对增进缅中两国的友好关系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李鹏在会见中表示,他今年9月曾在北京同钦纽举行会晤,双方进行了十分友好的交谈。李鹏说,他对这次应缅甸恢委会主席、政府总理丹瑞的邀请前来访问感到非常高兴。李鹏说,他这次带着中国人民对缅甸人民的友好情谊来访,正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40周年,这使访问更具有特殊意义。李鹏说,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别重视发展同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他说:由中缅两国老一辈政治家培育的中缅两国友好关系在我们这一代领导人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缅甸外长吴翁觉和夫人杜钦芝、中国副外长唐家璇等会见时在座。


第6版(国际)
专栏:

  缅报欢迎李鹏访问
据新华社仰光12月26日电(记者张云飞)《缅甸新光报》英、缅文版今天分别发表社论,热烈欢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前来缅甸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英文版的社论说,“李鹏总理的访问将加强‘胞波’友谊和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社论指出:“缅中严格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近年两国双边贸易增加,商业联系增多,互利合作扩大,但还可以做许多事情”。


第6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加快步伐面向亚太
——一九九四年东盟外交
陆建人
1994年对东盟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它通过几项重大的外交行动,力争把东盟的经济、政治、安全的活动空间推向亚太地区。这是东盟在新形势下调整外交战略的结果,对东盟内外局势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7月下旬,东盟在曼谷接连举行3次会议,即东盟外长会议、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和东盟与对话伙伴外长会议。最后一次会议的与会者包括东盟6国在内的17个亚太国家的外长和欧洲联盟的代表,是东盟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会议。这些会议就当前亚太地区的经济、政治与安全问题进行广泛磋商和对话,并达成某些共识。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将每年举行一次。在经济方面,东盟酝酿建立“东亚经济核心论坛”,尽管遭到美国反对,但仍在积极努力中。东盟还决定加快自由贸易区的实施,把原定成员国之间实行5%关税的时限,由15年改为10年。此外,东盟还与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的高级官员讨论了建立东南亚共同体事宜。
东盟外交面向亚太的决策是在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瓦解、国际形势趋向多极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地区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昔日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扩张和对抗的局势已经消失,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新局面。对东盟来说,这既是历史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东盟努力增强内部凝聚力,扩大组织,以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使之成为亚太地区的一支自立自主的重要力量。去年亚太经合组织举行西雅图会议后,亚太地区的合作与对话揭开了新的一幕,出现了新的势头。东盟用几年时间准备的亚太外交政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首先,在经济上内联外促,增强地区集团的竞争力。与世界潮流一样,经济在东盟外交上占据最重要地位。在前几年西方经济衰退情况下,东南亚地区经济却蓬勃发展,以平均7%左右的增长速度,名列世界前茅。但东盟就整体来说,其经济实力尚不及北美和欧洲集团。在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形势急速发展下,东盟除了加快内部发展(比如实现自由贸易区)外,已把眼光投向东亚地区的日本与韩国。按国民生产总值算,日本比东盟大8倍多。几年来,东盟国家积极呼吁建立“东亚经济集团”(即现在所称的东亚经济核心论坛),其目的就是要利用东亚经济腾飞的势头,借助日本、韩国等的资本和技术,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尽管阻力不小,但东盟仍坚持把扩建地区经济集团作为目标。
其次,在安全事务中力争独立自主。近年来,美国、俄国、日本、澳大利亚纷纷就亚太地区的安全问题提出自己的方案。为避免地区安全出现由大国主导的局面,东盟召开地区论坛会议。这次会议规模之大、级别之高是前所未有的。“论坛”也被认为是开展对话的场所。
最后,在扩大组织方面力图超越差异,实现大东盟计划。冷战结束和印支实现和平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东南亚各国的主流,东盟和其他各国都在调整对外政策。东盟还制订了逐步扩大的计划。越南和老挝已取得东盟观察员资格,并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缅甸和柬埔寨也要求加盟。但东盟的扩大,需要超越社会制度、经济水平等的差异,难度较大。也许正因为这样,东盟把建立东南亚共同体的时限定为20至25年。
综合上述,一年来东盟在亚太舞台上的作为令世人瞩目。在国际关系中,东盟也与过去不同,采取了更加独立自主的立场。东盟拒绝美国在东南亚海域建立海上补给基地的要求,泰国不顾美国反对,邀请缅甸参加东盟地区论坛会议,特别是在人权、民主等问题上,东盟国家更是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东盟6国人口接近3.4亿,国民生产总值达4300亿美元,人均约1200美元,其发展潜力是很大的。但也应该认识到,由于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各国的多样性和发展水平的差异等,东盟的亚太外交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朝会晤未确定释放美飞行员日期
本报讯美国和朝鲜军方高级官员26日在板门店举行会晤,讨论释放被俘美国飞行员问题,但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驻韩国美军在一份声明中说,朝鲜人民军强调,由于对这一事件的调查仍在继续,因而朝方目前尚不能确定释放被俘飞行员的日期。声明称,双方同意将再次会晤,继续讨论释放被俘飞行员的问题。(汤民国)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安全委员会讨论车臣局势
俄军第一阶段任务接近完成
本报莫斯科12月26日电记者许恒声报道: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消息,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今天在此间主持召开了俄联邦安全委员会会议。叶利钦总统在会议上说,俄军在车臣参加恢复宪法法制和法律秩序的第一阶段的任务接近完成。他说,第二阶段,将在车臣共和国成立行政机构。叶利钦总统说,他明天将在俄罗斯电视台就车臣共和国的局势问题向全国人民发表讲话。
叶利钦总统认为,国防部、内务部、联邦反间谍局和边防军取缔车臣非法武装的工作进行得不错。他强调,要封锁车臣边界,阻止支持杜达耶夫当局的外国雇佣军潜入。
据报道,切尔诺梅尔金总理昨晚主持了由政府和安全委员会成员,以及总统办公厅代表参加的会议。会议分析了车臣当前的局势,以及与之有关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问题,并提出了为解决车臣局势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


第6版(国际)
专栏:

  约允许以色列人参观境内犹太教圣地
据新华社安曼12月25日电约旦政府25日同意允许以色列犹太教徒和犹太教学校的学生对约旦境内的犹太教圣地进行定期参观。约旦旅游和文物部的一位官员说,正在约旦访问的一个以色列犹太教团体向约方提出了上述要求,随后,约旦政府作出了决定。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俄中友协纪念梅兰芳诞辰
俄中友好协会26日在友好之家举行报告会,纪念我国杰出的艺术家梅兰芳诞辰100周年。俄中友协中央理事会主席齐赫文斯基院士主持了报告会。俄罗斯著名汉学家索罗金教授和俄罗斯艺术学副博士盖达等人在报告会上介绍了梅兰芳的艺术生活和在俄罗斯的创作活动。(本报专电)(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约旦首相会见俄总统特使
约旦首相马贾利25日在安曼会见了俄罗斯总统特使帕萨伏尔尤克,双方在会谈中讨论了中东和平进程的最新发展、约旦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的成果以及如何加强约旦和俄罗斯的双边关系等问题。(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阿特赦5名希腊族人
在圣诞节之际,阿尔巴尼亚总统贝里沙颁布一道特赦令,今秋被判刑的5名希腊族人中,1人获释,4人减刑。(据新华社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