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时代报道

  希望在继续
——记“希望工程”首批救助学生
东升
日前,安徽省金寨县团委、县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抽调548名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和教育工作者,组成28个调查组,进行了为期10天的“希望工程”受助学生专项调查。
1990年秋季,作为“希望工程”首批救助对象,金寨县500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如今,5年即将过去。这些受助的孩子情况如何?
    受助的孩子今何在
调查结果表明,接受救助的500名学生,已有366人完成了小学学业,其中342人升入初中;1991年毕业的学生中,已有37人升入高中,2人考入了中专学校,6人考入了县级重点中学。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回家务农,进乡镇企业,或者外出打工。
希望小学的林娟,家中人口多劳力少,生活困难,加之本人小时患过小儿麻痹症,右腿微跛,学习时断时续,但她身残志坚,顽强地学习,每学期均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1993年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参加了共青团安徽省委和安徽电视台举办的希望工程宣传活动。1993年7月,她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中学,并始终保持品学兼优的好势头。
首批救助的学生已有67人完成初中学业,回乡务农,在科技兴农、脱贫致富的伟大事业中崭露头角,初试锋芒。南溪镇余山小学黄朝民毕业回乡后,自学栽桑养蚕新技术,大力发展高产桑园,养蚕收入连年逐增,1992年、1993年创下本乡单产最高纪录,一举脱贫,得到了政府嘉奖和群众的称赞。
1992年毕业于铁冲初级职业技术学校的受助学生简继东,利用在校所学的种植中药材技术,回家大面积种植杜仲、辛夷,获得成功,年人均收入超10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小能人。他自己富了不忘乡亲,自费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在自己的药材基地里举办现场培训,手把手传授技术。他说:我在最困难时,是“希望工程”和许许多多的好人帮助了我。现在,我要把致富经验传授给仍未脱贫致富的乡亲们,一同走向富裕。
近年来,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在金寨县蓬勃兴起,掌握了一定专业技术的受助生成了工厂的主人,有了用武之地。在今年初的全县丝绸行业技术大比武中,南溪缫丝厂的吴海霞过关斩将,取得了个人全能第3名的好成绩。当人们用惊讶的目光投向这位仅有一年多工龄的小姑娘时,她兴奋地说:“我在小学5年级时因家庭贫困差点辍学,是“希望工程”及时向我伸出了手,帮助我渡过了难关。初中3年我勤奋学习,希望将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国家做贡献。毕业后,我如愿进了工厂,通过认真学习,刻苦训练,不断总结经验,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由于贫困或意外事件,仍有少数被救助的学生不能正常完成学业,而不得不再度辍学,甚至外出打工。班竹园镇王洪莲在“希望工程”救助下,已顺利地完成了两年初中学业,但1993年因其父遭车祸身亡,家中仍有两个弟妹读书,靠母亲一人实难支撑,为减轻母亲负担,她不得不放下学业,去上海打工挣钱,养家糊口。铁冲乡中学王世虎由于家庭困难,10岁才开始读书,上学后又常因交不起学费而自卑。1990年受助后,他刻苦学习,考入中学,但终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再度辍学,于初二第二学期外出打工。
    救助金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数额有限的救助金,不仅给这些孩子带来了物质援助,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了刻苦自励、奋发成材的机遇,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友爱的品质。丁埠辅导区学生占伟,父母双亡,只有一位80高龄的奶奶和他相依为命。1990年“希望工程”雪中送炭,解决了占伟的学费问题。从此以后,占伟在老师、同学和乡邻的帮助下,勤奋学习,进步很快,成绩名列前茅,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
梅山镇徐冲小学张占友,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小小年纪就承担起赡养80多岁的祖母的重任。受救助返校后,他更是起早贪黑,既忙学习,又忙生活,在校争分夺秒,惜时如金,成绩优良;在家里里外外一把手。他常说,是“希望工程”使我重返课堂,我要好好学习,报答捐赠人。
受助学生汪德宇,家住库区一线队,上学途中要经过一道小河。他常常主动背小同学过河。有一次,由于水过急,他掉进了深水里,几经拚搏才脱险,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他捏了把汗,可他却笑嘻嘻地说:“没事,我命大,我的身后有好多好心人,不会出问题的。”
南溪镇花园小学王政同学,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在全县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曾取得好成绩。他经常热心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同班同学王祥丽因不慎摔伤了腿,不能到校上课。王政主动要求帮王祥丽补课。经过一个月的艰辛劳动,王祥丽同学成绩不但没落下,而且还有所提高,顺利通过了升学考试。调查中,受助学生的老师和家长多次向我们表达他们对“希望工程”的感激之情。
又到岁末。据悉,在新的一年里,“希望工程”将扩大救助规模,动员有能力的家庭继续参与“1(家)+1助学行动”,推出“希望书库”计划,《希望工程基金管理规则》也将正式颁布施行……将有更多的失学孩子在“希望工程”的救助下重返课堂。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风雨人生

  阿拉山口是一片没有绿色、飞鸟和河流的土地,大风可以肆虐一切;然而,年轻的海关关员的精神却是无法摧垮的。请看——
风起的日子
胡晓梦
夜深时分,我们的面包车在狂风的包裹中向阿拉山口急驶。黑暗中,扯着长腔怪叫的狂风涨满耳鼓,暴风挟着沙粒竟把窗玻璃击碎了。公路两旁一望无际的戈壁在暗夜中若隐若现,让人感受着无边的荒凉和恐怖。
阿拉山口——举世瞩目的亚欧第二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部终端,也是中国联接哈萨克斯坦的重要关口。
我翻着手中的资料:阿拉山口口岸位于阿拉套山和巴尔鲁克山之间的一处冲积平原,宽20公里、长90公里的平坦通道就像个大风箱。一年当中,肆虐的8级以上的大风要刮188天以上,最高风速为49米/秒。滴水成冰的冬天,这里的气温降到零下40摄氏度;夏天,温度高达40摄氏度,地表温度竟达70摄氏度。
3年前的1991年7月20日,13名海关关员来到荒无人烟的阿拉山口,建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阿拉山口海关。这片亘古的荒原用呼啸的狂风、灰黑色的砂石、炙人的热浪迎接他们。
在这里,狂风可以肆虐一切,唯有人的精神是无法摧垮的。一群年轻的海关关员向记者谈起他们熟悉的山口大风,谈起他们在大风的日子里那些不寻常的经历。
王坚强,这位从秦皇岛海关学校毕业的小伙子,充满幻想地来到了阿拉山口,而大风却无情地吹散了他“青草遍山野,牛羊满地跑”的梦幻世界。
他被分配到进出口换装库担任验收物资的检查官。一批又一批的外运化肥进库、出库,大风也在换装库里进进出出,时常把化肥卷入空中,抛撒在他的头上、脖子里,甚至吹到他的嘴里。王坚强消瘦了,然而在大风的磨练下,他变得更为坚强。他从大风中悟到的是一种神圣、一种庄严、一种压倒一切的使命感。
当我看见王文李的时候,发现了阿拉山口大风留在她脸上的那道印记。去年5月的一天,一场少有的风暴席卷阿拉山口,20多米高的铁路灯塔被连根拔起,豆大的石子漫天飞舞。
年轻的关员们验完入关的客运列车,弯腰吃力地返回宿营地。突然,路旁的铁塔被大风吹倒,23岁的王文李被砸倒在地。姑娘鼻梁断裂,鲜血染红了她的制服。大风在她秀气的脸上留下了永不消失的印记。她失声痛哭。人们望着她那痛苦的样子,都以为她要离开阿拉山口,谁知国列一进阿拉山口,王文李带着伤又登上了列车。
我问王文李:“你家在乌鲁木齐,条件优越,为什么留在阿拉山口?”
姑娘细声细气地回答:“阿拉山口是我们用双手建成的,我对它很有感情。”
阿拉山口的年轻人已经把风融合在他们生活工作中。严冬,天冷得把不锈钢帽徽都冻散了架;盛夏,天热得皮鞋都被烤化了。这群年轻人照样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
维吾尔族小伙子玉山·热合曼到阿拉山口上班的第3天,就遭到连续7天7夜的大风,又停电又停水。整天昏天黑地,让人直想骂人。然而,他挺了过来。他妻子来山口看他,正好遇到13级大风,妻子对他说:“你回家吧,我养你。”玉山却说:“阿拉山口是男子汉呆的地方!”
采访中,记者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们头上戴的是国徽!”
谈起关里的年轻人,副关长亚生·穆罕默德充满自豪:阿拉山口海关关员平均年龄仅25岁,3年来,年轻关员没有一个因为惧怕无休止的大风而申请调离。他们中间许多人主动放弃休假,从冬到春,超负荷地工作着。
时至今日,阿拉山口口岸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铁路、公路并举的新口岸,年均进出口货物达70余万吨,进出旅客6万余人次。
阿拉山口,这片没有绿色、没有飞鸟、没有河流的土地上,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抒写各自的人生。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春絮语

  寂寞与成功
宋建龙年轻人谁不想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许多青年朋友却难耐成功之前的寂寞。殊不知,成功常常与寂寞连在一起。
在我看来,大凡脱颖而出、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不经过长久不鸣的寂寞。他们都熟悉寂寞,都珍惜寂寞,并在寂寞中执著地追求成功。钱钟书正是在“守冷摊子”、甘于寂寞中专心一意钻研学问而成为著名学者;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则是在艰苦的条件下,靠寂寞而又刻苦地训练享誉世界……因为他们深知,有寂寞才有潜心的研读;有寂寞才有无声的拚搏;有寂寞才有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跃起;有寂寞才能把别人浪费的时间收集在一起,去谱写奋斗者成功的歌。
诚然,默默无闻的探索,可能暂无建树,但对于这种寂寞,我们只有坚强地忍耐和自信地等待,并继续不懈地努力和勇敢地追求。作为一个有志气的青年人,要不虚掷光阴,要在整个人生中做点什么,就要有甘于寂寞的精神。如果连生活的冷清和暂时的挫折都经受不住,那就失去了成就大事业的基石。
的确,对青年人来说,生活中的诱惑是很多的,跳舞郊游,打猎钓鱼,养鸟种花,谈情说爱……所有这些,如果掌握适度,则是人生乐事,如果沉湎其中,难免不消磨志气;而对那些自甘寂寞者来说,则可以不被五光十色的享乐所诱惑。
朋友们,让我们在生活中思索立志的方向,选择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汲取知识,成功之果必将在寂寞和奋斗中孕育、成熟。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商家青睐
退伍兵
张建魁石磊余海泓
去年11月底,从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爆出一条新闻:海南、深圳等地一些大型外资企业早早地同部队签订了协议,以优厚的待遇招聘10多名退伍战士到公司任职。这是历年来所没有的现象。今年的退伍工作刚一开始,各地商家便纷至沓来,警营内外又“炸开了锅”。
武警北京总队某部教导员王世法告诉我们,这两年警营退伍兵非常抢手,几乎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武汉印染总厂是一家大型企业,它的总裁在得知退伍工作即将开始后,特别派公司的副总裁连夜飞到北京,就像进行一场“商战”似的,力挫群雄,最终精心挑选了18名退伍战士满意而归。
据了解,招聘单位所“瞄准”的对象各有不同。涉外单位一般是把外国使馆警卫部队的退伍兵作为招聘重点;专业技术强的单位则争抢部队技术部门的退伍兵;而保安、警卫之类的工作,用人单位看好的是军事、政治素质过硬的“执勤能手”。
北京“松下”彩管有限公司,自1992年起,每年都要从警营中招聘大批的退伍战士。当我们问到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对退伍兵“情有独钟”时,这家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经理说:“从我们这两年招聘的情况看,这些部队的退伍战士,素质好,适应环境快,纪律性强,便于管理,日方和我方都比较满意。”
从山西入伍的战士刘东瑞是第一批被这家公司聘用的。小刘说:“我们靠的就是在部队中锻炼出来的过硬素质,才在这里站住了脚。”小刘因工作出色,月薪已提到1000多元。
越来越“火爆”的招聘热潮,令部队也有些措手不及。武警某部政治处主任李晓龙在谈到如何看待当前的警营招聘热时,说了两点忧虑:一是退伍战士被招聘后,工作待遇一般比较优厚,这在现役战士中产生了不小的震动,有的战士还不到退役期限,早就“心猿意马”了;二是被聘用的多是优秀士兵,他们也是部队的“骨干”力量,本来应该保留的也留不住了,这无疑是一种人才的外流,给部队的建设造成一定的损失。顿了顿,这位中校警官又把话锋一转,说到:“招聘敲响警营大门,这是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然产物,部队也希望能多为社会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校,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警营。”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西藏成为大学生择业热点
本报讯从近日在西安举行的全国人才市场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传出信息,申请去西藏工作成为明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择业的热点。
据人事部有关人士介绍,本次洽谈会中央国家机关落实100名进藏大学生的计划。国家审计署在南开大学委培的40名大学生中,就有30名积极申请进藏,其中有14名学生用书信形式表达了进藏的决心。3天来,在西藏自治区的招聘摊位前,前来报名、咨询进藏工作的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络绎不绝。正式申请并填写了登记表的学生有400多人。
据了解,进藏工作成为大学生择业热点的原因是,中央西藏工作会议结束后,西藏的经济发展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年轻人想进藏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在分配上根据西藏所需专业的要求择优录用,改变了多年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此外,西藏自治区在工资、福利、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也吸引了众多大学生。
(王世焕王黎)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为国防现代化而拚搏
——记国防科工委工程设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肖力田
贾玉平
肖力田今年33岁,貌不惊人。可一年前,他就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了。
他现在手里有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成果两项,二等奖成果两项,三等奖成果一项。入伍11年来,他还参与计算机开发研究项目近百个,编辑出版学术著作10多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5篇。
肖力田从考入国防科技大学的那一天起,就把事业寄托在国防现代化上了。1988年初,肖力田从科大被借调到北京,参加总部委托的“某项管理辅助决策系统”研制任务。他承担了系统总控、总体协调、联调、加密和图形数据处理等项工作。为了赶时间、抢进度,他完全放弃了业余时间和节假日,与课题组同志加班加点。
项目鉴定时,许多专家和领导对如此庞大的系统,其整体协调性能如此之好,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已在科工委系统推广使用,并列入了全军推广应用计划。
1990年3月,肖力田被调到国防科工委工程设计研究所工作。家还未安置停当,他就接到了负责组建启动CAD工作站的任务。72万美元设备引进后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汉化,只有汉化后系统才能投入实际工程使用。在国内该所是全国第一批引进INTERGR—APH工作站系统的单位,该型工作站上的汉字系统还是空白。肖力田迎着困难上,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解决了许多技术难点,完成了初步汉化,创造了无形的效益。
肖力田担任设计室副主任后,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团结带领全室同志先后出色完成了30余项工程方案的研究制作任务。如:北京前门改造等,使该所CAD制作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应用计算机绘图率大幅度上升,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质量、品种和效率,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许多地方商业、企业集团多次以优厚的待遇聘请他去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的回答朴实无华:“部队培养了我,现在国防科技事业正需要人,我不能走。”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冬天的回忆
选一个无风的日子,换上漂亮的服装,在大自然中放松自己,让笑意在镜头里定格,愿青春永不逝去。
本报记者李舸摄于北京景山公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