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开拓农村图书市场大有可为
本报评论员
本报今天发表金盾出版社探索图书出版发行改革的经验,细读有味,给人启迪。
味在哪里?就在他们积十年之功,以图书为载体,以后勤基层单位和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为对象,不遗余力地传播和普及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因地制宜、扎实有效地开展科普工作,创造了出书867种,印制1.3亿册,平均每种发行15万册的奇迹!科学技术的吸引力,经他们之手得到了充分发挥;出版界孜孜以求的优质高效,在他们那里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为什么说金盾的经验给人启迪?因为他们的做法和精神,与图书市场上一些消极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近些年来,有些人为牟取暴利,出版销售的图书宣扬迷信,充斥着反科学、伪科学的内容。这种书流传到农村,影响尤为恶劣。而金盾出版社自觉地坚持党的出版方针,走正路,出好书,保证每一本书都经得起检验。他们向文化市场提供精品,市场回报他们良好的效益和高度的信任,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良性循环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令人欣喜。
金盾出版社努力开拓农村图书市场,选择了一条艰苦的、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道路。不久前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最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指出,普及科学文化教育,将人们导入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有4.6亿,其中大学文化程度的占0.0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4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8%。如何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必须从现在起切实抓紧的跨世纪工程。金盾出版社自觉分担这项任务,已有多年的经历,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特别是宣传他们的服务精神,去开拓农村市场,应是科学文化教育各界共同的任务。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方向明路子正效益好
——金盾出版社改革探索
古健
坚持走正道、出好书,既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会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金盾出版社是解放军总后勤部下属的一家出版社。1983年11月建社之初,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指示,结合总后勤部领导关于金盾出版社要多出对“四化”有用的好书的批示精神,他们制定了明确的办社宗旨: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立足军队,面向全国,为科技兴农服务,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服务,保证所出的每一本书都经得起严格检查。
实践结果表明,不卖书号,不出格调低下的书,只出健康有益的书,日子会过得更好些。
11年来,这家出版社共出新书867种,平均每种书印刷3.1次,最多的印刷23次,平均每种书发行15万册,总印数达到1.3亿册,定价总码洋为4.28亿元。在图书的覆盖率、重版率、出版周期方面,走在前面。以农业科技书为例,《快速养猪法》已发行306万册,《鸡鸭鹅病防治》发行103万册。军地两用图书发行量超过50万册的,共有56种。今年10月,他们的常备图书月销1万册以上的就有78种。特别是最近猪肉涨价,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很高,10月份就售出养猪的书9.9万册,11月份又售出14.5万册,存书销售一空,重印都来不及。
这一类书发行越多,对丰富全国人民的“菜篮子”、“米袋子”,对改善连队生活,帮助就越大,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从经济效益来看,出版社本身的微观效益是可以计算的,广大农民由于获得科技知识而走上富裕道路的宏观效益则无法统计出来。
今年11月份,金盾出版社作为全国15家优秀出版社之一受到中宣部、新闻出版署的联合表彰。
主要出版实用科技图书,组织大教授写小册子让农民看得懂、买得起
在出版社林立、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如何选择自己在出版界的位置,形成出书特色,明确读者群体,找到自己的销售市场,以取得读者、书店的认可,使自己的出版物成为他们首选的对象?金盾出版社发挥后勤系统专业面宽、军地两用、人才众多的固有优势,选择了以实用科技图书为主要出书范围,以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后勤基层单位和广大农村为主要市场,既获得了广阔的活动舞台,又形成鲜明的个性。
对于优质图书,不同的读者群体有着不同的要求。基层后勤人员和农民朋友对科技图书的要求,并不追求学问的深奥,印装的精美,收藏的价值,而是要求能帮他们解决具体问题。所以他们在策划选题、选择作者、审订纲目、编辑加工的时候,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特别注意组织大教授写小册子,力求知识性、通俗性、实用性的统一。少讲为什么,多讲怎么办,开门见山,去掉那些可有可无的概论、导言,开篇就是怎样选种,怎样育苗,怎样栽培管理,怎样防治病虫害,操作性很强,主要出版普及本、单行本、简装本,使一般读者都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读得完,并且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优化选题,逐步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他们已经在军事后勤、种植园艺、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常见病防治、妇幼保健、老年养生、车辆驾驶维修、家电使用保养、食品烹饪、服装裁剪、绒线编织方面形成几大系列,进而构成了“面向大众,面向家庭,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出书特色,在竞争中创出品牌,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
有了好的选题,生产出优质图书,怎样把它卖出去,送到需要它的读者手里?办法是强化发行,为书店提供优质服务。因为书店是连结出版者和读者的桥梁,该社98%的书是经过书店送到读者手里的。
为书店提供优质服务,就是讲质量、讲效率、讲信誉。处理书店的订货单,做到品种无误、数量准确、包装牢固;从收到订单到送至车站的时间,不能超过半个月;书店不分大小,订货不论多少,路途不管远近,一律热情服务,并且实行“三管”:残缺破损的书管换,收不到书的管查,查无下落的管补。有时,书店的同志判断不准,订了不适合本地销售的书,他们还主动建议不要订。
由于有了比较好的信誉,该社已同全国3000多家书店建立起经销关系,构成了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的发行网络,平均每天有8万册书发往全国各地。
全社实行整体目标管理制,各个环节构成一盘棋,增强全员竞争力
金盾出版社不端“铁饭碗”,不吃“大锅饭”,实行全员聘任制,机构可增可减,名额可多可少,人员可进可出,保持高度弹性,实行优化组合。全社编内人员较少,随着事业的发展,聘用离退休干部81名,具有教授、研究员、编审高级职称的占相当比重,从事发行工作的副教授就有6名,审稿、编辑、校对和出版发行,正是他们的拿手戏。
全社各部门围绕年度总目标制订措施,社长全面组织协调,把各个环节构成一盘棋,形成一条龙。无论对各部、处、室,还是对每个编辑、发行人员,都不搞经济指标承包,即使是下去推销的人员也不带经济指标,不管推销多少也不提成。因为编、印、发是个整体,发行要以书的选题质量、编校质量、装帧印刷质量为基础,好书也得靠发行人员去宣传、推广,互为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从发行部本身看,下去搞推销,到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沿海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差别大得很。跑偏僻地区的同志吃苦最多,销售最少,如果按每个人的推销数提成,谁还愿意去跑农村、跑边疆?何况一次推销过多,书店销售期长,造成资金占压,还会影响今后添书的积极性,不符合出版社的长远利益。
在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全社逐步形成了小编辑部、大发行部的新格局,调集精兵强将办发行,人员占了全社总人数的一半,实现了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轨,较早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门,使金盾版书能够覆盖全国城乡,开始走向海外。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别人不容易做的事,才能取得别人不容易取得的成绩
农村图书发行意义大、潜力大、困难大。谁真正把8亿农民的事情装在心里,不怕苦,不嫌累,送书下乡,服务上门,谁就能够感动“上帝”,逐步占领这块举世瞩目的庞大市场。金盾出版社搞发行的同志一手提书箱,一手提行李,下了火车赶汽车,一个县一个县地跑,不分严寒酷暑,不分平原山区,辛酸苦辣,难以言表。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他们已经跑遍了除台湾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共有1971个县(市)新华书店留下了该社工作人员的足迹。各地基层新华书店,特别是边远山区书店的同志们,赞扬他们保持和发扬了“老红军传统”、“老八路作风”。
下去的同志不单纯是推销图书,而是代表出版社执行三项任务:一是收集信息,了解市场,哪些书好销,哪些书不好销,读者还需要哪些书;二是听取意见,处理问题,了解发运到书店的书,有没有缺页破页倒页的,有没有发书短缺的现象;第三才是展示新书,请书店看样订货。这三项任务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每个同志调查回社后,都要写出一份情况报告,供大家阅读。脚板底下不但出效益、出声誉,而且出信息、出选题。每年所出的新书,大约有一半选题是外出的同志从下面采集到的。出版社能够做到信息灵、预测准、反应快,基础的工作就是深入调查研究。
金盾出版社的编辑、出版人员,从来没有一个同志接受过作者、造纸厂、印刷装订厂赠送的红包,从来不在作者的书稿上署名,也从来不让作者包销图书。书店的业务人员对他们说,我们订书的时候,“同类图书看质量,同等质量看折扣,同样折扣看感情”。社店之间的友谊与感情,在营销活动中是会经常发生作用的。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部分专家座谈《若干意见》
朱光亚强调要认真抓好落实
本报北京十二月二十三日讯记者贾西平报道: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朱光亚今天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是我们盼望已久的一个文件,内容非常好,现在关键是抓好落实。”
朱光亚是在中国科协今天举行的“普及科学技术是科技工作者的职责”座谈会上讲这番话的。他表示,中国科协将全力以赴,认真研究落实加强科普工作的具体方案。
朱光亚在谈到近几年封建迷信泛滥时说:“问题很严重,现在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
中国科协副主席何康、中科院院士汪德昭、裘维蕃、侯祥麟等二十余位专家在发言中,都对如何落实《若干意见》发表了中肯的意见。
据悉,中国科协将在专家们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科协加强科普工作的实施方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去年科技论文知多少
共发表2万余篇比上年增长9.2%
本报北京12月21日讯记者何黄彪报道: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勤奋工作,1993年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共20178篇,比上一年增长了9.2%。这是记者今日从中国科技信息所获悉的。
这个所受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的委托,从1987年起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论文被引用情况进行年度统计和分析。国际论文数据采集自美国的三种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据悉,按论文数排序,1993年我国与上年相同,仍处于世界第12位。目前,论文总数超过我国的有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荷兰、澳大利亚和印度。有关专家指出,在世界科学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我国科技工作者如不加倍努力,保持现在的排序也是困难的。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成立
本报北京12月23日讯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今天成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任名誉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顾问马宾任理事长。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是我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等领域专家学者自愿组织起来的全国性群众学术团体。其宗旨是推动我国软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各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进程,使决策与决策执行更加符合人民利益。(董庆九)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华人民共和国风云实录》出版
本报讯由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员苏东海、方孔木担任主编,22位高中级研究人员通力合作编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风云实录》一书,日前由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全书分上、下两册,共550多万字。该书全方位反映我国社会发展面貌,所设条目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等方面,包括灾荒都有记载。是目前共和国史料工具书中信息量较多的一部,且校勘严格,除第一手资料外还广泛吸收了社会研究的新成果。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教育好新闻评选揭晓
本报北京12月23日讯1991年—1994年北京教育好新闻评选今天揭晓,共有65位作者的60篇作品荣获一、二、三等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首都18家新闻单位选送作品参加了评选。本报记者李宏伟的《远见卓识》获一等奖,卢新宁、毕全忠的《迎接新世纪的曙光》和魏玉凤的《首都的首善之举》获二等奖,王娜梅的《漠河之行留下什么》获三等奖。北京市副市长胡昭广参加了今天的颁奖会并向获奖者颁奖。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十二月二十一日,西藏大学千余名藏族学生踊跃为“希望工程”捐款,将自己的一片爱心奉献给那些高原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这次由西藏自治区团委组织的“希望工程特别奉献周”活动,得到西藏各界特别是青年的积极响应。 新华社记者 王雷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