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发展农业要生态科技效益三统一
关广富
生态农业、科技农业、效益农业三统一,是在80年代后期,作为解决农业资源紧缺、生态退化、效益不高、发展放慢,寻求后续增产措施,增强发展后劲的战略方向提出来的。我在基层发现,农村干部群众对此热情很高,正形成共识。
保持农业的持续发展,增强农业后劲,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工业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和现代科技,从机械技术、生物技术、管理技术方面,对农业进行改造,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付出了很高代价,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严重弊端。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与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发展环境与增长机会。从总体上看,自然资源相对稀缺,物质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劳动力过度剩余。必须立足国情,在吸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重塑农业机制,走出一条生态上健全、科技上适用、经济上合理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路子。
生态、科技、效益三统一是解决农业深层矛盾的根本出路。农业比较效益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问题,不能单靠提高农产品价格来解决,根本办法是向内使劲,提高农业自身的经营效益。这决定了我们必须走生态良性、资源再生、土地节约、科技驱动和综合发展的路子,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充分利用农林牧渔各业的生态资源,弥补自然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不足,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产品优质率、劳动生产率,增进效益。
生态、科技、效益三统一是增强农业后劲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几年,是农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但与生产发展相伴的是,资源大量消耗而补充不够,设施超负荷运行而更新不够,环境污染加重而治理不够。农业后劲不足的问题80年代已经露头。如何使90年代的农业持续发展?必须在生态农业、科技农业、效益农业三统一上找答案、做文章。
经过几年不断探索,湖北省生态、科技、效益农业三统一的新格局已具雏形,对农业及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变革意义、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山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一批试验较早、力度较大的县、市,在资源的利用上实现了三大转变:即由单一粮棉农业,向农林牧渔大农业、一二三产业大经济转变;由单纯依赖传统资源投入、低投入低产出,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集约经营转变;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消耗资源,向综合开发、循环再生、永续利用转变。全省第一个进行生态农业试验的京山县,1985年以来,粮棉油稳定发展,生猪、水果、水产品等多种经营产品和乡镇企业产值成倍增长,财政摘掉了吃补贴的帽子,农民人均纯收入跃过1000元关。
——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生态、科技、效益三大系统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能力和经济再生产能力,大大增进了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了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宜城市近几年实行“梯度开发丘岗河,总体设计种养加,长短效益齐兼顾,经济生态一手抓”,率先在全省建成“吨粮县”,人均产粮超1吨,出现了一批亩收“五千元田”、“万元冒尖田”。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地力减退、森林过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开始得到治理。京山县1985年到1993年,森林覆盖率由23.5%上升到37.6%,耕地有机质含量由1.7%提高到2.2%,水土流失率下降44%,人群环境病发病率下降40.7%。
湖北省已把农业三统一列入重要日程,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之策。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到本世纪末,生态农业: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实现商品国际标准化;科技农业:使整个农业真正转到重视科技、依靠科技、运用科技的轨道上来,物质技术投入成为农业增长的主动因素;效益农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小康标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有较大改善。为此,第一,把握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加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力度。第二,把握大宗农产品需求刚性化发展趋势,加大粮棉油生产力提高力度。第三,把握农村经济综合化发展趋势,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第四,把握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大农村城镇建设力度。
(作者为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治穷致富先治愚
——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几个问题
刘济民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个鲜明的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在农村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新农村。这不单纯是物质的目标,而是包含了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目标。我们当然要追求物质的富有,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强大、富庶、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中央历来讲的是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是两个目标,不是一个目标,这也是我们农村工作的目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愚昧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这个国家,如果是一个科学技术落后、人口失控、环境严重污染、文化素质低下、文盲众多的国家,就不可能有物质的富有,只会带来民族的衰亡。我国要真正富强起来,使人民富裕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是要靠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不能靠单纯地追求赚钱,单纯地追求物质富有。我们千万不要摆脱了物质的贫困,又进入了文化的贫困!
    要高度重视对农民的教育
提高农民的素质要靠教育。教育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办学校当然是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但是还有一个社会的教育。既要重视学校教育,也要高度重视对农民的教育。毛主席早就讲过了,重要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农民的问题更加突出。农民有许多优良的品质,但千百年来农民是同小生产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确实有些弱点。现在,许多地方的农民办工业,进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正在与传统观念决裂,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也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对农民进行教育的可喜成果。
对农民教育的形式要多样,要注重实效,要像春风化雨一样对农民进行教育。比如50年代农村办的那种文化技术夜校,那种识字班,比如现在一些地方的党员活动室,团员活动室,民兵俱乐部,以及文化室、图书室,还有广播、电视、报刊,等等。这些教育农民的阵地我们要主动去占领。这些年,集中宣扬了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人物,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效果是很好的。宣传舆论教育,就是要使那些见利忘义者无地自容,使那些愚昧无知者感到耻辱。
要注意占领家庭这个教育阵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对人们的熏陶、感染,甚至比理论家在课堂上讲多少理论的威力都大。小孩在学校接受的是现代文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但是回家听家长讲几句消极的、低级趣味的话,那种影响往往是刻骨铭心的。积极的东西在家庭的影响是强大的,消极的东西在家庭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的。我觉得在农村两个阵地最重要:一个是家庭,一个是村。有的地方叫“进村、入户、到人”,就是说要把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代新人的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村,落实到家庭,落实到人。
    扶贫攻坚要靠两个文明
成就任何大的事业,总是思想先行的。当年林县的红旗渠,是劳动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心甘情愿跟着党员、干部去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去创造新生活的结晶。这种劲头,产生了两个成果,一个就是1500公里的红旗渠,是物质成果;另一个是艰苦创业的精神成果。如果当时县委一班人思想不解放,没有点胆识,没有那种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没有为人民造福的事业心、责任感,没有这个思想的、精神的东西在起作用,林县人再吃苦耐劳,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面貌。一定要两个文明建设相结合,尤其是要有个好的班子,在这个班子的带领下,才能凝聚成一种奋力改变贫穷面貌的精神。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生活的积极性,问题是我们要去组织、引导,那样我们脱贫致富就有希望了。
    乡镇企业要两个文明一起抓
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两个成果,既有物质文明的成果,也有精神文明的成果。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本特征的乡镇企业,对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对稳定和提高农业,对农村的城镇建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国家、对地方、对社会,总之,对两个文明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必将作出更大贡献。
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都离不开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确实解决了国家和地方所无力解决的许多问题。乡镇企业对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对造就一大批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干部,对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对培育农村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对改变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对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乡镇企业,就没有农村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壮大,就没有农民的共同富裕,就没有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的繁荣和兴旺,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当然,乡镇企业在两个文明建设方面,确有自身的不足,虽然不是主流,但也不可忽视。我认为,我们办乡镇企业的主要教训是,有些企业占地太多,有些污染严重,有些布局太分散,有些企业管理太粗放,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有些乡镇企业盲目追求发展速度,不注重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这几个问题都涉及到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部署引导乡镇企业真正把两个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认真地、坚持不懈地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
(作者为国务院副秘书长)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努力做好改革中的财税工作
王克英
今年是我国实施新财税体制的第一年。为保证新体制运转顺利,我们从如下几方面努力做好改革中的财税工作。
第一,把财源税源建设摆到领导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来办。我们从本地实际出发,认真地分析研究当地财源税源状况,把现有的财源税源建设好,同时加强潜在的财源税源建设。作为地方财源税源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有利于尽快增加地方财力的“短平快”项目。财源建设,不仅要着眼于财政资金,而且要尽可能地多用些非财政资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当前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对那些生产性项目,有利于财源建设的项目,我们尽可能给点钱;对那些非生产性的项目则尽可能往后推,特别是那些消费性的支出,目前要严格控制。地方财源地方为主建,全靠自己救自己。除此以外,还要强化平衡观念和法制观念。根据新体制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各级地方政府都必须切实改变向上伸手的依赖思想和依靠财政赤字搞建设的思路,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留有余地,确保收支平衡,决不允许再出赤字,并逐步消化原有的赤字。
第二,继续组织财税部门大力加强税收征管。俗话说,三分在收,七分在管,加强税收征管尤为重要。当前,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把财税工作掌握在政府手里。要督促财税部门切实抓好征管,建设好新的税制,与他们一起研究解决新税制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有些新问题,中央、省里已经明确了的,不要等。为进一步理顺上下关系,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合理的财政体制。在确定省对地、州、市,地、州、市对县的财政体制时,要明确这样几条原则: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二是坚持事权财权的统一,工作任务已经下放的,财力使用也应下放,尽量减少扯皮现象;三是有利于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级财政实力,对县一级不要收权收利,如新的农业税差价款、屠宰税等,地、州、市不能再集中;四是要坚持分级负责,各级都要抓好本级收支管理,抓好本级财源建设,使之成为本级收入的主要来源,上级财政不要挤下级,下级财政也不要依赖上级,建立起分散决策、分级负责、分灶吃饭、自求平衡的约束机制。在实现新老税制平衡过渡的同时,加强对各项收入的征收管理,把该收的税收及时足额地征收上来。
第三,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和高消费的支出,确保重点支出。今年财政支出的重点,我们认为,首先是保工资。为了保工资,就需要各地根据自己的情况,保重点,压一般,把住支出的口子。高档消费、集团消费必须严格控制,不能攀比;即使一些要办的事情,在目前情况下也只能往后推。其次,财政支出要保防汛救灾支出,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主管部门的预算外资金都要逐步采取“财政专户储存、计划管理、财政审批、银行监督”的方式,实行收支两条线。对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收入要由国土部门代征代缴,财政部门应加强征收管理,统一纳入财政预算,防止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今后过紧日子大家应求得共识,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当然,即使在紧张的情况下,各地还是要充分利用和科学运用好各种资金,抓住机遇尽快发展,大力培植地方财源,促进经济建设和各项建设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