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李铁映谈明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本报北京12月20日讯新华社记者张锦胜、本报记者王清宪报道: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今天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提出1995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任务是,重点推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配套进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国家体改委党组书记、副主任贺光辉主持了今天的大会。李铁映在会上作了题为《统一认识振奋精神搞好明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报告。
李铁映在报告中要求,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正确估计1994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抓住重点,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新体制;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
在谈到明年继续搞好改革所必须要把握的原则时,李铁映指出,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出台各项改革措施的取舍和检验标准。改革必须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出发。明年特别要注意紧紧围绕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有效供给和抑制通货膨胀来进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积极探索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种实现形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既要充分考虑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实现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企业改革与其它有关改革、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的综合配套,又要抓住关键环节,进行制度创新,取得实质性突破,带动新体制的全面建立;还要强调健全法制,规范推进。
在谈到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时,李铁映说,中央决定把明年改革的重点转移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上来,这一决策十分重要,也十分正确。明年务必在促进政企分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切实抓出成效,以加快结构调整,解除企业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推动企业制度创新。
李铁映指出,与企业改革相配套,明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养老、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和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目前已经形成了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一整套方案。这套方案的主要特点是明确要求设立个人帐户,充分体现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保障的改革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李铁映说,明年要继续贯彻国务院关于各项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按照中央的部署,抓好粮食、棉花等重要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应该看到,整顿流通秩序,规范交易行为,稳定市场物价,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目前,重点要发展完善商品的批发市场和要素市场,不仅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搞好交易场所的建设,更要重视建立新型的批发制度,形成良好的市场关系。同时,要抓紧市场管理制度和市场法规建设工作,推动市场运行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在谈到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问题时,李铁映指出,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家不给优惠政策,但试点城市有较充分的改革试验权。我们支持和鼓励试点城市按照三中全会《决定》所勾画的新体制框架,大胆试,大胆闯,进行制度创新。支持和鼓励国家各类专项改革试点,首先选择在试点城市进行。


第4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拉脱维亚总统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拉脱维亚总统贡蒂斯·乌尔马尼斯,同他就双边关系和各自国家经济改革情况进行了交谈。
李鹏代表中国政府对乌尔马尼斯总统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乌尔马尼斯总统同江泽民主席进行了成功的会谈,相信这次访问将对发展两国关系发挥重要作用。
李鹏说:“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中拉关系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我们对此感到高兴。”他说,拉脱维亚是波罗的海地区工、农业都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国政府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
李鹏指出,中拉经贸合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两国签署的经贸合作协定为双方经贸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两国企业界应该多接触,增进了解;两国政府应为双方企业界间的交往创造条件。
应客人要求,李鹏总理扼要介绍了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措施,以及中国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关系的主要经验。
乌尔马尼斯表示,目前拉中关系很好,彼此更加了解。昨天两国签署的两个重要文件集中反映了两国政府和人民的意愿。他说,拉脱维亚在北京举办的贸易展览会虽规模不大,但很成功,双方企业界进行了接触,这有利于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
这位总统表示很高兴能亲眼看看中国的情况。他说,欧洲和世界都关注中国的进展,拉脱维亚在发展同欧洲国家关系的同时,愿意进一步发展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关系。
乌尔马尼斯总统一行于今天晚上离京赴海口访问。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人间自有真情在
——漫话“爱心社”
金开诚
我最初听北大爱心社的同学说:“现在缺少的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后来又发展为“坐而论,不如起而行”),的确感到此话说得很透彻,也感到对我这种自以为关心精神文明的人似乎是一种批评。因此我表示愿为爱心社做点什么,同学们却说他们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们的理解和支持。
就我的有限见闻而言,爱心社的成立倒并未受到嘲讽或漠视。许多同学只是觉得他们这样做对社会风气起不了多大作用,也担心他们的活动倘若不能持久,反而是一种精神挫折。说实话,我也不是没有这种担心。但我随即想到古人说的两句话,即“机者,事之微”和“见微知著”。我想,这两句话是很有中国特色的辩证法,也许能够在爱心社的活动中得到应验。果然,爱心社得到北大党、团组织的大力支持,又以其实际行动赢得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参与。目前,全国已有三十多所高校成立了爱心社;而尤其令人振奋的是,与爱心社几乎同时兴起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更在全国蓬勃发展,活动的内容也日益丰富深刻。固然,一千多万人的参与在全国青年中仍是少数,但这的确证明了在广大青年中蕴藏着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行动起来的内在要求,也使人看到了“坚持两手抓”所取得的明显成果。
爱心社做的都是表示爱心的小事,但小事也能使人动心。比如说他们在每个教室的黑板旁贴了一张“请帮老师擦黑板”的油印纸条,我便有些感触。说实在的,一个教师既然有力气讲课,就不会在乎擦黑板。但在课间休息时,眼看着某些国家的留学生抢着上来擦黑板,而本国学生却视若无睹,心里便感到不是滋味,好像看到本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白白丢失了不该丢失的优胜似的。自从黑板旁有了这个纸条后,情况便有所改变。由此也想到,在即将跨向新世纪的时候,我们真应该意识到精神文明的国际比赛还来日方长。
爱心社的同学说:“给人一点爱心,自己也感到充实。”我相信这种感觉是真实的。因为每个“自我”都只存在于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之中,因此所谓“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能够发挥个人的优势与特长,去做有益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事情,并从而得到主客观相统一的价值评估。根据这个道理,我想可以说,青年人如果富有爱心与良知,无疑是很好的个性特征,或者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优势与特长。发挥这个优势与特长,把个性特征外化为不同流俗而具有深远意义的行动,这无疑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奉献爱心而自己感到充实,这实在是一种精神成果的积累,关系到对任何人来说都极为重要的素质或品质的提高。
我知道爱心社从成立之日起就强调不求回报,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不要问别人能为自己做什么,而要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不要问社会能为自己做什么,而要问自己能为社会做什么。”但是,我给爱心社题词仍然用了孟子的一句话,即“爱人者人恒爱之”。因为我想,“自我”既然存在于社会联系之中,那么爱心的回报即使不是必然的,至少也有一定的普遍性。而“爱人者人恒爱之”则是一个良性循环,这个良性循环是大大有利于我们国家的凝聚力的。
爱心社、青年志愿者行动及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济困扶危、排难解忧等行为,都证明了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个证明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人只有对自己真正相信的东西才会有所投入。“文化革命”严重摧残了人们的爱心与良知,使众多的人怀疑人间还有真情,人际关系中产生了过多的猜疑与防范,这不能不说是精神文明领域中出现种种问题的一个颇有深度的原因。因此,像爱心社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等,能够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人间确有真情,恢复人们对爱心与良知的信心,这显然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社会气氛的净化,促进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4版(要闻)
专栏:

  走正道出好书服务农民
中宣部等召开金盾出版社经验研讨会
本报北京12月20日讯记者周庆报道:解放军总后勤部所属金盾出版社以为农民出书为己任,连续11年努力开拓农村图书市场的经验,受到出版界、发行界的高度重视。12月19日至20日,中宣部、新闻出版署、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在京联合召开了金盾出版社经验研讨会。
金盾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谢德元介绍了该社在图书出版发行方面的改革探索,内容包括:走正道、出好书,完全可以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以实用科技图书为主、以后勤基层单位和广大农村为市场,组织大教授编写小册子,让农民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读得完;全社实行整体目标管理,增强竞争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做别人不容易做的事。该社发行部朱幼麟同志介绍了深入基层送书上门的体会。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在研讨会上说,金盾出版社的经验表明,认为农村图书市场只能萎缩,或目前还找不到解决萎缩的办法,是不正确的。中国的图书应该有一个很大的市场,特别是农村图书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虽然农民的文化水平还较低,但70%以上的人具有小学毕业以上的文化程度,他们可以依靠图书致富。出版发行部门的任务,就是把农民需要的图书编出来、印出来,送到农民手里。他特别指出,金盾出版社全社作为一个整体投入市场竞争,这一点很值得重视,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道路。
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在会上说,金盾出版社为在全国出版界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提供了一种模式。他们在编、印、发各个环节的改革中,整体考虑,同步推进,实现了优质高效。图书印制周期平均只有50天左右,而全国平均150天左右。他们的图书覆盖全国书店的85%。这一成绩是用汗水浇灌、用双腿跑出来的。
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农业部、新华书店总店的有关负责同志以及来自山东、北京、河北等省市新华书店、出版社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第4版(要闻)
专栏:

  张浚生回答记者提问指出
港人治港基本法已作规定
训练“精英”到港工作消息不实
新华社香港12月20日电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日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有报道称中央政府正在训练一批“精英”准备来香港工作,这个消息是完全不确实的。
他指出,中国政府对香港的政策非常明确。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香港是直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实行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也就是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将由当地人组成,这在基本法里已作了明确的规定。比如说,原来的公务员均可留用,只是司局级公务员等将来需要由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提名,报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既然如此,又哪里需要由内地再训练一批人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去工作呢?基本法还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要由在香港连续住满20年、有永久居留权的中国公民担任;司局级官员要由在香港连续住满15年、有永久居留权的中国公民担任。所以,中央不可能现在再训练一批人,到1997年后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工作。
张浚生说,那个消息是完全不确实的,像这样的担心也是没有必要的。香港的市民包括公务员在内,可以安心工作,到1997年后自己承担起管理香港的责任来。


第4版(要闻)
专栏:

  文化部举行新年招待会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于海生、实习生谭国器)文化部今晚在这里举行新年招待会,款待各国驻华大使及文化官员。
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在致词中说,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世界人民更深的理解和更广泛的赞誉;世界各国高雅的文化艺术成果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友谊与合作也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得到进一步增强。
刘德有对各国驻华使节在促进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各有关部门、单位对文化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能一如既往,从继续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和不断扩大合作领域着眼,共同努力,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工作更上一层楼。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和近500名中外嘉宾出席了招待会。


第4版(要闻)
专栏:资料

  梅兰芳与梅派艺术
梅兰芳,一八九四年农历九月二十四日出生于梨园世家,八岁开始学戏,九岁学唱青衣,十岁登台。一九一四年,梅兰芳应邀赴沪演出,盛况空前。一九一九年后,他先后应邀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引起国际艺术界关注,是我国第一个把戏曲传播到国外且获得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一九六一年八月八日,梅兰芳病逝于北京。
梅派,是梅兰芳创立的重要京剧流派。它在旦行艺术中对传统京剧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和剧目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平和中正、端庄娴雅、含蓄内在的表演风格,是现当代京剧艺术中具有巨大影响的艺术流派。


第4版(要闻)
专栏:资料

  周信芳与麒派艺术
周信芳(一八九五—一九七五)字士楚,艺名麒麟童。周信芳六岁学戏,七岁登台,为京剧艺术的革新发展奋斗数十个春秋。周信芳历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剧协副主席、上海京剧院院长。
以周信芳艺名命名的麒派是我国京剧南派老生的主要流派,也是当代京剧的重要老生流派。麒派艺术苍凉遒劲,朴而不直,顿挫有力,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麒派艺术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京剧老生行当的优秀传统,对其它行当和艺术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二十日电)


第4版(要闻)
专栏:

  “老龄宣传座谈会”在京召开
本报讯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与黑龙江《老年报》20日在北京联合召开“老龄宣传座谈会”。人民日报社、新闻出版署、全国老龄委、中组部老干部局等单位的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据了解,我国目前有60岁以上的老龄人1.1亿多,到本世纪末,按国际惯例,我国将进入老龄型国家。因此,老龄问题宣传显得越来越重要。与会者认为,《老年报》10年来在大力宣传党对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们以全方位为老同志服务为宗旨,不断强化政策服务,突出健康服务,重视精神服务,面向社会服务,受到全国乃至世界老年人的喜爱,订户已达40多万份。(沈卞)


第4版(要闻)
专栏:

  本报华东分社与东方电台联合开办特别栏目
“为您解忧”
本报上海12月20日电记者陈颂清报道:今天一早,上海市民从东方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节目中,听到了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将与东方电台联合开办“为您解忧”特别栏目(节目)的消息。许多听众来电话,对华东分社自成立之时就积极参与为人民办实事的活动表示支持。
从明年元旦起至1月25日,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与东方电台合作,将与上海市有关部门联手,每天为一位或一批亟须解决困难的读者、听众排忧解难。主办单位欢迎上海读者、听众来信,申明自己急需解决的一个困难和要求,他们将从中选择部分问题尽力帮助解决,并在人民日报华东新闻版和东方电台开设专栏,及时报道为市民解忧的情况。


第4版(要闻)
专栏:

孤寡老人“孝女”多
济南军区某通信总站一连的女战士,连续9年热心照顾驻地烟台市芝罘区73岁的孤寡老人曲万珍。前不久,曲万珍大娘又喜结良缘。图为女战士们看望曲大娘和她的老伴。胡彦伟潘全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