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美在奉献中升华
张严
今天本报《继母情》报道的故事感人至深。继母杨秀珍对她的孩子、老人和家庭倾注了满腔的爱,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她是一位可敬、可爱、可亲的人。
杨秀珍用柔弱的身躯支撑起一个即将倾倒的家庭,用殷殷慈母情爱温暖一家人,用拳拳爱心、浓浓情愫,含辛茹苦培育儿女,使其成人成才,4个儿女都成为大学生,令人敬羡。
在杨秀珍这位普普通通的母亲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劳动妇女勤劳、善良、坚强的传统美德。她甘于牺牲,乐于奉献,把欢乐和幸福送给别人,把困难和痛苦留给自己,用美丽的心灵、崇高的母爱塑造了一个高尚的新中国妇女的形象。作为一位军人的妻子,她积极支持丈夫戍守国防,这是一种奉献;作为儿媳妇,她不仅孝敬公婆,对丈夫前妻的父母也自觉承担起赡养的义务,让4位老人安度晚年。这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行为,既是传统的美德,也是今天所需要大力提倡的文明新风。弘扬杨秀珍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于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杨秀珍不仅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而且也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虽然背负沉重的家庭负担,但对本职工作丝毫不怠慢。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年年出色完成货物收发工作,曾两度被铁道部评为先进工作者,多次被通化铁路分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从杨秀珍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杨秀珍对公婆的孝敬、对军人丈夫的支持、对儿女的关怀和爱心,与对党的忠诚、对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高度责任感是融为一体的。
杨秀珍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是中国妇女的骄傲,是千千万万个母亲的楷模。愿每个读者从杨秀珍的事迹中得到熏陶和净化,受到启迪和教育,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神州大地大力弘扬,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开遍全国。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继母情
——沈阳军区优秀军人妻子标兵杨秀珍
周爱民杜树人
在长白山深处的吉林省通化市,近些年来,有位名叫杨秀珍的母亲——一位军人的遗孀,4个孩子的继母,6位老人的女儿——以其柔弱的身躯支撑起一个行将倾倒的家庭,以其圣洁的人格力量塑造了一位完美的新时代女性的形象,使许许多多慕名而来的人,在这里久久流连……
洞房花烛夜,她既当新娘又当妈妈;可是,一声“妈妈”她足足等了半年
1972年11月一个冰封的日子,通化铁路分局青年女工杨秀珍踏着尺厚的积雪,嫁给了驻军某炮团副团长陈道修。
洞房花烛夜,送走了客人,秀珍没有沉醉于窃窃私语之中,而是忙着烧开水,扫地,擦桌子,给孩子们铺被脱衣。最小的孩子醒了,她抱起来,用匙舀着甜甜的面糊糊,一点一点喂进孩子的嘴里。喂完饭,又给小强洗头洗脸,小家伙时而咯咯地笑几声。这一夜,小家伙在秀珍的怀抱里睡得那么香,那么甜!
杨秀珍听人说过,陈道修是抗日时期光着脚丫参加革命的硬汉子,战功赫赫,如今是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的英模人物,只是命运多舛,中年丧妻,眼下带着两双儿女,大的7岁,小的1岁,还要照顾他和前妻远在河南农村的4位老人。加上自己的父母,这是一副多么沉重的担子呵!蜜月中,她最为难的是,这辈子自己还要不要生孩子。一天,老陈开口了:“只要你对孩子好,孩子就会拿你当亲妈。你呢,就别生了。”秀珍咬着牙,含着泪答应:“老陈,你说的话,我信!”蜜月刚过,秀珍就随陈道修到医院做了结扎手术。
老陈虽然是一个带兵打仗的人,但心还是挺细的。一天,他把3个大一点的孩子叫到一边,悄声说:“小刚、小英、小宏,以后你们要尊重妈妈,听妈妈的话,做一个好孩子。要常喊妈妈,嘴甜一点……”可是几个孩子还深陷在亲生妈妈去世的悲痛中,面对陌生的秀珍,“妈妈”二字就是叫不出口。
一天,小宏感冒发烧,说馋桔子了。通化是四面环山的小城,交通不便,又是隆冬季节,没有鲜桔。秀珍跑了半天,才在一家小商店里买来仅有的两瓶桔子罐头。陈宏狼吞虎咽吃了起来。吃完,她对秀珍说:“谢谢阿姨!”秀珍心细,对陈宏说:“你有病,妈给你买桔子吃,是应该应份的,以后再不准说谢谢了。”杨秀珍清楚,若是亲生妈妈给孩子买桔子,孩子一般是不会说谢谢的。他对老陈谈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不管她叫妈,是她这个妈妈做得还不够啊!老陈安慰秀珍,逼着孩子叫妈妈不甜,有一天孩子从心里喊出妈妈,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天下午,小刚的老师来找,说小刚逃学了,去向不明。这可把秀珍急坏了,她在附近找了个遍也没找着。天擦黑时,小刚背着书包回来了,手里掐着一个大蝈蝈。秀珍说老师来过了,你是不是逃学了?小刚低着头不吭声。秀珍进一步说,以后可别逃学了,那样就会成为一个坏孩子。小刚一听火了:“用不着你管,你又不是我妈,你给我滚!”秀珍一听愣在那里,莫大的委屈劈头袭来,她把自己关在屋里,哭了起来。这一夜,她想了许多。
夜深了,陈道修忙完一天工作回来了,小刚做了挨揍的准备。可是一晚上爸爸没有训斥他,更没打他。小刚心里明白了:继母没有把白天发生的事告诉爸爸,看来继母心肠挺好。
一个三九天的夜晚,外面嘎嘎冷。秀珍把孩子们伺候完,准备上床休息。“扑拉”一声,小强大便了。秀珍急忙换尿布,打开一看傻眼了,便里有脓。再一摸小强的脑门,发烫。她二话没说背起陈强直奔师医院,一诊断,是中毒性痢疾。这些日子老陈领着两个连队进山伐木去了,家里的一切事务都扔给了秀珍。
“我想吃面条……”
“我想吃小米粥……”
“我想吃鸡蛋糕……”
陈强想吃什么,秀珍就给做什么,然后再一勺一勺喂到嘴里。小强住院一个星期,秀珍请了一个星期假,精心护理。有几次,秀珍坐在小强的床边睡着了。同屋的一个病人知道孩子的母亲是继母后,感叹地说:没想到,天底下竟有这么好的后妈!
出院那天,秀珍背着小强回家。走到楼下,她喘了好大一会儿,到了二楼,两脚轻飘飘的。当她把小强放在床上时,头嗡地一声天旋地转,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几个孩子看此情景,一下子扑过去,有的用手抚摸秀珍的胸口,有的端来了糖水。“妈妈,妈妈,你醒醒,你醒醒……”秀珍听到了,她真真切切地听到了,睁开眼睛,孩子们哭成泪人似的小脸映现在她的面前。那声声妈妈,叫得好甜哟,叫得让人心碎哟。这是从心的最底层发出的声音,是暴风雨中的孤鸟寻求庇护的呼唤啊。秀珍盼着这一声“妈妈”,足足等了半年。她的嘴角露出了笑容。
不幸突从天降。沉重的纤绳上荡着一首歌:真情像梅花一样,在最冷的时候开放
杨秀珍结婚后不久,就把老陈的父亲陈留栓接了过来。公公有肠炎,常常便在裤兜子里。秀珍二话不说就动手给公公收拾,换下的内裤要洗多遍。公公一颗牙没有,秀珍每次做鱼,都把刺挑干净。公公吃完饭没事,秀珍知道老人的心孤独,便找话和他聊天。
1977年,公公病故。正赶上老陈到黑龙江农场去了,一时赶不回来,这可忙坏了秀珍,多亏炮团派人来帮助料理。等老陈风风火火赶回来时,父亲已入土两天了。他在收拾爸爸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一张纸条,上边歪歪斜斜写着这样几行字:
“道修,我没几天活头了,我只有一件事放心不下,秀珍这孩子太孝顺了,对孩子比亲妈妈还好,我怕累坏了她的身子骨。以后你少出点门,多在家帮帮她。人家在班上也有一大堆活呢……”
没想到爸爸的遗嘱竟是这个。老陈怎不了解自己的妻子,从她来到这个家后,家务事儿都压在了她柔弱的肩上。细算起来,结婚5年,老陈东奔西忙,在家还没呆上一年。渐渐地,孩子们都离不开秀珍了,而对于他这个爸爸,似乎显得可有可无了。看着两双儿女围着秀珍像一群小鸟似的叽叽喳喳,他心里真有如灌了蜜样的甜。
老陈还有个继母,在河南林县。一天下午,秀珍收到老陈继母赵相芹的一封来信:
“道修儿:
……去年收成不好,家里生活非常困难。给你去这封信,是想让你给邮点钱来……”
秀珍看完信,想到老陈到农场去了,第二天便到邮局把刚领到的52元工资寄走了30元。后来她对老陈说:“以后咱们紧紧肚子,每月给继母寄10元钱,够买粮吃了。你看怎么样?”
老陈听了妻子说的话,心里乐了。
孩子的生身母亲石改荣的父母也已年过古稀,家离陈道修老家不远。秀珍打听到老人生活也很困难,年节常接济一下。1979年夏,秀珍寄去60元钱。半月后,她收到一封信和一个邮包。信中说:“……我们老两口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这困难的时候却借着你的光。你太善良了,孩子交给你,我们离开人世也放心了。随信寄去14尺花布,给你做套衣服吧,这是我们没见过面的父母的一点心意……”秀珍仔细看信,发现信纸上有几滴泪痕,她知道老人的心,是希望她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她提笔回信:“虽然石改荣不在了,我要像她那样对待孩子,对待二位老人……”
大儿子陈刚说,有一件事,他一辈子都不会忘。妈妈刚来时小强还小,他和两个妹妹上小学,每天早晨五点钟妈妈就起床捅炉子做饭。他每次听到妈妈的穿衣声,都想起床帮妈妈一把,可是妈妈都用手势制止了他。吃饭时,他和妹妹先吃,妈妈总是后吃。一天早晨,他和妹妹走在上学的路上,被邻居的一个阿姨截住了:“小刚,你后妈时常给你们做好吃的不?”“做,我们几个先吃,她尽吃剩下的。”那位阿姨露出怀疑的目光:“小刚,也许你妈在后头单个吃好的呢,不信,你们回去看看就知道了。”孩子毕竟是孩子,听了这话小刚和妹妹心里打起了转转。几个孩子一商量,便折了回来。小刚轻轻地打开门,猫着腰钻进走廊,趴在门玻璃上一看,愣了……秀珍坐在嘎嘎吱吱的破椅子上,眼前斑斑驳驳的木桌上放着两个粗瓷大碗和一个小碟。一个碗里盛着发黑的锅嘎巴,一个碗里盛着开水,小碟里盛着咸菜条子。只见妈妈夹起一块嘎巴放进嘴里,使劲嚼起来,声音很大。嚼碎咽下,喝一口开水。嘎巴太硬了崩到桌上一块,她拣起来,使劲吹了几下,又放进了嘴里。嚼呀嚼呀,孩子们的眼睛潮湿了。嚼呀嚼呀,孩子们的嘴唇哆嗦了。嚼呀嚼呀,小刚抹着眼睛撞开了门……
秀珍正在愣神的当儿,几个孩子扑了过来。“妈妈,你怎么吃这个呀?”“这个好吃,妈喜欢吃呀!”“妈妈,你骗人!”小刚跑进屋里翻出一瓶胃舒平。“妈妈,你再也不要吃剩饭凉饭锅嘎巴了,要不我们几个就不上学了!”“好了,妈妈听你们的话,上学去吧!”大女儿从饭盒里夹出妈妈为她炒的鸡蛋,陈宏从饭盒里拨出新饭。“妈妈,你吃这个……”秀珍看着3个懂事的孩子,心里一热,滚烫的泪水涌了出来。
仿佛命运专爱捉弄柔弱的人似的,这一家人刚刚从不幸的泥潭里拔出来,却又陷进了痛苦的漩涡中。秀珍受了重重的一击,这一击简直是致命的:老陈患了食道癌,晚期。
秀珍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她觉得这是一场恶梦,一个谣传,一个谎报的消息。然而理智却残酷地告诉她这是真的。她时常难过得以泪洗面。一天,老陈看清了那双刚刚哭过的红肿的眼睛,他把手伸出来,握住了秀珍的手。他望着她,她望着他,就这么久久地望着。不知过了多久,老陈断断续续地说话了:“秀珍啊,我的好妻子,咱们这个支离破碎的家,是你给修补好了。你嫁到陈家来,没享过一天福,我对不住你啊……秀珍,我快不行了,这个家又扔给你了。4个孩子还小,你就帮孩子一把吧,让他们长大能挣碗饭吃就行了。我知道,这样对你太不公平了……”说到这,老陈的泪水流了满脸。秀珍一边给他擦泪一边说:“看你说的,孩子虽然不是我亲生的,但我养育了这么多年,已经离不开他们了。老陈,你放心吧,我会照看好他们的。就是有一天我支持不了这个家了,我也会走到哪把他们带到哪,不会让孩子受一点屈……”也许是秀珍的挚情如一泓清泉从老陈的心田淌过,他握住秀珍的手笑了。当晚10点多钟,当漫天大雪刷白整个世界时,这个献身军营30多年的硬汉子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
柔弱的肩膀最刚强。浓浓情愫吐哺着一代风流:4个孩子4个大学生
秀珍白天上班,晚上忙着全部家务,有时累得直不起腰来,睡觉竟然打起了鼾声。有热心人来劝秀珍,你今年才36岁,今后的日子长着呢,可得趁早寻个人家啊。再说,这样一大家子人,你自己也顶不起来啊,还是找个男人吧。秀珍开始说啥不吐口,劝的多了,她细寻思也有道理,就答应看一看。介绍人介绍了两个,对方对秀珍很满意,可是一谈到孩子,对方就直摇头。秀珍说:“我与孩子不能分开,不要孩子我不同意。”一次,秀珍被邻居叫走,有人偷偷对孩子说:“你妈要嫁人了,不要你们了。”几个孩子一听慌了,抱成一团哭起来。秀珍从外边回来叫门,孩子不给开:“你不是不要我们了吗?你走吧……”秀珍知道孩子错怪了自己,解释了足有一小时。门开了,秀珍把几个小脑袋搂在怀里,眼泪止不住往下流。她把几个孩子哄着睡着了,自己坐床上,一夜没合眼。天亮时,她下了决心:为了可怜的孩子,我不再嫁了!
老陈去世的第三年冬月的一天,秀珍下班后往二楼背煤。在班上发了一天货物,累得浑身骨头疼。她是个急性子的人,有活不留第二天,这也是老陈走后养成的习惯。没想到,在背最后一篓煤时,好不容易登上二楼的最后一个台阶,腿一软,滚下去了,脸擦破了好几处。更为严重的是,左小腿骨折了。她被送进了医院。
对秀珍来说,挫折苦恼已经很多了,再多一次她也不怕。可是孩子们没人照顾咋办?秀珍想到了远在山东的妈妈。
于是,她托人到邮局拍了一封电报。母亲颠着小脚急匆匆赶来了,看到秀珍疼得龇牙咧嘴的样,禁不住老泪纵横:“秀珍,你对孩子好我不反对,可是你这样下去弄坏了身子,将来谁管你呀!”“孩子们很喜欢我……”“别看现在跟你叫妈妈,等到翅膀硬了,说不定就不认你这个妈了。”
“妈,你想得太多了……”秀珍向妈讲了一件事:
“去年冬天,天气冷得能冻死人,我下班回来做好饭菜端在桌子上,等着几个上学的孩子回来。可是左等右等都要掌灯了还不见人影,我急了,就顺着孩子们上学的路往前迎。走着走着,看到路边垃圾堆上影影绰绰有几个孩子,正在猫腰干着什么。我侧着耳朵一听,像是咱家的孩子。我走过去,一看可把我气坏了,小刚、小英和小宏在垃圾堆上拣着什么,脸上一道道的黑印子,衣服上落了一层灰。这几个孩子真淘气,我扬起了巴掌,可是我想到回去孩子们就得吃饭,这时若打了他们,饭准吃不好。我把手撂下了,说了声:赶紧回家,以后不准贪玩!几个孩子乖乖地跟着我走了。饭后,我又训了孩子,小刚和两个妹妹都说再也不敢了。
“一个月后春节就到了,几个孩子唧唧喳喳的,显得特别高兴。看到孩子们有说有笑,我也乐了。三十晚上,我做了8个菜,还拿出了酒,全家人痛痛快快吃一顿。饭后,按着风俗,我把4双新袜子拿了出来,叫孩子们换上。而后又给他们里里外外都换成了新的。小儿子陈强一翻兜,发现了嘎巴新的10元压岁钱,一蹦老高,连声说‘谢谢妈妈,谢谢妈妈’。陈刚双手托着一条蛋黄色的围巾,说:妈,这是我们用拣破烂的钱买的……我心里一下子明白了,敢情孩子们去翻垃圾堆,是捡破烂卖钱呀!后来我才知道,孩子们看我的围巾太旧了,上边还补了两个补丁,就在被窝里商量,妈为我们这么操劳,我们给妈买条围巾,表表咱们的心意吧。小英说钱呢?这下可把孩子们难住了。捡破烂到收旧店去卖!还是陈刚有办法。这就样,孩子们捡破铜烂铁、瓶子纸壳等等,卖了八元七角钱,到商店买了这条围巾。我当时把孩子们一个个拉起来,面对着老陈遗像说:“道修,你听见了吗?孩子们多懂事呀……打这以后我一点也不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了,遇到不顺心的事,一想到孩子们,心里就踏实多了。是孩子们给了我勇气、快乐和希望啊!”听到这,老太太用皱皱巴巴的手帕一个劲儿地抹眼睛,紧嘬的核桃纹嘴角也舒展开了,她颤巍巍地说:“妈支持你这样做,为了把孩子拉扯大,妈也不走了,咱们两个女人撑起这个家……”
从此,这个家庭多了一个小脚老太太,她叫张志英。
在秀珍心血的浇灌下,孩子们眼瞅着往高长。1978年底,大儿子陈刚穿上了绿军装,到某坦克师服役。入伍第一年,他被团里树为学雷锋标兵,第二年被树为师先进个人;第三年在集团军专业比武中获得第二名;第四年进大连陆院学习。毕业后当排长,荣立了三等功,后被提为通信股股长,被树为机关干部标兵……5年后,又考入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子继父业,这正是秀珍梦寐以求的心愿。陈刚从大连陆院毕业回来那天,秀珍做了8个菜,而后到车站接儿子。陈刚出车站,一声“妈”,叫得杨秀珍心里一酸,泪差点掉下来。
1982年夏,陈英高中毕业,报考了通化师范学院。考试那天,秀珍同许多家长一样,给陈英做了几个可口的菜,陪她到学校。陈英这些日子可累坏了,为了自己,也为了妈妈,她决心多吃点苦考上大学。发榜那天,陈英看了一遍又一遍,见没有自己,低着头跑到郊外,扶在白杨树上哭了起来。她想到自己考不上不要紧,可妈妈会多么伤心啊。她的眼前又浮现出妈妈的身影:她复习功课头疼,妈妈陪她出去散步;她鼻尖上沁出了汗珠,妈妈拿着缝着几块补丁的巴蕉扇给她扇风;她看书困了,妈妈就给她揉太阳穴……妈妈太希望她能考上大学了。哭着哭着,她觉得有一双温暖的手在摩挲着她的头顶,抬头一看,见是妈妈,便一头扎进秀珍的怀抱,哭得更厉害了。
“妈妈,我再也不考了。”
“为啥?”
“我想找个工作,每月挣点钱,既能自食其力,也能给您当个帮手。”
“不行!说啥也不行。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我担得起,如果你觉得欠妈妈的话,那你就继续复习,明年考上大学……”
陈英还说什么呢,她知道在妈妈面前,只有拚了。
老天不负善人愿。1983年夏,陈英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通化师范学院。1985年,陈宏也考上了通化师范学院。1989年,小儿子陈强也接到了长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岁月不负善良人。母亲把芳香捧给孩子,孩子把幸福送给母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们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发的工资,都给母亲买了东西。
陈刚1982年1月毕业后,第一次发的工资是俩月的,共104元。他给母亲买了一件紫色对襟的棉衣罩,给姥姥买了一双棉鞋。
陈英1986年毕业被分配到通化市二中当教师,她拿出第一个月的工资给母亲买了一双棕色的皮鞋。
陈宏1988年毕业后,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妈妈买了一件上海产的羊毛衫。
你看,杨秀珍身上穿的老太太衫,手上戴的金戒指,脚上蹬的皮鞋,看的电视机,睡的席梦思床……都是孩子们买的。邻居们羡慕地说:杨秀珍很幸福啊!
是的,杨秀珍很幸福。她不仅在家庭教育上是个成功者,而且在事业上也获得了辉煌:1981年以来,她年年被通化铁路分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0年,她被沈阳军区树为优秀军人妻子标兵;两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评为“优秀货运员”;1992年,她被全国妇联和国家教委树为全国教育先进个人。
1993年春节,孩子们都来了,陈刚、陈英还领来了小孙女、小外孙,满屋的人满屋的喜气。一家人说说笑笑。秀珍望着牙牙学语的孙女,感叹:“一晃22年过去了,那时6个人,现在11个人了,没想到哇……”大女儿陈英逗妈妈:“妈呀,你少算了一个人,现在是12个人啦!”陈英用手一指陈宏隆起的肚子,全家人欣然大笑……
(附图片)
1974年,杨秀珍(右三)和丈夫(左三)、公公(中)及孩子在一起。
儿子小强生病了,杨秀珍在医院陪护。
1993年春节“全家福”(前排左起:陈英及其子、杨秀珍之母张志英、杨秀珍、陈刚的妻子周莉及女儿;后排左起:陈强、陈英的丈夫、陈刚、陈宏的丈夫、陈宏、陈强的女友)。
杨秀珍在辅导孩子学习。本版照片由汤志荣石权山提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