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我爱无定河边柳
杨闻宇
悄悄然踅过毛乌素沙漠南线的无定河蜿蜒于长城以外,河之两厢生长着独成一格的“椽柳”:主干高过人头,或壮似水桶,或粗及碌碡,顶端菊花裂瓣儿一样弹射开青油油一蓬绿枝。春风三度,这绿枝便出脱成一杆杆上好的柳椽。
蒙古牧民迁徙不定,天苍苍野茫茫,随牧漂移的蘑菇式帐篷怎么支撑呢?就凭这两丈长的褪了皮儿的柳椽。柳椽洁白匀溜,端直轻韧,像隐伏于甲帐里的一杆杆长枪,足以与鄂尔多斯高原的风暴雨雪来抗衡。
重重叠叠、金黄恬静、曲线优美的沙丘之间,青罗带似的无定河浅吟低唱,株株烟柳便撑开清润硕大的伞形冠盖,袒护着这一脉日夜活动着的童话。天高云淡,雁唳长空,柳拂翠袖,驼走其间,塞上便有了一帧绮丽的长卷河柳图。
在陕北边沿,无定河才是一曲真正的“信天游”呵,闪闪清波悼念那沙化了的、迷失了本来面目的川塬山峁,罕有人知的轻轻的呻吟重温那遥远了的悲放与凄凉。昔日厮杀场,今朝柳如云,无定河便是火影刀光下惶惶然逸出的一线精灵。我蹲在缓斜的河谷旁,见那微微涌进的波涛挟裹绵绵沙粒掠着河床卷动,便并拢双手掬起流水,含沙而不浑的水纹便在掌心里机灵地旋动,像恬润的眼睛,像梦里睁开的湿眸……战争与和平,青春与毁灭,使我忽然记起一首唐诗了: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000年弹指间过去了,少妇们怎么能沉湎不醒、去延续那漫无际涯的春梦呢?!
统万城附近有一位农家妇女牛玉琴,去年10月25日在泰国曼谷捧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的“拉奥博士奖”奖牌(中国唯此一人)——因为她踏定荒沙,造林万余亩。10多年里,这个女人负载了怎样的艰难呢?丈夫患骨癌,第七次手术截去一条腿,她将他扶上匹白骡子,孩子后边赶,她在前边拉,骡背上的丈夫搂抱着大捆碧蓁蓁的树苗,朝大漠深处挺进。丈夫5年前病故,她揩去泪水,依然种树不已。精卫衔木石以填东海,不过尔尔。
20年前,榆林地区与内蒙古交界处的补浪河乡出现了由54名18岁上下的女儿们组成的“长城姑娘治沙连”,硬是让一方寸草不生的沙湾养育出33条53华里长的防护林带,内裹环滩林3900多亩。女将率先,全乡植起椽柳120万株,林业部表彰她们为“全国治沙先进集体”。深秋,我辞别补浪河乡这个小小的女儿国(第二代女士),沿着无定河旅行时,一夜之间,
大漠上绿云似的柳叶儿突然化作灿亮的金黄色,椽柳与椽柳间距固定,粗壮等同,一样的枝丫,统一的步态,仿佛有谁黑地里一声令下,数百万金色火炬擎天齐烧,形成大漠上最明丽最辉煌最热烈的色调。寒气浸长城,秋风撼万树,这塞上柳便踏着莽莽荒沙挺胸奋进,野性似海,扑天扫地,美不胜收。
旧时代的男儿以身骨砌长城,长城坍塌,战魂湮灭。现在不同了,无定河边千万柳,尽属当代女儿身,女儿们继男儿之后默然崛起:志向宏远,不服造化,进取之力,何逊须眉!本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土地沙漠化已达620万公顷,而在这椽柳成阵的无定河流域,却出现了沙退人进的奇迹式的局面。
我说,无定河是从战争乌云里游离而下的一霎闪电,它逸出血腥与风尘,在大漠上貌似悠然远逝,却又内蕴机锋,从漫长的历史中暗渡陈仓,绕过险关,顽强地求取新生。河边这“椽柳”,既是一页崭新的象征,又重复验证着一个古老的命题:人世间,惟有母性是浩大深邃的,它远距尘俗,悄静,默然,那元气与原汁却又生生不息,勃动不已。
弯弯扭扭700里的无定河一出离沙漠而投向黄河,椽柳即自行消逝,两侧黄土坡上则以自有的方式显示出河魂本相:左挽米脂,米脂美女如云;右挽绥德,绥德汉子如铁。“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隔水相望,情切切,意脉脉……
“应隆时而繁育兮,扬翠叶之青纯。”我爱无定河,爱这河边柳!
          题图设计:金翊钟(附图片)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国风,民族文化及其他
胜铎
“国风”,原指周初至春秋中叶的“民俗歌谣之诗”(朱熹语),即《诗经》中的十五国风。这些作品,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是古代社会风尚的缩影。伴随历史的发展和逐步开阔的域外交往,“国风”的容量在增加、内涵在丰富。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史,每个时代的“国风”,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一种承上启下的传递性发展,以至使中华民族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气魄彪炳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么看,广义的“国风”,在不同时代,则是当时社会横断面的缩影。打开历代“国风”,仅从思想领域看,有体现孔孟思想的儒教,有体现老子思想的道教,亦有吸收由印度传来的佛教……从国风的延续与发展趋势看,贯穿并体现出一部中国思想史的脉络,它正是我国各民族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外界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纵向写真。
改革开放,洪波涌起。随着国内外经贸的频繁往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浪花也撞击着中华民族的河床。时代赋予我们书写新的、健康向上的“国风”和民族文化史的双重使命。两者承递关系密切。要将当代“国风”书写好,必须以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尤其对青少年这一代人应予大力倡导。党中央发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恰似书写当代“国风”的灵魂,从指导思想到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均一一列明。在这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中,我们可喜地看到神州大地的强劲“国风”如春潮奔涌。孔子故里曲阜举办的大型孔子节,国内外知名人士更加注重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研讨与弘扬;北京大学校园里国学研究春风拂动;上海交通大学运用近百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整修了革命传统教育园;南京市场上,国旗热销,正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引发社会的新走势;冀南平原上的衡水市阎庄,发掘出明清年间制作法帖的各种帖板、器具及遗留法帖,经整理,举办了“法帖博物馆”,历代真、草、隶、篆各体字迹熠熠生辉,这一“帖学明珠”引起海内外的关注……放眼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廊,其内容博大精深,全国已有五百余家博物馆被列为对社会进行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其中,不仅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再现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艺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的风采,而且展示出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些民族瑰宝,在以璀璨之光昭示国内炎黄子孙的同时,也正以繁多的形式辐射往海外。
东西方文化交流进程中,我们看到日益壮大的主流时,也不可轻视少数人被欧风美雨中不健康的成分所袭击,以致产生崇洋媚外,鼓吹性解放、制造黄色毒品,虽扮以精美的“包装”和高超的“艺术形式”,但却像海洛因一样,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精神鸦片腐蚀的恶果。近期的“扫黄”“打非”工作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并非一劳永逸。那种格调低下、“擦边球”式的灰黄菌类也属清扫之列,不能对其心慈手软、放任自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气象万千的时代风云,亟应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加高尚健美的当代“国风”启动改革开放的巨轮!


第12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云雁勤飞亦有情
周明
在散文创作领域游记是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得鲁迅先生在与友人书中,曾劝告朋友多读点游记。通过它可了解社会历史,了解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了解民俗民风、历史文化,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我正是一个散文游记的忠实读者。虽然多年来我在一家刊物的编辑部任职,又有相当时间从事散文报告文学的编辑工作,几乎跑遍了神州大地的山山水水,饱览了祖国美好河山;但毕竟有限,许多名胜,许多古迹,许多名山大川,我不曾涉足。因为,我们的祖国太辽阔了,去过或没有去过的地方,我都渴望了解。而了解的途径,一是亲身去经历,一是阅读游记文章——古人的、今人的、洋人的。要知道,游记常常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力量!谁不说俺家乡好,谁不为自己祖国的雄山丽水、古迹名胜而自豪而骄傲!?
我之乐于读大地、读沧海、读平川、读高山,缘由于此。其实这是一部最难读的书,然而却是一部最丰富的书。
同我一样有此爱好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了近年活跃在文坛专事游记写作的赵云雁吧。他的文章频频出现在首都及各地报纸、刊物上。从他的文章看,此人足迹遍天下。我原以为他是哪个旅游部门的工作人员,及至结识后,方知他是河北省的一位作家。
这是一位刻苦努力、勤于笔耕的作家。我说刻苦,我说努力,不是一句套话。有心的读者从他不断发表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一直深入在生活中,奔波在辽阔的名山大川中。这是很辛苦的差使。有时,为了寻访一处名胜,登临一座名山,涉足一条江河,需要历尽千辛万苦,跋山涉水,走南闯北,还要查阅大量文史资料,并融会贯通,化为己有,及时写出文章来。这是需要一种精神的。什么精神呢?刻苦钻研,勤于执笔。单刻苦,写不出文章来,不算好汉。能写出文章,如不钻研,那文章也会轻薄。如若两者结合,就会出手锦绣文章。
赵云雁便是如此。我读他的游记,常常为他对大自然的生动描绘,对名胜古迹历史的谙熟,对祖国山川风物的那种跃然纸上的热爱之情深受感染,深为感动。他的游记多是生动具体的描写,有感而发,情发于中。没有时下所流行的某种无病呻吟的空泛之作。他是怀抱着对祖国锦绣山川、胜迹美景的深情而引吭高歌的。他以娓娓道来的朴实文风,通过那篇篇美丽清新、诗意盎然的散文游记,把人间美好风光、大好河山展现在读者眼前。 读过他的游记,有如身临其境之感。通过他的游记,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及美丽河山,从而激发人们爱国主义情感。我想这也许正是游记作家的初衷,游记本身的意义。


第12版(副刊)
专栏:

  重阳
朱相如
折一束秋菊
 邀云丝几缕
 仿佛遍野阳光
 都握在我的手里
 填平岁月犁开的额纹
 我用成熟为它点播新绿
 事业的潮汛
 漫过生命的长堤
 夕阳招手
 老骥伏枥
 珍惜人生
 都是强大的动力
 沉重的思索
 才能垂进平凡的土地
 攀越的峰巅
 已不是遥远的距离
 重启青春的节奏
 夺下未来的朝夕
 九九是一座高耸的大门
 重阳是一片黄金的矿区
 事业的成功
 常在最后的一瞬
 开发荒芜的遗憾
 皆投进黄金的世纪


第12版(副刊)
专栏:

江树峰先生雕像李学作
江树峰,扬州大学教授,中华诗学会的创始人,诗、书、画皆有很深造诣,著有《梦翰诗词钞》等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