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在20年的岁月里,一位普通的维吾尔族女军医一直在精心护理着一位普通的伤残军人。如今,她的护理工作仍在继续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究竟还要几个20年?她不知道,她只知道这位伤残军人需要护理。
 二十年的分量
陈春生李天伟苏文慧
20年,生物学家说20年,一棵幼苗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人类学家说20年,一个人已经完成从生长、成熟到再次进化的过程。今年初冬的一个早晨,在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一位普通的维吾尔族护士长对前来慰问的总后首长,汇报了她20年来护理一名边防翻译官的经历。总后首长惊讶之余,翻阅了她20年成捆的护理记录,激动不已地紧握着她的手说:“我代表全军伤残军人感谢你!”
这位维吾尔族护士长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阿木拉汗。当年慈爱的父亲给她起这个名字,就是伴侣之意。
1974年夏日的一个下午,正值当班的阿木拉汗,看见走廊上拄着拐棍走来一位气喘吁吁大约20多岁的青年军人。阿木拉汗经了解得知,这位残疾军人叫岳风仪,是阿勒泰吉木乃边防站的俄语翻译,在一次与外军会晤途中,他骑的那匹军马受惊,从马背上摔下来,造成腰椎骨骨折。阿木拉汗按惯例给他安排了床位,办理了住院手续,按照医嘱给岳风仪打针、吃药,总希望这位年轻的翻译官能早日康复,重返边防。但意想不到的事却发生了,经专家会诊,岳风仪因腰椎骨折,已诱发了巨细胞瘤,这意味着岳风仪将全身瘫痪,在病榻上度过一生。次日交接班时,护士长将会诊情况告诉了每一个人,问谁愿承担起护理岳风仪的重任。“我”。阿木拉汗从队列中站了出来,语气是那样自信、坚定。护士长打量着阿木拉汗:一位年仅22岁未婚的维吾尔族姑娘。高挑的身材,一双黛眉下闪着智慧的眼睛。在家里,阿木拉汗应该是戴着小花帽,穿着花裙像小燕子一样活跃的小姑娘。这样的重任她能承受得了吗?但有一点,护士长心里踏实。那还是几年前,阿木拉汗在广州军区当通信班班长时,就是出了名的“假小子”,她曾带出一个三等功班。
从这天起,阿木拉汗给岳风仪制定详细科学的护理计划。从打针、吃药、端屎、倒尿,到翻身、按摩、洗澡、理发,甚至连帮岳风仪写信,给他读报、讲故事也想到了。最困难是给岳风仪翻身按摩,一位只有50多公斤重的姑娘要抱起重70多公斤的大汉翻身、按摩,对阿木拉汗来说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一天要重复6次,每一次阿木拉汗都累得大汗淋漓。由于巨细胞瘤压迫神经,岳风仪下肢已出现明显的肌肉萎缩,时间一长腿关节和臀部就容易磨坏和发生褥疮。为了减轻岳风仪的痛苦,从不会针线的阿木拉汗,回到家里把自己用过的旧衣服和棉花,拿起针线一针一线地缝做了16个棉圈和棉垫,每天翻身按摩,阿木拉汗都给他改变卧床的姿势,换一次棉垫。正如专家预言的那样,岳风仪只能躺在床上生活了,更艰难的考验还在后头。岳风仪拉屎拉尿在床上进行,夏天,满屋更是腥味浓烈,恶臭刺鼻。那年阿木拉汗已怀了8个月身孕,岳风仪大便拉不出来,阿木拉汗蹲在地上用手指一点一点地抠,抠完后她累得坐在地上站不起来。卧床久了,身边又没有亲人来照顾他,岳风仪有时会冲着阿木拉汗发点脾气,阿木拉汗理解他的心情,她以维吾尔族女人特有的温柔和贤惠去开导安慰他。同时她也承受着来自家庭的压力,有一次,阿木拉汗正在给岳风仪导尿,正好被送饭来的爱人看见了,爱人生气地说:“你当护士是给病人打针吃药,怎么这么下贱的事也干?”阿木拉汗耐心地给爱人解释,说这不仅是护理病人的需要,护理好一名普通的军人,就能使千千万万个边防军人安心边防,固守边关。爱人从埋怨到理解,最后到支持,也加入了护理岳风仪的行列。岳风仪爱吃民族餐,每次阿木拉汗家里清炖羊肉,做抓饭,她爱人总少不了说一句:“给我们老岳送一点去”。
阿木拉汗坚持给他读报、讲故事,为给他买喜欢牌子的收音机,阿木拉汗跑遍了全城的商店,终于使岳风仪如愿以偿。每年大年三十,阿木拉汗总是组织科里护士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和岳风仪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
20年来,岳风仪没有生过一次褥疮和并发症,科里护士换过一茬又一茬,唯独阿木拉汗与岳风仪没有换。阿木拉汗最理解岳风仪,岳风仪离不开阿木拉汗。阿木拉汗奔波病房的行程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她20年搬动岳风仪的重量等于一列火车运走的3000吨重量。20年过去了,岳风仪已进入了不惑之年,阿木拉汗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两个不同民族的军人,在20年的历史中写下了一段人间真情。阿木拉汗作为我军护理战线的优秀代表,20次立功受奖,先后被评为全军优秀党员,党的十四大代表,获得“南丁格尔奖”,并多次受到党和军队领导人的接见。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这里星光灿烂

  闯一条大路坦荡荡
——记苗族残疾人、优秀农民企业家张煌成
侯新明陈金松贾会波
三年前,张煌成在湖南靖州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大规模茯苓种植、加工、出口一条龙作业的专业化工厂,生产出了可以与国营大中型企业生产的产品相媲美的强身、抗衰老、防癌的90年代绿色天然饮料——科利牌茯苓饮,突破了中国没有专业化工厂加工茯苓的历史;突破了中国茯苓加工没有商标包装专利的历史;突破了中国没有茯苓系列产品加工的历史。一个地地道道的苗族残疾农民,创办起这样一座年产值逾百万的新型专业化工厂,有了那么多的突破,其间蕴含着几多甘苦?
在16岁那年,张煌成因一次意外事故,失去了左手和右手的三个手指。这一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使他一度难以承受。但懦弱不属于张煌成,他努力克制自己的痛苦,决意做个残而不废的人,让有遗憾的身体在生命的长河里找到没有遗憾的航道。伤愈后,他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一只手学木工,学泥工,学油漆工;后来,他又拜老中医为师,四处搜集民间治疾良方,开办了全县第一家合作医疗站,为山区贫困的乡亲行医……
俗话说,靠山吃山。张煌成的家乡在湖南靖州,地处湘、桂、黔三省区接边中心,这里盛产的名贵药材茯苓,色泽洁白,质地优良,号称天下第一。茯苓益脾、安神、利水、渗湿;主治脾虚泄泻,心悸失眠,小便不利,水肿等症,既可食用,又可入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外商纷纷来中国投资建厂,兴办企业,洽谈生意。茯苓这一名贵药材也早已被外商看中,一些港商来到沿海地区寻求收购茯苓,“不安分”的张煌成也只身独闯广州,涉足商海,寻求他的茯苓梦。茫茫商海,张煌成曾赚过十万元数十万元,但他也曾一夜间赔得一塌糊涂,负债累累。然而在商海中,张煌成却看到了茯苓的价值,茯苓的前途,更看到以原材料低价收购茯苓的外商们转手就可以赚到数倍的钱。张煌成心中不平,难道我们自己只能卖茯苓原材料,搞茯苓初加工,而不能搞深加工,把钱白白地送给外商?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茯苓加工出口有原料,有市场,容易收到效益,何不办一个茯苓加工厂,利用家乡丰富的资源,生产茯苓产品!1991年,张煌成从广州返回湖南老家,筹建全国第一个最大的专业化茯苓加工厂,走茯苓加工增值之路。
建厂,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讲谈何容易。要征用土地,修建厂房,购买设备,这些都需要资金呵!两手空空的张煌成,用10元钱买了三包“长沙”烟,找到乡亲们,动员大家“以先投入后付款”的方式筹措资金。他还多次去乡、县、省等四处求助。政府伸出了温暖的手,地县民政局拿出20万元民政费,当地信用社给他贷款5万元,四川绵阳外贸借款20万,乡亲们把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资助了出来。47万元的资金筹来了,2000余平方米的土地征来了,张煌成感动得几乎流出了眼泪。在建厂的3个月里,张煌成白天守在工地上,晚上在灯下一只手操刀切茯苓,晒干了换几个钱支付建厂人的生活费。建厂中,全厂二十几个人没有谁领过一分钱的工资。他到北京有关部门为福利厂寻求立项,来回十几天,只花了280元旅差费。春节,别人家都热热闹闹过年,可张煌成家里硬是一斤肉没买……
1991年4月,一个占地2.5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分为削皮、切片、烘烤、修剪、包装、贮存6大车间,流水线作业,实行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的靖州艮山口福利茯苓加工厂建成投产,并实现了当年产值40万元,纯利14万元。张煌成的眼光是准确的,茯苓加工厂自建成投产以来,产量直线上升,他们生产加工的茯苓绿色天然保健饮料等其它产品作为免检产品,销往东南亚和欧美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总产值350万元,创利税30余万元;1993年总产值过1000万元,利税过百万元。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4月他们又成立了怀化地区茯苓开发总公司,由张煌成亲自担任公司总经理。
张煌成寻到了他的茯苓梦,实现了他的茯苓梦。
张煌成,这位苗族的后代,以他坚强的意志,超常的毅力,顽强的拚搏精神,迎着时代的召唤,闯出了一条坦荡大路。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民俗风情

  “颁金节”由来
雅君
“颁金”来源于满语“颁金毕”一词,意为生成、生机勃勃。后金天聪九年农历十月十三,皇太极谕旨将族称改为“满洲”,辛亥革命后简称为满族。近年来,许多地区满族同胞于每年农历十月十三举行庆祝活动,以纪念满族正式命名,逐渐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节日习俗。1989年10月,各方面代表和各地满族同胞联谊会经过协商,将节日名称统一规范为“颁金节”。
今年北京满族颁金节联欢会于11月27日在裕龙酒店举行,国家民委、全国人大民委、北京市民委、中央民族大学的领导和在京满族知名人士胡絜青、关山复、爱新觉罗·溥任等400多人参加了颁金节联欢会。满族艺术家表演了独唱、古琴演奏、京剧等精彩文艺节目。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长阳歌舞为媒推动文明建设
本报讯素有“歌舞之乡”美誉的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扬巴土文化,以歌舞为媒,推动了全县两个文明建设,长阳文化日益成为改革开放的桥梁。
长阳是巴人的发祥地,清江是土家人的母亲河,深厚的文化沉积造就了这块神奇的土地。山歌、南曲、巴山舞、跳丧、哭嫁、扭花鼓,是长阳的文化民俗瑰宝。为让这些文化良种枝繁叶茂,长阳广大专业、业余文化工作者,汲取精华,推陈出新,土家族自治县成立10年来,共创作舞台节目855个,美术作品4100多幅,一大批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得大奖。
在长阳文化产品纷纷走出县境的同时,城乡群众文化异彩纷呈,全县14个乡镇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节,文艺演出队遍布城乡,业余演员1250人,共举办文化节68届,完成经贸总额近千万元。乐元、资丘等乡镇文化节已坚持20年以上,届届有新招,节节超万人。长阳草编、长阳西兰卡普等一大批工业品和农产品打上了巴土文化艺术的烙印。人民群众在歌舞声中,在节庆活动中,完成了精神享受和物资交流的完美统一。通过多彩的文化活动,土家山寨人民的开放意识和商品意识增强了,每年进出山门的各类商贩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过万人。
                         (刘洪进)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四川黑水县大办民族教育
本报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把普及初等教育和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纳入全县的总体规划,从而赢得了比原计划提前13年达标的好成果。
藏族聚居的黑水县,地处四川西北高寒峡谷地带,1952年以前,全县的民族教育是“一张白纸”,3万多藏族人民靠“结绳记事,刻木记数,佛珠算帐”。1954年该县人民政府成立后(黑水于1952年解放),在维古乡维古村创办了第一所民族小学,从此拉开了全县民族教育的序幕。1985年,县委和政府在总结推广麻窝乡干部、群众集资、投工改造、维修乡村校舍经验的同时,在全县范围内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上的办法,先后投资、投工、投料的总额达193万多元,对全县所有的乡村校舍和教学设施等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造和维修。1988年被省州评为无危房的先进县之一。今春以来,全县又集资100多万元,投工32万多个,投料930多立方米,新修和维修校舍140所,新置和维修课桌等1380多套。1989年以来,全县先后筹集资金86万多元,投料281立方米,修建实验用房、实验室、仪器保管室2264平方米和添置相配套的桌、凳、柜等设施1851张(个)。
               (周智全唐金泉)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民族花圃”纪事
马国仓
在北京的小学校中,师生民族构成之多,当属位于海淀区的中央民族大学附属小学了。这个由5个民族成分的教师和近30个民族成分学生组成的“民族小家庭”,被人誉为“民族花圃”。38年的风雨历程,各民族师生在这爿“花圃”里播撒着民族友爱和师生亲情。
    把“花圃”大门敞开
 中央民大附小名为附属小学,实际上,它的生源包括了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印刷厂等附近多家“民字号”单位的少数民族学生,同时,学校还把大门向周围一些居民的孩子敞开。
近几年,该校附近的魏公村兴起一条以维族饭馆为主的新疆街,许多维族同胞举家从新疆等地来到这里从事民族特色的餐饮生意,由于他们没有北京户口,又来自教育尚不发达的边疆地区,子女大多在这里入学无门,面临失学。民大附小知悉这一情况后认为,别的学校可以有理由不收这些孩子,但自身含有“民族”二字的校牌,就有责任向面临失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敞开校门。
就这样,新疆街众多平日里只能在饭馆门前嬉戏的孩子,重新背上了书包,在首都这爿“民族花圃”里又健康成长了。
    为了民族之花健康成长
就读民大附小的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家说民语,在学校则要说汉语,仅师生的语言沟通就不是一件易事。数学应用题三遍四遍难讲明白,语文造句更出现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民族语言式的倒装句。特别是许多刚刚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随父母工作需要进京的插班生,有的送到学校时甚至不会说一句汉语,有的虽不存在语言障碍,但当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进度与民大附小又大相径庭。这些特殊情况增大了教学难度,需要民大附小的老师们付出比别的学校老师多得多的工作量。维族学生亚力坤入学时不会说汉语,带课老师每天一下课便拉到跟前,从1、2、3、4教起;蒙族学生阿斯根五年级时从牧区转到民大附小,不会一句汉语,带课老师给他补课时,还得拉上一个会蒙语的老师当翻译……
在民大附小,老师们放弃休息时间,左膀右臂地拥着学生补课已是极其平常的事。许多学生补得刚有点眉目了,但寒暑假回一趟老家又什么都忘了,老师只好再从头补起。有的学生因素质差异太大,连家长都失去信心,放弃了给孩子的补习,但家长放弃,民大附小的老师们不放弃。该校王文山校长自豪地说:“民大附小几十年来还从没因学生语言原因放弃过一个学生,更没有一个学生因此而毕不了业。”
    民族团结教育从小抓起
和其他学校一样,民大附小除通过升国旗、办广播、出板报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外,还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该校都要举办“民族艺术节”,在学生中开展民族特色的歌舞比赛。该校丰富多彩的主题队会活动,还让每个学生做一盘最具本民族特色的菜肴。举行“民族团结宴”。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相互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学会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从小促进民族团结意识。
这个校学生还常常被邀请作为少数民族儿童的代表,参加全国性的一些重要活动,如亚运会火炬传递、建国40周年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篮等等,每遇这些活动,学校都精心准备。学校认为,学生参与这些活动本身就是进行了一次极好的爱祖国、爱本民族的教育。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聚精会神
李策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