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为民造福
——记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姜伟
本报记者潘跃
今年是姜伟硕果累累的一年,9月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4月,他和韩国签定了1亿美元的产品出口合同,写下了我国民间国际贸易创汇之最;3月,他独家赞助60万元人民币,用于申办“世界烟草和健康大会”在北京举行。此举,受到有关方面高度赞扬。
姜伟更辉煌的是,他作为沈阳飞龙医药保健品公司的总裁,仅3年多的时间里,已向社会捐资达1500多万元,用于资助医药、卫生、交通、教育、航空、航天、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事业。他已成为频繁参加公益活动的知名企业家。
    “时代造就了我”
“我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我的智商比别人高多少,是社会造就了我,是时代造就了我,是人民造就了我。所以,我不能忘记社会和人民。我要为社会、为人民多作贡献。”姜伟在很多场合都这么说,心之切切,言之凿凿。
当第一次澳星在大西南神秘山区发射成功,人们为作出突出贡献的航天航空专家的收入鸣不平时,姜伟立即带头捐资10万元作为奖金,并倡导发起成立了中华航空航天奖励基金会。
为了更好地发展祖国的中医药事业,他投资100万元成立了辽宁中医药奖励基金会,用以奖励在中药科研、经营、生产、管理及其他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他曾出资120万元赞助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他曾拿出5万元奖励我国第一位在轮椅上获得硕士学位的学子——张海迪;他曾投资20万元成立“飞龙少儿民族乐团”;投资50万元组建“辽宁延生艺术团”。当该团演出的话剧《金色黄昏》喜获东北第二届话剧节金奖时,当该团演出的《夕照》轰动京城受到文化部嘉奖时,人们哪里想到,姜伟却以一名普通观众的身份,悄悄地坐在不为人们注意的角落,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我事业成功的背后是一片片艰辛”
姜伟,这位全国的杰出青年,他领导的企业,仅用3年多时间,便实现了中外医药企业家需要10年才有可能达到的奋斗目标。姜伟的“飞龙”,是一条不怕负重、连创奇迹的“飞龙”。其3年累计完成产值11个亿,实现利润2.1亿元,人均创利50多万元。1993年实现产值8.7亿元,创利税2个亿。在全国医药行业中,已名副其实地成为“龙头”。他成功了,可谁知他背后的艰辛呢?
姜伟插过队。4年地地道道的农民生活,是他认识中国农村、认识8亿中国农民的难得的机会。姜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吃苦耐劳,学到了朴实诚恳,也学到了坚韧不拔和锲而不舍。
“文革”结束,姜伟考入辽宁中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辽宁省中药研究所工作。此时却传来了晴天霹雳:父亲被确诊为中心型肺癌!他知道,中心型肺癌意味着什么,但他决心把父亲从死亡边缘上拉回来。他领着父亲到沈阳、北京、上海好多家大医院求治。他为父亲讨来最昂贵的中药、最权威的处方。他自己翻阅资料,为父亲制定了“扶正祛邪、固本抗癌”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针。
奇迹终于出现了。当他又一次领父亲到北京复查时,医生惊讶地告诉他,癌瘤的病灶已经消失了。然而,并不容乐观,由于父亲长期接受抗癌治疗,以致白血球急骤下降,机体防御能力极度低下,随时有混合感染和大量出血的可能,必须继续住院治疗。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由于意外的交通事故,姜伟的妻子左侧股骨头粉碎性骨折。这是非常棘手的损伤。其后果,很难逃脱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命运。这种坏死就意味着残废。
面对爱妻即将残废,怀中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姜伟心如刀绞。不久,父亲突然大咯血,医院向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又一把尖刀刺向姜伟的心。此时,姜伟投入的“延生护宝液”药品的研制正在开发之中。每天他蹬着自行车在家和实验室间往返二十多公里路。正当科研进入紧张阶段时,父亲病故,妻子的股骨头粉碎性骨折迟迟不愈合,需继续治疗,孩子还很小。孩子离不开娘,妻子又离不开他,他又离不开实验室,真是火上浇油,不堪煎熬。但他的事业只能进,不能退。
1990年4月“延生护宝液”终于正式通过辽宁省卫生厅鉴定。不久,他从亲朋好友那里又凑了一些钱,开始第二次创业。恰当此时,香港金鸥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到沈阳考察投资环境。他知道姜伟不仅是中医药专家和高级制药工程师,而且也是有魄力和毅力的企业家。于是,他主动提出合资意向。就这样,在千难万难之后,1990年10月26日,姜伟的沈阳飞龙保健品有限公司诞生了。
    “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
熟悉姜伟的人,对他在用人上都有一致的评价,“求贤若渴、爱才如命”。他一向主张“知识兴业”、“科技创业”。他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宽阔胸襟,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各类人才。由队伍精干的498人组成的飞龙集团,仅本科生和研究生就有298人,占职工总数的60%;240名营销人员100%为大专以上学历。
姜伟重视的“人才”,既有明确的所指,也有广泛的内涵。他鼓励所有员工认真学习文化和技术。他主张“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好学近乎智”。他重视知识分子,但也绝不淡漠一般工作人员。“飞龙”职工不仅在岗时的工资待遇,远远超出一般企业职工的收入,而且在离岗时也有充分保障。姜伟作为终身总裁,时刻为职工的终身利益着想。他规定“凡正式职工退休后享受退休时100%的工资待遇;退休时,还由集团一次性发给10至15万元,作为养老金;职工每工作满5年,将得到集团发给的一枚价值1万元的荣誉功勋章。
姜伟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使企业得到发展。他说,企业发展了,才能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跨世纪的呼唤
袁纯清
人类正处在世纪之交,人们开始把眼光投向二十一世纪,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将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人才,特别是造就一代跨世纪的青年人才,是在未来世纪的激烈竞争中实现我国腾飞的希望所在。
今年初,共青团中央提出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把培养一大批各类青年专门人才和广大的合格劳动者作为主要目标。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国民经济的细胞。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益,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而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管理者、企业的厂长、经理的素质直接相关。我国各类企业青年厂长、经理有上百万之多,他们作为企业家队伍中一支生气勃勃的生力军,不仅在现实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企业家,代表着企业的未来。无论是从现实的要求出发,还是为未来着计,努力提高青年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使他们成为懂经济、会经营管理,具有优良素质,能驾驭市场的跨世纪的一代优秀企业家队伍,是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任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共青团中央在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中,明确把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企业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给予高度重视。
培养跨世纪一代优秀青年企业家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共青团组织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其着力点是培养,为青年企业家的成长铺路搭桥,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推波助澜。这包括推动社会各方面关心青年企业家的成长,保护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现、评选、宣传优秀青年企业家,以正面的典型为导向,形成青年企业家积极向上的局面;为青年企业家创造多种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全面素质;为青年企业家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以及他们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穿针引线,成为他们上市出海,走向国际经济舞台的一个桥梁。
二十一世纪呼唤数以亿计的各类青年人才的涌现,这要求广大的青年厂长、经理要不负时代的重托,不负党和人民的希望,增强跨世纪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与广大职工群众一道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努力在实践中把自己锤炼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企业家,在跨世纪的进军中驰骋市场,创造业绩,领一代风骚,为祖国的经济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青春在燃烧
万卫华
火,突如其来。
今年9月28日,江苏省东台市色织二厂机声隆隆,工人们正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前纺车间丙班班长王佳媛这天上中班,她早早地来到班上。
3时10分。王佳媛正欲起身前去分厂开生产会。忽然她听到车间的不远处传来“噼里啪啦”的响声,她警觉地循声看去,只见一股滚滚烟雾。王佳媛三步并两步冲上前去……
电器开关箱短路产生的电弧,引着了地上正准备装箱的下脚棉。下脚棉比较膨松,纤维很短,一碰即着,火势迅速蔓延,如不采取果断措施,后果不堪设想。当时的火情已不允许王佳媛返身拿灭火器引水龙头。
“着火啦”、“着火啦……”王佳媛边喊边抱起一堆已燃着的下脚棉就往安全地带运,一团“火棉”扑灭,她又返身再次去捧“火棉”。车间里已烟雾缭绕,王佳媛手捧“火棉”摸索着,情急中,她只感到被什么绊了一下,就跌倒在烟雾中,火苗迅速地燃着了她身上的衣服……
闻讯赶来的职工和消防干警很快将火扑灭。他们救出了血肉模糊的王佳媛,她嘴里还在喊着:“救火,里面有人!”
9月30日,王佳媛被转到南通医学院无菌病房。医院立即组成治疗抢救小组,制定医疗方案,很快做好了手术准备。
10月5日,第一次植皮手术进行了3小时;10日,第二次植皮手术整整进行了5个小时。其间出现过体温不显示、呼吸衰竭等病危情形。昏迷中,她还在一次又一次喊“救火”。
王佳媛挺过来了,她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这种脱胎换骨的剧痛,麻醉一过,剧烈揪心的疼痛是常人无法想象和熬过的。为她主治的医生说,王佳媛配合得很好,实在是坚强,难得。疼痛时,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往下滚,她从不大吵大叫,只是闭闭眼,咬咬牙。
王佳媛在担任纺纱分厂前纺车间丙班班长之前,是车间里的一名记录工,工作很清闲。前纺车间由于设备紧张,几道工序连续性生产,如果调度不好,就会影响整个工厂的生产。今年4月,分厂搞承包,厂里决定重新挑选班长,王佳媛主动站出来,她明白此举的分量。王佳媛家庭的担子并不很轻松,丈夫常出差,家里还有个已5岁却丢不开的弱智儿。
吃饭时,她知道职工们怕影响产量舍不得关车,她就轮流顶着,让工人们先去吃,而自己总是最后去,所以,她吃冷饭是常事儿。运转班每周都有一次操作练兵,她陪着工人一起练。
中秋节了,又逢她奶奶100寿辰,老母亲托人带信让女儿回家,大半年未回家的她,答应了妈妈,可王佳媛还是未能如愿,全家20多人就差她一个。
上中班、夜班,丈夫出差,孩子没人管,就寄到邻里家,从不请一天假。
经王佳媛带的班消耗最低,产量最高,质量最好,职工收入最高,工人们都愿意和她一起干。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乳山三百中青年挑起村支书重任
本报讯山东省乳山市委、市政府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把三百零六名中青年能人推上了农村支部书记岗位上,建立健全了三百一十二个农村党支部,使三百零三个村步入了小康村。
乳山市委、市政府在多次农村调查中发现,全市六百个村支部书记、支部成员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工作方法不得当,影响村子各项工作的开展。根据这一实际,市委、市政府大胆地从镇办企业、党员个体户和种田能手中,选拔出了五百多名中青年农村致富能人,让他们带着技术,带着信息充实到农村党支部班子中去,同时果断地裁减了七百多名农村党支部成员。目前,全市农村中善经营、会管理的干部已占百分之七十九,一类和先进党支部比例达百分之六十八。
在农村支部书记和支部班子的引导、带动下,全市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优势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一百多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有了工副业项目,八千多个农户走上了富裕路。
(兰宏宫照云)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不娶“科盲”妻不嫁“科盲”郎
本报讯在福建省寿宁县凤阳乡的青年中,出现了男的不娶“科盲”妻,女的不嫁“科盲”郎的新婚姻观念。一九八八年以来,全乡有三百多对男女青年,以科技作媒人结为夫妻。促进了人才的成长和生产的发展。一九九四年,全乡人均纯收入从一九八八年前的不足二百元猛增到一千零五十元,一九九二年,凤阳被省确定为科技示范乡。
(翁德云邬晓清)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令人敬佩的朱莲香
刘英贵
在哈尔滨铁路局召开的劳模大会上,朱莲香那半个小时的事迹演讲,先后5次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那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震撼着与会代表的心。
她是“上帝”的仆人。她的上帝是旅客。她对“上帝”的服务是那样的虔诚。据统计,14年来,她为25名生命垂危的旅客签字手术,为16名猝死车站的旅客料理后事,把上百名突发急病的旅客搀进医院,让40多名流离的旅客与亲人团聚……
今年39岁的朱莲香,1980年以前还是哈站货场的叉车司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被调到了客运员的岗位上。
“出门在外不容易,谁有困难都希望有人帮一把。而服务员就该是这双温暖的‘手’。”每逢有人夸奖她,她都是这句话。
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一位名叫殷汝毅的中年男子在候车室里突然发病。朱莲香正抱着他,猛然间,病人一口鲜血喷了她一身。朱莲香急忙喊人叫来出租车,把病人送到哈尔滨第一医院。医院听完朱莲香的简单情况介绍,为朱莲香的精神所感动,在未办任何手续的情况下,破例实施紧急救护。由于失血过多,病人躺在床上发冷。朱莲香说:“你解开腰带,我帮你把衣服脱下来,穿着衣服不暖和。”朱莲香掀开被子,给病人脱衣服时,被病疼折磨时未掉一滴泪的殷汝毅哭了。他哽咽道:“我没有亲姐妹,能让我叫您一声姐姐吗?”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朱莲香下班刚走出候车大厅,准备乘公共汽车去市医院照料住院的独生儿子时,她猛然看到不远处有一位孕妇正痛苦地捂着腹部,眼里闪烁着求助的泪光。朱莲香二话没说,扶着产妇走进了铁路中心医院。紧接着又跑回家里煮好小米粥,还有鸡蛋,送到产房。出院时这位产妇和她的从安徽蚌埠赶来的丈夫抱着孩子哭成了泪人,一个劲地感谢朱莲香。没人知道,这4天,正是朱莲香那宝贝儿子高烧不退的4天。孩子退烧第一句话就问:“妈妈,为啥好几天不来看我?”朱莲香望着儿子半天不语。
车站里有许多被称为“小盲流”的流浪儿,按理说,不在朱莲香的服务范围。然而,朱莲香见了,依然把他们领回家。
一次,朱莲香又从车站领回一个7岁模样的男孩。她为他洗澡,换上新衣裳,做好饭菜。男孩说了实话:他妈生他不久就死了,爸爸也让车撞死了。他本来要去投奔伯伯的,可是一想,伯伯是个盲人,去了也是添累赘,索性中途当起了盲流。朱莲香难过极了,这孩子多么需要爱呀!睡觉时,朱莲香一边搂着那男孩,一边搂着自己的儿子,让男孩知道世上还有人爱他,像母亲那样爱他!
临别时,朱莲香把自己的住址,工作单位和姓名一一写在一张纸上,缝进衣服里,并告诉男孩:“你记住,有困难就来找我。”男孩子死死地勾住朱莲香的脖子不放:“阿姨,我记住了,我跟伯伯好好过日子!”
朱莲香搬过三次家。邻居们说,她家就像个大车店,丢钱的、被骗的、走失的、生病的、不想活的……她都往家领。仅1992年春节后一个多月,她就领回30人,最多的一天领回5人,最长的住了5天。她给他们做饭,还讲道理开导他们,买不起车票垫钱买票,生病了负责住院的花销……
朱莲香助人为乐,她无所求。她救过一个伊春的女学生,家长送来1000元,她不收;她把一个患精神病的姑娘领家调养,家里送来500元,她不收;她解救两名姐弟,家长送来500元,她不收,临行,还把送给她的一兜水果悄悄放在列车的座席上……
这些年来,朱莲香的名字不仅出现在许多病患旅客的手术单上,而且还以亲人的身份为身亡旅客送葬、料理后事。
一天,候车室里的旅客突然一片骚动:“楼上死人了!”朱莲香拨开围观的人群,见一位40岁左右的男子躺在地上,身边放着一个帆布包。一问,没有同行人。朱莲香立即找来医生检查,证明此人因心脏病发作而死。死者身上又无任何证件。在帆布包里,朱莲香找到一个小本,发现上边记着78个通讯地址。朱莲香用了一天的时间,打电话、拍电报,78人全部通知到。6天后,一对衣衫单薄、面容憔悴的母子俩来找朱莲香,称是死者的妻子和儿子。死者叫善喜堂,家住吉林三岔河。她得知,她们身上仅带有借来的350元钱,人地两生,遭受巨大打击的母子俩已茫然不知所措。办丧事、结算医院费用朱莲香硬是一个人全包了。火葬场里,她跑前跑后,她用事先缝制好的红布袋将死者的骨灰装进骨灰盒时,这位农家妇女拉过儿子,扑通跪在朱莲香的面前。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金秋十月,安徽省六安地区,掀起了评选“十佳”先进人物活动的高潮。600多万皖西人民,积极参加评“十佳”、学“十佳”活动。
纺织女工们,高兴地把自己的一票,投给“十佳”候选人之一的织女新星朱祥文(右二)。 周仲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