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指针
苏希胜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当前要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的教育”。《邓小平文选》就是进行民主集中制教育的最好教材。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民主集中制的思想,为新时期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阐明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最便利的制度,最合理的制度,永远不能丢掉。他认为,党是依靠全体党员和全党的各个组织,来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为了从人民群众中收集他们的意见和经验,为了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把它变为人民群众自己的主张,并且组织人民群众加以执行,一般地都必须经过党员的努力,经过党的下级组织的努力。因此,正确地解决党的组织和党员、上级组织和下级组织、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的关系,在党的民主集中制问题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事情。如果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
    二、揭示了民主集中制的本质
小平同志指出,党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实行这个制度的目的,就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在党内和全国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要在全国造成这种局面,首先就必须在党内造成这种局面。只有造成这种局面,党才有战斗力,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小平同志认为民主与集中是统一的。民主是集中的基础,集中是民主的结果和保证。离开民主讲集中不会有真正的集中,离开集中讲民主不会有真正的民主。一方面,他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他提出,要创造民主的条件,在党和人民内部的政治生活中,只能采取民主的手段,不能采取压制、打击的手段。他重申要实行“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另一方面,他强调必须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党是一个战斗的组织,没有集中统一的指挥,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战斗胜利的。一切发展党内民主的措施都不是为了削弱党的必需的集中,而是为了给它以强大的生气勃勃的基础。实行民主基础上集中的基本要求是:个人必须服从组织,少数必须服从多数,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全党必须服从中央。必须严格执行这几条,否则党就形成不了一个战斗的集体,也就没有资格当先锋队。
    三、提出了中央要有权威的思想
小平同志指出,中央要有权威。宏观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算数。特别是在有困难的时候,没有中央、国务院这个权威,不可能解决问题。有了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不能否定权威,该集中的要集中,否则至少要耽误时间。他要求,全党要维护中央的权威。指出:“四个服从”中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只有全党严格服从中央,党才能够领导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任务而战斗。任何人如果严重破坏这一条,各级党组织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就必须对他严格执行纪律处分,因为这是党的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中央决定了的东西,必须坚决执行。不允许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任意散布不信任、不满和反对的意见,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否则,党就要涣散,不可能有战斗力。
    四、论述了领导核心的地位、作用
早在1962年2月6日,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党,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都强调树立核心;后来,核心大体上树立了,就特别强调如何当好“班长”。这就是说,一定要树立核心。不建立核心,处于涣散的状况,这个党委的工作是做不好的。1989年6月16日,他又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因为有毛主席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了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进入第三代的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这就是江泽民同志。他要求,新的常委会从开始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中的核心。只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只要它是团结的,努力工作的,能够成为榜样的,就是在艰苦创业反对腐败方面成为榜样的,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
    五、重申了要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小平同志多次指出,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在总结我们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好这个制度的具体措施。其主要内容是:(一)要分清哪些是重大问题,哪些是日常性质的问题;明确哪些问题应当由集体讨论,哪些问题应当由个人负责。(二)重大问题一定要由集体讨论决定。个人决定重大问题,是同共产主义政党的建党原则相违背的,是必然要犯错误的。一切提到会议上的问题,都必须经过讨论,允许提出异议。如果在讨论中发现重大的意见分歧,而这种分歧并不属于需要立即解决的紧急问题,就应该适当地延长讨论,并进行个人商谈,以便求得大多数的真正同意,而不应该仓促地进行表决,或者生硬地作出结论。决定时,要严格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一人一票,每个书记只有一票的权利,不能由第一书记说了算。同时,党委讨论问题,要预有准备,定好规划,加强领导,以免使会议开得过多、过长。(三)集体决定了的事情,就要分头去办,各负其责,决不能互相推诿。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责任到人,权力到人,严格考核,赏罚分明。失职者要追究责任。
    六、提出了共产党要接受监督的思想
小平同志把共产党能否接受监督提到了能否坚持正确领导的高度。他说,我们党是执政党,威信很高。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他指出,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党和对党员的监督。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的监督是最直接的。党对党员的监督要严一些。第二,是群众的监督。要扩大群众对党和对党员的监督。第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要扩大他们对共产党和党员的监督。有了这几方面的监督,我们就会谨慎一些,我们的消息就会灵通一些,我们的脑子就不会僵死起来,看问题就会少一些片面性。
小平同志特别重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1962年2月6日,小平同志指出:对我们党的各级领导人(包括党委会的所有成员),应该有监督。这种监督是来自几方面的,来自上面,来自下面(下级),来自群众,也来自党小组生活。我觉得对领导人最重要的监督是来自党委会本身,或者书记处本身,或者常委会本身。在党委会里面,应该有那么一段时间交交心,真正造成一个好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空气。1980年8月18日,小平同志又指出要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对各级干部的职权范围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
    七、阐明了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内容
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党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过去我们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可以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如何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建设?小平同志提出的重要思想主要是:(一)要大胆改革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制度。如果不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二)要健全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包括: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制度、集体领导制度、党的生活会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干部管理制度等。(三)制度建设要和思想教育、严格纪律结合起来。加强法制建设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党员遵守各项制度的自觉性。对违反制度的,就要根据情节轻重,严格执行纪律。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制度和纪律,真正做到在制度和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小平同志关于民主集中制的论述还有很多,例如,关于反对个人专断和极端民主化的论述,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团结的论述,关于正确处理领袖和群众相互关系的论述等等。所有这些论述,都是对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期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根本指针。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

  论邓小平同志科学思维的主要特点
丁世发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成功地进行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他的全部理论与实践都同他的科学思维相联系的。
邓小平同志科学思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思维的全面性。这是唯物辩证法整体的、全面的、综合的观点在思维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思维的全面性要求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把握中,既看到事物的现象,又看到事物的本质;既看到事物发展的内因,又看到事物发展的条件;既看到事物的过去,又看到事物的现在和将来;既看到事物的局部,又把握事物发展的全局的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思维特性。小平同志的思想理论充分体现了这一思维特性。他善于运用全面的系统的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使其思想理论日趋完整、准确,既全面回答了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诸多问题,又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首先,从邓小平同志理论的内容构成看,既包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也包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还包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实现祖国统一等一系列的理论思想,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全面体现出邓小平同志作为思想家、理论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与理论创造力。其次,从邓小平同志的工作方法上看,他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他在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物质鼓励与思想政治工作、警惕右与防止“左”等一系列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复杂关系时,提出了一整套“两手抓”的思想,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全面推进和协调发展。
第二,思维的开放性。这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在思维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思维的开放性要求人们冲破自我封闭和自我束缚的思维框架,破除非此即彼的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跨度与世界范围内的现实空间研究和思考问题,使其思想认识融理论性、科学性和现实性为一体,成为实践的科学指南。邓小平同志的思想理论正是在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表现出其开放的固有属性。他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与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同时,透彻地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与现实状况,提出了与时代特征相一致和与我国实际相统一的一系列理论思想。如邓小平同志从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特征出发,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性和整体性的正确分析与判断,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对外开放的理论思想,提出了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思想;扩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扩大对外经济技术、科学文化合作与交流的思想;开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想,等等。这就为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思维的创新性。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变化发展的观点在思维中的具体贯彻。思维的创新性,要求人们的思维具有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地发展自己、更新自己的属性。这种思维最大的特点是不墨守成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应该说,一种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如果不吸收实践提供的新的营养,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吸收新的东西,不断地探索与创新,理论才能永葆青春。邓小平同志的思维一贯体现着在继承中发展、开拓、提高的原则,表现出马克思主义者特有的政治勇气和不断地认识和发展真理的精神。他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实践,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结论。如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分配形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这就为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从邓小平同志理论的自身发展看,也呈现出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如邓小平同志从正确分析和认识原苏联僵化的经济模式出发,最初提出社会主义经济的管理与运行手段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进而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直至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体现出其理论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
第四,思维的务实性。这是思维价值取向的一种表征。由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活动,对理论来说,它来源于实践,其目的还在于指导实践。也就是说,理论以客观实际为出发点,以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为衡量标准,以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目的。小平同志的务实性思维,主要表现为尊重实践,尊重历史,尊重群众,一切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唯物主义者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他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性转换的关键时期,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恢复了党的思想路线,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实践的标准;坚持生产的观点,坚持生产力标准;坚持群众观点,坚持人民公认的标准,以及“三个有利于”标准,都充分体现了务实精神。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

  把握“精髓”,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肖贤成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个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必须把握这个“精髓”,运用好这个“法宝”。
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抓住时机,发展自己。邓小平同志说,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茂名地处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是大西南经济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要走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路子。别人的经验可以也应该借鉴,但这只能作为参考。茂名市没有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的便利,搞“三来一补”这样的加工型工业不是我们的优势。但我们靠海,大工业基础相对雄厚,可以搞大工业、大港口,由此带动大发展。抓机遇,还包括抓政策机遇。上级的政策是地方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政策运用得越好,越及时,其效力就越大。因此,必须准确领会和把握政策精神,使之与本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新办法、新措施。执行政策既要坚决,又要注重实际效果。对政策上还没有明确规定的,在把握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先做,从而为丰富和完善上级政策提供实践基础。还有,要敢于尝试,并及时总结经验。机遇稍纵即逝,在机遇面前,不允许慢吞吞地等什么都一清二楚了再干。这就要有敢于“第一个试”的勇气。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场很大的试验。处于改革实践第一线的基层,不能等着别人安排一切,干现成活。要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敢冒风险。当然,还要走一步看一步,及时总结经验,有不妥当的地方就改过来,避免大的失误。
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走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往往一讲加快发展,就片面追求产值、指标,伸手要资金,盲目上项目。这种靠扩大外延支撑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消耗严重,效益低下,并不能真正使经济较快发展起来。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摆脱旧体制、旧模式的影响,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既要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这个速度又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有效益的。这个速度既要使我们的发展不落后于周边地区,并保证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能够实现,又不能伤害机体和机制。这样来把握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很关注速度问题,经常提醒我们经济不能滑坡,凡是能够积极争取的发展速度,还是要积极争取。同时,他也强调发展要适度,要讲效益。他指出,能快就快,“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因此,发展要有新思路,真正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不能继续走盲目追求产值速度和扩大投资规模的老路。这就必须解放思想,转换脑筋,开拓新路。我认为,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重点发展有效益、有市场、有潜力的优势产业,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二是要从深化改革中找出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经济高效、有序的良性运转。三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较快发展,从拚资源、拚资金、拚设备的粗放型经济转向注重内涵发展上来。四是要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把资金引进来,把产品打出去。根据茂名的实际,我们确定的发展思路是:重点发展以石油、化工、轻纺为主体的原材料型和加工型企业并举,其他技术密集型企业与其相配套的现代化大工业;依靠人才和科技进步,全面改造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具有区域经济体系和竞争能力的经济格局;把发展“三高”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建立12大农业基地;加快建立和完善外向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石油、精细化工、建材、工艺、纺织、机电和农产品加工七大产品出口基地。
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地方经济建设,必须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江泽民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打破旧框框、旧习惯和主观偏见对思想的束缚,使思想和实际、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这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要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把握客观规律,看问题、做事情,都从实际出发。这正是解放思想的目的,也是衡量思想是不是真正解放的一个尺度。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从而达到真正的解放思想?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用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最大的实事求是。坚持这一点,就从根本上做到了解放思想。二是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同志说过,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这里所讲的实践,主要是群众的实践。群众的实践有许多创造。比如,搞家庭联产承包,搞乡镇企业,都是群众的创造。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及时发现和总结群众实践中产生的好的东西,形成新的认识。三是要用实践来检验工作思路、方案措施的正确与否。实践是检验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要把经济是否得到较快发展,群众的生活是否得到明显改善,精神文明是否得到较大提高,作为地方工作效果好坏的主要评判标准,作为思想是不是真正解放的主要依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