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丽珠杯杂文随笔征文

  吃了金子吃什么
冯日乾
消息传来,广州出了个吃金子的新闻:“将1克24K黄金打成0.55平方米,只有万分之一毫米薄的金箔,再将这些金箔用于制作菜肴食用。”据说,这种一席三四千元的“黄金宴”不到一个月竟售出100多席。又据说,推出此“黄金宴”之目的在“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也。
中国可真的有富豪!中国人确实有智慧!中华饮食文化也到底是一座开掘无尽的宝藏!
吃,向来就是有档次的。饥肠辘辘的饿汉只求填饱肚子,吃的是饭菜;三餐有余的饱汉酸甜辣麻,吃的是味道;饱中之富讲究色香味型俱佳,主要是吃花样;富中之豪鸡鸭鱼肉吃腻了,山珍海味不稀罕,就要设法弄什么像王熙凤对刘姥姥讲的、我们怎么也记不住其做法的“茄鲞”之类,或是据说足足要上108道菜肴的满汉全席,这当然纯是吃派头了。当今,一些善测消费者心理、生意经念得烂熟的精明人,深知有些大款们已经吃得肠肥口腻而极需摆阔夸富。于是,金光闪闪富丽堂皇的“黄金宴”便在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大地“出台”——应运而生,正当其时;一家愿售(高价),一家愿吃(黄金),岂不妙哉!
但我也有杞忧。俗话说:“吃了五谷想六谷”。既然阔佬们吃“黄金宴”只是吃“感觉”,追求心理上的满足,那么,久之,黄金也吃腻了,“感觉”不再新鲜,那时,他们又会吃什么?“黄金宴”的经营者称:吃黄金可上溯至秦代,当时就有“食金以求长生不老”之说。其实,那是道家修炼的方术之一,所谓“吞金服砂”,那“金”是烧制成药丸吃的,与今之富豪吃金箔耍派头并非一码事。以文化论,那或许属医药保健文化或者冶炼文化;要论饮食文化,有一样倒是可以追溯到秦代以前,那就是:吃人。春秋时齐桓公说他什么都吃过了,唯独没有尝过蒸婴儿的滋味,他的宠臣——高级烹调师易牙就把亲生小儿蒸了给他吃。齐桓公原本是为吃个新鲜,这么一来大概也吃出了我要吃啥就吃啥的霸主“感觉”。西晋豪族石崇设宴请客,常令美人劝酒。如客人饮酒不尽,便杀掉劝酒者。一次,大将军王敦故意不肯饮酒借以观看斩杀美人的情景。为此石崇“已斩三人”,而王敦“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似这般名为吃酒,实在已是“吃”人了。当时,石崇“感觉”的肯定是“杀个美人如换个酒杯”的“豪爽”,王敦恐怕会有一种“这真好玩”的“感觉”哩。我担忧,不属饮食文化的吃金丹尚可以充作旗子为“黄金宴”张目开路,那么,这种穷奢极侈,为了夸豪显势杀陪酒美人蒸无知婴儿的“人肉的筵宴”会不会变个花头“弘扬”起来?
让我活剥一句鲁迅先生的名言吧:在当今,看一些大款们吃黄金,听某些美食家谈文化,都叫人战战栗栗而又反胃不止,什么也不想吃。
(作者单位:陕西泾阳教师进修学校)


第8版(副刊)
专栏:五光十色

  埃及南部艺术探胜
秋涧
埃及南部一带,据传就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所提到的具有100多个城门的梯比斯古城的南区。北区现在叫做卡耐克,这两处如今只剩下一些古代神庙的遗迹,其中最大的是位于卡尔纳克的阿孟神庙,占地2.5公顷,祭祀战神阿孟。该神庙构筑宏伟宽敞,望之令人咋舌。102米长53米宽的庙基上矗立着有“石柱林”之称的134根23米高的巨型石柱,每根需数人方能合围之,上面刻有多形文字各种花纹和历史故事。传说阿孟生前战功赫赫,战利品甚丰,其中不乏金银财宝,因而身后祠庙盖的气派宏大,以示余威犹在。
看了阿孟神庙之后,我敢肯定,世界上不会有比它更雄伟的古建筑了。站在“石柱林”中,人一下子缩尺成寸,渺小无比,这时你内心里充溢着一种敬畏感。另一座神庙叫卢克索神庙,保存了许多完美的神像和历代的君王,庙入口处是两排整齐的狮身人面像,程度完好,表情稍有差异,具有人类共通的平静、温和、善良,令人感觉十分亲切。
卢克索城的特点是到处都是巨大的石块,这座石头城很像我国的南京,宽宽的柏油马路,两边法国梧桐成蓬伞状,最为迷人,披护今日的游人(古埃及人没有梧桐树荫只好戴假发防晒)。马路两边景致一边是开阔缓慢的尼罗河,一边是高大残垣的古代神庙殿宇,走在马路上仿佛置身历史长河之中。偶尔停下脚步,神庙仿佛在慢慢往前移动,自己则好像驾驭时间车默默回到3000年前。当地备有一种游览马车,装饰华丽,车夫身着民族服装;只花两埃镑就可以坐在上面尽情享受那种惬意劲儿:蓝天、白云、棕榈、帆樯……尼罗河从上游峡谷中流出,清清河水,涟漪荡漾,古迹遗址,马蹄声声。
休息片刻之后,我决计过尼罗河去西岸下榻。先去逛了逛集市,顺便物色一些明信片邮票之类有纪念意义的小东西以作馈赠。
从旅馆出来,我却惊呆了,大门对着的就是“坐吟石像”。“坐吟石像”指的是曼农巨像,多少世纪以来这位古埃及国王一直双手置膝地静坐山前,阅尽人间沧桑。由于某种原因,损毁严重的石像每逢日出冷热空气相遇时,其中之一便会发出优美而哀怨的低吟,于是便得了个“坐吟石像”的雅号,并由此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后来得知,十九世纪雕像经过修复,已不再低吟,我不知是感到安慰还是愤怒。
国王山谷是法老茔地群集的地方,它附近的那个村子叫古尔那。这块宝地风水好就好在只有风而没有水,因此墓穴中壁画经过3000年仍完好如新色彩鲜艳,但是却无法幸免盗墓者的恣意破坏,盗墓者早已把四周的墓穴一个个都掏空了。
最能体现艺术水准的古迹我认为当推拉姆西斯四世的陵墓。该墓穴中有幅壁画非常富有现代气息。另一壁画是一位以腰为轴作后仰90度的古代女子,她脖子细长均匀,头发下垂成自然摆动状,优美的姿势非常像20世纪的舞蹈演员,只是现代演员未必能有如此深厚的功力和达到如此潇洒的程度。我见了这幅壁画竟然不敢相信这是3000年前的作品。
未来埃及之前,只对大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有强烈的向往,殊不知这里处处可见古代艺术珍品,还真应了“目不暇接”之谓呢。


第8版(副刊)
专栏:

  桐乡茅盾故居徜徉
程东灵
小小的浙北桐乡县,现代文化名流迭出。一批批参观者从丰子恺缘缘堂出来,又走进钱君匋艺术院,或者在茅盾故居徜徉。
茅盾的故乡乌镇是个有两千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靠近苏沪杭的地理位置和大运河的交通便利,带来这里历代商业的兴旺。茅盾就出身商人世家,但传至其父便冷落算盘。茅盾在维新派父母的影响下,从小学习自然科学,接受启蒙教育,茅母虽不需自食其力,却常以养蚕、喂猪为乐事,平等待人,知书达礼,这给童年的茅盾影响很深。如果说茅盾在故居出生,尚只能算一株大树的种子出土,那么他从五岁识字到十三岁高小毕业,良好的早期教育该是培养了栋梁之苗。茅盾离乡后至母亲去世前的三十年间,几乎年年回来探望母亲,有时就在故居的书房里创作,母亲去世切断了儿子与故乡的纽带,亲属们也纷纷外迁,房屋租给了别人。此后四十余年,茅盾再也没踏上故居门槛。
一九八三年(茅盾逝世两年后)中央批准全面整修复原茅盾故居。陈云同志题写匾额。钱君匋先生捐赠一座由张充仁雕塑的茅盾铜像。造像是半身的,茅公右手握笔,刚毅的表情似乎在沉思,深邃的目光仿佛在展望……
修复的茅盾故居再现了主人童年时代的环境,这是幢临街四开间两进楼房,是茅盾的曾祖父买下的老屋,分东西两单元。围墙严实,山墙高耸,每开间都设天井,门窗上用磨薄的贝壳采光,东单元有家塾、客堂、厨房、几间卧室(包括茅盾诞生之房),西单元原是饭堂和长辈卧室,现用作陈列室,后面的小园里有三间平房,是茅盾亲手设计翻建成的书斋,推窗便见茅盾手植的天竺和棕榈,青青枝叶,给古旧幽深、人去楼空的故居平添生气,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延续与灵魂的附存。
参观的核心部分是陈列室,共有四室,展出主人生平照片、手稿、原版书刊、题字信件、生活用物。从他最早的墨稿——十三岁时的作文本,到最后的手迹《回忆录》,系统介绍了茅盾一生的革命生涯和文学活动。有茅盾当年主编的《小说月报》、《民国日报》、《文艺阵地》,还有毛主席在延安写的想拜见“雁冰兄”的毛笔信,使我们看到了领袖的谦逊品格和作家的崇高地位。
是的,茅公可以含笑。作品不朽则灵魂不朽。千千万万个拜谒者和读者都会从心底对您这么说。


第8版(副刊)
专栏:

  艺文短波
河北省委宣传部与省文联联合举办的“河北省散文创作态势暨张立勤、郭淑敏作品研讨会”于8月初在北戴河举行。与会者对河北散文创作及两位女作者的作品进行了宏观的评价和具体的分析。
(冀人)北京舞蹈学院为厦门市定向培养的厦门班,经过7年系统专业的学习,在赴新加坡、南京等地实习演出后载誉回京,在厦门金马艺术有限公司及厦门海洋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配合与赞助下,于7月10、11日在中国剧院进行了毕业汇报公演,受到了行家的一致好评。
(江玲)
 由中国建筑装饰学会、新华社国际部、华夏文化促进会编辑部等部门联合主办的我国首届建筑门面装饰艺术大赛“一代天骄杯”在京举行。这次大赛旨在促进建筑艺术与公共艺术的发展,由内蒙古与北京昌平合建的大型游乐园“一代天骄乐园”承办,该游乐园还将同时征集园内建筑设计图。大赛将于11月底结束。 
(文丽)


第8版(副刊)
专栏:

北京茅盾故居
 罗雪村 速写
文丽 文
北京东城后圆恩寺13号静静地坐落在一条小巷中。盛夏聒耳的蝉鸣更显出这里的幽静。茅盾先生1974年至1981年初逝世以前一直居住在这里。这是一处两进的、过去在北京很普通的四合院,前院天井中安放着茅公的半身塑像,葡萄藤上缀满了青绿的葡萄,后院的两株太平花枝叶扶疏……在这里,茅公撰写了他的最后一部书《我走过的道路》。在前院的展室有许多他在这里生活时的珍贵照片:在会客室里最后一次接见外宾;在工作室,与文坛老友巴金、丁玲畅谈;与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照……茅盾故居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来这里参观的大多是海外的国际友人,国内的文艺界人士,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大学生、中学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