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丽珠杯杂文随笔

  肉麻并不有趣
童道明
对于当年光怪陆离的上海滩文坛,鲁迅先生常有一语破的评语,如“把肉麻当有趣”。
现在在书摊上看到一些格调低下的书刊,从荧光屏上看到一些品位不高的相声小品,便自然想起鲁迅先生说的这句话。
“肉麻”离“庸俗”不会太远。“有趣”嘛,大概可以转换成“趣味性”、“娱乐性”、“幽默感”等现行的语义。
但这里要区分开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于另有所图,明明知道是非艺术的“肉麻”,但偏偏要当作“有趣”的精神产品拿出来。书摊上所见的大抵如此。
另一种是由于艺术文化修养上的欠缺,分不清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以至于把“肉麻”也当作“有趣”了。电视屏幕上所见的大致如此。
故意“把肉麻当有趣”的人,似乎什么都懂,因此,除了诉诸他们的艺术良知外,我们无话可说。
无意中把“肉麻”与“有趣”混淆起来的,倒应该提个醒儿。其实,侯宝林先生早就提过醒儿了。他认为分寸感的掌握是相声演员艺术修养的重要标志。类似“宁可不足,不可过分”的话,他说过多次。但真正能做到“宁可不足,不可过分”的笑星不是很多。为了获得立竿见影的剧场效果,“过分”的诱惑太大了。
比方说,相声表演讲究说,学,逗,唱。这个“学”就很能考验演员的艺术文化修养。没有一个相声演员没有在表演中“学”过妇女说话的,但没有一个相声演员能像侯宝林先生“学”上海妇女对话学得那么“有趣”。问题还不在摹仿的技巧,而恰恰是在由艺术修养决定的艺术分寸感的把握上。
相声表演中对女性动作的“学”,现在已经发展到“学”时装模特表演了。每当看到这里,我都要为演员感到惋惜:他为什么不知道,以他的“熊背虎腰”去夸张地摹仿女性行进动作夸张美的极致,是肯定要出洋相的;他为什么不知道,在相声表演中“学”妇女说话可能“有趣”,而“学”模特表演必然“肉麻”?!
“学”能学出“肉麻”来,这个道理我们古人就懂,所以编出“东施效颦”的故事来警喻人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今天的文坛、艺坛上出现“东施效颦”的故事新编。播音的“学”说香港普通话,编书的“学”注“此处删去××字”,舞蹈的、演戏的、选美的“学”穿比基尼泳装……这种审美功能缺损的造成,自然也有社会的原因。在物质压倒精神以至于物欲横流的社会群体里,就有不少把“肉麻”当有趣的文化消费者,而拚命追求“经济效益”的文化生产者,自然要想方设法去迎合这些钱袋鼓鼓的文化消费者的需求。但这些文化消费者的钱再多,人数毕竟是少数。去年春节晚会节目的群众投票评选,得票最多的是最不“肉麻”的小品《张三其人》。对于最广大的观众来说,肉麻并不有趣。(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第8版(副刊)
专栏:

  电视连续剧本《彭雪枫将军》问世
15集电视连续剧《彭雪枫将军》9月由解放军“八·一”出版社出版。全书25万字。
彭雪枫是我党我军的著名将领,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剧本以丰富的材料,流畅的文笔,描述了他从1925年投身革命起,经历土地革命战争、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期间,驰骋豫皖苏大地的光辉业绩。此书既有可读性,又有史料保存价值。作者黄石文、王效平。 (小川)


第8版(副刊)
专栏:

  喜读《现代舞》
翟墨
我们欣赏惯了长于模仿劳动和生活动作的中国民间舞。
我们也接受了有着严格程式和故事情节的西方芭蕾舞。
但是对于摆脱对生活动作的模仿、以内在心态的可视舞姿进行灵魂对话的现代舞还比较陌生。
我国的现代舞正方兴未艾。一大批现代舞新秀脱颖而出。在国际比赛中也屡屡获奖。
然而,我们的现代舞创作水平和普及程度与欧美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我们的现代舞理论和批评更有待于提高。
为满足这一需要,青年舞蹈史论家欧建平,精心编译了这本洋洋30万言的填补国内空白的新著《现代舞》(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分《现代舞的来龙去脉》、《现代舞名家论舞》、《现代舞术语》三部分。就其内容囊括的丰富性和术语解释的权威性来说,可以当作一本“现代舞辞典”来读。
在第一部分里你可以看到现代舞编导家的系谱图。对第一代至第五代编导家们的承传体系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现代舞的历史和理论有一个概略的认识。
在第二部分里你可以读到23位世界现代舞名家的小传以及他们的舞蹈观。
第三部分收入的265条术语几乎涉及现代舞的各个方面。这些常用术语曾由原编者保罗·拉夫亲自同其中所有流派的代表人物进行过细致的切磋。
现代舞和其它各门类的现代艺术一样,在审美观念、艺术形式上均不同于古典艺术。
现代舞也和其它各门类的现代艺术一样,都面临一个在保持自己特点的前提下同民族艺术、地方艺术相结合的问题。
我们不必照搬西方的现代舞,但是却应该有中国的现代舞!
在这个地域分隔日趋消失的时代,愿我们的现代舞,能够从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民间舞、寄托着人间希望的宗教舞、向生存环境抗争的民俗舞、从宫廷走向舞台的芭蕾舞、由贵族走向市民的交际舞广汲营养,做到既不失现代舞的独立品格,又不失中国舞的肥沃土壤。
在这个人类文明日趋综合的时代,愿我们的现代舞,能够从东方舞蹈“拧、倾、曲、圆”的收敛性形态和西方舞蹈“开、绷、立、直”的发散性形态的对立中寻得互补与统一,创造出超越中外古典舞蹈的现代舞蹈新形态、新规范、新体系。我们期待着。


第8版(副刊)
专栏:简讯

简讯
  ●李文斌著电影文集《耕耘集》一书最近由长征出版社出版。这本集子选收的文章大多是作者在电影报刊编辑岗位和电影评论园地里耕耘的收获,共三十余万字。电影界老前辈荒煤为该书作序言。
●陈思忖自选集《声与光的潮汐》近日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对新时期国产军事片的发展和长短得失,作了比较系统而清晰的描述,文章不乏学术创见,行文生动,亦史亦论,严谨厚实。


第8版(副刊)
专栏:

  梨园旧戏绽新颜
——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演出小记
江梅  王晓阳  秦力勇
9月初的日子里,中国西部科学城,四川绵阳三国遗址富乐山富乐堂里,不时鼓乐喧天,旗幡招展。经国家文化部批准的’93中国四川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剧目演出正在这里进行。来自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和港台等地的中外文化、戏剧界300余名与会专家、学者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击掌叫好。
目连戏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北宋时的杂剧,其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影响波及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地区,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民间称其“戏祖”。旧时戏班子甚至有“要吃饭,演目连”,商家有“要赚钱,搬目连”之说,目连戏一旦上演,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年半载,人们扶老携幼、十里八里,前往观看。
传统目连戏洋洋洒洒48本,时空跨度上至商周,下迄辽金,出场人物繁多,帝王将相,贩夫走卒,绿林好汉无所不有,表现形式杂技、特技、木偶、哑剧囊括其中。它惩恶扬善的主题一直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热情关注。1987年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举办了首届目连戏国际专题研讨会,随后加拿大、日本,我国的安徽、湖南、福建等地先后举行了数次研讨会和大规模的演出活动。
曾在199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展“顶灯”绝技的绵阳市川剧团当仁不让,承担此次目连戏研讨演出工作。将《灵官镇台》、《刘氏出嫁》等五台原汤原汁、去芜存菁的川剧目连戏在研讨会上演出,展示出川剧目连戏曲牌、纸扎、脸谱、造型、舞美等艺术特色。且看《目连救母》,目连得知母亲在“十殿”受罪,历尽千难万险前往解救,刘氏却因被夜叉追赶,仓猝投入金毛狮子狗体内。目连哀其不能轮转,悲痛万分,谢绝玉帝赐封,化作笑和尚“人间伴娘寻开心”。这出戏中,川剧目连戏的“踩跷”、“打叉”、“变脸”、“水袖”等绝技也得以充分展现。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戏曲理论家郭汉城老先生不无感慨:“我这一辈子恐怕是最后一次看这么精彩的目连戏了。”研讨会组委会认定川剧目连戏“剧目众多,形式独特,实为巴蜀文化史上一大奇观,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再看《刘氏出嫁》中,一阵欢快的开台锣鼓之后,台上张灯结彩,台下迎亲的花轿穿过观众席出堂门迤逦而去,忘情的观众随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开往“刘家大院”,听“哭嫁”、“看骂媒”,又簇拥着花轿回到堂前,观新娘“踩竹筛”、“踢火盆”。落座未稳,一台丰盛的素席早已布上桌面,只候新郎傅相,新娘刘四娘下台敬酒敬烟,若是高兴还可于彩盘“丢红包”。欢笑祝贺声中,戏却已经结束。
奇异的目连戏就是这样让演员走向观众,让观众溶入戏中。这也就是目连戏近千年来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不知这古老的目连戏能否给目前我国戏曲“演员与观众试比老”的现状有所启迪。


第8版(副刊)
专栏:

  《大潮汐》获好评
十六集电视剧《大潮汐》最近在京试映,受到专家们高度评价,认为这既是一部改革题材的重要作品,又是一部有艺术魅力、有突破的电视连续剧。
《大潮汐》描写的是九十年代初,声名显赫的国家一级企业上海远东电器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如何从低谷走向振兴,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艰难历程。剧中所着力刻画的秦世坤、杨天雄、安妮等人物在改革中或成功或失败的命运,真实可信,生动感人。由贾鸿源等编剧的《大潮汐》是由上海总工会电视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化发展总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庄红胜任导演,主要演员有夏宗佑、修晶双、肖荣生、刘子枫、梁庆刚等。 (艺文)


第8版(副刊)
专栏:

  《重庆谈判》拍成
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重庆谈判》最近完成。该片以宏大的气势,生动地展现了八年抗战结束后,在山城重庆进行的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国共谈判的历史事件。影片由李前宽、肖桂云执导,古月、孙飞虎分饰毛泽东、蒋介石,香港艺员胡慧中在片中饰演《中央日报》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