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我们告诉世界——北京不说“再见”
——写在国际奥委会投票之后
本报记者 陈昭
先民遗篇《山海经》中,载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两个动人故事,虽是神话,但夸父的志气与精卫的毅力却延续几千年,渗透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题记
也许,我们注定要经受这样一次感情的磨砺;
也许,我们注定要经受这样一次心灵的熬煎;
9月23日,那漫长等待的不眠之夜,
9月24日,那撞击命运大门的秋之黎明,
此时此刻,尽管心头千种思绪,胸中万般情感,但我们告诉世界:北京不说“再见”!
风雨兼程
奥林匹克的精髓在于“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我们参与了这场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竞争,我们的竞争对手以至整个世界,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北京是强有力的竞争者。从始至终,北京一直站在最有希望的城市的前列。在漫长的申办道路上,世界更加认识了北京,世界更加了解了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得到的并不比失去的少。
蒙特卡洛不是终点站,这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小站。在向悉尼祝福的同时,我们同样充满憧憬地奔向下一个世纪。
从北京到蒙特卡洛,我们走了两年多时间。这两年中,有70多个国际奥委会委员访问了北京,中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年中,申办道路上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但我们风雨兼程,谁也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这两年中,我们整个民族都齐集在五环旗下,全球的炎黄子孙们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凝聚在一起。这两年中,世界看到了东方巨龙横空出世的神姿,感受到其吞吐江河的力量。
申办奥运成功与否,都不影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决心。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我们历经沧桑的祖国哟,饱经忧患的民族,故宫的红墙环绕着千年的松柏,洁白的华表细说着斗转星移的岁月,中国的奥运之路,刻在松柏的年轮里,印在华表的云纹上……
遥远的神话
距离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那一声石破天惊的枪声仅仅才近十年,中国人就不仅结束了“零”的屈辱的历史,并且站到了申办奥运会的竞争者的行列。当东方巨人一旦从沉睡中站起,他那如风似电、追星赶月、咚咚作响的脚步就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亚细亚,太阳升起的地方。在太平洋东岸这块古老而又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了人类最早的足迹,几千年的历史,曾创造了最古老文明,也描绘出一幅幅盛世之景。然而,近代史不过百年光景,四大文明的故乡,就在圆明园的一片火海中沉沦下去。列强肆意瓜分这片国土,欺凌着被讥为“东亚病夫”的民族。当现代奥运会的第一份请帖送至清朝政府手中时,昏庸的清朝大臣竟不知为何物而束之高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满目疮痍遍体伤痕累累的黄土地,面对亡国亡种的危机,虽然也有过刘长春只身赴奥运的壮举,但对中国人来讲,奥林匹克只是一个遥远的神话,它不属于中国。
本世纪初叶,一个年轻人在湘江岸边目睹“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情景时,不禁写下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诗句。同时他又发表了一篇《体育之研究》的文章,指出体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营生”与“卫国”。青年毛泽东满怀“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万丈豪气,踏着辛亥英烈的足迹,揭竿而起。毛泽东热爱体育,毕其终生在江河湖海中“野蛮其体魄”,但他那时想到的只能是改变我们民族的积弱之身。建立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上的奥林匹克殿堂,不可能把脚手架搭筑在一穷二白的国土上。
中国之船
邓小平,这位在历史风云中几度沉浮的毛泽东的战友,透过茫茫烟雨,在我们民族的又一关键时刻,升起了改革开放的风帆,20世纪80年代,中国之船启锚出航,驶向大海,驶向世界。
十年,是的!只有十年,中国人民就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惊讶的奇迹。无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我们的人,都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经济改革使中国成了世界上经济最有生气的国家之一”(摘自联合国贸发会议《1993年度报告》)。
今日之中国,充满无限生机,改革开放如同催化剂,使蕴藏在中国人民中的核能量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辐射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中国正在变得强大而有力量,奥运会不再是天边的虹霓。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体育大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壮剧,使我们民族萌发出一种强烈的愿望,让五环旗辉耀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空。当亚运圣火在90年代的第一个金色秋天里渐渐熄灭的时候,我们埋下了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希望的种子。北京——作为中国,作为全体中华民族的代表,充满自信地站到了申办奥运会城市的行列中。
一个民族的渴望、期待,自那时起,从未显得如此急迫而又深沉;一个民族的热情、信念,自那时起,从未显得如此炽热而又坚定。分布在天涯海角、地球各个角落里的炎黄子孙们,以一个共同的声音向世界呼唤:“开放的中国盼奥运!”
中华民族企盼的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它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不甘他人之后的强烈心声,它是我们在世界大潮中昂首挺胸、参与竞争的标志,它是一个更加改革开放的中国充满自信的象征。
今日世界,尽管冷战结束,然而人类企盼的太平盛世并没有来临。民族对抗、领土之争、宗教纠纷、武装冲突接连不断。战火焚烧和平,枪声击碎宁静,贫困危及生命。当全球的经济,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从80年代开始衰退,甚至出现负增长时,唯有东亚,特别是中国的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据刚刚结束的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获得海外投资最多的国家。目前在华外企已达13.5万家,合同投资金额高达1700亿美元。”今年5月,两份深具影响力的美国杂志《时代》和《商业周刊》不约而同地分别发表署名文章,论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它们预言:“21世纪将属于东亚、属于中国。”
中国,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全球。中国,11亿人口的潜在的市场。中国,无比光辉灿烂的前途。中国的稳定,中国的繁荣,勤劳聪明的中国人民奔向现代化的不可动摇的决心……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呼唤全球:
“给北京一次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
长风破浪会有时
北京,我们心中一千次、一万次地叫着你的名字;
我们知道,你照样会以层林尽染的秋景去迎接世界;
我们知道,你古老的文明所构成的魅力永远不会消失;
我们知道,奥林匹克运动终将会选择你作为最壮丽的舞台;
我们知道,你身后近12亿人民筑成的长城蜿蜒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在这不寻常的时刻,让我们聚集在五环旗下,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出发。
在这不寻常的时刻,让我们再一次叩响命运的大门,告知世界,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英姿挺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挥一挥手,告别地中海的浪花,北京不说“再见”,
挥一挥手,别离那难忘的岁月,北京不说“再见”,
北京,依然闪耀着古都的风采,大都会的光华,
中国,依然是一片充满无限生机的热土,洞开的国门迎接八面来风,
中华民族,将再一次投身于激烈竞争的世界大潮中,拥抱灿烂的未来,
我们在今天,种下了新的心愿……


第4版(要闻)
专栏:

  朱镕基会见消除碘缺乏病动员会代表
代表李鹏总理向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英、新华社记者朱幼棣)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今天在中南海会见了参加中国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动员会的代表。他代表李鹏总理向参加会议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朱镕基说,1991年李鹏总理在《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上签了字。中国政府响应这一号召,积极开展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并制订了《九十年代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在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这次会议的召开,有助于推动中国实现这一规划,推动妇女儿童保健事业的发展。
此前,朱镕基副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参加会议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代表,感谢他们对中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他欢迎外国朋友多到中国各地考察参观,促进相互理解。彭珮云、徐志坚、陈敏章等参加了会见。


第4版(要闻)
专栏:

  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
谈俄罗斯局势、柬埔寨新宪法、西雅图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等问题
新华社北京九月二十三日电 (记者辛怀时)外交部发言人范慧娟在今天下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俄罗斯局势、柬埔寨通过新宪法、西雅图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以及本届联大关于台湾加入联合国议案的处理结果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她在评论俄罗斯政局的新发展时说:“我们注意到俄罗斯局势的新发展。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不干涉别国内政。作为邻国,我们希望俄罗斯国内局势稳定,避免发生冲突,和平解决危机。”
当回答记者提出有关柬埔寨制宪会议通过新宪法问题时,范慧娟说:“柬埔寨制宪会议通过新宪法是柬和平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进展,相信这将有利于促进柬民族和解与和平重建事业”。
有记者问:中国对拟议中的西雅图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如何评价?她回答说:“中国一贯重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拟议中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雅图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如能举行,将对推动区域的经济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当记者请她评论联大总务委员会宣布此次联大不讨论台加入联合国议案一事时,范慧娟说,一九七一年联合国大会第二千七百五十八号决议通过后,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早已在政治、法律和程序上得到完全解决,根本不再存在什么“台湾重返联合国”的问题。
她指出,本届联大总务委员会的处理结果表明,“台湾重返联合国”的任何企图都是荒谬而徒劳的,根本不可能得逞;台湾当局试图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一国两席”的图谋,不但遭到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也不可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是注定要失败的。


第4版(要闻)
专栏:

  申办就是参与
——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纪实
本报记者 吴骅
从1991年2月26日中国奥委会讨论通过北京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到1993年9月23日国际奥委会在蒙特卡洛投票决定2000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历时两年零七个月时间,北京的申办走过了一条艰苦而又漫长的道路。
在以往26届奥运会的47个申办城市中,亚洲仅有东京、汉城、名古屋提出过举办夏季奥运会的申请,仅第18届奥运会和第24届奥运会在亚洲的东京和汉城举行;而欧洲则举办过15届。在申办城市中,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5次申办从未如愿,美国的底特律曾经创造过7次申办失败的最高纪录。
竞争是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矢志要体现中国人对奥林匹克运动参与精神的北京勇敢地加入到这场特殊的竞争中。
有3000年文明史的古都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改革开放的14年更使它充满勃勃生机。敞开的大门、潜在的市场、热情的人民、东方的文化吸引着全世界。北京的申办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全力支持。德高望重的邓小平多次表示了在北京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愿望,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不同场合多次表明了支持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立场和态度。1991年12月4日,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在瑞士的洛桑正式向国际奥委会面交了申请书。
“让世界了解中国!”——抱着这样一个宗旨和目的,北京奥申委开展了扎扎实实的宣传工作。
年过六旬的中国奥委会主席、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利用各种机会,广泛接触国际体育界人士,穿梭式地在各大洲访问。有时一个月竟有半个月在飞机上度过。这位搞了一辈子体育外事的专家,利用语言通的条件和多年来结识的国际体育界人士,为北京的申办不辞劳苦。
北京奥申委主席陈希同在处理北京市日常工作的同时,又新增加了一项外事活动。从1992年到1993年初,陈希同接见的外宾中,有相当一批是应邀来北京参观的国际奥委会官员和国际体育界人士,谈起体育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他花费了大量心血。
国家体委主任、北京奥申委执行主席伍绍祖是位国防科学的专家,为北京申办的成功,全力以赴地安排好与申办有关的大型活动,如东亚运动会、第七届全运会。他利用原有的知识,对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投票分析,曾经有过多种的分析方案,为申办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心筹划。
人人熟悉的张百发,两年来同他的部下、北京奥申委秘书长万嗣铨一起为北京的申办工作费尽心血,他们既要抓北京奥申委的日常工作,又要忙于北京市的长远规划。
还有那些常驻国外的各外交使团的官员们,也被北京申办这一光荣任务动员起来,他们利用各自的优势,为北京积极宣传,扩大影响。
早在北京申办开始时,奥申委就提出申办本身就是参与,成功与否都体现出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追求和向往。


第4版(要闻)
专栏:

  奥运会争办城市历程记
本报记者 杨健
奥林匹克运动在人们心目中享有的崇高地位。承办奥运会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都是一种殊荣,而申办奥运会也就成为仅次于奥运会本身的体坛盛事。
本世纪以来共26届奥运会的申办,平均每届有7.3个城市参与竞争。其中,只有第9届的阿姆斯特丹、第14届的伦敦、第10届和第23届的洛杉矶没有竞争对手。第17届奥运会的申办城市最多,共有罗马、雅典、布鲁塞尔、布达佩斯、布宜诺斯艾利斯、洛桑、里约热内卢、东京、底特律、洛杉矶、纽约、旧金山、芝加哥、费城和旺尼阿波利斯等15个城市参加角逐。
在这众多城市参与的申办活动中,一个城市的获胜就意味着其他城市的落选。历史上申办次数最多的城市是美国的底特律和洛杉矶,其中底特律在七次申办中无一成功,创下了落选次数最多的纪录。布达佩斯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分别是六次和五次失利。巴塞罗那经过历时七十余年的四次申办方告成功。东京也是使出浑身解数,三次申办才获得第18届奥运会的承办权。
申办奥运真正进入空前激烈的阶段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后。申办的结果也就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而变得越来越变幻莫测。
汉城战胜名古屋,巴塞罗那“放倒”巴黎,尤其是亚特兰大异军突起,击败夺标呼声最高的雅典,都令人们惊讶不已。这次蒙特卡洛的结果又一次说明,在这场你追我赶的争夺中,不论结果如何,谁都是实力不凡的强者。


第4版(要闻)
专栏:

  台北报业公会访问团抵京
本报讯 应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邀请,以台湾《自由新闻报》社长袁希光为首的台北市报业公会大陆访问团一行10人,9月18日到达北京。该团此次访问旨在加强同大陆新闻单位的联系,扩展海峡两岸报业经营管理的经验交流。
23日下午访问团访问了人民日报社。


第4版(要闻)
专栏:

  姚美良向全国侨联捐赠二百万元
建立“永芳科技文化教育基金”
本报讯 全国侨联9月22日在华侨大厦举行欢迎马来西亚大埔青年团经贸工商考察团暨“永芳科技文化教育基金”捐赠仪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钱伟长等出席了仪式。
捐赠人姚美良是全国侨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和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此次捐资人民币200万元,建立“永芳科技文化教育基金”,用于奖励为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归侨侨眷。
(武侠)


第4版(要闻)
专栏:

  钱其琛接受美电视记者采访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接受美国有线电视公司(CNN)驻京分社社长齐迈可的采访,回答了记者有关中美关系及国际形势等方面的问题。


第4版(要闻)
专栏:

  李岚清将访问韩国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范慧娟在今天下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应大韩民国政府邀请,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于9月27日至10月2日访问韩国,并出席和主持韩国“大田世界博览会”中国馆馆日活动。


第4版(要闻)
专栏:

  荣毅仁结束对葡西访问回到北京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圆满结束对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的正式访问,今天上午回到北京。
随同荣毅仁访问葡、西的外交部副部长姜恩柱、监察部副部长冯梯云、黑龙江省副省长周铁农、外经贸部部长助理刘向东同机返京。
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监察部副部长李至伦、外经贸部副部长谷永江和葡萄牙、西班牙驻华使节到人民大会堂迎接。


第4版(要闻)
专栏:

  科议会代表团欧洲议会议长将访华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范慧娟在今天下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应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邀请,由议长艾哈迈德·萨敦率领的科威特议会代表团将于9月28日至10月1日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
她还宣布,应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邀请,欧洲议会议长克莱普什将于10月2日至7日对中国进行友好访问。


第4版(要闻)
专栏:

  西哈努克离京回国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莫尼克公主今天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回国。外交部副部长唐家璇和柬埔寨、朝鲜驻华使节前往机场送行。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国报刊博览会将在京举行
本报北京9月23日讯 记者周庆报道:1978—1993中国报刊业发展成就博览会9月27日在京开展。3500家报刊已将展品送入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布展。
目前,全国报纸已达1900多家,期刊7092家。这次有3500家报刊参展。展出共分序厅、中央党报党刊馆、省市自治区报刊馆、中央各部委和解放军报刊馆、配套设备馆和报刊销售馆5个部分。


第4版(要闻)
专栏:

  《谋略家》出版
据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周志方)一部140万字的谋略行为学巨著《谋略家》近日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这部书题词,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作序。这部迄今为止国内最为系统的谋略行为学著作,是大型《谋略》丛书的第三部分。《谋略家》由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柴宇球主编。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华魂》在京展示
本报讯 百米山水长卷《中华魂》9月21日在北京举行展示会。由著名国画家何海霞、张仃、宋文治等指导、侯德昌领衔作画的这幅长112米、高1.5米的巨制,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了祖国的壮美山河,也表达了书画艺术界支持北京申办奥运的美好心愿。 (文一)


第4版(要闻)
专栏:

  奥运会一瞥
梁仁协
奥林匹克运动会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点在奥林匹亚而得名。现代奥运会只有近百年的历史,1892年,顾拜旦先生发表了他复兴古希腊奥运会理想的计划。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了第一届奥运会,有13个国家的295名选手参加。此后,奥运会每4年举行一次,如因故不能按期举行,届次照常计算。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即有三届奥运会未能照常举行,但届数仍沿袭下来。从1924年开始,奥运会分为夏季和冬季两类奥运会。到现在,已举办过25届夏季奥运会和16届冬季奥运会。
现代奥运会经历了一个世纪,其规模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活动越来越丰富。国际奥委会已拥有来自184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成员。奥运会是世界最具影响的青年大聚会。通过公平的体育竞争,通过友好交往,各国青年和人民间的了解和友谊得到加深,从而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奥运会已成为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活动。奥运会具有国际性,轮流在不同国家举行。国际奥委会根据申办城市的财力和组织能力,投票决定主办者。近几届奥运会,承办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绝好的宣传效果,因此,愈来愈多的国家和城市争办奥运会,借此显示自身的风采与实力,并促进自身和奥林匹克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原则,已被全世界所接受。奥林匹克精神,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第4版(要闻)
专栏:外事简讯

外事简讯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丙乾22日在京会见了前来访问的越南投资发展银行行长阮文团一行。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22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并宴请了比利时最高法院院长斯塔纳尔一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22日在京会见越南国会经济预算委员会主任梅叔邻一行。 (据新华社)


第4版(要闻)
专栏:

江西铜业公司贵溪冶炼厂中学英语教师郑继红,运用“灵活、实用、有趣、有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受到各方面的表扬。 朱建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