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新会之路
余松岩
梁启超的故乡
新会,中国2000多个县市中的一个,很普通;
新会,在全国“百强县”评比中连中三元,又不普通。
这里地灵人杰,英才辈出。一代名儒理学家陈献章、力主革新强国的思想家梁启超、著名历史学家陈垣,还有今日仍然健在的地洼学说的创立者陈国达等,都是新会人。20世纪50年代,新会人开发圭峰山、办劳动大学等创举,名噪神州,周恩来总理曾亲来视察后予以高度评价。许多专家学者、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田汉先生诗兴勃发,写了多首诗词,其中一首题为《新会纪游》:“学半农儒继白沙,圭峰弥望长新芽。玉兰楼上宜吹笛,春草池边好听蛙。焦土居然成乐土,百家都在养专家。于今何止添三宝,葵叶蜜橙禾雀花。”
这首诗涵盖面甚广,吊古述今,人文地理物产,多有涉及,独缺现代化工业文明这一不应缺少的时代气息。是不是诗人疏忽了呢?不是的,当时新会还没有一间堪称现代化的工厂。除农业以外,占用劳动力最多、产值最高的行业,就是以葵为原料的产品。人们一进入新会境内,满目郁郁葱葱,路边、村旁、围堤、旱地,都是亭亭如盖的葵树,葵制品工场遍布城乡,大的占地逾百亩,员工数千名,生产葵扇、葵衣、葵席、葵棚等30余个品种。正因为是世代相传的手工工艺、独力可成的产品,城镇居民以葵为生,农民的家庭副业也离不了葵。这种不知始于哪个世纪、养活一代又一代新会人的传统手工业,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没有其他工业,新会人一直都在为发展工业经济而积极探索,继60年代发展了手扶拖拉机、电机等生产之后,70年代又先后办起了氮肥、磷肥、造纸、造船、小水电等企业,但限于各种条件,这些工业无论是设备、工艺、规模,与现代化的要求相距甚远。新会,革新思想家梁启超的故乡,与它的知名度很不相称啊!
新会大潮乍起
新会要脱贫,要崛起,从何着手呢?人们又想起了梁启超。
“明莫明于千里镜,巧莫巧于火轮船。”这是1890年生于新会、长于新会偏僻农村的17岁的少年梁启超,参加省城乡试所作八股文章的破题语。那时敢于而且准确地运用西洋物质文明破古老的八股文命题,其勇气、其智慧不能不令人钦佩、叹服!
僻处一隅的农村少年,从何懂得西洋的千里镜、火轮船?存在决定意识。新会地处南海之滨,毗邻港澳,早在元明时期,就有不少新会人出于种种原因,飘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清代更有人远赴欧美。这些身在海外、心系故国的炎黄子孙,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途径把西洋文明传输回乡,这就使新会人的眼界大开,而西方商品社会的商品意识,更是对新会人产生深远的影响,那如山似海的葵制品,决不是为了自用,95%以上是作为商品出售的。
改革开放的大潮乍起,新会人积蓄已久的办现代工业的愿望终可付诸行动了,但从何入手呢?现代工业要高新技术,雄厚资金,其原料和产品更受市场制约。这犹如一个人置身茫茫大草原,看来处处都是路,也处处都不是路。新会人没有追波逐流,跟着搞别人已捷足先登的家电、电子,也没有作吹糠见米式的转手买卖,而是选择既有广阔发展前景,又属高新技术的门类,踏踏实实从基础做起。
1979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丙纶纤维实验取得成功。但实验室的成功并不等于可以投入生产,还要通过中试使之完善,这就需要有愿意提供资金和场地的合作者。新会县领导人得知这一讯息后,经反复研究认为,参与这一实验虽然有较大的风险,但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决定参与合作。由于各方共同努力,中试取得完满成功,当即把这一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投资设厂,由中试150吨扩大为年产1500吨。
这是广东第一间现代化学纤维厂。也是新会人向现代工业文明迈出的可喜的第一步。
丙纶纤维的制成,不仅具有该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且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工厂投产仅一年也就是1981年,有外商希望在广东寻找合作者生产涤纶纤维,经到多个地方考察,最后选定新会,其主要理由是这里既有能力生产丙纶丝,也就有能力生产涤纶丝。两年后,我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涤纶丝厂在新会落成。
接着,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办了锦纶丝厂。
从事纺织业的人都知道,每一种化学纤维与每一种天然纤维,都有其所长,有其不足。取其所长,补其不足的最好办法,就是将两者混纺。于是新会人以化学纤维为主体,横向发展了棉、麻、丝、毛纺厂,以及化学纤维着色所不可缺少的色母粒厂。
有了充足的多样化的原料,继而纵向发展织造、染整、印花、制衣工厂,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纺织体系。仅十余年间,古老的葵乡完成了向纺织城的过渡。
十几年来我国化纤工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多达数百家,竞争日趋激烈,新会纺织业如何在这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发展呢?用该市主管工业和科技的副市长黎力行的话来说:“靠科学技术!”
是的,这些年来,在同行业中,他们的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如涤纶丝厂,引进的是世界最先进的紧凑型长丝生产线,该厂员工虚心学习洋技术,爱护洋设备,但他们并没有受洋技术、洋设备的束缚,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予以发展,先后制成了网络丝、超喂丝、复合丝等多种在国际上都位于前列的新产品,这些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自是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年产值也由建厂初期1.2亿元增加到5.8亿元,成为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现在该厂已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同时,将募集来的股金用作自我发展,增加切片、新品种化纤、布料、成衣的生产,力争在两三年内使年产值增加到20亿元,利税超4.5亿元。
经济效益显著,员工的生活福利相应提高。这里仅举一例:上规模的新老企业,都为解决员工的住房而绞尽脑汁,有的更不堪负担,而新会涤纶厂现有两百余套标准楼房空置着,等待安排员工进住。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举涤纶丝厂为例,并非该厂一枝独秀,与之齐头并进的企业亦不在少数,如首先创办的丙纶丝厂,他们引进的仿真丝型设备属世界一流,全球仅几条生产线,亚洲惟此一条。其单根纤维的最高技术指标是1D。1D意味着什么呢?就是九公里长的一条丝共重一克。但丙纶厂的员工们并不以此为满足,经过一而再的努力,又在此设备上生产出0.5D单丝。生产这设备的厂家闻讯派员来新会核查后,赞叹不已!
胸中有大目标
新会抓工业初见成效,在干部群众中冒出了一种“小富即安”的思想苗头。
新会以纺织业为龙头,带动了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到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翻了两番,城镇工人和农民的人均收入比1980年增加2.45倍和3.3倍。人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使得高档消费品如洗衣机、收录机、电视机、电冰箱基本普及到家家户户。
道路不可能处处平坦,行船不可能水水顺风。1988年底,国家对经济实行治理整顿,这对基础还较薄弱的新会工业,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一些经营机制不适应,原料来源无保障,产品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出现了亏损。面对这一急速变化的形势,有的人认为,新会历来以农为主,工业虽然要办,只应办规模小、见效快的;至于那些投资大、技术高的工业,不是我们握锄把子、织葵扇的手所能掌握,还是让国家去办吧!不图高增长,但求不滑坡,反正日子过得去,何必冒风险!
县委书记叶英昌认为,这种思想有其代表性,是“小富即安”的小农心理的反映。这种安于现状、不图进取的思想问题不解决,新会的大发展就不可能。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新会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领导班子把这一问题提交给全县干部、工农群众,让大家进行讨论。
果然见效。在历时三个月的热烈讨论中,人们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探索开拓的思路。他们终于认识到,治理整顿对新会的经济振兴也是一个机遇,正好借此转变企业不合时宜的经营机制,走向以市场为主导,以高新科技为动力,开创新会经济新局面。
他们的结论是:胸中要有个大目标,行动上要求实创新!
开发维达纸巾生产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这个原是1956年由民政部门组织残疾人互助的福利厂,到1984年先后生产了几十个品种,从草绳到花露水,累积亏损达30余万元。1985年,厂领导针对人们消费的新变化,毅然开发纸巾,果然取得成功,经济效益尤为显著。但他们没有自满自足,而是坚持按照市场需要,产品一代一代地更新,成为纸巾界的翘楚,并且打进北京的国宾馆,年产值达8000万元,争取短期间内超亿元,这比改革开放前全县城几万人日夜编织葵制品的总产值还要多。
维达纸巾的事例使人们看到一条真理:企业处于商品经济竞争的大海里,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欲“安”是不能的!而且要使新会人真正富裕起来,尤其是要使占人口80%的农民富裕起来,发展乡镇企业乃是必由之路。这不但要清除那种“谈工色变”的糊涂思想,还要有胆量敢为天下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才能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驾风驭浪,立于不败之地。思想认识统一后,县上组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由副书记冯天佑负责,实行镇、管理区、村、户四轮驱动的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农业掉以轻心。青春时光都流逝在田野上的县委书记叶英昌,当然知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位置,全县人民的肚皮填不饱,一切都无从谈起。他80年代初由粤北调回家乡新会,在大面积推广杂优水稻和使新会成为全省第一个绿化达标县,作出了成效卓著的贡献,两次受到上级的升级奖励。时至90年代,农业固不能像以前那样“以粮唯一”,也不能满足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联产承包,而是按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制订了引进高科技,从而实现高产出、高收入的具体措施。使得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最为棘手、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是严重滞后的包括交通、电讯、能源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就以交通为例,会城至江门是新会陆上咽喉,长仅10公里,到1988年底还只是双车道柏油路。从晨至晚,大小机动车、非机动车,首尾相衔,络绎不绝,真的是“车如流水马如龙”,可是只要发生一丁点事故,这“龙”便如僵死般的瘫痪下来。全县第一要道尚且如此,其他就可想而知了。至于电讯,生意人不可缺少的移动电话、传呼电话、传真机等等,1988年底还没有在新会落户,程控电话仅两万门,远不敷需要。港澳近在咫尺,日来往旅客数以千计,邻近县市都有客轮来往香港,唯独新会没有。
这就是现实,现实必须面对。
经工程部门匡算,只是应付近期需要,仅改善水陆交通、电讯、供水等基础设施,就得投资人民币10亿元。这个大数,还不至于80多万新会人无力承受,但问题是如何发掘资源并有效地运用。如筑路征地款,可以适当分期支付,部分土石方工程,可以发动受益乡镇民众义务劳动,可由地方财政支付部分现金,向银行贷一部分,还可发动群众包括港澳台在内的海外新会裔人集资、捐资。
路通财通,改变交通阻塞的状况是新会人的迫切要求,合民心、顺民意的决策一经制定,人民交通人民办的热潮,顿如钱塘八月涌惊涛般的迅速掀起。如位于江心一岛的荷塘镇,长期靠摆渡维持与外界交通,每遇大风大雾,一水如隔天涯,乡民们议决自筹1600万元建一座大桥。有一个80多岁的孤寡老太太,步行十几公里来到镇政府,把积蓄的10元钱交给筹款的工作人员说:“我盼了一辈子,总算盼到荷塘要建桥了,这点钱算是表表我的一点心意!”10元在1600万元中是微乎其微,但它又重逾千斤,因为它表达了荷塘人世世代代的心愿!华侨、港澳同胞也慷慨解囊,如黄克兢、黄祖棠先生和他们孀居的嫂嫂黄谭淑英女士,三人或合资、或独力,共捐资5000万港元建立了三座大桥。
全民奋力,从1989年到1992年建成等级水泥公路177公里,新建改建桥梁62座,其中大型4座。正在施工的公路90多公里,来往港澳的客运口岸年底开通,拥有两个可泊5000吨货轮的货运码头正紧张施工。在原有两万门程控电话的基础上,城区和乡镇共增45000门,还增开了移动电话、无线传呼、图文传真。
新会交通难的状况大大改观。
银洲湖在崛起
破除“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新会正在大展宏图!
思想的飞跃给新会带来勃勃生机。思想认识的提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新会各方面都步上了一个新台阶,因而连中“三元”:位列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乡镇企业百强县和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
新会连中“三元”的喜讯使新会人精神大振。但是,面对新会市(1992年新会撤县设市)几年间取得的成就,新会领导人是冷静的。一切都只是开了个头。为了加速新会超常发展,他们又勇敢地作出了开发银洲湖这一跨世纪工程的战略举措。
我国古代最大规模的海战——宋、元最后一役,战场就在新会崖门外的南海上。崖门内有一个长26公里、最宽处2000米、最窄处也有800米,能行走万吨轮船的湖。由于湖水清澈,日照月映,波光粼粼,其色如银,故称银洲湖,明人有诗云“更羡银洲波万叠”。可见其名由来已久。这里是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也是潭江的唯一出口。银洲湖顶端与城区(会城)相距仅8公里,距香港不足100海里,距澳门仅50海里,与珠海西区相邻。正在建设的广州至珠海的铁路,珠海至湛江的高速公路都沿湖而过。而且,珠江三角洲腹地,除黄埔港外,只有新会的银洲港可泊万吨海轮,黄埔港已是饱和,而崖门是珠江最西的出海口,这就是说粤西一带多个县市的海运物资,可以通过西江、潭江、公路、铁路在此集中,装船外运,而海轮运来的物资,也可以使用各种运输工具运往粤西各地。
更难得的是银洲湖畔又是人文景观荟萃之地。这里有风景秀丽的圭峰山,驰名遐迩的小鸟天堂,广东四大名刹之一的玉台寺,天然胜景叱石山,建于明代的凤山凌云塔,一代学者梁启超故居,崖门口有保存完好的林则徐为防英国侵略而下令建造的崖门炮台,为纪念宋帝昺母亲杨太后而建的慈元殿,还有周恩来总理亲题“新会劳动大学”匾额和校址,全省第一个绿化达标县纪念碑……可以说,广东还没有一处的人文景观像银洲湖畔这样集古今于一地。
现在,开发银洲湖的号角已经吹响,首先就在湖畔建一座面积12平方公里的华侨城,由城区通往华侨城的六车道8公里长的一级公路即将建成,客运港、货运港正加紧施工。海外客商闻风而至,多个财团前来洽谈投资,签订了多宗数以10亿港元计算的项目协议,六个小区近35万平方米的土地已经售出;新老城区之间两大工业区更为海内外工业家所瞩目,生产包括多项高新科技产品的工厂,如计算机及其应用、高密度的激光光盘和多媒体、数控机床软件、直线滚动导轨、醋酸纤维、不含氟利昂的隔热材料等等,有的正在建设,有的已建成投产。
市委书记叶英昌,指着按现代化标准设计的华侨城模型,兴奋地告诉笔者:用八至十年时间,新城将基本建成并与老城联接起来,形成面积28平方公里的市区。然后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银洲湖的两岸都开发出来,平均纵深开发两公里,就是80平方公里。那时候的新会市将是一座颇具规模又独具风韵的港城!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听海
晓雪
我爱海,喜欢看海、听海。
从小生长在洱海边。学了地理后我知道故乡的洱海不是海,比起真正的海来,它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高原湖泊。但它却使我从幼儿时代就感受到海的气魄、海的神韵,使我从小就爱听海的涛声、海的呼吸。
这几年有机会访问游览一些海滨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秦皇岛、锦州、大连、旅顺口等等。这些地方,不论主人如何安排日程,我一到就要去海滨,去看海、听海。而只要一看见海,看见那水天一色的壮丽境界,那白浪滔天的磅礴气象,那一望无边的无比辽阔深邃的碧蓝,我就感到舒展畅快、心旷神怡,就会郁闷顿消、兴奋激动,而陷入沉思,久久不愿离开。
坐在北戴河海滨细软的沙滩上,看着一排排雪白的浪花向我涌来,自然不免想起毛泽东的著名词章:“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但我更感兴趣的还是听海浪喧腾的声音,从海浪声中我仿佛还听到了大海所汲收和包容的五大洲无数条大江小河的倾诉、呼唤和歌唱,听到了几千年涌动不息的一种旺盛强劲、令人振奋的生命和青春的旋律……
一九九三年六月二日,我冒着倾盆大雨乘小车在高速公路上猛进急驰奔向大连。放下行李就来到老虎滩,坐在礁石上望着大海。雨停了,风却怒吼呼啸,把海边的树也折断、摧倒!然而奇怪的是大海却很平静,没有潮,看不见一朵浪花。与我同行的满族诗人兼摄影家牟心海因等不到一个激浪翻腾、大海发怒的镜头而深感遗憾,一再埋怨:
“这么大的风,却不起浪,没有浪算什么海?那拍下来的照片不跟内地的湖泊一样了吗?”
我迎着大风看着表面似乎平静的碧蓝碧蓝的海水,却听到了大海深处正发出惊涛骇浪滚滚而来的声音,我仿佛听到自己心中也有一个大海在翻腾,便笑着说:
“心海兄,你的名字真好:心海,心中有一个大海。你听,这时我的心中也同你的心中一样,不是正有一个汹涌澎湃的大海吗?”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台湾纪行
李进才
今夏,应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之邀,赴台参加“一九九三中文传播研究暨教学研讨会”,海内外200多位华人学者与会,并游台岛。
炎黄快着鞭
中文传播赖钻研,
华人学者聚桃园。
炎黄何惧起步晚,
奋起直追快着鞭。
夜宿阿里山
深林木屋静悄悄,
斜晖如水夜月高。
不是小虫咝咝叫,
疑入仙乡至九霄。
欣游日月潭
日潭月潭日月潭,
碧波荡漾万山间。
水依群峦多秀色,
山赖湖光青欲燃。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踏莎行
草堂思杜甫
石宝庸
暗牖魂牵,茅屋情系,一心用破几分力。笔端飞墨溅苍穹,片纸行里泛英气。
言不惭天,行何愧地,安得广厦为谁计。风尘一世自浑然,草堂三炷香常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