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六大昆剧院团处境窘迫
学者专家呼吁救援
保护昆剧刻不容缓
易凯
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古老的昆剧艺术,在今天经济转型期间,由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迅速滑入谷底,处境极为窘迫。
日前,文艺界德高望重的学者专家曹禺、周巍峙、林默涵、张庚、冯牧、陈荒煤、吴雪、阿甲、吴作人等15人联名上书中央文化部及有关部门,吁请采取紧急措施,保护和扶植昆剧艺术,使老树绽出新花。
处境严峻困难重重
据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苏州、湖南六大昆剧院团负责人反映,目前的昆剧确已到达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的地步。各个团都存在着“六少”和“三多”的现象。这“六少”就是演出实践少、创作排练少、练功少、观众少、收入少、接班人少;“三多”即兼第二职业的多、改行流失的多、闲散的多。
六个昆剧院团每年只能完成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演出小量场次(数十场不等),主要演员每人年平均不足10场,演出的上座率也急骤直下。
昆剧院团普遍工资较低,一般中老年人员月工资仅200余元,青年演员仅百余元。上级下拨的经费连人头费都不够,医药费拖欠已成家常便饭。浙昆至今只剩下22名演员,要靠招聘临时演员才能演出,当年轰动全国的《十五贯》盛况,已是明日黄花。演员断层尤为严重,后继乏人红灯常明。
于1986年初成立并为抢救昆剧做过大量工作的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随着人事变迁,现在是有名无实。
前途有望奋发图强
处于逆境中的昆剧界,面对艰难复杂的局面,并没有消极彷徨,一愁莫展,他们以常人难以理解的信念和韧性,顽强地坚守在昆剧阵地上。大家确信传统深厚、艺术精湛的昆剧艺术,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仍有用武之地。
现在六个昆剧院团都在着手体制改革,精简冗员,创办三产,增加收益;同时力争多排新戏,整理传统剧目,争取观众。实力强大的上海昆剧团,最近筹资百万,投入“海派昆剧”——《孙悟空上灵山》,运用科技设备丰富的演出手段,吸引和扩大观众面。北方昆曲剧院在着手整顿改革基础上,排演了名剧《琵琶记》,同时积极为青年演员的成长创造条件。江苏昆剧院也先后排出了《血冤》、《赵五娘》、《白罗衫》等新戏。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绝不能让古老的昆剧在我们手中衰亡!”
中国昆剧研究会利用有限的资金,拍摄了当代昆剧中年优秀演员的代表作,合计40小时、56出戏的录像,保存了这一代杰出演员艺术上最成熟时期的舞台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昆剧界同仁通过变卖家产、社会资助等形式在苏州大学开办了全国唯一的大学本科昆剧班,培养了昆剧界第一批“通才”。
当务之急培养青年
振兴昆剧、百废待举,当务之急在培养青年尖子演员,使他们成为昆剧跨世纪接班人,这已成为全国昆剧界的共识。
人才荟萃曾是我国昆剧界一大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历届“梅花奖”获奖演员中,昆剧演员占1/4,为各剧种之首。然而,随着岁月的推移,这一批尖子大都在50岁左右,新一代尖子演员尚未形成,对昆剧艺术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
为此,15名学者专家提出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1994年初举办为推出接班子的青年演员汇演;2.在三五年内举办发挥昆剧优势、检验工作成效的古典名著汇演;3.建议由政府拨款和社会资助,筹组成立发展昆剧艺术基金会(目标为500万元人民币)。专家们还呼吁:七年前成立的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要切实发挥作用,迅速落实文化部保护昆剧的两个文件,加强领导,加速体制改革,使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昆剧得到切实的保护和扶植。


第8版(副刊)
专栏:

  “这故事是我的也是你的”
——观电视剧《九十九只小白鸽》引起的联想
李德润
常在影视圈里跑,看电影电视多了,不易那么动感情。不知怎的,却为陈力、宁宁执导的电视剧《九十九只小白鸽》流了好多泪,不只是我,和我一起观看的不少影视界老前辈和年轻人也真真地被打动了。
这部电视剧很短,上下集,共90分钟。故事很简单:石油工人刘大伟长年工作在钻井第一线,很少有时间和妻子女儿团聚。一次,刘大伟回家给女儿过8岁生日,返队前女儿含着眼泪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再回来?”爸爸说:“你每天叠一只小白鸽,等你叠够一百只,爸爸就回来了……”刘大伟走后,她们母女俩天天盼,日日想,正当全家期待的团聚之日到来之时,刘大伟却在一次井喷中为抢救十几名工人壮烈牺牲。母亲不忍心将这令人心碎的消息告诉整日企盼着爸爸归来的女儿,在那一串串纸叠的白鸽中悄悄取走一只,然而这却无法永远瞒住女儿……该剧以儿童的视角讴歌了中国石油工人艰苦奋斗、英勇奉献精神。整部戏剧情结构、细节安排、音乐设计、演员表演等,都比较成功,真实感人而不做作,具有催人下泪艺术感染力。
像这样动人心弦的影视作品,近年来,笔者直接感受的并不多。宋江波执导的电影《蒋筑英》我看过两遍,两次落泪。影片拍得相当真实、朴素、深情,可谓戏中有情,情中有戏,以情动人。还有史蜀君执导的电影《女大学生之死》令人心灵震颤……
如果说,这些影视片就是人们常说的“主旋律”作品,那么,我们有理由欢迎、赞美这样的作品。不过,比起那些脱离现实、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影视作品来,这类作品的数量实在太少。我们热切希望有志于此的剧作家艺术家多些,再多些!
对于一部作品,不同的人,不同的条件和处境,有着不同的感受,因而共鸣点和共振程度也不同。上面提到的几部作品都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他们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的艺术的反映,弘扬的是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他们都寻到了自己的观众层面,激起了观众的感情共鸣。宋江波非常自信蒋筑英精神对观众的感召力,他说:“不怕观众坐不住,只要他肯走进影院。请走进影院吧,蒋筑英的故事,是我的,也是你的!”事实正是这样,为满足观众的需求,电影《蒋筑英》的拷贝由几十个增加到一百五六十个。
“这故事,是我的,也是你的。”——这大概是一切剧作家艺术家创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只有这样,你的“故事”才能为人们所关注,产生共鸣。这里我又想起《女大学生之死》在拥有20多万职工的首钢放映后召开座谈会的情景:原只准备十几个人参加的座谈会,一下子涌进了60多位热情观众。一位青年激动地站起来,还没发言就向史导演深深鞠了一躬。他说:“这部影片有着振聋发聩的力量,会使每一个热血青年心灵震动。”工人们反映:“不是我们不欢迎国产片,而是让我们天天看打斗传奇,看多了感到腻味。这部影片表现了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真情实感,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多么重要。”遗憾的是这部社会责任感很强、深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没有荣获政府奖。
时下,电影市场严重滑坡,这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电影界也应该自我反省。缓解滑坡趋势,吸引观众走进影院,最重要的还是靠提高电影质量,靠质量在观众中树立威信,靠质量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希望我们的编导演等主创人员都非常自信:“不怕你坐不住,只要你走进影院。这故事,是我的,也是你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辽宁台拍成《炎黄子孙》等电视片
今年3月,辽宁电视台派出摄制组赴美国拍摄的首部大规模反映华人在美国奋斗成功人士经历的电视系列片《炎黄子孙》,以及电视纪录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日前已经完成。由辽宁电视台与加拿大华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系列片《炎黄子孙》以独特的视角,拍摄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遗传生物学家牛满江,以及靳羽西、卢燕等在美华人,于科学、企业、艺术等各个不同领域之奋斗经历,追寻记录他们创业的成功轨迹,以振奋民族精神,激励国人。
电视纪录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上、下集)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奋斗情景和他们的酸甜苦辣,以及中国留学生报效祖国的决心。


第8版(副刊)
专栏:

  卡拉未必OK
马力
“卡拉”OK如今已风靡中国文化市场的每一个角落,从酒吧、舞厅到文艺舞台、电视荧屏,乃至家庭、校园……长驱直入猛烈攻击几千年悠久灿烂之文化堡垒,传统戏曲、民族音乐、民族歌舞,也包括引进西方文明的话剧、芭蕾、交响乐都受到冲击。
“卡拉”这玩艺儿确实“OK”。因为它可以让普通人过一把当歌星的瘾,宣泄宣泄有害于“身心健康”的情绪,放松放松因工作紧张的神经。而且“卡拉”这高科技的声响能照顾所有的中国的有嗓子没嗓子的歌星,调门上不去的可以降低,嗓子不雅的可以配上共鸣。相比之下,那些在练功房里、练琴房里几十年摸爬滚打、汗流浃背的戏曲演员、演奏家们就黯然失色了许多。
但是,“卡拉”这种普及性的肤浅的宣泄性的文化,是否该彻底取代几千年民族与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有了“卡拉”,走向物质生活现代化的中华民族是不是也该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创造、更新出属于时代的精品文化,以不断地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档次?
前不久,面对电视荧屏上久违了的“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神圣而庄严的文艺晚会,耳听100年来曾照耀和激励中华民族精神振奋一路前行的辉煌旋律《黄河大合唱》、《我爱你中国》……我突然涌上一种莫名的忧虑和担心:正在“卡拉”文化熏陶下成长的一代人,能否有机会体验真正的人类优秀文化所培育出来的生命的纯朴和严肃?
尤其当见到刚刚定居海外的著名钢琴家刘诗昆先生专程回大陆只为了演奏一首半分钟的中国童谣时迷惘而困惑的目光,我之心也被悲哀深深地刺痛了。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要学习和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需要走进博物馆、文物店,甚至出国留学。杞人忧天?
曾创造过文艺复兴灿烂文化的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最近市政府下了一条深得市民们赞成的禁令:禁止各种场所都设置“卡拉OK”机,“如酒吧、舞厅欲邀请社会人士表演,可申领牌照”。他们认为这种喧闹吵耳的文化,如任它肆虐,佛罗伦萨的文化艺术传统终遭破坏。
佛罗伦萨城坚决捍卫传统文化艺术的作法未必人人效法,但意大利人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严肃精神却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卡拉”当然可以,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毫无顾忌地都在“卡拉”,很少见到什么真正属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形式、文化艺术精品,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不该再盲目地“OK”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深圳兴建大型电影城
经深圳市政府批准,深圳将兴建全东南亚面积最大的电影城——南山邵氏电影城。
这座由香港邵逸夫爵士和深圳共同投资约四亿美元的电影城,占地面积二百万平方米,坐落在深圳市南山区,第一期工程预计三年内完成。这是一座以电影为主题的大型娱乐园。大型摄影棚和在电脑操纵下模拟地震、雪崩、水灾、大火、太空遨游、水下探险等场面,使游人在有惊无险的游乐中,参与和了解电影拍摄及制作的过程和技巧。影城按照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筑风格,筑建中国江南明清古街、东南亚寮寨水乡和欧美风格的群落,从建筑物外形、人物、服装和道具上,真实再现世界各地的情调。(王崇)


第8版(副刊)
专栏:

  《九三中国农民文艺晚会》将播出
为推动农村改革的深化和提高全社会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中央电视台于近日将播出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农民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阳光·土地·庄稼汉——九三中国农民文艺晚会》。百名来自全国各地为农村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模范人物、科研人员和乡镇企业家应邀来京参加了晚会。(霍钢)


第8版(副刊)
专栏:

  少儿声乐专场演出在京举办
正值九三全国童声合唱节之际,大连市青少年宫童声合唱团带来了一台精彩的少儿声乐专场节目。这台集合唱、独唱、二重唱、表演唱、对唱、外国民歌联唱于一体的声乐演出热情奔放、活泼可爱。演唱曲目中有脍炙人口的中外名曲,还有不少具有浓郁东北民歌风格和大连海滨气息的新作。优秀创作曲目配上小演员们质朴、欢快、诙谐的表演,令人赞叹不已、耳目一新。(李文)


第8版(副刊)
专栏:

  人事管理录像片面世
由中国人才研究会人事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央电化教育馆音像出版社联合录制的专题系列讲座《现代劳动人事管理理论与实务》最近制作完成,将公开发行。该录像片分别从学术理论和管理实务两个侧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最新动向和基本思路。
(高秀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