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笔谈

  论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列文章之六
龙轩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关于这一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对于我们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怀疑和反对三中全会路线的错误思潮,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后来,根据新形势的新要求,邓小平同志又从不同角度,多次阐述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这70多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历史结论。在中国如果实行资本主义,势必贫富悬殊,出现两极分化,大多数人陷入失业、贫穷、困苦的深渊。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其次,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制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不实行改革开放就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希望。但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四项基本原则作指导。因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的的改革开放,这种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正如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后,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和克服这些困难,必须有一个坚定的政治基础和强大的精神支柱,把整个民族、全体人民凝聚在一起。在我国,能起到这种作用的只有四项基本原则。因为,四项基本原则不仅规定了我国社会的基本性质,维护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国家的安定团结有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而且还规定了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确定了核心力量和思想基础。
四项基本原则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教条,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它也获得了新的时代内容。第一,党总结了历史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提出了一系列科学论断: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等等。第二,我们党对人民民主专政的涵义有了新的理解,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要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第三,为了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党中央特别强调要改善党的领导,明确提出: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要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原则,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从严治党,坚决反对党内消极腐败现象,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第四,我们党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从“左”和右两个方面来反对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潮。“左”的错误思潮主要表现是否定改革开放,用僵化的封闭的眼光和态度对待四项基本原则。针对这种“左”的错误思潮,如果不解放思想,不从实际出发,不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纠正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教条式的、扭曲的、不适合时代要求的理解,就不能真正很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所谓坚持就只能是形式上的坚持,实践上的背离。右的错误思潮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即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主张资本主义制度,其实质就是从根本上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在我国经济没有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之前,在我们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目标之前,这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将会长期存在,并干扰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整个四个现代化的过程都存在一个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对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如果不加以反对和防止,任其泛滥,我们的事业就会被冲乱,甚至会使中国出现动乱,直接破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此,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长期性,而且要在斗争中做到旗帜鲜明,态度坚决。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是长期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斗争中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首先,坚持长期教育、防微杜渐的原则,不搞政治运动。邓小平同志指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一个长期教育的问题,需要经常用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人民。也就是说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使四项基本原则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扎下根来,逐步消除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不过,这并不排除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时候,或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苗头出现的时候,采取果断措施,及时予以制止。其次,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一个政治概念,有其严格的特定含义,不能把人们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和工作实践中的偏差说成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最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终消除资产阶级自由化存在的土壤,主要靠我们的发展。我们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怀疑和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同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既是斗争的过程,也是说服教育的过程,但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大进一步说服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
建设和改革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
要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正如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指出的,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摆脱落后状态,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不可能的。
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必须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的方针,坚决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应当看到,在新旧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当前已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中间滋长蔓延。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严重犯罪活动时有发生,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丑恶现象也在复活,甚至蔓延。如果放任不管,任其发展,势必危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危害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因此,对各种犯罪活动,必须运用法律武器予以坚决打击。其中,尤其要把严重的经济犯罪活动和腐败现象作为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的重点。同时,还要动员和协调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坚持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只有对极少数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的犯罪分子实行有效的专政,才能够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安定。
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还必须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我们国家当前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条件。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就其引起的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既然是一场革命,它就必然引起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进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新的矛盾。对这些矛盾如果不加以正确处理,就会影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扩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其中,尤其是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思想矛盾,更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否则,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权的巩固,进而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首先,鉴于不同主体、不同地区的物质利益矛盾已经成为当前的一大突出矛盾这一客观事实,我们应当在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裕起来的政策不变的同时,分别采取不同方法,逐步建立起一种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缩小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主体之间的经济差距,尽可能减少体制转轨过程中因机会不均而造成的分配不公问题。其次,鉴于伴随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无序现象,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严格规范不同主体的经济行为,使经济生活法制化。再次,鉴于领导与群众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应当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消除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构部分工作人员中存在的官僚主义、衙门作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本领,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从而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其中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尤其要引起我们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最后,鉴于当前引起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原因,我们应当在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基础上,注意运用多种方法,包括思想教育、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做到对症下药,使各种矛盾妥善地解决在萌芽状态。
为了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除了做好以上两方面工作外,还要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解决好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的其他各种问题。(中共黑龙江省委供稿)


第5版(理论)
专栏: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坐标
——中国亿元村发展综述
钟宣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亿万农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过程中,一大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显著成效的亿元村涌现出来。这些先进典型,为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颂歌,为中国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树立起新的坐标。
党的富民政策促进了亿元村的蓬勃发展
初步统计,到1992年底,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的行政村已达430多家,约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万分之五点四。其中,总产值超过5亿元的有10家,超过2亿元的有近70家。
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相对应,亿元村的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格局。全国有亿元村的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东部、南部沿海的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9省(市)即达380家,约占全国亿元村总数的90%。这些亿元村,大多集中在城市边缘,经济、文化、旅游中心附近。
随着亿元村的崛起,一大批与现代文明相联系的新型农民成长起来,他们开始摆脱对土地的依赖,面向市场、面向世界,不仅在国内市场大显身手,而且跻身世界经济舞台,参与国际竞争,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一代中国农民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亿元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些村不仅村镇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有了良好的居住条件,而且,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发展迅速,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们安居乐业。
亿元村发展的基本经验
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建设,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是亿元村发展的主要经验。亿元村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起来,是因为他们那里的党支部班子坚强有力,是因为在他们那里有一个作风硬、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正是在这些骨干的带动领导下,党的政策的威力才得到充分发挥,才有效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创造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也正是由于有了像史来贺、吴仁宝、仉振亮等一大批艰苦创业、竭诚奉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才使这些原本也平平的村庄能在汹涌澎湃的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率先实现小康目标,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颗颗耀眼的明珠。
以市场为导向,走农村工业化道路。亿元村的崛起,重要的一条,在于他们大刀阔斧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我国广大农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扬“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难万险、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创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他们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注意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选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依靠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开发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还注重发挥集体统一经营的功能,使农民以有组织的状态参与市场竞争,可以说,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才开始了中国传统农民向现代工人的转变,才使中国亿元村显示出勃勃生机。
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亿元村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而且绝大多数在逐步走向富裕的过程中,重视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使农民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事业,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形成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风尚。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形成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良性循环。
可以预见,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亿元村的辐射力将会不断加大,示范效应也将会不断增强,中国农村的发展潜力将被日益发挥出来,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已成为势不可当的历史发展潮流。


第5版(理论)
专栏:沿海·沿江·沿边地区·改革开放研究征文·

  中介过渡地带经济发展战略探讨
李新明
为了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应注意研究介乎东部地带与中西部地带之间,沿海、沿边、沿江地带与内陆地带之间的中介过渡地带经济发展战略。中介过渡地带应怎样更快更好地发展呢?我们有以下见识:
首先,要发挥中介过渡地带“天时”的优势,进一步加快思想观念转变,放开胆子走“广开门户,共谋振兴”之路。当前,无论东部和“三沿”地带,还是中西部和内陆地带,都将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这种双向的推力和拉力将对中介过渡地带形成合力,使其有更强劲的开拓性。中介过渡地带应当充分发挥这种“天时”赋予的战略优势,更大胆地“闯”,更自觉地冲出自然区域,向国内外市场实行全方位的开放。
其次,要发挥中介过渡地带“地利”的优势,进一步加快机制转换,放开手脚,实行“东引西联、外引内联、引联结合”的战略抉择,走“优势互补、联合开发”之路。对东部和“三沿”地带,由于其经济比较发达,信息、技术也较先进,中介过渡地带应实行“引联结合,以引为主”;而中西部和内陆地带尽管经济相对滞后,但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比较丰富,国内市场又比较广阔,中介过渡地带则应“引联结合,以联为主”。为了实施这一战略抉择,当务之急是加快市场发育,除了形成门类更多、规模更大的商品专业集散市场外,还要形成原料、技术、信息、金融、劳务等生产要素市场,并且努力改善软硬环境,使进入中介过渡地带的各方都可获得更多的比较经济效益。
研究中介过渡地带的经济发展战略,当前应突出如何抓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针对本区域的地情特点、产业结构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针对制约其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确定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产业结构的重点布局。
我们玉林地区地处广西东南部,是名符其实的中介过渡地带。玉林具有天时地利的许多优势,但也有许多薄弱环节。从资源情况看,我们人口多、密度大、人均耕地少,但劳动力充足,有丰富的南亚热带农林资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从社会资源情况看,文化教育素质比较高,但发展不平衡;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农村经济综合开发刚刚起步,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都不够发达,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的阶段。据此,地区党委和行署提出了“加速发展、全面振兴”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近期,特别到本世纪末这段时期内,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主要思路,即以控制人口和增产粮食为基础;以市场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导向;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乡镇企业为农村经济主体产业;实行国营、集体、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同时并举,东引西联产业和外引内联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与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型产业与内向型产业同时并举,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通过上述举措,实现全地区加速发展、全面振兴经济的目标。
(作者为中共广西玉林地委书记)


第5版(理论)
专栏:

  “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征文公告
为了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入研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重点研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些难点,国家体改委综合司与《人民日报》理论部联合举办“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征文活动。
征文内容主要是:
1.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理顺产权关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体系,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2.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投资、财税、金融等宏观体制的改革;3.培育以要素市场为重点的市场体系,转变价格形成机制;4.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5.加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
征文稿件3000字以内为宜,投稿截止日期9月30日,以邮戳为准。
征文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10月下旬在京举行研讨与颁奖活动。
这次征文活动由《改革月报》杂志社、吴江市人民政府、北海乡镇企业城管理委员会协办。
国家体改委综合司人民日报理论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