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8月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震撼全国的湘赣边秋收暴动
——纪念“八一”建军节
方强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生100周年,也是我军建军66周年。作为一个老红军战士,回顾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我军初创时期的历史,禁不住心如潮涌,思绪万千,这对于“发扬我军革命优良传统,加强廉政建军,永远保持老红军的本色”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接受了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的委托,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领导了震撼全国的湘赣边秋收起义,这是继“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拿起武器向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有力反击,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战略转变。秋收起义为我党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中国革命以农村为中心,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
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不但实现了党中央制定的秋收起义计划,而且点燃了湘鄂赣边区革命斗争的烈火;继秋收起义建立起第一支工农红军后,又建立起一支地方革命武装,后来成为红五军、红十六军的主力之一。
平江县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展第一个党员的地方;是湘赣边区最早建立起党组织的县,又是秋收暴动最热烈的地区,斗争如火如荼,现在回忆起这段历史,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1927年8月中旬的一个晚上,献钟党组织通知我到罗家洞开会,会议在罗纳川家里召开,参加会议的有30多个人,我认识的有张警吾、钟期光等。会上认识了县委书记毛简青。罗纳川在会议上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和上级党委的指示,县委要求各级党组织立即组织秋收暴动。县委决定成立平江县暴动委员会,由罗纳川任主任,负责这次秋收暴动的总指挥。暴动办公地址就设在罗纳川家。会议要求大家要认清形势,必须迅速武装自己,要刀对刀、枪对枪地和敌人干。罗纳川为克服一些同志悲观丧气的情绪,写了一首诗:
赤潮澎湃满全球,荡涤遗污景气幽,
杀尽贪官清内政,推翻地主释农囚,
电波传声何需雁,机器耕田空用牛,
共产党成达宏愿,崭新社会乐悠悠。
这首诗当时确实给了我们以极大的鼓舞和力量。
会议统一了思想,革命就是暴动!只有暴动才有出路,只有暴动才有可能达到革命的目的!
但是暴动要有武装,一定要有枪,平江的革命武装800余人枪全部由余贲民同志带去参加南昌起义了,罗纳川说平江的工农武装又要从零开始,一定要想办法搞到枪。当时只有他一支枪,他反过来走向我:“小方,你们献钟游击队原有20多支枪,是否都跟工农义勇军走了!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搞到枪。”我们接受了这一任务,我一家一户去调查了解,结果发现原在民团干过事的罗昌云,他把民团的一支枪藏在家里,家里人很害怕,通过做工作把那支枪拿出来了。同志们多么兴奋,找枪的劲头更大了。通过了解,又听说原北兵一个逃兵经过献钟,为了逃命,他把一支枪卖给了地方,反复调查。最后把这支枪查出来了,我们仍给了他钱。还听说很早以前有一个逃兵丢过一支枪在献钟镇乌龙庙旁边的一口池塘里,不知是真是假。为了搞到枪,大家把假的也当真的做。罗纳川带领我们八个人,车干塘里的水,大家下去踩、去摸,塘里污泥很深,塘很大,老百姓认为我们是捉鱼,一天过去,什么也没发现,晚上我们又去摸,最后有人踩到一个硬梆梆的东西,他惊喜地叫起来,扒开一看,果真是一支枪,是中国汉阳造的,可是机身锈坏了,零件也不齐了。枪虽不能用,但背起来可以用来吓唬一下那些胆小鬼,大家都争着要。这支不能用的破枪,我们把它当作半支,故合起来称“三支半枪”。
我们献钟有了三支半枪,同志们胆壮了,劲大了,于是正式成立献钟游击队,秘密发展队员,大家一串十,十串百,很快就发展到三四百人。接着,我们发动群众赶制梭标、大刀、木棍,用陈砖土熬制土硝,配制炸药。当时我在献钟一家印刷厂当学徒,所有这些都是晚上秘密进行,干起来很有劲。不久贺注民同志通知我,“你工作不错,组织决定,你可以转正了!”过几天把我叫到献钟镇街上一只又窄又矮的小楼上,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宣誓后,支部书记李国清握着我的手说:“欢迎你!好同志!你在大革命失败,革命处于低潮,在党的困难的时候,加入党的组织,这说明你的意志是坚定的,希望你永远做一名忠于党的事业的好同志!”我向他作了保证,请党组织放心吧!
正当我们在紧张地组织队伍,准备武器组织暴动时,9月9日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区秋收起义爆发了!余贲民率平江工农义勇军参加了起义。消息传到平江,大家兴奋得按捺不住。接着又听到一个极不愉快的消息:秋收起义部队在长寿街的金坪遭到邱国轩部的袭击,使起义部队蒙受了很大的损失。难怪国民党一个团的部队从平江开往长寿,很有可能是去堵击秋收起义部队。在这形势下,县委和暴委决定,为配合秋收起义部队的进军,要求各地迅速组织暴动,要狠狠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我们献钟游击队,接到通知后,一天清晨以闹厘为名,集合了4000多人,大家秘密地各带一件武器,罗纳川指挥着三支半枪,计划去巧夺警察所的八支枪。暴动的群众首先包围了厘金局、杂税局和段总机关,高喊要核成厘金,要减免杂税,人越围越多。厘金局请警察所的警察来维持秩序。警察所的八支枪全部出动,罗纳川指挥的暴动队,按原定分工,一个分队对付一个警察,眼看包围形势已经形成,暴动的群众越围越紧,警察也挤在其中动弹不得,这时罗纳川举手鸣枪,暴动队员听到信号,一齐动手,警察所的八支枪全部缴到了我们手里,警察也被暴动的群众抓起,一声令下,暴动队员冲进警察所抓起了警察巡官,还抓了杂税局长和段总。另外还抓了镇上两个劣绅。这次暴动不仅搞到了八支枪,还缴获了400多块大洋,一只金钏。缴获的地契全部就地销毁了。为了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安慰先烈的灵魂,当天下午在献钟镇河滩上召开了群众大会,把抓到的几个坏家伙全部镇压,工农群众扬眉吐气,即将熄灭的熊熊烈火又熊熊燃烧起来了。
献钟暴动揭开了马日事变后平江武装斗争的序幕,献钟游击队的武装有10多支枪了,正式队员有100多人,这是继秋收起义部队后平江建立起来的第一支革命武装。
离献钟不远的辜家洞泰安段,这里主产土纸,店镇不多,纸槽多,大地主,大恶霸比献钟多,槽户对纸工压迫厉害,大槽户刘洞王兼挨户团团长有20多支枪,团丁40多人,称霸南乡,老百姓说:“阴间有阎王,人间有洞王”,纸工群众敢怒而不敢言。献钟暴动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干部和战士,也鼓舞了被压迫的群众,罗纳川决定趁热打铁,再夺泰安段挨户团的枪枝,为民除害。
第二天清晨,罗纳川得到情报说:辜家洞泰安段挨户团刘洞王为了向县里请功,亲自押着两个暴动队员送县。罗纳川当机立断,立即组织30多个精壮、机智、勇敢的队员,埋伏在献钟黄花潭路边的树林里。这里是辜家洞到县城的必经之路,居高临下,有利埋伏。可是等呀等呀一直不见人影。过一会儿刘洞王真的带20多个士兵来了,两个暴动队员被五花大绑走在前面,刘洞王被用轿子抬着走在中间。当他们进入包围圈后,罗纳川一声令下,两边埋伏的士兵,一齐跃出树林,一阵枪战后是一场肉搏,罗纳川冲到刘洞王跟前,刘正准备举枪,被一个队员一刀,把他的手及枪截在地下,刘准备逃走,罗纳川一把抓住,将刘洞王生擒。这时其他队员的枪大都被缴,没有交枪的队员看到团长被擒也就放弃了抵抗,纷纷丢枪逃跑,罗纳川命令将枪收下,让他们跑。有两个想拖枪跑的团丁被我们击毙,两个暴动队员得救了,最后将刘洞王就地镇法了,泰安段挨户团的20多支枪全部缴械了。泰安段的纸工和农民们得救了,那些大小槽户见大槽户的下场,都主动给纸工们长工资,改善条件。这次暴动的胜利,使辜家洞的纸工们认识到革命就要暴动!革命就要武装,只要有了枪杆子,我们也可以在财主面前称老子。(附图片)
井冈山茨坪毛泽东同志故居。(本报稿)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警卫战士的思念
——缅怀李先念主席
聂德仁
今年6月21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也是我的老首长、敬爱的李先念同志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每当想到他老人家,我的思绪就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飞到了大别山抗日根据地。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我把在先念同志身边的亲身经历片段奉献给广大读者,以示深切的怀念。
(一)
为了开辟中原抗日根据地,1939年底,李先念同志和周志军带着百十人的队伍,从河南竹沟八路军办事处突破国民党封锁线来到大别山区,扩充力量,组建新四军第五师,担任师长兼政治委员。1941年,我17岁,4月份与胞兄一起参加了应城地方部队。这年秋天,先念同志来到安陆,在一个姓胡的地主家里组织各分区负责人召开军事形势分析会,我作为四区营长周克光的警卫员,参加了这个会议并第一次见到了李先念。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性情豪爽,口才干练,风趣幽默,颇具将才风度。
1941年12月,我调到五师安(陆)应(山)(今广水)指挥部。先念同志经常过往安陆,在赵家棚、会家寨落脚,指挥部指挥长汪立波、政委周克光常去见李先念,汇报工作,我为他们担任警卫,也经常见到李先念。1944年2月,我又从五师侦察队调到警卫队,直接为李先念担任警卫工作。
(二)
我在先念同志身边工作期间,逐渐了解了他的品德和性格。在那戎马倥偬、白色恐怖的战争年代,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始终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雄才大略,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与日伪军、国民党顽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作战勇猛,指挥若定。无论在何种艰苦环境下,他也不失浪漫色彩,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心。他闲暇时爱看书、下棋、打扑克,常常在驻地前的土包子上看古代兵书、与司令部的同志下棋、打牌。他最大的嗜好就是爱抽烟。开起会来可以接连不断地抽,平时也是烟不离手。为了照顾他的身体,我们几个警卫劝他少抽烟,他说:“那不行,少给我饭吃是可以的,烟绝对不能少。”每当他亲自率兵出征,我们就知道有大仗恶仗要打,并且一定要打胜。
1942年春,我在五师司令部担任侦察排长,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调集了几个师的部队进攻中原根据地。李品先的广西正规军和程玉怀的地方游击队从鄂东进逼大别山,国民党王牌军暂编第一师向东挺进,形势危急。为了粉碎国民党的东西夹击,李先念沉着部署,集中所有兵力,先打国民党王牌军。他亲率主力13旅,在柏架山应战,适逢天降大暴雨,13旅旅长周志军考虑到他的安全,劝他在前沿指挥部指挥,他不听劝阻,带领部队东奔西突,次次冲锋在前,消灭暂编第一师一个营,挫败了国民党吞并中原根据地的阴谋,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保住了根据地。这场战斗,恶战3天3夜,李先念3天3夜未合眼。
(三)
新四军第五师的活动范围在湖北、河南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区,根据地有1000多万人口。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全国人民无不拍手称快。可是,蒋介石为了消灭共产党,独霸全中国,又掀起了全面内战。中原根据地遭到白崇禧、刘峙、胡宗南3个战区30万军队的合围,四面受敌,形势十分严峻。为了给粉碎国民党的进攻赢得时间,1946年5月,周恩来、董必武、美国的白劳德和国民党武汉行营参谋长来到湖北的宣化店,当天晚上在南街头一个祠堂里召开会议,揭露国民党即将进攻根据地的阴谋。这时,我任警卫团七连副连长,带着一个连在祠堂外担任警卫,设了三道岗,我在会场内担任警卫。会议开始后,国民党代表先讲了一段假和平的漂亮话,说没有接到蒋介石攻打根据地的命令。接着,五师侦察科长按照先念同志的事先安排,在台下发言:“我是新四军的一名战士,据我所知,国民党已调集几十万兵力包围我们,黄川一带就调来好几个师,修筑的碉堡窗口都是对准我们的,请问参谋长,这是为什么?”问得国民党无话可答,非常狼狈。这时,周恩来同志健步上台,从容地说:“先生们,同志们,我既是客人,又是主人,我相信参谋长先生说的没有接到蒋委员长的进攻命令是实话。”这才给了国民党代表一个下台的机会。这次会议后,周恩来同志在五师司令部又住了几天才离开。他走后不久,1946年6月23日,新四军第五师北路部队在李先念、郑位三、王震同志的率领下,开始了惊中外、撼史册的中原大突围。
为了保证突围的胜利,李先念制定了严密的命令,部队一律轻装,每人行李不准超过三斤,全体指战员谁也不能例外。不听从命令者杀头,直至团长。突围之前,我们烧掉了所有辎重,李先念带头烧掉了心爱的毛毯。突围的当天深夜,李先念率领部队摧毁了国民党的一个炮兵连,顺利突破了平汉铁路封锁线。7月中旬,部队突到河南的淅川。为了迷惑敌人,李先念决定攻打淅川,战斗刚打响,就下起了暴雨。我们警卫团配合打外援,经过一天的急行军,战士们又饥又渴。淅川城里驻有一个保安团和正规团防守,打了一个多小时,未能攻下。为避免伤亡,李先念命令攻城部队撤下来继续突围,整个部队迅速突破了丹江。经过两个月大大小小几十次血战,部队到达豫陕交界的荆紫关。根据上级命令,我们三营跟随王震同志的三五九旅继续向西突围,李先念留在陕南一带开辟游击根据地。从此,我就与先念同志分别了。由于当时形势相当紧张,部队重新出发时,我既没有给跟随几年的先念同志敬礼,也没有与他握手,但愿以后再有机会见面,没想到这竟是永诀。
惊心动魄的战争岁月已过去了40多个春秋,每当回忆这段扣人心弦的往事,叱咤风云,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李先念同志的高大形象就在脑中再现,我就更加敬仰、怀念他老人家。
时光永是流逝,唯有功名永存。先念同志永垂不朽!(曾亚平整理)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无愧无憾的邓华同志
彭程
邓华,我军一员战功卓著的优秀将领。邓华一九一○年生于湖南郴县,一九二七年在长沙读高中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湘南暴动上井冈山,二十岁任红十二军三十六师政委。后担任一军团一师三团政委,一师、二师政委。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曾任四分区、五分区司令员兼政委。解放战争到东北,先后任辽西军区、辽吉军区司令员,七纵司令员,十五兵团司令员,是林彪、罗荣桓手下主要战将之一。建国初,邓华任广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十五兵团司令员,直接指挥了著名的海南岛战役。
邓华一生战争经历中最精彩的篇章,是在朝鲜战场书写的。
一九五○年六月,朝鲜战争爆发。七月,军委为防不测组建新的十三兵团作为战略预备队。林彪认为原十三兵团司令员黄永胜“作为机动兵团司令员不合适”,提议该兵团司令员一职由邓华担任。罗荣桓赞成,说“打仗邓华比黄永胜强”。军委通过此议并报毛泽东照准。十月,十三兵团作为首批志愿军入朝,邓华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是彭德怀的主要副手。在战场上两人结下深厚友谊。邓华参与指挥了抗美援朝战争一系列重大战役战斗。邓华善战,不仅有勇,而且有谋,提出过许多很有见地的意见建议,有的对整个战局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彭德怀对邓华很赞赏,说“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过不少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早在出国之前,邓华被任命为十三兵团司令员的当月,即以个人名义亲笔起草了一份报告报军委(他一生凡以个人名义签署的信、电、文书大都亲笔起草),陈述了对朝鲜战局的看法。八月底,邓华与兵团副司令员洪学智、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再次研究了朝鲜战场形势,由邓华执笔四人联名又向军委写一报告。报告说:估计敌主力可能在人民军侧后的平壤或汉城地区大举登陆,前后夹击,人民军将处境困难。我参战时机应选在敌越过三八线之后,这样可减少敌从海上对我的威胁,缩短我供应线,且敌战线拉长拉宽我更好打。报告发出十五天后,美军在汉城地区的仁川登陆。美军接近中朝边境我军参战。我一、二次战役胜利,皆因敌战线拉长拉宽,分兵冒进,被我分割包围歼亡。
一九五一年八月,志愿军总部决定于九月间发动第六次战役,打到三八线以南,收复三八线以北敌控制区。当时邓华在开城参加停战谈判,得到通报后,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发动这一战役对我不利,不如等待敌人向我进攻予以大量消灭,遂向毛泽东、彭德怀发电提出建议,得到采纳。果然九月间敌发动“秋季攻势”,我取得歼敌七万九千人的重大胜利。军事评论家对这一战役计划的改变给予很高评价。一九五一年七月,停战谈判开始,我坚持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敌则要求我让出一万二千平方公里土地作为对他们“海空优势的补偿”,我拒绝。谈判陷于僵局。作为志愿军谈判代表的邓华仔细研究了敌我控制区的实际情况,认为就地停战,以实际控制线为军事分界线,我不吃亏,可提出就地停战方案以打破僵局。邓华向毛泽东、彭德怀提出这一设想。后来,我提出就地停战方案,美方接受,于十一月达成协议。敌方附加一条:三十天内未签字,以实际控制线的变化为最后分界线,企图在签字前向北推进。而到最后划分军事分界线时,是我方将控制区向南推进总共三百三十二平方公里。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敌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一九五二年彭德怀回国。六月,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此后,他和杨得志副司令员等指挥了一九五二年秋季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一九五三年夏季反击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到一九五三年,朝鲜战场志愿军达五个兵团二十个军、十一个航空兵师、十个铁道兵师、四个高炮师以及后方勤务部队共一百三十余万人。那时邓华不过四十余岁,统领百万雄师与敌兵拚杀于异国战场,重任在肩,壮志飞扬,展示了自己人生风采。
一九五四年,邓华回国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后任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次年当选为八届中央委员。
后来,邓华的命运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一九五九年,邓华受彭德怀错案株连,被撤销职务,并离开军队。据说林彪有话:邓华留在军队是个危险人物。邓华两度在林彪手下任职达十年,不能说未得到林的器重,但邓华常有意见与林相左,使林不悦。尤其朝鲜战争后,彭德怀声望很高,林彪不舒服;邓华与彭总合得来,林也不舒服,时机一到,便下手打击。“文革”初,邓华受到残酷批斗,被关进“牛棚”。
一九七七年八月,邓华重返军队,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这时邓华已年近七旬,身体状况很差,但他毫无懈怠,责任感依然那么强烈。一天他要上一山头看地形,上不去,警卫员和司机用一只凳子抬他,抬到无法抬了,坚持自己上,跟随多年的老司机看着心疼,把邓华背上了山顶。邓华摊开地图,举目观察,像是又上了前线。邓华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能不让人赞叹。
一九八○年五月,邓华从广州返回北京途经上海停留,因感冒导致肺气肿发作又引起并发症,病情很快恶化。七月三日,邓华在上海去世。尤使邓华和全家欣慰的是,邓华长期蒙受的不白之冤在他活着的时候得到彻底洗刷,去世前几个月,中央作出为他平反的决定。邓华是迈着无愧无憾的自豪步伐离开人世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