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墨西哥《至上报》社长
就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等回答了客人提问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江泽民主席今天在中南海会见了来访的墨西哥《至上报》社长雷希诺·迪亚斯·雷东多,就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中墨双边关系和国际形势等问题回答了客人的提问。会见是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邵华泽会见时在座。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创刊
李鹏为创刊题词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国家教委主管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日前创刊。李鹏、李铁映、孙起孟等分别为杂志创刊题词。
李鹏的题词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李铁映的题词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旨在宣传党和国家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政策,交流经验,开展研究和介绍先进人物事迹,指导和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这本杂志由国家教委职教司、职教中心研究所和中国职教学会主办。


第1版(要闻)
专栏:

  荣毅仁会见美国客人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记者文继华)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沃尔特·迪斯尼公司总裁福兰克·威尔斯一行。
荣毅仁对威尔斯等来访表示欢迎。他说,中国同迪斯尼公司有着长期的业务往来,相信公司在华业务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威尔斯认为,迪斯尼公司同中国的合作已经“发展到一个新时期”。它准备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业务范围。威尔斯也表示,希望中国严格执行已制定的版权法及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协议。
荣毅仁说,中国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各方面的经验都在逐步丰富起来,外国企业家同中国的经济交往将会得到充分的保护,已签署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协议一定会得到认真执行。
威尔斯一行应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邀请于7月5日来华访问。中信公司总经理王军会见时在座。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从“闯关东”到“回山东”
周明田
山东过去因为穷,有些人便跑到东北去谋生。人们把这叫做“闯关东”。然而,近年来,随着山东经济的崛起,这些当年“闯关东”的山东人有的又回到山东定居。
从“闯关东”到“回山东”,固然有乡土观念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由于经济发展了,故乡更加有吸引力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埋头苦干,经济建设上了几个大台阶,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家乡既然这么好,又何必再“独在异乡为异客”呢?由此可见,一个地区要有吸引力,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最根本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特别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好。


第1版(要闻)
专栏: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湖北高校千余毕业生自愿赴边
本报武汉7月7日电记者龚达发报道:马兰、酒泉、吐哈……这些地图上不易找到的边陲小城,今年又将迎接湖北地区高校1000多名应届毕业生。
面对时髦的“孔雀东南飞”和汹涌的“下海潮”,他们为什么要当“陆路英雄”,选择大西北作为人生的新起点?
有人说到大西北多苦啊!武汉大学优秀毕业生罗海林、周守福,在申请书上这样写道:“苦?请听听爱因斯坦的教诲吧——‘我从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我想,所有一切,都将在事业面前变得渺小。”他们所在专业今年只有6名毕业生,却有深圳、北京等几十个城市的人才需求信息,但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大西北。
历来重视学生思想教育的江汉石油学院,把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贯穿到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分配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他们用“老石油”的艰苦创业精神,激励学生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今年,这个学院有132名毕业生申请赴边,是国家计划的125%。
据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提供的信息,今年主动要求到边疆去、到艰苦地方去工作的大学生,几乎校校都有一些。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和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新形势,各高校更加重视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1版(要闻)
专栏:

  世行将向太湖治水工程贷款
总额为2亿美元用于骨干工程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通讯员孙力记者鹿永建)水利部提供的消息说,世界银行将向我国提供总计为2亿美元的贷款,用于太湖流域骨干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从而使太湖流域治理工程成为我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防洪项目,标志着我国水利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引进外资工作又上新台阶。
1988年以来,我国在水利建设投资领域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除增加国家、地方对水利的投入,广泛筹集社会资金之外,国外资金的引进工作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甘肃引大入秦、广东东深供水、辽宁观音阁水库等目前正在建设中的12项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已获得外资贷款13亿美元。日本井川信托投资集团最近与甘肃省达成协议,将投资近18亿元人民币修建水电站和灌溉工程。
据悉,今后3年内,我国还将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两湖水利、四川武都引水等大型项目建设中申请外资贷款,贷款规模在9亿美元左右。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国去年外债余额六百九十多亿美元
外债偿债率为百分之七点三四
新华社北京七月七日电根据《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确定的外债范围,国家外汇管理局今天公布了我国一九九二年末全国外债情况。
截至一九九二年底,我国外债余额为六百九十三点二亿美元,比一九九一年增加八十七点六亿美元,增长百分之十四点五。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为五百八十四点七五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百分之十六点三五;短期外债余额一百零八点四五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百分之五点二。短期外债余额占外债总余额的比例从上年底的百分之十七下降到百分之十五点六四。
在一九九二年末六百九十三点二亿美元的外债余额中,政府部门债务余额占百分之二十五点一,金融机构债务余额占百分之五十三点四,国内企业债务余额占百分之十三点零,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占百分之八点五。
按照国际口径测算,我国一九九二年外债偿债率为百分之七点三四,债务率为百分之九十点六八。
为扩大筹资渠道,通过国际惯例规范对外筹资行为,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外资,我国将对境内筹资机构实行信用等级管理,即根据国际信用评级标准,对筹资机构的资产负债及偿还能力进行评定,将信用等级高的筹资机构推向国际市场。同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国际收支状况,结合外债的使用效益及偿还能力,加强对外债规模及其投向的宏观调控,保持外债借、用、还的良性循环。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又一批省市完成国库券发行任务
在今年的国库券发行工作中,广州、青岛、西藏、浙江等地区的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各项工作措施得力,广大群众积极支持,使国库券发行推销工作进展较快,目前这些地区已完成1993年国库券发行任务。(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西藏羊湖电站进入安装阶段
西藏最大的水电站——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复工三年后的今天,正式进入了机电预埋安装阶段。第一台机组可望在1995年投产发电。羊湖电站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贡嘎县境内,距拉萨市86公里。羊湖电站装机容量为9万千瓦。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跨海客运大索道在威海动工
亚洲最长的跨海索道威海至刘公岛客运索道日前在威海动工建设。此索道由威海市和加拿大大荣集团公司合资900多万美元兴建,全长2300多米,将采用国际先进的单循环可脱开挂结厢式索道,挂厢50只。
(于文胜姚海岩)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河北16万吨水泥生产线达产
河北省“七五”重点建设项目,河北冀中第一水泥厂16万吨水泥生产线1992年10月30日建成投产以来,截至今年5月,窑台时达到19吨设计生产能力,最高日产水泥达到500吨,比国家规定的一年试产期提前7个月。(占英)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群英

“科技迷”厂长——朱信之
去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朱信之,是山东临淄水泥厂厂长,人称“科技迷”。
朱信之始终坚守“科技兴厂、争创一流”这一信条,使该厂成为建材行业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先锋。他们先后与山东大学、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究水泥生产新技术,六年中就获五项国家专利;机立窑生产油井水泥新工艺一项,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准,令国内外专家瞩目;不扬尘水泥生产线的投产,对改善职工的劳动环境效果显著。看到朱信之下车间现出的那股痴迷劲儿,就知道他与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图)
本报记者孟仁泉摄影报道
(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红旗渠精神光耀中原
——林县艰苦创业“三部曲”
本报记者李杰
编者按:60年代,林县修建红旗渠曾经名扬神州,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而今,红旗渠的情况如何,林县又有什么变化?今天发表本报记者的这篇报道,可以回答人们关心的问题。林县红旗渠精神在发扬光大,他们依靠这种精神振兴山区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在新的岁月里,把这种艰苦创业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发展大农业,兴建乡镇企业,趟出一条新的成功之路。从这一点上说,林县的经验对我国中西部地区贫困县的发展有可借鉴之处。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在太行山腰,创造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从此,这方热土闻名于世。
要了解林县人,必先了解红旗渠
林县地处豫西北的太行山东麓,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历史上,林县就是一个土薄石厚、七山二岭一分川,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人们世世代代饱受旱魔肆虐之苦。
翻开《林县县志》,近500年间,这里发生过100多次大旱。河干井涸,十室九空。
滔滔漳河,就从林县北部擦边而过。千百年来,林县人只能望河兴叹。
1959年10月,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和县委果断决定:拦腰截断漳河,劈开太行山,把水引到林县来。饱尝了缺水之苦的林县人民,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斗志动员起来,实施“引漳入林”工程,用10年时间建成了“红旗渠”。
走进红旗渠分水闸上的陈列室,记者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在共和国最为困难的岁月——1960年,红旗渠上马了。在建设者们每人每天6两粮食的艰苦条件下,整整10个春秋,林县人民用汗水、血肉和100多条性命,投资1.25亿元(其中7878万元是林县人民勒紧裤腰带自己投入的),开挖土石2225万立方米,相当修筑一条自广州到哈尔滨的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
正是以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林县人民在崇山峻岭的太行山腰,建成红旗渠,引来漳河水,结束了十年九旱的历史,使全县2/3的耕地得到灌溉,30万人口以及牲畜的饮水困难得到解决。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字表明,20多年来,红旗渠总引水量达70多亿立方米,灌溉农田累计增产粮食14亿公斤,发电3.6亿千瓦时。仅此,就创造了6亿元的经济收入,相当于总投资的5倍多。这一改善群众起码生存条件的工程,正是林县创业“三部曲”的第一乐章。
改革开放打开山门,十万大军走出太行
红旗渠的建设,铸造了林县人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也为这个“工匠之乡”培养了大批能工巧匠。然而,直到197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97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太行山,世代封闭的山门被打开了。那些在修造红旗渠时练就一手建筑本领的工匠们,短短几年就出去6万多人。
然而好景不长。当国家整顿建筑市场,进行资格审查时,昔日外出的施工队不得不打马回朝。借助建筑市场整顿的东风,林县县委、县政府决定,把重振建筑业作为加快改革开放、促使林县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突破口。为此,县里加强了对建筑队的领导,健全了组织,明确了纪律,完善了手续。到1985年,林县的建筑队伍又浩浩荡荡开赴全国各地,逐步形成“十万大军出太行”的生动局面。
林县人凭着修红旗渠时培养的创业精神和一身本领,打了一个个漂亮仗,敲开一个个现代化都市大门。
那一年,太原市要在迎泽大道铺设400米长的地下电缆。要求工期20天,为不影响交通,必须夜间施工。当时正值寒冬,地还未解冻。市里找了4家大公司,都因工期短、难度大,不愿接受。
“这活俺林县建筑队干!”不怕苦的林县人抢个硬骨头来啃。他们冒着刺骨的寒风,挑灯苦战12个夜晚就交了差,工程验收为优良。
“林县的工匠到底是修过红旗渠的人!”太原人折服了。从此一路绿灯,2.4万名林县建筑匠人挺胸进了太原。
1991年底,北京决定打通西厢工程。市城建总公司决定,把建设4栋1.6万平方米住宅楼的任务,交给林县建筑队。当时林县工人都已回家准备过年。市城建总公司腊月二十三向林县发来求援电报。林县3天组织了450人的队伍,用大轿车直送北京。
林县建筑工人日夜苦干,三天一层楼,春节都没休息。按国家定额工期需要442天的工程,林县人仅用142天就交了工,实现质量、工期、安全“三个第一”。
质量好,工期短,造价低,安全可靠,敢打硬仗,使林县10万建筑大军在全国建筑市场享有很高的信誉。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全国各地留下一个又一个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近些年首都新建的国际饭店、中国剧院、北京图书馆新馆等新的10大建筑中,林县建筑工人参加施工的就有8项。
修建红旗渠时当过施工队长、如今担任县建筑总公司总经理的郭顺兴介绍,林县建筑大军开拓的市场,北到黑河、南至海南岛、东到上海、西至乌鲁木齐,遍及全国24个省市区的247个大中小城市,还向也门、科威特、俄罗斯等国输出劳务。
换了脑子走出路子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红旗渠浇灌出来的林县,如今农林牧副全面发展。据了解,现在红旗渠的有效灌溉面积仍在30万亩以上,全县粮食平均亩产从通水前的164公斤,如今增加到近500公斤。在耕地减少10万亩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翻了一番多。累计绿化荒山150多万亩,占宜林荒山80%以上,其中经济林发展到30多万亩,年林果产量达到5000多万公斤。去年全县农民人纯收入79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出河南省平均水平200多元。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如何从传统农业县向工业县过度,林县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头脑是清醒的。他们扬本地优势之长,把带领全县人民致富的着眼点,仍放在了外出打工的十多万建筑大军身上。
汹涌的开放大潮,给蛰伏在太行山里的林县人,发放了走向市场经济的通行证。走出山坳,他们发现,天是那样的大,地是那样的广,路是那样的宽。
乡镇企业的崛起,奏响林县创业“三部曲”的第三乐章。去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9亿元,上交税金近亿元,在全省118个县中跃居第三位。且初步形成一些工业小区,工业走廊。
当10万大军在全国建筑市场刚稳住脚跟,县委、县政府就向施工队伍提出要求:每个施工队每年要给家乡发展乡镇企业,提供一条有价值的信息,推销一种本地产品,创办一个乡镇企业,并负有信息反馈、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使命。
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熏陶的林县10万建筑大军,观念在变,脑筋在变,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在变。有这样一组数字,很能说明林县10万建筑大军10年来对家乡发展所作的贡献:为全县带回纯劳务收入30多亿元,为县乡村三级交管理费3亿多元,上交税金2亿多元,为教育捐资1.5亿元,200多名施工队长和建筑工人回乡创办、领办了企业。他们为家乡推销产品和提供信息创造的价值,更是无法计算。
城关镇麒麟台村办药厂,就是靠施工队提供的信息创办起来的。修过红旗渠、当过施工队长的王林兴,当初办厂时,给分布在各地的施工队发信,得到可靠信息后,便与太原一家军队办的制药厂合作生产氟哌酸。如今,这个厂年产值达1200多万元。王林兴告诉记者,他已通过在吉林的林县建筑队牵线搭桥,正在与吉林中医中药研究院合作,再上几个中药新产品。
城郊乡上庄村,根据建筑队提供的信息,决定创建啤酒厂,并与北京五星啤酒厂联营,每生产一吨啤酒,付50元技术转让费。如今,这个泥腿子创办的啤酒厂,生产管理无可挑剔,产品畅销8个省,并出口朝鲜、俄罗斯等国家,产值税利已分别达到1700万元和460万元。今年4月,北京五星啤酒厂40多家联营厂汇集上庄,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
前不久,省委书记李长春到林县调查后,在谈到13万建筑大军出太行对林县发展所起的作用时,精辟地概括为: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有了点子,走出路子,实现“五子登科”。
林县10万建筑大军走出太行、回乡办厂,带给林县的不仅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而且促进了经济全面发展。去年,全县财政收入5926.3万元,位居全省先进行列;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2.4亿元,雄踞全省第一;综合发展水平跃居河南省第14位,比1990年上升了30位。
红旗渠水仍在日夜奔流,继续为林县人民造福。县委书记毛万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80年代开始,红旗渠的水量呈逐渐衰减之势,使林县人民再次产生了缺水的危机感。县委、县政府总结经验教训,改变治水方针,把“以引为主”改为“以蓄为主”,实行引、蓄、节、挖并举。他们没有向国家伸手,先后筹资6000多万元,在红旗渠沿线的山坡丘陵地区,建起数百个小型水库、池塘。在一些不宜建库挖池的地方,打机井、挖水窖。如今,不同形式的蓄水工程,如满天星斗散布在太行山麓。红旗渠把一个个工程串连在一起,形成了能引、能蓄、能排的灌溉体系,使红旗渠再现青春,再度辉煌。
(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取消指令性生产计划九成县市放开粮价
我国粮食全面进入市场调节轨道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记者陈瑶陆斌)经过十几年以放开价格、放开经营、放开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我国粮食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来自国家有关部门的材料显示,目前我国已经取消指令性粮食生产计划,90%的县市已放开粮价,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三级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粮食流通企业也已全面走向市场。粮食问题专家认为,这标志着粮食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在我国已开始全面进入由市场调节的轨道。
我国是从1985年起取消粮食统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的。此后定购基数不断减少,1992年全国粮食合同定购约为500亿公斤,不足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8。
从1979年至1992年的14年间,我国先后七次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提价幅度达2.35倍。同时逐步将酿造、食品等行业用粮由平价供应改为议价供应,并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统销价格。然后进行放开粮价的试点,并推而广之。至此,长期以来粮价严重扭曲的矛盾基本解决,粮价的市场形成机制开始运行。
目前,一个较为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已经在我国初步形成。这一市场体系由两个全国性、12个区域性和数百个地方性以及数万个遍布全国城乡的粮食零售点组成。同时,国家从1990年起建立了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并将在今后五年内投资近百亿元完善粮食仓储设施。
我国各地的粮食流通企业也已全面加入市场。被逐步推向市场的各地粮食企业积极发展粮食企业集团,拓展粮食进出口业务,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在竞争中求得了生存和发展。
有关方面的人士指出,我国粮食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仍需深化。当前的改革重点一是国有粮食企业应加快转换经营机制,二是尽快健全、完善全国统一、全面开放、规范化、可调控的粮食市场体系。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构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上海将调整城市布局及发展战略
本报上海七月七日电新华社记者季进成、本报记者吕网大报道:为实现二○一○年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目标,上海重新修订构筑“二十一世纪上海”的发展战略及相应的城市总体规划。这是日前结束的上海市规划工作会议传出的信息。
八十年代初,经各方深入探索形成了一个上海发展战略及上海城市总体规划。这个发展战略及城市总体规划对上海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进入九十年代后,上海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会议就是要从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上体现并落实党中央确定的上海的城市功能和目标。
会议强调,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必须着眼于下一个世纪上海的发展,必须着眼于上海城市功能的调整,必须着眼于上海城市布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必须着眼于上海经济体制的改革。规划不能囿于传统观念上的上海城市,必须树立大上海的整体意识,把视野扩展到六千三百平方公里的整个上海做文章。
上海未来城市发展的大致框架设想是:一、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规模。到二○一○年,全市户籍人口达到一千四百万左右,人口城市化水平达百分之八十,城市化地区达到一千平方公里左右;二、基本形成“多心组团式都市圈”。在全市六千三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由一个市级中心、若干个辅中心、六个二级市组成的“多心组团式都市圈”。这个都市圈按五个层次展开:以金融、贸易、信息、服务及大公司总部办公为主体功能,占地约五平方公里的中心商务区;以批发贸易、房地产、购物中心、中介服务、文化娱乐并保留相当住宅,占地约三十平方公里的中心商业区;以批发贸易、部分无污染工业和居住为主体,占地约八十至一百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以高度化工业加工区、储运中心和大型居民住宅区为内容,近六百二十平方公里的外环区;以六个二级市为依托的大片城市化地区。
按照这个规划,到二十一世纪初,上海将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化大都市:建成中心商务区和中心商业区,基本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主体框架,完善向国内外辐射的功能;浦东将作为上海现代化的象征,成为开放度最高、体制最新、设施最完备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全市人口分布符合生态城市要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有明显降低;形成现代化特大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成现代化的对内对外立体化交通网络和先进的通信、能源、给排水、环保、绿化综合系统;形成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文化结构和与国际中心城市相称的健康向上的社会风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