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文坛难得此精神
李星
在不久前召开的陕西省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有两条横贯会场左右侧的大幅标语,一条是:“大胸怀、大视野、大气魄、大作品、大作家”;一条是:“有勇气、有锐气、有志气、有才气、有骨气”。还有一条“陕西作家应对中国当代文学做出无愧贡献”,挂在正对主席台的后壁上,字体巨大,制作精美,位置醒目,这就是一种气势,一种召唤,使每个与会代表、来宾都不得不感到它咄咄逼人的力量。
诗言志。标语口号在中国的特殊经历,使它被置于诗的对立面。其实,在本质上,标语口号不仅与诗相通,而且应该以比诗更概括,更凝练的语言,表达某个群体成员更迫切的意态、愿望和要求。这条标语使人产生一些联想。
陕西这块土地曾经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又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秦故国;秦汉雄风,盛唐气象,是它引以为自豪的历史。但是在宋明以后,却日渐萎顿,无孔不入的封建伦理纲常,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将这里人们的眼界、心界都紧紧封闭起来。“吃好些,穿烂些,少说闲话走慢些”,“房要小,地要少,养个黄牛慢慢搞”,成为这里不只是农民的“处世哲学”。余韵绵延,流风所至,也形成了陕西作家藏锋掩锐,慎言莫争的作风,赢来了“人老实”的美誉。但在今天,却一反故态,壮语豪言,大有与各路文坛英雄,较量一番的豪气,其雄心大志可谓溢于言表。作家要有大志,文坛需要竞争。我们为陕西文学界这少有的新气象、新姿态欢呼、鼓掌。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文坛陕军骁勇善战,柳青、杜鹏程、王汶石在长、中、短小说创作中各领风骚,他们的创作水平,代表了当时的国家水平。在历史新时期的八十年代初,陕西出现了最早为国内文坛所认可的中青年“作家群”,几度荣耀,几度辉煌。曾几何时,秦地几多文星黯淡,几颗亮星殒落,它们的群体力量减弱并被外界忽视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不是人心不公,确实有厚重的黄土层对他们创造力量的桎梏。然而,这块土地毕竟博大丰富,人杰地灵。心灵在痛苦中蜕变,力量在行动中蓄积,创造在超越中悲壮地实现。今年以来,陕西的长篇小说创作从《白鹿原》始,终于又成为文坛舆论关注的热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形象、这声音,出现在物质金钱的诱惑已使许多文人惶惑彷徨,精神的俊鸟大有“月明星稀,乌雀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斑驳背景中,出现在被有人夸张为“中国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商品大潮中,这骨气、这胸怀,就不能不说是一种难得的现实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陕西作家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富有个性和自信的回答。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难得文坛上还有这样的精神,我们值得赞扬并推荐的也是这种精神。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把反映改革视为作家天职
卢瑞华
广东作家程贤章同志,继《从祖庙到自由神》之后,第二本人物专访集《我看广东》最近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反映改革开放文学创作的又一新成果。
一位作家拥有几副笔墨,是极不容易的,同时身兼作家与记者两职,更是难得了。程贤章既是作家又是记者,被人称为“两栖型”作家。近一年多时间,在长篇小说《青春无悔》、《神仙·老虎·狗》问世之后,又有这两本集子问世,委实难得。
人物专访,并不是自他开始才有的一种文体。程贤章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能借助主办《风流人物报》的优势,以其敢于大胆尝试的勇气,大胆地描写了各级领导干部的风采。其中如《广东农业开发战略决策——访林若》、《时代,呼唤企业家——访广东省副省长刘维明》等一批有影响的人物专访,使人们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高层人物,以及他们在作出重大决策时的思维,让人们看到这些高层人物的精神风貌。
应该说,人物专访是程贤章长期以来所追求的一种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新的表述文体,即新闻与文学的有机结合,在传导新闻时揉进有一定比重的文学色彩,使作品并非是一种纯社会性的新闻报道,然而也决不忽视其特有的新闻性与社会容量。他的这一创作方法,与他几十年的记者生活和作家生涯是紧密相联的,在他近期所创作的小说中就可以看到记者是如何卷入生活的漩涡,表现了他所执著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严格地说,他所采写的人物专访与他所创作的报告文学也有所区别,主要表现为不谋求文学的整体构思,只讲究在行文时客观地真实地表现被采访的对象,采访时的场面,与之对话的绝对真实,并且不失其一定的文学性,天然去雕饰地使艺术与现实无做作地和谐地统一。他善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落笔,将历史的严酷与现实的严峻挑明了摆在读者面前,同时,还尽可能地将采访的事件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观照,指出其历史的延袭,特定地域条件所造成的局限,地域文化和传统意识给人所造成的困惑,以及在大的社会变革中所经历的失误,以此加强专访的思想容量和社会容量,使其令读者认同,产生强烈的共鸣。
与此同时,程贤章还把目光注视到那些过去并不起眼而现在则吒咤风云的人物,如深圳市万丰村的党支部书记潘强恩(《深圳有个潘强恩》),广州钢铁厂的厂长、总经理彭绍辉(《钢帅彭绍辉》),惠阳淡水的张添才、郑永和、李汉强(《淡水旋风》),梅县梅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钦欢(《晴空一鹤》)等。在这些人物专访中,程贤章拥有比写高层人物更多的自由度,写来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时而如与人聊天,侃侃而谈,无掩饰地喜之乐之,为主人公所取得的成绩而兴奋……这些人物专访,似乎更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少了一些拘谨,多了一些自由度,多了更为强烈的情感指向。
我几次都接受程贤章采访,发现他思想锐敏,善于思辩、词锋尖锐。他整理出来的专访,连口气都像采访对象的,保持“原汁原味”的对话,而且征求被采访者的意见。这是值得提倡的采访作风。现在,各方面都搞改革,转换机制,新闻记者的采访作风,也应来个大转变,继承发扬我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使作家、记者和人民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把反映改革开放视为作家的天职。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经济与人:新的文学命题
——谈钟道新小说
焦祖尧
生活不断向文学提出新的命题。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的急剧变革,正在作家们的创作选择中产生着重大影响和冲击。生活的丰富性和广阔性展示在我们每个人面前,能否以自己敏感的艺术神经和深刻的洞察能力发掘出生活的内在本质,成了作家能否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继续保持创作活力的关键。
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这个看似简单的老问题,在今天又具有了更加复杂多重的含义。以往我们较多地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取生活,思维方式的单一限制了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厚性的认识。现在,作家们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能够自觉地从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道德的以及心理的等多种角度观察和把握生活。尤其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人,在经济背景下去揭示生活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是九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一种新趋向。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以为山西作家钟道新及其小说的出现以及引起社会读者和文学界的注意就不难理解了。
钟道新从八十年代初开始走上文坛,他的一系列小说,都是以经济和高科技领域为题材范围、以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高级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这一选择成了钟道新作品的基本特色。他对奋斗在高科技前沿阵地的几代专家生活的谙熟,和作品中对知识性、趣味性的刻意追求,再加上叙述文风的清新、语言和对话的幽默风趣,是他始终拥有自己的读者群的主要原因。
但是,钟道新并没有把目光停留在表面的科技生活上,科技既然是第一生产力,落脚点当然就在经济领域。钟道新真正关注的是人。无论是在一般人陌生的高科技领域,还是复杂多变的经济场中,在他笔下都突出了这些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突出了新旧交替时期这些领域中人的追求、向往、矛盾、苦恼以及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平衡与失衡的心灵历程。可以说,这些作品尽管内容上多有鲜为人知之处(如超导),由于钟道新紧紧抓住“人”的主题,而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缩影。
钟道新的一系列小说都触及到了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部长约你谈话》里的华烨,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受损失,拒绝与美国一家产品质量值得怀疑的飞机公司签订购买合同,他由此触犯了更深的权力背景,从而落了个打道回府的结局,并因此失去了留美上学的机会。《有感于斯文》里的屈天成,这位才华出众的青年科学家,也是由于不谙世事而被上司,同样是科技专家的所长取消了出国深造的机会。中篇小说《超导》围绕一个世界级的尖端课题,中国科学家与西方科学家同时开始冲刺,中国科学家受到来自体制制约、资金短缺、设备简陋、社会理解缺乏等多方面的挤压,与西方科学家优厚的生活待遇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相比,对照出中国知识分子事业追求的艰难。然而,就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科学家与西方科学家同时攻破了“超导”难题。最终却还是由于缺少足够的实验资金和充分的发表阵地,而让西方人拿走了大奖和专利。钟道新一方面对中国科学家们的人格力量和社会责任感表示极大肯定,挖掘他们的内在能量,欣赏他们宠辱不惊的达观精神,同时对他们的受挫表示出深切的关注与同情。他努力寻找问题的症结,在《超导》的“卷首语”中,点出了“愿民族的血脉像超导一样畅通”。
也许正是这一命题触发了钟道新的兴趣,八十年代末期以后,他把笔力深入到更为广阔也更为前沿的敏感领域,他的一系列小说,《经济场》、《权力场》、《豪华客栈》、《股票市场的迷走神经》等,单从题目就不难看出当代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在钟道新小说里的核心位置。他表现出一种从时代脉搏、社会变异去认识和把握当代生活的极大热诚。从社会大背景来看,钟道新这种题材变化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节奏是相一致的。
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之下,钟道新既是全景式的,又不乏自己独特视角地把诸如经济运作、股票沉浮等新鲜丰富的当代生活生动地表现在他的小说里。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热衷于追踪当代生活的前沿领域和敏感的社会问题的钟道新还需付出更大努力去观察、熟悉、思考、把握,以保持自己的创作活力,写出为广大读者喜爱和需要并且更加深刻和厚重的作品。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毕译左拉名著文库》出版
1927年,年仅25岁的毕修勺开始了翻译左拉小说的工作。自《左拉短篇小说集》以后,他先后介绍了《崩溃》、《萌芽》等小说,成为我国最早翻译左拉小说的翻译家。
毕修勺先生生前以90高龄翻译出左拉20多部凡1000多万字,近日由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投资,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毕译左拉名著文库》(九卷本),包括《卢尔特》、《巴黎》、《罗马》、《家常琐事》、《爱情一页》、《生的快乐》、《人兽》、《土地》、《巴斯加医生》等。(为)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简讯

  简讯
△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日召开长篇小说《白鹿原》研讨会。陕西作家陈忠实历时五载完成了四十多万字的作品,描绘了民国初年至四十年代末关中地区白鹿原上两个家庭三代人的不同命运,展示了中国社会演进的历史过程。另外,《当代》与《中华文学选刊》近日在北京联合召开报告文学《以人民的名义》(载《当代》一九九三年第三期)研讨会。
(文)
△龙的传人,龙的文化。自有文字以来关于“龙”的各种传说的记载和演变的研究,被庞进先生分门别类辑纳成辞书性质的《八千年中国龙文化》。全书五十余万字,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田珍颖的长篇报告文学集《风雨人生》、散文特写集《罪与悔》出版。前者描述了普通人生坎坷的经历,后者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大墙内生活。 (叶)△李衍柱的理论专著《文学理想论》,最近由齐鲁出版社出版。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理想与文学理想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鲁)
△歌颂在安徽抗洪救灾中英勇献身的解放军某部排长周丽平烈士的文学作品集《抗洪救灾模范周丽平》(刘立吉、孙学顺主编),最近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作序,称赞这是一部对人民进行革命教育的好书。 (吴爱军龚烨)
△滕云的文艺评论集《八十年代文学之思》最近由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收集了作者新时期以来近五十万字的评论文章。(津)
△《朱小平诗词选》近日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东声)
△由国家环保局和国家环境报社共同举办的“绿叶杯”环境文学征文获奖作品揭晓。从《中国环境报》和《绿叶》杂志发表的作品中,评选出报告文学三十三篇、杂文二十四篇作品获奖。(高桦)
△满族画家关增铸的画集和散文作品集近日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