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建立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
冶金部科技司司长于常友
编者话:科学技术怎样才能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冶金部科技司对此进行了大胆而又有成效的探索。他们抓住了重点和关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钢铁工业年产量从3100万吨(1978年)跃进到8000多万吨(1992年),科学技术有其重要贡献。于常友同志的文章值得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读。
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一个科研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一机制主要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紧密结合经济的科研、开发的机制,它是科研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基础;二是大力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成果转化机制,它是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关键;三是指导和引导科研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宏观管理机制,这是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保证。
1.建立紧密结合经济的科研开发机制。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首先要从科研开发的立题开始,科研课题的选择必须服从于市场的要求,服从于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样的课题取得成果后,才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80年代,冶金系统各大中型钢铁企业都进行了不同规模的引进,有力地促进了钢铁工业的发展,但长期、重复的引进也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原因何在?其根本原因,一是,在“引进”这一经济活动中,缺乏与之紧密结合的科研开发的机制,在引进工程的机制中缺少消化吸收、开发创新和推广应用的环节。同一道工序、同一种生产线,你引进了解决不了我的问题。二是,科研部门长期以来只重视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不重视系统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不重视技术的成龙配套,因而难以形成综合能力,解决不了企业的综合性技术问题,企业只好求助于“引进”。
为了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跟踪引进国际上的高新技术,加快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是十分必要的。但关键是要建立起紧密结合经济的科研开发机制,一方面把引进的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开发创新迅速扩散开来辐射出去;一方面科技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发企业所急需的产品和技术,能不引进则不引进。
为做到这些,作为产业部门的科技司,我们提出了科研工作的三个重点,即:把重点放在引进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上,并把消化吸收、开发创新和自主研究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加速提高科研技术水平;把重点放在系统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上,并集中力量开发成龙配套的技术,以便发挥综合的技术优势;把重点放在成果的转化上,加速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把科研的重点放在了对宝钢等大企业引进工程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上,特别重视系统成套技术的消化吸收,把消化吸收、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配套成龙的技术。力求在全行业逐步建立起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创新和推广应用一条龙的科研开发机制。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在深化改革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机制。他们在参与分交宝钢一、二期引进工程任务的过程中,系统地消化吸收了引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开发创新。鉴于他们的整体技术优势,宝钢现已原则决定把炼钢以前(包括炼钢)的一、二期工程的“三电”改造任务和三期工程的“三电”建设任务都委托自动化院负责。
2.建立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成果转化机制。
企业是技术进步的载体,逐步壮大企业技术进步的力量,进而使其成为推动自身技术进步的主体,这是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捷径,是企业技术进步的必经之路,应该将此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措施和主要内容。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大量科技力量集中在大院大所和高等院校,绝大多数企业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一般仅能维持现行的生产,很少具备开发创新的能力。再者,我国企业规模小、数量多,让每一个企业都形成自我开发创新的能力也是相当困难的和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加速推进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体制的改革,使其形成成果转化的机制和面向经济建设的能力,带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企业一起共同构成“一体两翼”的科技体制是十分必要的。
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成果转化的机制,主要应进行一体化改革和产业化建设。通过一体化改革优化院所内部各种资源的组合,建立一个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企业服务的有效机制;通过产业化建设,使高科技成果在院所内部直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解决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一方面提高院所用高新技术及其产品改造传统产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继续深化改革逐步向集团化发展。
冶金部直属院所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都已经历一体化改革和产业化建设两个阶段,成功地立足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受到了国家科委和体改委的充分肯定。现在,经国家科委、体改委、经贸委批准,由冶金部组建的我国第一家以科研设计单位为主体的高科技集团——新冶高科技集团及集团公司,也已完成工商注册工作。这支科研单位优化组合、科研设计相结合的科技力量,必将在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高等学校的科技体制改革也应仿效研究院所,走一体化改革和产业化建设的路子,一方面与教学紧密结合,一方面进入主战场为经济建设服务。
3.建立指导和引导科研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宏观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前两种机制的有效正常运行,还必须建立起指导和引导科研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宏观管理机制。从横向看,要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按照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客观要求划分管理职能;从纵向看,既要给科研单位和企业灵活的自主权,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及时沟通科研部门、设计单位、企业彼此之间的联系,对工程建设、技术改造、引进项目等加以利于科研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指导和引导。
1988年冶金部机关改革,把生产技术管理划归科技司,迈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科技司通过调查研究,制订政策,在加强生产技术管理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到企业对技术进步的需求,有力地指导了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项目的开展。但是,企业的技术进步主要是通过基建和技改项目实现的,因而,要落实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政策,科技工作还必须进入基建技改(包括引进工程)项目的程序之中。1992年冶金部党组又原则同意了科技司“关于科技工作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请示”报告,科技司开始参与企业的基建、技改工程。从而初步形成了“根据生产需要,组织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包括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通过基建技改项目,促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现企业的技术进步”这样一个指导和引导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宏观管理机制。
根据新机制的要求,科技司组织全行业的技术力量对企业开展了综合服务,包括技术诊断、技术咨询、技术攻关、技术进步方案的论证,基建、技改方案的论证,乃至促进企业通过基建、技改项目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如,对鞍钢和包钢的技改项目进行了技术诊断、技术咨询,帮助鞍钢理清了工作思路,抓住了改造重点;帮助包钢理顺了工艺技术方案,抓住了改造的关键技术问题,并组织院所立题进行技术攻关,同时参与和承包基建、技改工程项目。为了解决重钢高炉吃钒钛矿的问题,又帮助重钢制订了高炉吃钒钛矿的工艺技术方案,方案实施后,重钢40%以上矿石的来源问题将得以解决,这是重钢发展的关键问题。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抢”人才还是“养”人才
周锦尉
在上海近期开展的“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的“三学”活动中,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讨论的一个问题:“是抢人才还是养人才”,听来饶有兴味,在此想借题谈点看法。
不久前,我与上海一家大企业的厂长交谈,问及现在最缺的是什么,他说是承担去海外开厂的专业人才。
确实,市场经济发展以后,谙熟这方面经营的各种人才越来越紧俏,即使是国有大企业,虽然有大学生分配的正规渠道与优先条件,也并没有觉得“人才济济”,而是“人才短缺”。不在分配“优惠圈”的乡镇企业更是人才奇缺了。于是,“抢到人才就是接到财神”的意识已被不少人接受。“抢”人才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概括起来无非是高薪聘用、住宅配置、家属安排,有的还授予高额奖金等等。那些不能把人才“全部”抢到手的企业,则以优厚待遇“占领”人才的业余时空。如此一来,有用人才的潜能发挥出来了,竞争机制被培育起来了,经济生活也变得活跃了。可是,“抢”来“抢”去,也会有消极面,人才管理与使用上未免有“无序”的现象出现。
“抢”说明什么?人才需求见旺。市场需求就是一种信号,它告诉我们:社会应尽快采取措施,“养”人才!浙江一家全国闻名的乡镇企业的厂长说:现在的确需要人才,但不能单单去挖别人的,还是要靠自己去培养。他们花了大笔投资,送本地青年上北京的大学去深造。想来,在竞争激烈、讲求效益的年月,资金讲究投入产出,讲究“回报率”、“回报时间”,企业厂长能不从单位眼前利益出发,进行一笔五六年后才可能收益的人才资本投资,确实需要有点战略目光。
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在评析日本与东亚新兴工业国家经济振兴时,总结发展的三个前提之一就是:“这些国家在教育和人才资本上作了大量的、不断的投资”。比如按人口平均计算,韩国是世界上拥有博士数量最多的国家。日本企业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职工学校,进行在职培训和知识更新。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过一个观点:“在新的经济秩序中,那些在教育方面投资最多的国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国家。”这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
在“抢”还是“养”的问题上,“抢”开创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而我们的着力点得用在“养人才”上。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养”人才并不简单。我以为,“养”人才一是要给现有人才不断培训的机会,使之知识更新,以适应不断进步的经济;二是要培育未来的人才。现代社会,已不同于孔子招门徒的年月,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各种专业人才,而且人才的知识积累量大、更新快,单是靠“传道、授业、解惑”式的教育已不很适应。可以说,“养人才”也要构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进行大量的教育投资;需要建立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教育体制;需要社会多种渠道筹集“养”人才的资金,开辟社会办学的各种场所;需要创造条件,加强各种职业培训。
如今,人们对“抢”人才已经有相当的热情了,是否还得大声疾呼:在“养”人才上,也要群策群力,多方集资,多换脑筋,形成一个以“养人才为荣”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要想做好领导工作必须掌握领导科学
——评《领导科学通览》
陈野苹
我很喜欢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领导科学通览》。此书是领导科学杂志社组织全国100多名专家学者完成的一部180万字的巨著。李瑞环、宋任穷、李德生同志为该书题词。当前,正在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我想,各级领导干部倘能阅读此书,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要想做好领导工作,最根本的是解决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此书的上编,是领导科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领导、绪论、领导哲学、领导心理诸篇。在领导哲学篇里,对领导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了集中论述。领导哲学的基本原理是:群众决定领导,领导反作用于群众。群众是第一性,领导是第二性。我们通常说的“关键在领导”,是以承认群众的第一性为前提的。然而,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却颠倒了二者的关系。这是必须坚决克服的。
要想做好领导工作,必须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和技巧。此书的中编,包括领导素质与环境、领导决策、领导者的用人之道、领导活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组织结构与领导体制、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诸篇。这些,是领导科学的基础理论的具体化,它是适用于各行各业各个层次领导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1.领导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是关于领导素质的研究内容。领导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理论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领导素质必须同党的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同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同领导的职能和岗位要求相适应。2.领导是干什么的问题,是关于领导职能的研究内容。领导职能主要有三:一是决策。决策正确与否,关系着领导工作的成败。只有按照决策程序、决策模式和应用技术去做,才能实现决策科学化。二是用人。用人之道,主要就是用人所长和德才兼备。我赞成此书论证的“德者才之帅,才者德之资”的观点。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每个领导者的重要职责,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我们更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3.怎样进行领导工作问题,是关于领导方法艺术的研究内容。书中介绍了领导工作的方法论和基本的领导方法,还介绍了大量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模糊论在领导工作中的运用。
要想做好领导工作,必须把握行业和层次等特点。此书的下编,论述了具有行业、层次、年龄和性别特点的领导理论和方法,包括政党领导、行政领导、军事领导、企业领导、青年领导、女性领导、县级领导、乡镇领导、高校领导、医院领导诸篇。这是领导科学的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具体化。
要想做好领导工作,必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此书的附编,包括古代领导、外国领导和领导活动案例诸篇。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领导理论和经验教训的记载浩如烟海,编者根据领导工作的需要,按照领导科学的体系,精选了修身、决断、用人、作风、方法等方面的著述。还选编了西方对领导者的选拔、考评和培训的理论和方法。
此书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如何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领导,如何深入进行领导体制改革,如何搞好事业单位的领导,特别是科技的领导等,书中虽有论述,但不够深入,不够系统。


第5版(理论)
专栏:沿海·沿江·沿边地区·改革开放研究征文·

  走“中中外”的内联外引之路
——烟台开发区面向国内外市场加快自身发展路子的探索
孙德汉
烟台开发区是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沿海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自1985年动工的8年来,尤其是近二年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热潮中,从当地实际出发,注重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接轨,探索出了“中中外”的发展路子,并在实践中呈现出超常规、跳跃性发展的新局面。
所谓“中中外”,主要是指那些一开始起步就以中小城市为依托的沿海开发区或开放地带,在各方面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要实行全方位的开放与开发,能够“中——外”一步到位的就一步到位,不能一步到位的则应走“中(烟台开发区)——中(中央、省市各部门、企业)——外(外国商社、财团)”的发展路子。烟台开发区兴建伊始,曾单纯两眼向外,守“株”待“凤”,热情虽高,效果不佳,后又搞东奔西走的招商会、南来北往的考察团,但因工业基础薄弱,举目一片空地,客商大多数来去匆匆,项目落户甚少,事倍功半。与韩国金星集团的高科技电子项目合作就是一例。开始作为电子工业基础薄弱的烟台方面,除政策及交通等优势外,别无所长,要与韩国金星集团合作只能是“烧火棍一头热”。后来有中国牡丹集团、香港昌域公司的积极参与,并占主要股份,使两国四方的资金、技术、设备、销售等多种优势形成互补,又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一头热”变成了“四头热”,最终促成该项目得以落户。这就说明,引进外资仅有优惠政策与基础设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内联先打好基础,创造条件,才能更有效地外引。而“中中外”,正是这样一条集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市场、效益总体运转的内联外引开发路子。如果不走这条路子,对于像烟台开发区这样的工业基础薄弱的开放地带,就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这是因为:
第一,从市场体系的统一性来看,宜搞“中中外”。社会主义市场是统一的全国性市场,要求建立纵横交错、城乡贯通的流通网络,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商品与资金都要按照市场经济本身的需要自由交换,畅通周转。搞“中中外”,有利于克服体制性障碍,打破区域、行业界限,使开发区的“开”与“发”同国内外市场相衔接。另外,开发区是国家和各省、市对内对外的“窗口”,必然与腹地相互辐射、相互促进。因此,开发区的开发过程,即腹地向开发区辐射、开发区向腹地及国内外辐射,应当在带动内地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起到龙头作用。
第二,从市场体系的开放性来看,应搞“中中外”。我国市场是国际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开发区的发展也不能搞封闭式,要搞全方位,不仅对内开放,更重要的是与国际大市场接轨。例如,开发区的硬环境是开发区得以开发的基本前提,但仅靠本地的人、财、物是很难完成的,而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引进国内外的资金、设备及材料,走中外共同开发的路子。因此,“中中外”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来看,也应搞“中中外”。开发区本身及区内企业都是自主经营的主体,必须适应国内外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跟踪两个市场的需求信息,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胶东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能源、地矿、农副产品等)、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优越的地理位置(三面环海,距韩国、日本较近),但这些优势并不等于商品的优势,更不等于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而只有通过“中中外”,使各方面的优势得以有机结合,才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怎样搞“中中外”?我们认为,“中中”只是手段和前提,而抓住机遇,吸引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加快自身发展是目的。也就是说,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过程中,通过“中中外”这个途径,使开发区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得以不断融合,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对中外投资者的吸引力。
首先,要以开放为主题,突出一个“高”字。一方面,在开放开发中坚持高起点,围绕开发区作为“改革试验区、开放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中心区”这一目标,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另一方面,坚持“四为主”方针,实行多渠道招商。所谓“四为主”方针,即:以外向为主,外引内联相结合;以工业为主,同时以信息、金融、房地产、商贸、旅游等三产配套;以大中骨干项目为主,大中小相结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进一步拓宽招商渠道,实行多渠道招商。
其次,要以改革为动力,突出一个“活”字。在落实“中中外”的发展战略过程中,我们大刀阔斧地实行“八放开”:一是在思想上放开,真正做到解放思想换脑筋;二是在项目上放开,面向两个市场,选准选好项目,调动海内外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三是在资金上放开,广开财源和融资渠道;四是在科技上放开,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五是在基建上放开,在严把规划、质量关的前提下,放开设计,放开施工,不搞地方保护主义;六是在人事上放开,允许和鼓励人才合理流动;七是在管理上放开,鼓励企业用足各项自主权,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八是在经营上放开,鼓励所有企业都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相结合,以提高企业驾驭国内外市场的能力。
最后,要重视“软件”建设,突出一个“好”字。开发区的开放和开发除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外,必须下大气力不断完善投资环境。一是改善管理运行机制,实行“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二是按国际惯例办事,管委会不干预企业内部事务,支持企业独立自主走向市场,引导企业依法经营纳税;三是在整体发展中,坚持“两手抓”,加强党组织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倡导“以民为本,廉政勤政”,打击经济犯罪。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践表明,“中中外”的发展路子是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正因为如此,几年来的“中中外”发展实践已有力地推动了烟台开发区的开放和开发工作。不仅促进了联动开发,而且工业项目的引进和高新技术的引进都有了重大突破,整个开发区的基本建设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作者为中共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