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5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为小读者服务
徐步青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记者来到德国波恩市图书馆借书,遇到几个孩子捧着一大堆书,看到年轻的母亲在为孩子办借书手续,这引起了记者的浓厚兴趣。
我跟随着主管儿童书籍的负责人尤莉亚女士来到儿童藏书室。约100多平方米的房间整整齐齐排列着数十个精美的书架,书籍不仅按常识、历史、地理、物理、算术、艺术、体育等科目分类,而且还按儿童年龄大小排放,以方便儿童使用;儿童藏书室右角陈列着满满两书架的磁带和录相带,其内容非常丰富,有儿歌、故事、电影、音乐等;左侧一个书架上放满各种智力玩具及手工书籍;藏书室中间放着桌椅供孩子们阅读。
当时有几个小朋友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记者问其中一个小朋友,你几岁啦,常来这儿吗?他回答说,11岁,上小学四年级。今天我没有课,妈妈带我来购物,我想在这儿看书,一会儿妈妈购物回来就带我回家。我自己有许多书,但有时也到这儿来借书。尤莉亚女士说,该室藏书共8.4万册,孩子们不仅可以在这儿借到自己所喜爱的书,而且还可以借磁带、录相带、智力玩具等。一般书籍出借限期1个月,杂志14天,磁带7天。
当今的孩子爱读什么书?尤莉亚女士说,属于科学、幻想的连环画、故事书出借率较高,另外还有描写儿童感兴趣的事和日常生活的书也很受欢迎,如《脖子上挂钥匙的儿童》、《人是从哪里来的》、《外国儿童生活点滴》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兴趣,波恩市图书馆还定期举办朗诵会,并邀请儿童作家参加。他们认为,朗诵会是鉴定作品的好机会,同时也能了解到儿童喜欢什么作品。好的作品,孩子们百听不厌;如果一部作品刚开读不久,孩子们便焦躁不安起来,那么就不能算是好作品。另外图书馆还经常举办问答游戏、猜谜、画画、手工、体育等比赛活动,有不少儿童作家也参加,其目的是为了熟悉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儿童读物的质量。
波恩市图书馆位于市中心,但该图书馆定期定点给郊外的儿童送书去,孩子们借书、还书都不必出远门,尤其方便了那些残疾儿童。德国几乎所有大小城市、农村都有图书馆,只是大小差别而已。如那儿的孩子想借的书没有,当地图书馆就会与大图书馆取得联系,过几天他们就能拿到想借的书。
图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启迪和开发人们的智力,促进人类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德国各大小图书馆在为成人开放的同时也为儿童服务的作法,颇值得我们借鉴。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怀念萨拉热窝
赵坚
步出萨拉热窝火车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雪覆盖的远山,城市仿佛还没有苏醒,静静地安睡在它的怀抱之中。
这是一九八四年三月五日早晨的六点半钟。“到得这样早,能有人接待我吗?”坐在出租汽车里,我心里很不踏实。
但是我刚刚站到旅游局的门口,从里面便出来一位小姐,用纯正的法语说:“我们的局长在他的办公室里已经准备接待您了。”
寒暄过后,局长先生立刻说晚上请我吃饭,他说他愿意做我在萨拉热窝的第一个朋友。
采访自然进行得顺利而愉快,局长谈笑风生,看得出他对自己的城市很自豪。
晚上七点,我应邀来到市中心的北京饭店。局长告诉我,北京饭店是友谊的象征,饭店始建之初,惹得人们朵颐大动,可惜现在中国厨师走了,我们的人只学了一点皮毛,味道大不如从前了。
席间,艺术家们演唱了热情奔放的歌曲,他们还特意向所有的客人声明,今天晚上有一位远道而来的中国朋友在座,祝他好运。
望着人们诚挚友好的微笑,望着桌上的一簇簇鲜花和映在灯光里的闪光的餐具,我似乎陶醉了,仿佛觉得我的周围浮起了一片热情之海,激荡着我,摇晃着我。
茉莉花小姐是一位法语教师,她经常受雇于旅游部门,接待讲法语的游客和参观者。我在萨拉热窝采访三天,她陪了我三天。她冒着大雪,开着她的汽车,几乎让我参观了萨拉热窝的所有风景名胜。我们一起漫步在普林西普桥上,那是为纪念塞尔维亚的爱国青年普林西普而命名的,他于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她在博物馆和建于十六世纪的贝克清真寺里,向我讲述萨拉热窝的历史和传奇。她带我参观土耳其人留下的老城遗迹,那低矮的店铺,狭窄的石头小巷,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她一定要送我一件礼物,于是买了一个装饰有奥运五环旗的打火机。
我们谈法国文学,谈中国文化。她多次去过巴黎,对西方并不陌生,但她不了解东方,中国是她向往的地方,她甚至说也许将来会和男朋友一起去中国旅游结婚。
由于有任务在身,我只好按采访计划所规定的日期,告别了这座美丽而宁静的城市。
如今的萨拉热窝早已不复往日的模样了。我时常自问:那座被炮火映红了黑夜的城市果然是我熟悉的萨拉热窝吗?我的那些热情的朋友,如今都在哪里呢?炮火纷飞的电视画面里仿佛叠印出他们每个人形态各异的微笑,我又仿佛看到了当开往杜布罗夫尼克的长途汽车启动时茉莉花小姐手中高扬的那条我送给她的蓝底白花的头巾。
我已经企盼很久了,我真心地为给留下了我许多美好记忆的小城,为殷勤好客的萨拉热窝人民祈祷,祈祷他们早日结束战乱,再造和平,祈祷他们恢复往日的欢乐和平静。
哦,萨拉热窝,你可知道你曾热情接待过的一个中国朋友对你的怀念?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隽永的装饰板
温宪
津巴布韦最大的肯辛顿书店坐落在首都哈拉雷市中心,与这个城市中最大的鲜花市场隔街相望,书香与花香相伴,足以令人陶醉。忙里偷闲时,我常到这家书店来逛逛。除了满目琳琅的图书、多彩多姿的贺卡和式样精美的各类纪念品外,书店的东北角处摆着大小不一的50多块装饰板。板上印制着各种或谐或庄、或激奋或平和的隽言秀语,使这一方小小的角落弥漫着睿智的魅力。
人生中不如意事常八九,烦恼与生俱来。但这里有一块题为“为什么要烦恼?”的装饰板上说:“世上只有两个烦恼:或安康或生病。如果你安康,那就没什么值得烦恼;但如果你生病,那么只有两个烦恼:或康复或死亡。如果你康复,那就没什么值得烦恼;但如果你死亡,那么只有两个烦恼:或上天堂或下地狱。如果你上天堂,那就没什么值得烦恼;但如果你下地狱,你将会忙着与老朋友们握手致意,你将没时间烦恼。因此,你为什么要烦恼?”荒诞中不乏启迪,调侃中透露着洒脱。
还有不少警人向上的言论。一块题为“请记住,你能行!”的板上写着:“扪心自问,你能行!你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你的理想,而不必因循守旧。请记住,你能行!/你所有的希望将与你同在,只有你自己的怯懦才使你后退,也只有你自己才能同怯懦诀别。请记住,你能行!/告诉你自己,相信你自己,使你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明天更多彩,将来更美好。请记住,你能行,你真的能行!”另一块题为“成功者的信条”板上说:“如果你觉得自己被打败了,那你就真的被打败了;如果你觉得畏惧了,那你就真的畏惧了;如果你觉得你注定要失败,你其实已经失败了;如果你想成功,但总觉得自己不行,那你就肯定不能成功。成功始于意志,体格上的强者并不总能赢得生活中的战斗。只有那些相信‘我能行’的人才会成功。”
还有一块题为“花时间”的板上说:“花时间于思考,因为那是力量的发端;花时间于娱乐,因为那是青春的秘丸;花时间于读书,因为那是智慧的源泉;花时间于友谊,因为那是人生的畅感;花时间于欢笑,因为那是心灵的乐篇;花时间于工作,因为那是成功的铺垫。”
大多数家庭中都有孩子,对孩子的教育从来都是大事。一块题为“孩子将学会什么?”的板上这样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将学会指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将学会愤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嘲弄中,他将学会胆怯;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羞辱中,他将学会内疚;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宽恕中,他将学会容忍;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将学会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公平中,他将学会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将学会温情。”
这些文字下面又多饰以海边落日、棕榈椰风、情侣相偎、顽童嬉戏等各种充溢着自然美和人间情的图案,使这些隽永的装饰板更平添了一种美感。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别致的春游
每到百花盛开的春天,日本的游览胜地、大山名川到处都“点缀”着踏青者随手丢弃的食品袋、废罐、废报纸、果皮等垃圾……见此,东京一家贸易公司组织员工去某公园作一次别致的春游——捡垃圾。有二百余名职工及家属志愿参加了这次有意义的活动。
此后,在聘请来的鸟类学家的指导下,大家又深入森林观察鸟类的活动。
主办者认为,这种活动一方面为社会直接作贡献,因而帮助主办单位在社会上提高了声誉,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员工为社会服务的觉悟。(梦帆)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美国和日本相互说“不”
施展
不久前,日本宫泽首相去美国访问,与新上台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会谈,美日之间的伙伴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观察家认为,这一变化,新就新在相互都说“不”了。
战后长时期,日本在政治上有求于美,军事上有赖于美,对美国总是喊“哈依(是)”的时候多。美国呢,对日本则采取扶植方针,点头比摇头的时候多。
但是这次不同了,克林顿一方面说美日合作是主要的;另一方面却强调日本应当减少贸易顺差,并谴责贸易壁垒,要求日本向美国全面开放市场。宫泽喜一当着美国总统的面,也打破常规,公然说了“不”:“我们应该以合作精神、自由贸易原则来培育这种关系,而不能采取管理贸易方式或单方面的威胁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他的婉拒,透露出美日关系中新的矛盾。
美日首脑今天公开相互说“不”有着广泛的社会经济根源。美国一些人早就在敌视、嘲笑、讥讽和批判日本。据报道,近年来,美国出版界在不断推出描写日本人在各方面表现的书刊。麦柯·克莱顿的侦探小说《旭日东升》,写的是两名办案警员在调查一高级妓女被谋杀的案件中,揭出了日本人有计划有预谋地侵占美国、征服美国的世纪大阴谋。作者说,他写此书的目的,在于警告美国人,不要忽视日本这个经济上的对手。卡尔·范·伍佛伦的《影响者》、《日本人的权力游戏》、《日圆!新日本商业王国及其对美国之威胁》等,都散布了“日本是我们的敌人”的思想。于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则在一个研究报告中,企图唤醒美国人提高警惕:“注意日本这颗‘上升的太阳’的突然袭击。因为进攻已经开始了。”
日本人对待美国又是些什么心态呢?两年前,日本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同国会议员石原慎太郎曾写过一本《敢说“不”的日本》,说的是日美之间的经贸摩擦和冲突,矛头直指美国,成为当时的畅销书。日本《钻石》周刊的一篇文章直截了当地说:“现在出现了日本式的资本主义与美国式资本主义将全面对峙的势头。”日本《宝石》月刊发表小室直树写的《新的帝国主义》。在作者的笔下,美国已经病入膏肓。最近十余年,美国由世界最大债权国沦落为世界最大债务国。在被称为高技术产业食粮的半导体行业,近年来,日本也把美国甩在后面。现在,美国武器上不可缺少的半导体零件,竟有80%是日本生产的。使得“美国没有日本帮助,已经无法从事战争。”另外,目前美国证券最大顾客也是日本。美国对日本资金的依赖程度正在逐年扩大。
当然,美日两国首脑现在并没有翻脸,美国政府只是提出要求;日本首相也在谈两国友好仍很重要。但如今,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达461亿美元,占日本对外贸易顺差总额的40%。日本真的会心甘情愿地减少贸易顺差吗?对此人们只能拭目以待。
但是只要美日双方继续说“不”,他们之间的关系就难免会遇到麻烦。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摄入充足钙质可预防高血压
西方科学家近年来进行的一系列最新专题研究证实,摄入钙质太少比摄入食盐太多更可能诱生高血压。
美国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的大卫·麦卡伦教授长期试验,结果发现,血压偏高的人在让他们摄入比以往充足的钙质后,血压几乎无一例外地恢复了正常,但在停止摄入充足钙质后,血压又逐渐升高了。哈佛大学的研究者曾对6万名护士作了调查,最后证实,钙质摄入量不够充足者患高血压的可能比其他人高出23%。
英国伦敦研究者曾对世界52个地区的1万多人开展了食盐与血压关系的专题研究,结果找不到二者之间有任何“因果关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者佩维尔·哈雷特曾对200多名加拿大志愿人员进行了试验,结果他发现,如果每天能摄入充分的钙质并不喝酒,那么即使摄入食盐偏多,也不大可能引发高血压。
人体每天需要800至1000毫克的钙质,牛奶、奶制品、豆制品及绿叶蔬菜都含有丰富的钙质,因而应该多多食用。(刘秋曼)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新型心脏起搏器
美国国防部长阿斯平因患心肌肥大症,心壁增厚,影响心脏正常跳动,3月间,医生已为他植入一个最先进的心脏起搏器。
这种起搏器只有银币大小,植于锁骨下,由两根细金属导线在血管内通达心房和左心室。其功能是防止心跳过猛并改善血液循环状态。
据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起搏器试验室的布瑞克教授说,这种新型心脏起搏器虽不受微波炉之类的电磁干扰,但不宜进入强电磁场区,如发电厂,否则会影响正常运转。
美国每年约有11.5万人进行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手术,上述最新型起搏器的电动机部分价格为6500美元,细金属导线每条700美元。经济不宽裕的患者多半只能采用普通式起搏器。(东)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太空广告
最近,美国广告专家玛克洛森创办了世界第一家太空广告公司并自任总裁。据玛克洛森披露,他的公司将在今年5月底首次在太空做广告——那是在由美国宇航局与一民间公司合作发射的一枚16米高的无人飞船的两侧,用粘贴拼成的“行动英雄”几个大字,据悉这也是美国宇航局首次为自家作的“太空广告”。玛克洛森认为,尽管太空中并没有人看广告,但太空广告一经媒介宣传,即会产生“难以想象”的“轰动效应”。他还指出,发射飞船开支巨大,因而宇航局常常会面临经费不够的窘境,而为企业商行别出心裁地作太空广告至少可弥补部分的经费不足。
(长风)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蒲公英王国
美国新泽西州的小城市瓦因兰德被称为蒲公英“王国”。这里遍地种着蒲公英,有十七个种植场,种植面积达二十五公顷,每年的产品收入四十万美元。这里的蒲公英已不是野生植物,而成了一种农作物,主要种法国培育的品种。
蒲公英用作食物的主要是它的嫩叶子,但它的未开的花蕾和根状茎也可食用,如用醋浸可做凉拌菜,也可作为咖啡的代用饮品。这里的蒲公英食品主要运往纽约、巴尔的摩和费城的商店和饭店。
据说,蒲公英叶子含有丰富的营养,维生素C的含量要比西红柿多百分之五十,蛋白质含量比茄子高一倍,含有的铁质与菠萝一样多。
在这个小城市里,市长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蒲公英”宴会,在宴会上,客人们能品尝到各种以蒲公英为原料制作的风味独特的菜肴。
(李有观)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凸面硬币
硬币有什么不方便?扁平光滑,放到桌面上很难拿起来。为了克服这个缺点,荷兰发明家莱斯盖勒制成凸形硬币。只要按住一边,另一边就会翘起来。荷兰铸币厂得到这项发明的使用权,制造30万枚鹿特丹建市650周年纪念硬币。
(丁永明)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每周一笑
旻昊画
李有观供稿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好朋友
陆明德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