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金鸡冠之旅
春枫
假如,祖国的版图是一只报晓的雄鸡,而穿越北中国那茂密的原始森林,作一次金鸡冠上的旅行,则是梦寐已久的事了。
然而,当我约上一名记者,爬上兴安岭,沿着那条古黄金之路,过加格达奇、漠河、洛古河村,来到金鸡冠之行的第一站,黑龙江源头的内蒙古森警部队恩和哈达大队时,迎接我们的是皑皑白雪和零下40多度的严寒。大雪纷飞之中,站在高高的恩和哈达山上,目送银龙般蜿蜒东去的黑龙江,脑际不禁走来一幅伟人吟诗的画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只有此时,才能真正领悟一代伟人的才气与胸怀!
回到山下那座整洁一新的警营,森警大队的郭大队长送来了一个我们实在不愿接受的消息:通过电台联系得知,由此往西150公里外的几座冰包将公路拦腰截断,穿行原始森林得到6月份以后。郭大队长介绍说,冰包是山泉引起的。泉水日夜不停地往外涌,边涌边冻,冰包越鼓越大,势若冰山,将原始森林中唯一的一条公路堵死,任何车辆都不能通行。因为一旦滑下冰包,就必然车毁人亡。
旅行受堵,好梦难成真。这对我们来说,不能不是一种遗憾和损失。倒是郭大队长会利用机会——翻来覆去地向记者介绍大队的工作、生活和建队历史。末了,还搬来放像机,请我们看大队请人拍摄的录相片。录相片是反映官兵生活的,当然也就离不开大山、森林、河流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官兵。能从录相片中看一下夏日的北国风光,对我们来说也不失为一种补偿!
荧光屏上,吉兴沟河的轻柔,恩和哈达河的平静,额尔古纳河的奔涌,黑龙江的激荡,茫茫原始林的神秘,远有广阔,近有特写,全部展现在眼前。金鸡冠处的大好风光将我们深深吸引。而更加让人动情的还属森警官兵巡护森林、瞭望火情、扑火战斗的认真与勇猛,解说词也写得极棒:
“……这就是祖国北极的山山水水,这就是中国最北部的原始森林……绿色,是生命的摇篮,是青春和希望的象征!奋战在密林深处的恩和哈达森警大队的官兵们,自1987年5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大火后,扛着帐篷、背着米面进驻到这里,在昔日野兽出没无常、山火频发的原始密林深处扎下根来,与山为伍,与林为伴,用壮丽的青春年华,守护着祖国北疆的绿色和平之门……”
通过三天的朝夕相处,我们了解到,生活在北中国原始林中的这支武警森林警察部队,是一支英雄的部队,主要任务是防火灭火,保护森林资源。部队是1952年初,由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批准建立的。40余年来,森警官兵们钻山沟、守山头,像保护眼睛一样守卫着祖国的绿色宝库——大兴安岭。恩和哈达大队的官兵们,1987年进驻这里时,没有营房,没有交通设施,当时连公路也不通,他们从黑龙江省的洛古河村徒步穿过密林进驻后,一边执行巡护、瞭望任务,一边自己动手拉砂采石,开荒种地,建设家园。如今,密林中拔地而起的三层楼房以及先进的电视接收设备等齐全的文化生活用品,已成为恩和哈达森警大队官兵们的骄傲。更为他们自豪的是,大队去年还被国家林业部授予“祖国北极森林卫士”的荣誉称号。悬挂在荣誉室内大大小小的十几面锦旗更是大队官兵艰苦创业、以苦为荣、为国护林的证明!
与我同行的记者受了感动。临行前,连夜摇笔,写出了《金鸡冠上护林兵》的长篇通讯。当我们与森警战士们握别的时候,从他们久久不愿松开的手上,我们感到了这支常年累月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战士们所特有的一种真诚、一种渴望。
汽车开动之际,郭大队长哽咽着叮嘱我们:别忘了,6月份再来穿越原始森林,我等你们!
(作者单位:内蒙古森警报社)


第8版(副刊)
专栏:中国匹克杯精短散文征文

  碧水润得江南翠
杨国民
无锡,也许是久居的缘故吧,我被你的倩影丽姿朦胧钝迟了美的灵性,竟觉得你似有点平淡和单纯。去岁8月,当我作了一次大西北之行,看够了“平沙茫茫黄入天”的大漠风光,尝尽了“一川碎石大如斗”的戈壁荒寂,访遍了古道雄关夕阳楼,而一当重新投入你的怀抱,我便发现了你独特而惊人的美,激发了我要为你吟唱的情愫。
你用鲜亮的翠绿披覆裹围着,除了屋宇楼厦,几乎不留一点空隙。你的怀抱是孕育生命的沃土肥壤,似乎插枝枯柳亦能绽出点点新绿,而随意撒下一颗种籽便可繁衍一组生命的群体。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然界对你的偏袒。同是一方土,一砣泥,可在苍翠的惠山脚下,那粘乎乎的黑土,竟能滋养出人们那么多的艺术灵性。一个个灵秀人物,一只只珍禽异兽,便在人们的十指间活脱脱地诞生出来。那肥硕的脸庞上永远漾着纯真而仁慈微笑的“阿福”,似乎祈求着把一切美满和谐降给人类,去消融人们心头的一切烦闷和苦恼。于是这尊形象被作为吉祥的象征,走进异国他乡的万千家庭,让他的微笑伴着你的名字钤入一个个陌生的心灵。
那不该叫泉水,该叫山的乳汁吧!是因为那漫山遍坡绿得太浓重、太丰厚了吧!于是便从那山的躯体里汩汩溢流出来,年年岁岁不枯不竭,滢滢晶晶汇成一潭,甘以“天下第二泉”自居,却避免了为“第一”的纷争,而独独名扬四海。那甘醇清冽的山的乳汁,溉育滋生了多少艺术家的创作激情。那泠泠然流溢的音律,不是在双目失明的阿炳的二胡弓弦上复制出来了吗?明鉴般的泉水静映一轮皎洁的月光,那情景,曾使多少人梦魂牵系,逸兴遄发。而自古迄今,又有多少文人墨客曾得到这一泓泉流的启迪和滋润,那勒在石上的诗句不就是明证!
浩浩乎,一碧万顷、包孕吴越的太湖竟亦有一缕私情,把她最精彩动人的一段悄悄奉献给了你。西施浣纱,范蠡放舟,选中的不就是这方土地。西施的丽姿倩影亦该是那清粼粼的太湖水浣洗出来的吧!太湖的千种风情,万般娇态,哪处最宜观睹?“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郭老的一句诗,决非对你的偏爱和私怜,而是诗人慧眼独识和真情实感的流露。
梅花才辞,桃花早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萦湖环堤,漫山遍谷,一片桃花织成的云锦。本来生在东瀛的樱花亦欣然落户在你的身旁。5月的鼋头,樱花一片烂漫,那是异国人的灼烈诗情,来还报你对她的厚养和深恩,表达它对你的一片痴情挚恋。
你的夏季是处处滴翠流绿,处处深碧浓彩,你用丰厚的玉液琼浆在孕育,在酿造。于是在秋日晴朗的蓝空下,便有了千重稻浪,遍地金黄……每个季节,你的丰富内涵,都用一种独特的个性色彩来显示,来诠释。
是靠了你灵山秀水的启迪,是因了你甘醇乳汁的滋养,还是有了那四季变幻色彩的感化,生养在你这片土地上人们竟有那么丰富得惊人的创造力。在绿色田野上耸立起来的鳞次栉比的厂房,那是祖祖辈辈背着太阳和月亮在田里耕作的农民们的杰作。最先在你这片土地上萌芽、生长、发育起来的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最活跃成分,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所在。这朵经济奇葩的绽放,为你这片土地添得更为鲜亮妍丽的色彩,更加令人歆羡和瞩目。
西北之行,我在青海戈壁新城格尔木曾做过一梦,一泓碧水竟汩汩流进我的梦乡,随而溉出满目新绿,滋润护掩了我在漠风中干枯焦躁的心灵,留下一片关于色彩的记忆。(作者单位:江苏无锡《江南晚报》)


第8版(副刊)
专栏:

  送别王震将军
魏巍
三月廿日凌晨,思王震将军生前事,久不成寐,成诗数首,以悼念这位中国无产阶级的英雄。
汗水成斗洒天山,
北国荒原开新天;
都赞三江风光好,
将军从未下征鞍。
孤军南征久闻名,
万敌丛中鬼神惊,
三千奇兵驰南北,
无畏将军再长征。
堂堂顶天立地汉,
坚信马列气凛然;
敢顶逆风斗恶浪,
不愧中华一奇男。
只信真理不信邪,
依然当年工人血。
扶杖笃笃东西走,
八十老翁肠内热。
自君重病思绵绵,
南去广州竟不还;
今日举国含悲泪,
我来送君归天山。
三月廿日八宝山归来


第8版(副刊)
专栏:

  五味橄榄
林昂
正如某个童话的开头:在很远很远的年代,就有李家门前那几株橄榄树了。
如今,它们还很茂盛,青枝翠叶擎起一伞绿。只有走近的时候,才能看清它们的躯干浮凸着的沧桑。李家厝庑的飞檐、脊雕,已褪了色,折了棱角,分辨不出那是什么。反正,是昔日象征吉祥的图腾。李家的厝庑住的已不是姓李的人了。
据说,先前的李家腌制出的五味橄榄在方圆几十里内是独一无二的。至今,还有白胡子老人提起;但,毕竟成了一种遥远的传说。早在50多年前,李家为生活所迫而漂泊海外……
归国探亲访友的老华侨褚老,徘徊在李家门前的橄榄树下,仰望那几颗根深叶茂的橄榄树,问问旁人:你们知道五味橄榄吗?
年轻人当然是不知道的了。
褚老跟乡亲们夜叙的时候,拿出一个精致的方纸盒,小心翼翼地拆开封口:“这就是五味橄榄!”
“尝尝、尝尝。”褚老热情地招呼。大家拈着精美的工艺品般的五味橄榄,把玩端详,只见上面蒙茸着浅浅的蜜黄,像能透视出个中的榄核来。在这层柔和的表面,有的还现出一抹紫酱,有的则显露几点褐斑,像雨花石,似琥珀,很诗意——这是制作过程中煨、烘、炒的结果。含在嘴里,温润而不粘稠,甜而不腻。未嚼,口角就潜香了。咂着嘴,味犹未尽。
一位老者出语惊人,说五味橄榄多了一味:回味。
褚老告诉大家,李家凭着顽强的禀性使五味橄榄在海外得到了繁衍。这次褚老回乡受了李家后代之托,看看家乡人是否还喜欢五味橄榄。褚老感慨,五味橄榄也该回老家了,只有故乡这片土地长出的橄榄制成的五味橄榄,才更地道。
褚老满载着乡亲们的深情厚意回去了。乡亲们的心里揣着希冀,牵情望远。
(作者单位:广东澄海某校)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书法应提倡写规范字
吴开英
1992年7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记者关于繁体字回潮问题进行调查的一篇文章,呼吁“人们不要再写繁体字”,提出“面向公众的用字都应规范化”,“搞书法的人应该使用规范字”,“书法家在社会用字的规范化方面应带个好头。”笔者对记者的呼吁很有感触。
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现在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形体。在文字的使用过程中,人们把约定俗成和小部分经国家有关职能部门整理后颁布使用的文字(如简化字),都视为规范字。正确书写和使用祖国的文字,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书法理论界有一种观点,即:认为书法创作不须写规范字。而且这一观点和在这一观点指导下创作的书法作品,还常见诸报刊,起了一定的导向作用。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写字重于实用,而书法既重实用,还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几千年来,我国书法艺术之所以能不断地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实用与艺术两重性。诸如,著名的匾额,从书法艺术角度看,没有人否认其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但匾额的主要功用是引导人们前往参观或购物。书写匾额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是字要规范、易认,否则将失去作为招牌的意义。
关于篆书、草书有无规范字问题。篆书是我国早期文字,也是图画性较强的象形文字。秦朝以前,这种文字以殷商甲骨文、殷周金文、石鼓文为代表。这期间的字体,其形体结构确实不稳定、不统一。但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改变诸侯割据所形成的“言语异音,文字异形”的混乱局面,秦始皇根据丞相李斯的建议制定统一的标准文字,在西周以来秦系文字基础上省繁就简,使之规范统一,这就是篆书的规范字——小篆。这个问题有史为证,不容争辩。草书的书写较为复杂一些,但也并非可以随意为之。书写笔势连绵的草书,笔画组合中的省、减、并、连和结构形式,同样是有法则、有规律的。古人关于草书曾有“一点写不准,神仙也难认”的形象说法。历代书家传下来的各种有关写草书的著述、法帖,是书法典籍中的瑰宝,《草诀歌》、《草书拆合诀》、《千字文》等字帖,都是公认的规范草书写法的范本。诚然,书家在作草书时,因书写工具、个性、审美观的不同,使某些相同的字在风格上略有差异,有些笔画或局部(偏旁、部首)的夸张程度不一样,但总体上还是在规矩之中的。纵观我国历代名家佳作,虽然书家艺术风格各异,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都是规范和美的统一。王羲之的作品如此,颜柳欧赵的作品如此,当代名家的作品也同样如此。需要指出的是,在现阶段,书法创作提倡写简化字,但也允许写繁体字,同时要求书法作品中要避免简、繁混用和滥用繁体字,这是因为书法艺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提倡写规范字是不同范畴的两个问题。至于简化字能不能写美,回答是肯定的。仔细研究一下历代名家所写的一些异体字(有一些就是现在的“简化字”),同样好看。现在报刊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体行书,乃是上海著名书家任政所书,由于十分规范和美观,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其中的简化字部分,都写得很精彩。一言以蔽之,书法创作提倡写规范字,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春雨初晴(中国画)丁宝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