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乡镇企业跃上新台阶的标志和举措
陈乃醒胥和平王延中
在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乡镇企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阶段的任务是,在80年代和“八五”前两年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寻求发展模式的新突破,保持生产经营的稳定增长,实现总体上的扩张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争取在“八五”后三年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乡镇企业上新台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1992年总产值达1.6万多亿元,几乎和1985年全国社会总产值相等;其中工业总产值1.2万多亿元,和198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相差无几;从业人员过亿,等于当年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实现利税1500多亿元,国家新增税收的30%以上来自于乡镇企业;出口创汇200多亿美元,占全国出口产品总额的25%左右。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乡镇企业跃上新台阶,对于促进我国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乡镇企业跃上新台阶,是我国农业跃上新台阶的前提。农业生产越现代化,所需资金、技术投入越多。乡镇企业是扩大农业投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它对农业的支持将更大。其次,可以更多地安排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使农民从土地上和封闭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第三,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越来越多地占领传统产品市场,将促进城市企业更多地转向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同时,乡镇企业发展不依赖于国家投资,国家财政就可以将更大的力量用于能源、交通、通讯、市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更大发展奠定基础。第四,乡镇企业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对外经济联系的一支生力军。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它在出口创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扩大劳务输出、参与世界经济循环方面的作用会进一步增大。
乡镇企业上新台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过去的实践证明,乡镇企业每隔几年就要上一个新台阶。8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已经经历了1978—1984年、1985—1988年、1989—1992年这样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992年投入比较多,后三年都将陆续发挥效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外部条件比过去宽松得多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发展乡镇企业已经取得共识,许多地方都将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本地经济的新生长点。
乡镇企业上新台阶的主要标志
乡镇企业上新台阶的主要标志是外延的扩张和内涵的提高,前者主要指数量的扩张,后者表现为技术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变化。
第一,价值总量翻番。包括总产值、总收入、利润、税金、工资额等指标翻一番。实现产值翻番,一是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要靠从业人员的增加。今后三年,若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20%(1992年比1991年提高23.1%),从业人员每年增加400万,就可以实现产值翻番。从长远趋势看,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远未达到增长极限的程度,相反,现在正值后劲较大的加速增长时期。
第二,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1)第三产业应该有较大的发展。从近三年的情况看,乡镇企业中的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所占的比重略呈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应当扭转,特别是商业和运输业,要加快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金融、房地产、科技咨询、信息服务、邮电通讯等行业,力争使第三产业的产值从1992年的15%提高到20%左右。(2)建筑业产值的比重亦应提高,从1991年的9.81%恢复到历史的最高水平(15.07%)。(3)工业产值比重在降低的同时,内部构成要有变动。今后三年,工业产值比重要从1991年的74%下降到64%。与此同时,乡村两级集体工业的内部构成会发生如下两方面的变动:一是重工业的比重上升,二是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比重会上升。(4)所有制结构,从全国来看,集体与个体(私营)经济都要积极发展。
第三,技术素质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一是提高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比重;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这方面的产值在三年内达到10%左右;三是改进传统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加工深度,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第四,对外经济联系出现新局面。这就要力争出口产品总额达400亿美元左右;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和产品质量;“三来”工缴费收入进一步增加,1995年应达到150亿元;引进外资力争每年在100亿元左右;跨国经营达到新水平,大力发展劳务输出。
乡镇企业上新台阶的举措
实现乡镇企业跃上新台阶的目标,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完善乡镇企业制度,创造更为宽松的宏观环境。
第一、进一步深化微观方面的改革,保持乡镇企业在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上的先进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力度增强,国有企业走向市场,成为乡镇企业的强大竞争对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它高速增长的体制优势,必须深化企业微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在这方面,乡镇企业努力方向应是:
突破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按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管理乡镇企业,使工农两种根本不同的生产经营形态相分离,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与之相应,企业劳动人事制度必须突破社区和宗法观念,向社会广揽人才,要特别注意吸引城市各类人才到乡镇企业工作;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应本着精简、高效、灵活的原则建立。
巩固和发展股份合作制,处理好股民的责、权、利之间的关系。要坚持入股退股自由、按股分红原则,股息要适当,企业的重大决策要征求股民的意见。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企业的发展,股份合作制要向规范化的股份制发展。
积极参加社会保险。职工医疗保险、事故保险、失业保险、养老和丧葬保险等,采取企业和个人各分摊一些的方法,减少职工的后顾之忧。
增加投入,加快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实现乡镇企业的结构转换和总体的扩张。投入资金可以采取集资、合资、发行股票等多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把现有利润尽可能多地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去。
大力培养各类人才。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往往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竞争。乡镇企业应该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加速造就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队伍。
第二、适当调整有关政策,为乡镇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宏观环境。这就要允许乡镇企业进入各类要素市场,加快统一市场体系建设。除了鼓励乡镇企业更多地介入流通领域,大力发展商业、运输、仓储等产业,也要允许乡镇企业进入金融、劳动力、房地产等市场,以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还要允许乡镇企业进入城市,为乡镇企业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应该认识到,乡镇企业进入城市,可以为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全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反过来也将促进乡镇企业的大发展。目前,采用以资本和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方式进入城市,以乡镇工业区的方式加快农村中心城镇的建设,是两条比较现实的途径。
同时,提高乡镇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促进乡镇企业走向世界。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决不能离开对世界市场的开拓,要更多赋予乡镇企业进出口自主权,促使乡镇企业加快技术更新,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努力扩大产品出口;结合工业小区的建设,开辟工业加工区,大力吸引外资;同时要积极扩大海外投资,发展跨国经营。
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是我国经济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要在正视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同时,促进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更快发展。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城乡市场、“三线”军工技术和当地中心城市的辐射,加上沿海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与合作,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各地政府应大力采用扶持政策,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以及市场建设等方面,为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5版(理论)
专栏:

  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黄宏
邓小平同志十分关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稳定问题,对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党的十四大报告把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提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来阐述。在全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时候,认真学习和全面领会邓小平同志以及党的十四大报告关于稳定与发展关系的论述,对于增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才能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集中力量一心一意搞建设。三中全会前的近30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有过高速发展的辉煌,也曾经遭受过严重的挫折。历史的经验教训说明,社会不稳定,必然会造成国民经济巨大的损失。要建设,首先要稳定,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又很不平衡,一旦乱起来,就很可能重新回到旧中国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搞建设。我国近百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已使我们远远地落后了,4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使我们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14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提前完成了翻一番的战略目标,但要使我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实现三部曲规定的目标,还要作出长时期的艰苦努力。全党全国人民必须扑下身子一心一意搞建设。稳定直接关系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关系“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这是关系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所在。
只有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才能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迎接挑战,把握发展机遇。90年代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从我国所处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看,世界的两极格局的终结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使我们在国际关系中的回旋余地增大,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我国周边的环境有很大改善,我们有可能争取到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目前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正在加快,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亚太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国际性剩余资本的转移流动,都为我们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而国际范围内经济竞争的加剧,世界性的经济一体化、集团化趋势的加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也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才能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处于主动,赢得时间。党的十四大已经决定,要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使90年代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达到百分之八到九,这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目标。而能否把握住这个中华民族腾飞的历史性机遇,能否保持安定团结、社会稳定又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只有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才能进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生产力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必须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这是我国改革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原有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它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确实是一场革命。既然是一场革命,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到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会有种种矛盾冲突和风险。只有为其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才能防止出现社会的激烈震荡,使之健康发展。同时改革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不能以急风暴雨的激进方式来进行,而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制定和完善各种政策,排除“左”、右干扰,有领导、有秩序地稳步推进。一旦改革处于失控状态,出现了社会动荡,改革的正常进程必然被破坏,改革的措施必然会落空,而改革的方向也会被扭曲。因此,只有维护社会稳定,才能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安定团结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搞好改革和开放,在国内需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第28页)
早在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告诫全党:“现在我们有了、或者说基本上有了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来之不易,现在还很不巩固,还有来自不同方面的不安定因素。在各个岗位上工作的同志,一定要共同负起责任,维护、保障和发展这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15页)十多年来,我们保持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从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飞速的进步,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新形势下要十分注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得及时,处理得好,可以增强人民的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事业发展;处理得不及时,处理得不好,使矛盾激化,小事会变成大事,甚至酿成乱子,那样损失就大了。为此,我们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说服的方法和依靠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同时,我们要遵照党的十四大精神,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并将这个重要方针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


第5版(理论)
专栏:

  进一步加强经济立法
俞梅荪朱晓黄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改革目标,当前应加强经济立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运行规则是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以行政法规、行政手段为内容的。因此,在我们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摒弃旧的立法理论、观念和方法。这就要进一步加强经济立法,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要求。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关系主体(即法人或自然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否则经济关系的主体就无法进入市场。而这种地位的平等性就要求国家经济立法通过明确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办法加以保障。其次,经济主体只有按照等价有偿原则来联结各种经济关系,才能保证各方主体获得预期利益。这就要求各经济活动主体自觉运用合同或契约的方式来缔结各种经济关系。这种合同或契约的约束力则要由法律来赋予和保障。第三,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要求法律保护各方开展公平竞争,而一切以行政权力、人情关系等为背景的不公平竞争都必须为法律所禁止。第四,市场运行的一些技术性规则是以各种法律、法规为保障的,例如信用制度、结算制度、酬劳制度等等。如违背了这些规则而造成当事人的损失,则要通过司法制度给以救济或赔偿。
由此可见,实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尤其是经济法律建设来说,既要求对那些不适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法律、法规,进行根本性的修正和变革,同时,还要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法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
(作者工作单位分别为国务院办公厅、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第5版(理论)
专栏:

  调整结构加快发展
冷明述
乡镇企业经受着市场经济风雨的考验,走出一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路子。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乡镇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随着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乡镇企业原有的灵活经营机制已不再具有绝对的优势,在设备、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与国有企业有较大的差距,增加了竞争的难度。因此,必须认清形势,调整结构,以促进乡镇企业加快发展。
首先要提高乡镇企业素质,增强竞争能力。以我区来说,经多年发展,虽然涌现出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管理科学化、设备较先进的乡镇企业,但也确有一些企业存在设备落后、人才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必须抓紧提高这些企业的素质,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一是把实施“内育、外引、借智”三路并进的人才工程,作为发展经济战略的重要步骤。二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乡镇企业与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经济技术联合,促进乡镇企业向高新技术、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三是走集团化之路,提高规模效益。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需要乡镇企业由“好调头”的“小船”集聚成“抗风浪”的“大船”。
其次要盯住市场,在大市场中作文章。要全方位开拓国内外市场。跳出家门,迈出区门,冲出国门,积极参与更大范围的经济竞争。这既要多渠道吸引国内外资金兴办合资合作企业,又要敢于输出人才和资金,鼓励企业到内地、国外经商办公司,努力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如我区一些镇村和企业在新疆、深圳等地合作建企业。渤海企业集团公司在加拿大购买60公顷土地,办起了国外公司,还常年在独联体开发房地产、农业和商贸业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还要拓宽视野,融合协调发展多项产业。所谓融合协调发展,对全局而言,要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使其互为渗透,互为促进,协调发展。对企业而言,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拓宽周旋领域,“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是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思考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得出的新认识。如碧海山庄集团公司走出了旅游、商贸、加工和海陆运输一体化发展道路,一举改变了过去只靠旅游业“吃不上饭”的状况,今年销售收入将突破亿元大关。这说明融合发展多项产业,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应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
(作者为中共大连市甘井子区委书记)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当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信息技术》简介
《当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信息技术》一书(吴康生、王梅著),是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和新华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写出版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丛书之一。宋健为该丛书写序。本书对现代信息技术做了比较全面而又深入浅出的介绍。这包括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利用,以及对这门学科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市场走向的分析,都是以大量国内外的最新材料和翔实的数据为基础的。该书阐明了信息技术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指出了走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 (彭吉虎)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实用土地管理》评介
胡乃武
如何培育和完善我国的土地市场,使土地这一稀缺的资源在市场经济中得到最佳配置,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土地的需求?由高俊杰主编的《实用土地管理》一书作了比较完满的回答,它是数十名对土地管理科学潜心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与长期从事土地管理的实际工作者竭诚合作的成果。该书已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这部书是一部集土地经济理论和管理方法于一体的著作。它从土地资源和资产的角度,论述了土地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土地资源评价问题,形成了土地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详细论述了土地资源的制度管理、市场管理和法律管理。
系统性是该书的一大特色。该书从地图编绘讲起,论述了土地评价的原理、土地利用调查的方法、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方法,进而到各类土地利用的管理。从经济、制度、法律的角度论述了各种管理手段。内容上力求创新,以适应加快改革步伐、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又是本书一大特点。土地市场、房地产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作者用很大篇幅论述了土地的市场管理和房地产市场管理,为在土地走向市场经济时,避免从事实际管理人员陷入盲目,做了有益的探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