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部长热线

  重返“关贸”到底有什么好处?
对外经贸部副部长 佟志广
《部长热线》专栏开办以来,我们收到不少读者来信,询问“中国为什么要重返关贸总协定?”“‘复关’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希望有关方面负责同志给予解答。为此,我们将读者的问题转给了对外经贸部。现发表对外经贸部副部长佟志广同志的看法,以答读者。 ——编 者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它的宗旨是促进公平的世界自由贸易,以增进全球的经济增长。它是一份国际性大合同,具有很强的契约性质,一旦参加,缔约方就要在享受应有权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故它的成员国不叫“成员”,而称为“缔约方”。
中国为什么要重返关贸总协定?
恢复我国的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简称“复关”),将有利于维护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国家的统一、主权和尊严。尽快重返关贸总协定是我国在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完成我国加入各重要国际组织,实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战略目标的最后一次重大的外交行动。
“复关”对我国有实际经济利益。
199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1656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中排第11位。出口额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我国与总协定缔约方的贸易额也已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85%以上。因此获得稳定的出口市场,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失掉国际市场,将使国内的许多行业受到打击,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尽早“复关”,既是维护我国国际地位的需要,又是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就世界经济总的发展趋势而论,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日益加深,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脱离世界经济体系而单独繁荣。事实上,各缔约方参与关贸多边体制后都不同程度得到好处,经济得到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要加速经济发展,只依靠本国的资源、技术和市场是难以做到的,必须依靠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经济发展的事实也证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已成为历史的客观要求和时代的大势所趋。
“复关”对我国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利益呢?
回到“关贸”以后,很多双边的经济贸易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即使有些问题暂时不容易解决,我们也有了一个讲道理和进行争论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我们不是孤立的,会有一大批支持者,因为我们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共同的利益。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多边谈判,排除一些国家对我们的歧视性限制,得到一个公平合理的待遇,扩大出口。
关贸总协定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要求的进口税不一样,发展中国家进口税平均是15%,而发达国家是3.5%到5%。这样,我们出口的商品就更有竞争力。
40多年来,关贸总协定经过了多次多边贸易谈判,每次都有结果,我们一进去就能享受对我有利的待遇。“乌拉圭回合”作为关贸的一轮谈判,我们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我们加入了“纺织品协定”,纺织品出口得到较快发展。没参加之前,我们纺织品出口贸易是每年60亿美元,而1991年达到了176亿美元,去年则超过了200亿美元。
作为世界第11位贸易大国,我们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多,要学会通过谈判来赢得和维护我们国家的根本利益。“复关”以后,我们可以把一些问题放到“关贸”里去谈,这样我们便主动多了,这与双边对峙的谈判是大不一样的。
“复关”以后,我们还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怎样,金融情况怎样,贸易政策如何等等,作为成员国就比较容易掌握。
“复关”有利于我国贸易体制的深化改革。“复关”后,我们的产品面临两个市场,国内的和国际的市场,国内市场变成国际市场的一部分。这对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质量,加强竞争意识和能力会起积极作用。
“复关”后,我们除了享受权利,还要尽义务。最主要的义务就是开放国内市场。这就意味着今后主要用关税、汇价、利率或其他经济手段来管理进口。“复关”不意味着从此以后我对进口不再管理,市场大门洞开,而是说,要用关贸认可的手段、国际通行的惯例来管理进口。我们要制定“外贸法”、“反倾销法”等法律、法规,我们也要在必要时使用总协定中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条款对我幼稚工业进行一定时期的保护。因此趋利避害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中。
参与“总协定”运作,对我们来说,有机遇,也有挑战。
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必须按国际规范来一个飞跃。国内企业要作好竞争的准备,生产产品要考虑国际市场的因素,并按国际标准生产商品。按现在的情况看,我们的产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产品是质量好而不怕国际竞争的;第二类产品是内在质量不错,就是技术含量低,外型不好看,款式不新颖,包装不时髦,改一改还有竞争力;第三类产品是粗制滥造、浪费原料的产品,这类产品无法参与竞争的,不论是否“复关”,都需要弃旧图新。
我们要利用机遇,迎接挑战,为我国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做出努力。
下期内容: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谈怎样看待“土地买卖”中的一些问题。(注:此篇原预告本期用,因故改为下期。)


第2版(经济)
专栏:高产优质高效之路

  抓基地建设 抓科技推广
东台林牧副渔产值突破十亿元
编者按:东台市把发展多种经营作为农民奔小康的突破口,这对我们很有启发。发展乡村工业无疑是农村富裕的必由之路,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具备同等的办工业的条件;同时,发展工业也要有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办出很大的规模,取得很大经济效益。无论是资金积累、物质基础,还是软硬环境,在一些地方都还不充分具备。如果从发展多种经营着手,农民熟门熟路不说,有了原料,还可以发展加工业,从而带动起农村工业的发展。
                      
本报讯 江苏省东台市1992年林牧副渔产值突破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在大农业中的比重上升到52.6%,在全省县(市)中名列第一。
中共东台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发展多种经营作为提前翻番奔小康的突破口来抓。他们对发展多种经营实行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在用地优惠、放宽税收、贷款支持、减轻上交、放开经营等6个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调动了农民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他们下大力抓了生产基地建设,全市生猪、山羊、禽蛋、家兔生产基地从1991年的45个增加到54个,生产基地的生产水平要比其他地区高得多。富安镇亩产茧比全市平均数高50.6%。许河、唐洋、南沈灶等蛋鸡集中产地,良种禽普及率高,每只蛋鸡年产蛋12.5公斤,几乎是全市平均数的一倍。东台市在发展多种经营生产中始终把科技放在第一位,用科技进步不断开拓多种经营的新领域,使多种经营生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投资少、收效快、效益高的特种养殖,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今年出售的山鸡、野鸡、肉鸽种苗和上市的商品已达13.1万多只。不少农户正在试养荷兰鼠、蝎子、蓝狐、北极狐等珍奇禽兽,许多农民特种养殖单项纯收入超万元,正在发挥邻里效应,向周围辐射,推动特种珍禽更快的发展。
作为瘦肉型猪生产基地的东台市,去年出栏商品肥猪67.91万头,菜羊88.16万头,菜禽1306.39万只,菜免31.48万只,生产鲜蛋51601吨,均比上年增长40%或一倍以上,猪羊牛禽兔肉产量已达57070吨,比上年增长9.42%,这些项目在全省均名列前茅。养蚕种44.23万张,比上年增长13.85%,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共生产蚕茧11548吨,比历史最好的上年还增长了3.91%,在全省夺魁。
(邵开泉 韩栋)


第2版(经济)
专栏:

  四川农村合作基金会成为“摇钱树”
五年集资二十八亿元,年均增长近两倍
本报讯 记者罗茂城报道:农村合作基金会近几年在四川发展迅速,已成为四川省解决农业资金不足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川省是1987年开始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到1992年底,全省建立合作基金会的乡镇有5178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70%,筹集合作基金28.21亿元,年均增长191%。合作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村社集体积累、收回的农户和外单位对集体的欠款、耕地占用补偿费,可周转使用的集体提留和统筹款以及农户个人股金等等。
合作基金实行有偿使用,主要用于发展种养业、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村社统一经营项目以及高效益的乡镇企业。据典型调查,合作基金会每投放资金100元,新增社会商品产值147元,培植税源7元,集体增收5元,生产经营者获利更多。几年来,通过收益分配,基金会已形成自身积累1.1亿元,会员获得红息收入3.2亿元。
去年,四川全省基金会用于支持农副产品收购的资金达3亿多元,缓解了收购资金紧张的矛盾。合作基金实行有偿使用,按时计息,在滚动中不断得到增值。据统计,1991年与1987年相比,四川全省村、社集体资产由17.25亿元增加到25.16亿元,增长45.9%。


第2版(经济)
专栏:

  福建实行“双向开放”促内联
内联企业实现利税6.8亿元,创汇5.3亿美元
本报福州3月7日电 福建日报记者郑行高、本报记者潘帝都报道:福建省实行“双向开放”,全方位推进内联,使沿海优势与内地优势互补,利益均沾。去年,全省省际协作项目达700多项,引进外省资金13.43亿元,已形成的内联企业实现产值57.9亿元,获利税6.86亿元,出口创汇5.3亿美元。去年初,福建省在扩大对海外开放的同时,还把眼光放在国内广阔的合作领域上,加强内联工作。全省从上到下纷纷出台促进内联的优惠政策。例如,让内联企业享受“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和管理方法;在用工制度、产品定价、分配制度、经营方式和范围等方面完全享受自主权等。
福建省各级协作办积极承担内联的组织、协调和推动工作。他们认真做好外省驻闽办事机构管理协调服务工作。
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增强了内联的吸引力。不少省、市、区领导亲自率团到闽考察,洽谈投资协作项目。闽浙赣皖毗邻九地市经济技术协作发展尤快,现已建立行业协作网络44个,去年新增边贸市场30多个,银行相互融资1.73亿元。


第2版(经济)
专栏:短讯

  华东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上海举行
本报上海3月7日电 记者吕网大报道:中国华东地区出口商品交易会日前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经贸部副部长谷永江、华东有关省市负责人及中外来宾3000多人出席开幕式。本届交易会与上届相比,具有商务性强,开放度高、展谈规模大、布展设计新等特点。
本届交易会在华东7省市参展的基础上,扩大到四川、湖北等15个省市,参展单位近千家,比上届增加40%。这将有利于发挥长江流域的群体优势,加强相互合作,扩大对外交往。
本届交易会将于3月14日闭幕,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老客户将来沪参加这次交易会。


第2版(经济)
专栏:短讯

  国家计委批准组建中国南方汽车有限公司
本报海口3月7日电 记者鲍洪俊报道:我国第四大汽车工业基地将在南国崛起。
国家计委最近批准:由广东三星企业集团与海南汽车制造厂联手组建中国南方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重点发展轻型面包车。公司注册资金9亿元,粤琼按6∶4股份比例投资。三星集团生产发动机、变速箱、车架;海南汽车制造厂负责车轿、车身冲压件(含模具)。整车装配由公司依照市场需求统一确定。


第2版(经济)
专栏:短讯

  新兴集团向跨国公司迈进
本报讯 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大胆改革,组创3年已建成目前我军规模最大、效益最高的企业集团。3年来创利税达15亿多元,进出口总额达3亿多美元。
新兴集团下大力优化产品结构,使集团向高档次、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形成加工工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该集团兴办合资企业已达17家,合资总额近6000万美元,百余件优质民品已打入41个国家和地区。 (刘桂莲 戚海燕)


第2版(经济)
专栏:短讯

  浙江将兴建第二座核电站
本报杭州3月7日电 记者赵相如报道:浙江省集中全力,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除新增火力发电设备之外,将兴建第二座核电站。
去年,浙江省电力建设投资近14亿元,新增发电能力66万千瓦,输变电工程建设是历史上成绩最好的一年。但是,电力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浙江省决定今年火电站建设投资15亿元,新增发电能力85万千瓦。
浙江省领导认为,经济大发展,光靠开发火电还不够,还要搞核电。去年底,由国家能源部主持,国务院核电办、国家核安全局、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等140多名核电专家审查通过了三门核电厂可行性研究报告,认为三门是一块不可多得的搞核电的好地方,确定工程规划容量为4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一期先建设两台10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总投资近100亿元。


第2版(经济)
专栏:

哑铃出口
山西省襄垣县城关西河底新兴机械厂,注重产品质量的检验,使该厂生产的杠铃、哑铃出口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外商的信赖。这是该厂职工在包装出口哑铃。梁彬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