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一角

  美国妇女今何忧
华钧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高。然而,要真正达到男女平等的目标,美国妇女仍任重而路漫。
美国妇女于1920年获得选举权。从1973年起,每年8月26日是全国妇女平等日。可事实上,时至今日美国妇女还远未达到男女平等的目标。
性歧视,妇女地位低
去年8月26日,美国康涅狄格州一家报纸以显著的版面发表了题为“向平等进军”的彩色宣传画。画面上,一支由各界妇女组成的队伍,打着星条旗,举着“团结起来,争取妇女解放”、“同工同酬”等标语牌,正在举行示威。同时,该报还发表了一些女权领导人的演讲。她们说,确立全国妇女平等日至今已近20年,美国妇女的地位虽有些微改善,可活生生的事实是,妇女一直受到性歧视,很多女性的处境比男性糟。该州妇女组织调查了110个州政府部门的妇女地位后发现,只有5个部门的男女人数相等;有23个部门是男性的天下。女权领导们还指出,在政府之外,男女不平等现象更比比皆是。尽管法律反对性歧视,可妇女因遭到歧视而向州人权和机遇委员会控告的案件占了60%。
许多妇女运动领导人强调,男女不平等最突出的是在收入方面。1990年,康州女性的中等收入为19822美元,而男性为27678美元。即男人赚1美元,妇女只赚65美分(1956年为63美分)。统计资料表明,1991年康州受过高等教育担任经理职务的妇女,中等收入为25400美元,而男性却达32000美元。在康涅狄格大学,虽然女学生占学生人数的52.8%,可女教授的比例仅为9.7%。
性骚扰,妇女身心受辱
性骚扰在美国是个社会问题。美国职业妇女,如在办公室搞秘书之类工作的,不少都有过受性骚扰的难堪经历。
据美国一家杂志报道,全美约有43%的职业女性受过性骚扰。下流语言、动手动脚、施暴,使她们身心受辱。由于这种事令人难以启齿,许多公司也没有防范性骚扰的措施和惩罚条例,绝大多数遭辱妇女只好忍气吞声,或愤而辞职了之。因为搞性骚扰者大多是她们的上司,弄不好搞得满城风雨,反而毁了自己的形象和前途。
饱受性骚扰之苦的美国妇女,正在强烈要求联邦政府制定法律,以保障她们的权利和尊严。
纠缠,威胁妇女安全
纠缠是给美国妇女带来精神痛苦和生命危险的另一个社会问题。今日美国,男人把妇女看作是自己的附属品的现象还较普遍,法律上也把家庭暴力行为看作是“家庭不和”而不定罪。因此,不少男子肆无忌惮地纠缠已离异的妻子和已分手的女友,甚至横施暴力。
缅因州共和党参议员威廉·科恩说,估计美国每年有400万男子暴力袭击甚至杀害曾与他们共同生活、约会或关系密切的女人,而女性经常孤立无援。调查表明,在所有被前夫和男友杀害的妇女中,91%的人至少有一次要求警方给予保护。
美国妇女为了反纠缠,一直要求制定法律保护其免遭暴力袭击。1990年,女演员丽贝卡·谢弗惨遭一纠缠者枪杀后,加州终于通过了第一部反纠缠法。接着,29个州也起而仿效。去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制定反纠缠法的计划。
面对性歧视、性骚扰和纠缠,美国妇女仍在不懈地为争取自身的权利、尊严与安全而斗争。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匹萨饼趣谈
史克栋
凡到过意大利的人,大概都品尝过匹萨饼。刚从红通通的炉膛里烤出的匹萨饼,色鲜、味浓、外焦里嫩、香气诱人。
匹萨饼的来历
匹萨饼,意大利语称作pizza,关于这个字的来历,众说不一。有人认为,这个字来源于希腊语中的pitta,意为压扁的饼或烧饼;另有人认为,是由拉丁语中的pistus而来,意为擀面杖;也有人认为,真正把匹萨饼带到意大利的是阿拉伯人,pilla指的是圆圆的、扁扁的烧饼。
关于匹萨饼的历史,人们普遍认为,它于公元1600年诞生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传说,当时有一位家境贫穷的母亲,因家里只剩下一点点面粉,正在为给孩子做点什么东西吃而发愁。邻居们得知后,凑来了一点西红柿和水牛奶酪。这位母亲就将面粉和成面团擀成饼,将西红柿切碎涂在上面,再把水牛奶酪弄碎撒上,然后放在火上烤,就成了香喷喷的匹萨饼。第一个真正的匹萨饼店于1837年在那不勒斯正式开业。58年之后,那不勒斯人杰纳洛·隆巴尔迪又把它带到了美国,于1895年在美开设了第一家匹萨饼店。匹萨饼后来又逐步传到了苏联、日本、中国……
王后食品 食品王后
1889年6月11日,意大利国王翁贝尔托一世的王后玛尔盖莉塔驾临那不勒斯,王室人员请当地的匹萨师傅埃斯波西托夫妇为王后做匹萨饼。他们用水牛奶酪、西红柿、调味香菜做了一个匹萨饼,备受赏识。随即此饼被命名为玛尔盖莉塔匹萨饼。鲜红的西红柿、雪白的奶酪、翠绿的香菜正好是意大利国旗上红、白、绿三种颜色的象征。
据有关部门统计,意大利现有匹萨饼店2.5万家,年营业额10万亿里拉。
为满足日益增多的需求,匹萨饼新产品不断问世,有蔬菜的、海鲜的、肉类的……1987年,美国制做了一个特大的匹萨饼,直径达50米,它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匹萨饼收入了当年的《吉尼斯世界大全》。匹萨饼已荣登食品王后的宝座。
匹萨协会
为了维护匹萨饼这一特产和匹萨师傅及消费者的利益,1982年在西西里岛的道尔米纳市成立了一个行业组织,叫“欧洲匹萨支持者协会”,总部设在北方大城市米兰。该组织有自己的刊物《匹萨新闻》,每年还为欧洲最好的匹萨师颁奖,并举办匹萨培训班。
理想食品
据科学家分析,由于匹萨饼的基本原料是面粉、奶酪、蔬菜,因此含有极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维生素,是补充人体需要的理想食品。为了方便消费者,现在又有了速冻匹萨饼。但不少人还是喜欢在有几百年历史的炉膛里烤出的、味道纯真的匹萨饼。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情小议

  “莲叶说”与“马粪说”
冯昭奎
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遭破坏、热带森林锐减、沙漠化……地球环境恶化日益引起人们的关切和忧虑,现引用过去流传于法国的“莲叶难题”,或许对人们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会有所帮助。
莲叶浮于池水之上,其面积每天增加一倍。倘若莲叶把整个水池覆盖起来,在池中生息的鱼类等生物都将窒息、死亡。假定莲叶在第30天覆盖整个池面,问莲叶覆盖一半池面是第几天?回答是:第29天,即莲叶覆盖整个池面的前一天。
“莲叶难题”的难处在于,人们往住会产生一种错觉,即莲叶覆盖半个池面用了29天,那剩下半个池面再被覆盖,恐怕还要费些日子,其实这个结局第二天就要降临。地球环境恶化也有类似的性质,即当它正在发展时,不大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当问题已接近那个“悲惨的结局”之际,再动手应付已为时晚矣。
“莲叶说”不啻是一个中肯而严厉的警告:决不要低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它有着一种可怕的“加速度”,决不要让它“加速”到人类措手不及时才醒悟,才行动。
与“莲叶说”相反,另一些人则奉劝人们不要“杞人忧天”,把环境恶化等人类面临的难题看得太可怕,他们宣扬的逻辑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给这种逻辑提供佐证的一个例子就是,18世纪末引起人们忧虑的“马粪公害”问题。
18世纪末,正值第一次产业革命初期。随着工业的发展,物资运输量急速增加,而运输手段仍然主要依靠马车。英国有的学者发出警告说:“如果物资运输量照目前这种速度增长下去,那么,运输所需的马匹的增加将使整个英格兰在50年后被埋在10英尺厚的马粪之下。”当时,“马粪公害”的确已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但是,随着19世纪初期蒸汽机车、汽船等交通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人类终于依靠现代技术突破了运输的瓶颈。马车等利用畜力的运输手段逐渐被地铁、电车、汽车等新兴交通工具所取代,“整个英格兰被埋在10英尺厚的马粪之下”的悲剧没有发生。
“马粪说”的结果,证实了人类有能力依靠科学技术来克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难题。
那么,在全球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新的世界性难题面前,人们究竟是应该相信“莲叶说”,还是相信“马粪说”?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值得深思,它们并不是互相矛盾的。
“莲叶说”和“马粪说”的本意都是警告人们,公害或环境问题可能以一种可怕的加速度带来灾难。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马粪说”被尔后的历史事实所否定,从而被用来反证人类有能力战胜公害等问题。但是,在“温室效应”、酸雨、沙漠化等范围之大、影响之广、问题之深刻均远远超出“马粪公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面前,人们仅仅根据“马粪公害”被近代科技所战胜的历史事实来推论,人类一定能够找到解决一系列新问题的办法,把未知数当作已知数来看待,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解决地球环境问题需要依靠科技,但它绝非仅仅是科技问题。“世界满足人的需要绰绰有余,但却不能满足人的贪婪。”地球环境危机一方面约束着当今少数发达国家流行的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消费方式向全世界推广,一方面又在催促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新文明形态的诞生。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他山石

  开罗快餐业的启示
徐平
社会生活步伐加快,呼唤着快餐业。
“洋快餐”捷足先登,民族快餐怎么办?
埃及全国近1/4的人口都挤在首都,但是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大开罗,却似乎没有“吃饭难”的问题。不管你何时走进任何一家快餐店,都没有拥挤、嘈杂、脏乱及顾客站在桌旁等空座位的现象。
是开罗人很少进快餐店?
西方有名的快餐,如匹萨饼、汉堡包、肯德基炸鸡、温皮等,在开罗都有合资的店铺;就在笔者居住的区里,单是肯德基家乡鸡就有3个分店。这些快餐店能够开设那么多分店的事实本身就说明,它适应开罗人的消费能力,老板有相当的赚头。
开罗的快餐店可以说是埃外合资办起来的,但快餐业的发展却得益于竞争。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开罗的快餐店往往比邻而设,似乎有意摆开擂台,让顾客选择该进入哪一家。竞争使你走进任何一家快餐店,都能获得满意的服务。尽管许多快餐店的门面不大,但店堂内收拾得相当洁净,盆栽、吊兰装饰着店堂,悠扬的轻音乐低低地回荡于耳际。每当有顾客用餐完毕,起身离去,马上就会有服务员前来收拾桌子和地面,没有杯盘狼藉,无人收拾的现象。
快餐店门口,一般都停有送货摩托车,是专用来为电话要货的顾客服务的。据一位经理介绍,送货员最迟在接听电话后半个小时,就可以将顾客所要的快餐免费送到家,保证食物还是热的。这一服务措施当然是为了扩大店里的业务,但显然也避免了店堂的拥挤。
由于竞争激烈,一些快餐店就不得不另出花招。有的过一段时间就要在电视上做做广告,或向顾客赠送纪念品,或举行抽奖,以招徕顾客。
埃及的民族快餐在这场竞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其实开罗人更中意的,不是从西方引进的“洋快餐”,而是由埃及与科威特合资办的“土快餐”:“迪卡”烤鸡。
“迪卡”快餐的基本形式是一杯饮料、一份油饼、半只“迪卡”烤鸡,另有自助式蔬菜沙拉。据一些就餐者介绍,“迪卡”快餐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沿用了阿拉伯人传统的“烤”的烹饪方法;再加上自助式蔬菜沙拉不仅制作精良,而且收费低廉,特别适合他们。而引进的“洋快餐”,如肯德基炸鸡,其基本形式是在美国固定的,在开罗反而成了局限。笔者曾品尝用独特方式烤制的“迪卡”鸡,肉特别嫩,确有其独到之处。
当然,“土快餐”要在竞争中战胜“洋快餐”,还要有切合实际的销售价格。“阿布·夏格拉”被认为是正宗的阿拉伯烤牛、羊肉的饮食店。尽管它的店门口也停了摩托车,搞起了送货上门服务,但是由于它放不下“五星级”的架子,价格比其他快餐店要贵出许多,生意自然也就清淡了。
开罗快餐业的发展似乎告诉我们,民族快餐应该参与竞争,也完全可以大有作为。(附图片)
满载而归梁桂生摄于埃及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国际网坛一代名将
阿瑟·阿什
温宪
2月6日,国际网坛名将、赢得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冠军的第一位黑人阿瑟·阿什充满拚搏的一生,在美国纽约市一家医院划上了句号,由艾滋病并发的肺炎无情地夺去了一个正值壮年的生命。他才49岁。
尽管阿什10个月前就公开承认早已身染艾滋病,但他的辞世还是引起了极大震动。6日晚上,纽约麦迪逊广场公园的拳击场内一片沸腾,那里将要举行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里迪克·鲍和迈克尔·多克斯之间的争夺赛。但当阿什死讯传来时,全场气氛骤然肃穆,全体观众自动起立默哀,向逝者表示敬意。
阿什的老朋友、纽约市黑人市长丁金斯说:“阿什一生业绩的辉煌、生活的充实、献身正义事业的坚定和公正是言语所不能完全表达的。”国际网坛女杰纳芙拉蒂洛娃说:“他是一个超越了他所从事的体育运动、种族、宗教和国籍的杰出人物。他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了世界。”
熟悉阿什的人都说他谦卑寡言,那实际上是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备受歧视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性格特点。阿什小时候生活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曾因黑肤色而饱受污辱、鄙视和嘲弄。成长过程中变得格外深沉的阿什,却在内心深处奔突着一团烈火。当天赋和命运将他抛在网球场上时,他比别人训练得更艰苦、付出的汗水更多。挫折一次次袭来,他以坚忍和勇气一次次奋起。胜利女神终于向这位黑皮肤的小伙子微笑了。1968年,阿什赢得了美国网球公开赛的冠军,这是他网球生涯中的第一个重大成功。随后,他又先后于1970年赢得了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冠军、1971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1972年美国网球公开赛的亚军。1975年,他在英国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中击败了比他年轻8岁的吉米·康纳斯,成为在这一最具权威性的网球大赛上第一位摘取冠军桂冠的黑人运动员。
1979年,一次心脏病发作使阿什被迫退出网坛,并于当年做了心脏手术。此后,阿什被任命为美国网球队领队。他率领的队伍赢得了1981年和1982年戴维斯杯网球大赛决赛的胜利。1983年,阿什做了第二次心脏手术,人们一般认为,就在那次手术的输血过程中,阿什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
1992年4月,阿什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坦率承认,新闻界传言他患有艾滋病是真实的。他说,自1988年以来,他一直对此守口如瓶,其主要原因是担心一个艾滋病人必须承受的耻辱和压力,会使他的爱女卡梅拉成为人们羞辱的对象。
患病后的阿什没有消沉下去。曾在温布尔登网球大赛中获得过20多个冠军称号的女将比利·琼·金回忆说,患病以前的阿什不苟言笑,感情很少外露,然而在得知自己患有不治之症后,阿什却变得开朗了许多。他更为热心,更愿意给别人以更多的亲吻和拥抱。他坦然地走向社会,向人们现身说法,促使人们对艾滋病重新加以认识。
阿什曾说,他感到身为一名黑人所受的种种痛苦远甚于身染艾滋病。他说,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不是获得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冠军那一刻,而是1990年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被释放,恢复自由之时。阿什去世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导人杰西·杰克逊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广播网的采访时言简意赅地说:“阿瑟·阿什是一个有风骨和勇气的人。”
拚搏铸就着辉煌,逆境中更显风骨。斯人已逝,其风骨将长存。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神奇的计算笔
法国人多米尼克·谢林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计算钢笔。这种笔靠光电管书写数字和计算符号,数字和符号边写边进入笔内的计算装置。一旦写出等号,钢笔上的小屏幕中马上出现最终答案。计算钢笔能完成四则运算和开方。
(丁永明)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电视眼镜
据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报道,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美国宇航局的科研人员正在研制供视力极差的人使用的电视眼镜。
这种眼镜实际上是一种微型电视,视力极差的人借助它可以自己做饭,打扫卫生,去商店买东西,阅读报纸,玩保龄球甚至认出自己熟悉的人。美国联邦政府的退伍军人事务部为这个科研项目拨款一百二十万美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希望在三年内使眼镜上市,价格为三千美元。
由于电视眼镜并不是把电频信号送到大脑或视觉神经,所以它只能帮助视力极差的人而不能帮助盲人,它只是用电视图像把所有看到的东西放到眼前。
这种电视眼镜看上去像一副巨大的太阳镜,里面包着电池、微型摄像机和电子信号处理器。它可以调整焦距和反差,还能安装在家用电脑、录像机和普通电视机上。 (潘峰 张学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