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新事瞭望

编者按:在中国大陆庞大的电话网里,有几十条特殊而繁忙的线路——心理咨询热线。每天,难以计数的人通过这些热线,向守候在电话另一端的素不相识的咨询员倾诉自己的苦闷、烦恼、忧愁、疑虑,其中不乏个人隐私。不少人在结束谈话时,会对着话筒说声“谢谢!我感到心里舒畅多了。”
有关热线电话的基本情况,本版1月16日刊登的本报记者写的题为《给心灵一个支点——京城心理热线一瞥》一文中曾予介绍。在读者心目中,热线电话似乎有一种神秘感和神奇效用,那么,带来这种神秘与神奇的究竟是些什么人?他们在电话机前寻求什么?他们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让我们随着记者采访的足迹,再去了解一下那些“看不见的朋友”的风貌吧。
  看不见的朋友
——记心理咨询热线咨询员
中国青年报记者陆小娅李玲
本报记者赵蓓蓓
他们的名字——志愿者
志愿者,这是所有心理咨询热线咨询员共同的名字。领略“志愿”这两个字的含义,钟首农的故事大概有些代表意义。
几年前,在深圳郊外一辆“的士”里,一位年轻的女司机与乘客扭作一团。姑娘横遭强暴,但扭打中也夺得了罪犯的身份证。案件终于水落石出,不法之徒受到制裁,而姑娘却因内心的痛苦与外界的压力自杀了。作为深圳一名普通团干部的钟首农至今忘不了此事对他心灵的强烈震撼:“当时,要是有人能够帮她把苦痛宣泄出来,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了。在这种时候,人们常常不愿向熟人讲,应该有一个机构为他们提供帮助。这种机构很多国家都有,我们也应该有。”于是,当深圳团市委权益部创办青少年热线电话时,钟首农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首批19名志愿者的行列。
3年过去了,他几次放弃出国发展的机会,坚守在令他眷恋的岗位上。如今,他身边已有来自各行各业120名志同道合的“同志”。
热线的旗帜——人道主义
记者曾问一位热线负责人对热线工作的感受,她直言不讳地说:“太累!”
角色本身对咨询员素质的要求极高:首先,必须有爱心,思维敏捷,善解人意,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口头表达能力强,有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其次,必须有奉献精神,因为许多热线都条件困窘,许多热线都只准咨询员使用化名或代号,在这里既没钱可赚,也无名可图;此外,还必须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要面对社会上的误解,家人的反对,无聊者的调侃,变态者的骚扰……
按此条件,几乎无人能担此任,然而,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却努力地把它承担了起来。说起来也许不太令人相信,有些人在热线干了好几年,没拿过一分钱,自己还要搭上交通费;有些人经常饿着肚子工作;有些人始终没在家人和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咨询员身份,怕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人们忙着追赶经济大潮、为钱心急眼热之时,这批人的存在和聚集,的确是一种奇迹。”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电话4015039)的一位负责人说。
第一个创造“奇迹”的是天津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专家陈仲舜教授。1987年8月,他自费在自己家里开通了我国大陆第一条“心理救援”热线。这条被称为“救命电话”的热线到底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不得而知,只知道去年有位因失恋而想轻生的台湾小姐,自杀之前竟在海峡彼岸拨通了陈教授的电话。
沈坚也是热线中的“个体户”,她的“知音电话”就架在他们夫妇那间8平方米卧室的床头。她在上海山西中学当了七八年班主任,看到许多处在青春期的孩子遭受父母离异的打击后,情绪低落,孤立无援,就专为这些家庭子女开了条热线,以帮助他们平稳地度过这一痛苦阶段。后来,那些难以适应大城市生活的回沪知青子女以及父母出国后感情寂寞的“留守子女”也成了沈老师关心、帮助的对象。她给这些家庭的孩子送去了温暖,而自己家的安宁生活却被搅乱了:有时,刚与家人围坐在饭桌前,电话铃就响了;有时,疲劳了一天的她已进入梦乡,电话铃又无情地“嘟嘟”响起……问她如何承受这一现实,她的回答是:“既然跨出了第一步,就没有回头路可走。”
“热线的哲学基础是人道主义,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是关注人的权利,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给予帮助和指导。”这是所有参与热线工作的志愿者的共识。正因为如此,心理咨询热线把它的目光投向那些特别需要帮助的人群:儿童、青少年、妇女、残疾人、心理危机者、心理病患者、失足者等。
在许多人看来,有过“前科”的人都是“社会渣滓”,但上海劳改局的“希望热线”(电话5121890)却愿意做他们的朋友。这条热线的创始人之一赵国平对记者说:“在我们看来,他们也是残疾人,不是生理上的,是心理上的。”小张曾是“失足少年”,为了追回逝去的年华,他每天从浦东到浦西夜校求学。一天晚上放学后,一帮过去的“同伙”向他挑衅,他想拚个你死我活时,猛然想起了“希望热线”。他鼓足勇气拨通了电话。一番诚恳的交谈,使他昏热的大脑冷静下来。事后他给“希望热线”打电话说:“谢谢你们!是你们帮助我度过了危机。我要永远记住这个号码——一拨就灵。”
刘素珍大夫主持着全国唯一一条“军人心理咨询热线”。与众不同的是,这条热线除了晚上服务外,星期二和星期五早上6:30到7:30也接受咨询。问其原因,刘大夫解释说:“这种时候,有抑郁症的人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一位女青年问刘大夫:“你为什么对所有的人都这么好?”刘大夫反问道:“我为什么要对人不好呢?”
热线的魅力——“魔椅”效应
并非所有的志愿者都抱着“助人为乐”的初衷而来。让我们探寻一下北京中小学生热线电话的几名“元老”的最初动机吧!朱旭认为自己颇善言谈,尤其喜欢回答别人的问题,并能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到热线能发挥这种“天赋”;大学毕业的李辉,喜欢社会学,他想收集点青少年方面的资料;刘诗第一次到热线时的身份是某报特约记者,他说:“开始是好奇,可接了两天电话,好奇心没了,责任感出来了,孩子们需要帮助,而我通过热线能给他们好多东西,于是我就留下来了。再后来,责任感变成了一种习惯,一到星期天下午,骑上自行车呼呼地就去了。”
“热线使我静心、净心。”朱旭这样解释。他说,热线给予我的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在这里,我学会了更客观、更全面地观察社会现象,变得更能理解别人,包括自己的妻子、孩子。
在大学任教的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咨询员刘真说,在学校呆久了,好像有堵墙把我和社会生活隔开了,我发现自己正在老下去,好奇心和想象力都在衰退。听说热线能广泛获得社会信息便找上门来,可第一天我就发现自己错了。来话者的那份沉甸甸的信任让他“紧张极了也努力极了”。他动情地说:“我找到了一把“魔椅”,只要坐在上面,就会感到自己变得纯净,变得透明,变得年轻,我的整个生活都被这个活动牵动得积极起来、兴奋起来、勤奋起来。”
咨询工作是对咨询员自身品格、能力、水平的全面挑战。面对这种挑战,谁也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首先要取得来话者的信任,然后再尽快从来话者提供的有限信息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既要有热情,又要冷静、客观地帮助来话者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有时他们会明显地感到对方在对自己进行试探和较量。最富于挑战性的就是那种“无声电话”——来话者拨通了电话却不吭声。刘诗就接过许多这样的电话。一次,听到铃声,刘诗拿起了电话。“你好,我是中小学生热线”。无声音,随后电话挂断了。一会儿,电话铃又响了,对方仍不说话。“你一定是遇到什么问题了,能对我讲讲吗?或许我会给你一点帮助。”还是无人回答。“也许你还没想好,等你想好了,再来电话,好吗?”电话又断了。当他第三次拿起电话时,还是没声音。“我很理解你的心情,如果你觉得跟我说话不方便,要不要换一位咨询员?”“不要!”对方终于开口了。来话者是一个得知妈妈有外遇的女孩,她处在痛苦之中。凭着自己的真诚、耐心和经验,刘诗使不少这样的电话起死回生。
也许,正是这种挑战使“魔椅”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功能。“每到星期五,我总是过了晚8点钟才感到饿。”这是朱旭的感觉。“头疼,头疼!”周红敲着脑袋坐到深圳青少年咨询电话前。可一上“魔椅”,她的头就不疼了,思路格外敏捷。4小时后,挂断电话,头疼重又发作。一位有心灵创伤的年轻人来到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他想通过说服别人来说服自己。一年后,沮丧的他整个变了样,成为热线最有热情、最有活力、也最有责任心的咨询员。
“如果能让每个来话者高兴地放下电话,我就感到愉快,我愿寻求这种愉快。”“热线的工作对我有吸引力,看到那些苦恼的人,我就想帮,就是说,我需要他们。”这些话出自在某研究所工作的一对夫妻之口,尽管他们自己面临着职称、住房等一系列问题。
“助人为乐”,这一常被视为说教的词,对许多咨询员来说则是绝对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热线的明天——生存与发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心理卫生机构、新闻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投入了心理咨询热线工作。薛文祥与仲伟等人创办的上海青少年发展问题咨询指导总站,已拥有“青春热线”、“太阳热线”、“健康热线”、“名人热线”等4条热线。
企业的参与给心理咨询热线注入了新的活力,广东太阳神公司资助的“太阳热线”,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使这条危机干预热线保持畅通;莱福食疗集团支持的“莱福热线”使心理困扰严重却常处于封闭状态的残疾人多了一个知心朋友。
随着改革大潮对国人心理冲击的加剧,社会对心理咨询电话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然而,目前全国心理咨询热线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经济上、管理上、观念上以及咨询员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使不少热线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制约,“志华朋友”热线至今不得不占用北京青年报群工部本来就很拥挤的办公室。在南京、杭州等地,热线已是举步维艰,难以为继。因电话有限,繁忙的线路使许多求助者失去了机会。热线的志愿者们迫切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支持,让爱的暖流流到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的心田。(附图片)
·李林插图·
(附图表)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街谈巷议

  莫要只盯住军人
雷锋以一个普通军人的形象,成为好人好事的象征。然而,一些人把军人学雷锋视为天经地义,事无巨细,都要麻烦部队,部队驻地的一些单位和居民甚至把部队当成“唐僧肉”对待。
某单位职工与他人打架斗殴,不幸头破血流,失血过多,住进了医院,单位领导前来驻军部队求援,请求献血。某城市规划缺乏长远计划,在驻军墙后修建商品房基地,需要开通街道,请求部队学雷锋,从东侧围墙处开条“便民路”。这类例子比比皆是。雷锋可敬,固然要学,但绝不能把军队和军人当作“取财之源”。单位和个人能解决的,最好不要再麻烦军队。军人也是正常人,也需要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学雷锋是全社会的事,莫把眼光只盯在军人身上。
青海玉树县郭汉民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街谈巷议

  “雷锋”需要社会支持
因为做好事而被误解、甚至遭打击的人和事确实有。某市一位好心人把一位被汽车撞伤、肇事者逃之夭夭的昏迷老人送到医院治疗,却被伤者家人误为肇事者,好在那位伤者被救活苏醒,才真相大白。笔者的一位朋友,因为在某车站为旅客服务,一看门老头信口开河说他骗子,结果被审查了一天。学雷锋,一定要形成社会风气,为雷锋式的人物、事迹创造生存的环境,这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更为重要。
江苏南京市红宁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比比看

  肇事司机飞车逃逸军人救难不留姓名
去年9月10日上午,我到工商银行取钱,在返回途中,被迎面开来的一辆大卡车撞倒,右大腿骨折,血流不止,司机飞车逃走,我连车号都没看清,便昏死过去。当我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奎屯市人民医院的病床上,腿上打了重重的石膏托。医生护士告诉我,车祸发生后,恰好一位解放军同志路过出事地点,见我昏迷不醒,就找了一辆车把我送到医院。我问那位解放军叫什么名字,他们说他没留姓名。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解放军同志为了让我住上院,自己还贴了一部分钱给我补足了住院押金。
新疆奎屯市酿酒厂 姜自成口述
新疆沙湾县某部驻军 汤亚敏 刘华平整理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比比看

  众民工他乡遇难镇干部挺身救险
1月18日夜,一辆从湖南岳阳开往湖北宜昌的中型客车,在我县熊河镇境内翻车,3名司售人员和26名乘客坠入路旁4米深的河水中。当大部分乘客挣扎着爬上岸时仍有7人陷在河里,未能脱险。于是,上岸的19名乘客自发地组成人墙,拦车求援。一连几辆车的司机,一听救人,都一踩油门,扬长而去。
就在这些异乡乘客深感绝望之时,两辆车号分别为湖北40—12511和湖北40—11162的万山牌面包车和北京吉普主动停了下来,车上跳下5位同志,他们是江陵县沙岗镇党委书记周国强、副镇长张金堂和其他3位镇干部。周国强等人迅疾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在现场指挥抢救;一路将10名重伤人员送往附近的江北农场卫生院。
不一会儿,江北农场武警中队13名战士、熊河镇派出所干警也闻讯赶到现场。经过大家全力救护,5名水下重伤人员被从车缝中救了出来,火速送往医院急救,另两名乘客伤势严重不幸死亡。其余伤员也分别被送到附近医院治疗。整个救护工作只用了45分钟。遇难乘客是四川巫山县在外地打工的农民。
 湖北江陵县 龚明檀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建议与要求

  希望拆零出售农药
近几年来,农资部门供应的多菌灵、代森锌、抗芽威等农药,均为500克装。农民一次购一瓶或一包农药,往往一两次用不完;存放吧,时间长了既怕失效又担心不安全。希望农资销售部门,实行农药拆零出售,以方便农民购买和使用。
湖北竹溪县电台
 王德文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耳闻目睹

  终于找到了
元月十日,宣化区重型链条厂职工施林学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万汇源商城购物时,心肌炎病突发,昏倒在柜台前。宣化炮兵学院上校教官李文德、军医李百成、刘明杰、陈峰等四位解放军同志,不约而同地上前救护,随之送往医院,使病人转危为安。施出院后,四处打听,终于在宣化炮兵学院寻找到救他的同志。图为施林学(左一)拥抱李文德的现场。
 河北宣化炮兵学院 王相梁


返回顶部